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高加索會戰(蘇) 引言,第一第二章

(2009-07-30 20:26:25) 下一個
    引        言

高加索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意義

高加索在蘇維埃國家生活中的重要意義,無論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豐富的礦藏和肥沃的土地使高加索成為我國工業和戰略原料取之不盡的源泉和重要的糧食基地。在蘇維埃政權的年代裏,高加索各共和國(按照列寧的話說,“同俄羅斯比較起來,更加是農民的國家”①)經過蘇聯全體人民的努力建立了自己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經過戰前的幾個五年計劃,外高加索各共和國的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高加索建起了數百座重工業和輕工業新型企業。

戰前,格魯吉亞工業生產的產量一直在上升。1940年,格魯吉亞大型工業總產量比1913年增加了25倍。格魯吉亞有了煤炭、石油、泥炭、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等工業。

在戰前,錳礦砂的開采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極為豐富的恰圖拉錳礦以含錳量高而著稱全世界。1940年,恰圖拉錳礦給國家提供了1,448,700餘噸礦砂①,約占全蘇錳礦砂開采量的百分之五十六點五。恰圖拉的錳礦和裏奧尼水電站的廉價電力使捷斯塔佛尼鐵合金工廠在1933年便開始投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亞美尼亞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工業突飛猛進地發展,建立起各種各樣的大型工業,1941年產值就占共和國國民經濟總產值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亞美尼亞能夠開采和冶煉有色金屬、貴重礦物建築材料。水電業和化學工業也得到蓬勃發展。1940年,亞美尼亞大型工業的產量超過它1913年的22倍。

在戰前幾個五年計劃期間,阿塞拜疆的經濟麵貌也根本地改觀了。阿塞拜疆的石油工業進行了現代化的改建。化學工業幾乎完全是新建立起來的。戰前,阿塞拜疆煉油廠的汽油產量,幾乎超過十月革命前的50倍。其他石油產品的品種也大大地擴大和增加了。

石油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戰前,阿塞拜疆十分重視擴大石油的開采和提煉能力,不斷開發新油田。從1934年到1940年,僅巴庫地區就打出235眼新油井。到1940年,高加索地區共有1,726眼新油井投產,這約占全蘇當時投產油井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三點五。

這樣,高加索的石油開采量在偉大衛國戰爭前是大大地增加了。巴庫油田曾起過特殊的作用。戰前,巴庫的石油開采量,不僅在阿塞拜疆是最高的,而且在全國也是最高的,它占全蘇石油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

在發展石油工業的同時,對天然氣的開發也極為重視。阿塞拜疆與高加索其他地區的天然氣工業在1940年給國民經濟和我國人民提供了大約25億立方米天然氣這約占全蘇天然氣產量的百分之六十五。

高加索的電力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戰前這裏修建了一批全國性和地方性的新電站。

高加索的糧食資源,對全國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北高加索和庫班是我國小麥、玉米、向日葵、甜菜的富饒產區之一。外高加索各共和國盛產棉花、甜菜、煙草、茶葉、柑桔和香料等作物。高加索肥沃的土地生長著豐美的牧草,為這裏發展畜牧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戰前的年代裏,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輕工業和食品工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建立了棉紡、絲綢、紡紗、毛紡、製革、製鞋、罐頭、釀酒、卷煙等工廠。

高加索的經濟意義還不僅僅是在於它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工業原料和糧食資源,以及高度發展的工業基礎。戰前時期,大量的外貿運輸都是經由高加索及其黑海和裏海沿岸各港門進行的。當時,蘇聯百分之五十五的出口、百分之五十的進口物資都是經由南方港口,其中包括高加索的港口吞吐的。

裏海和黑海的交通線把我國同伊朗和土耳其這兩個鄰國聯係起來,然後再經過它們(經過波斯灣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世界的各個遠洋海路聯係起來。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波斯灣、伊朗和裏海貿易路線,在從美國和英國運進武器、彈藥、糧食和戰略物資方麵,身居第二位。

高加索的療養事業,在蘇聯人民生活中也具有巨大的意義。在蘇維埃政權的年代裏,在黑海和裏海海濱,在基斯洛沃茨克、次哈耳土博、皮亞季哥爾斯克等城市修建了許多著名的療養院,每年接納幾百萬勞動者。

高加索的政治意義也很巨大。高加索山主脈以北到羅斯托夫,稱為北高加索,包括克拉斯諾達爾邊區、斯塔夫羅波爾邊區、羅斯托夫州的一部、以及許多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網和自治州。外尚加索包括格持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三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高加索的民族成分極其複雜。在北高加索的大部地區聚居著俄羅斯族和卑克蘭族,在高加索山脈的山前地帶和北 聚居著奧謝蒂亞族、卡巴爾達族、切禪族、印古什族、達格斯坦的許多民族;在外高加素聚居著格魯古亞族、阿塞
拜疆族、亞美尼亞族、阿布哈茲族、庫爾德族、庫梅克族等。

在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前,高加索各族人民在政治上處於無權地位。他們的經濟發展緩慢,而且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高加索絕大多數勞動人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他們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然而,俄國和外國的資本家卻貪婪地搜刮著高加索的巨大財富。所有這一切加劇了階級矛盾,推動了高加索勞動人民反對壓迫者的鬥爭,加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震撼和破壞了沙皇俄國的政治基礎。俄國統治階級把高加索各族人民叫做“土著”。沙皇政府為了加強對他們的統治,在各民族
間不斷姚起民族糾紛,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政策。

高加索的工人、農民為擺脫剝削階級非人的統治所進行的一切鬥爭都遭到了殘酷的鎮壓。但是任何鎮壓都挽救不了高加索壓迫製度的滅亡。高加索各族人民在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俄羅斯勞動者和蘇維埃共和國武裝力量的無私援助下,推翻了地主和資本家統治並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勞動者的政權。在1918至1920年反對外國武裝於涉的激烈鬥爭中,外國帝國主義分子奴役愛好自由的高加索各族人民、掠奪高加索地區的財富並把它淪為殖民地的各種企圖都被粉碎了。蘇聯共產黨執
行列寧的民族政策,引導高加索各族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並且把多民族的蘇維埃高加索變成一個各兄弟民族合睦而又堅強的大家庭。

蘇維埃高加索的曆史經驗,對於世界上一切被壓迫人民,首先是中近東、中亞和東南亞各國人民開展社會鬥爭和民族解放鬥爭是一個寶貴的貢獻。這些國家的人民有了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各共和國的榜樣,有了解決最複雜的社會和民族問題的經驗,看到了自己解放的道路,消除落後、貧閑和無知並趕上經濟發達國家的現實可能性。

有了蘇維埃高加索的榜樣,全世界勞動者親眼看到隻有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才能拯救弱小民族不被剝削者和外國奴役者滅絕,我國社會主義的勝利為蘇聯各族人民開辟了多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在平等友好基礎上的真正繁榮的道路。

高加索的軍事戰略意義重大,不僅是因為它擁有雄厚的石油和其他戰略原料資源,也不僅是因為它擁有充足的人力資源,而且還由於它處於有利的地理位置。

革命前,高加索是俄國同土耳其帝國鬥爭和同英國、德國在中近東進行破壞活動鬥爭的前哨。第二次世界大戰證明,高加索作為我國南方的一個重要前哨的意義不僅沒有減少,而是更加增大了。

蘇維埃高加索幅員遼闊。高加索東西最窄處馬哈奇卡拉到波提之間的寬度約500公裏。從高加索的北部邊界至南部邊界距離約1,000公裏。蘇維埃高加索與外國――土耳其和伊朗――的陸地邊界長達1,382公裏,其中蘇伊邊界長780公裏,蘇土邊界長602公裏。

高加索地區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複雜多樣,使高加索成為一個是在特種條件下實施戰鬥行動的地區。決定這裏軍隊戰鬥使用性質的基本要素有三:多種多樣的地形,變幻無常的氣候和瀕臨海洋。

高加索地區地形多種多樣(大部是山地地形)。高加索山脈(或稱“大高加索山脈”、“高加索山主脈”)東起阿普歇倫半島,西止庫斑河口,長 1,200――1,300公裏,南北寬16――180公裏,構成高加索地區山係的基礎。高加索山脹按其結構區分,分為三段:高加索山脈東段――從阿普歇倫到卡茲別克峰,長約100一500公裏;高加索山脈中段――在卡茲別克峰到厄爾布魯士峰之間,長約150――200公裏,再次往西,就是高加索山脈西段。

高加索山脈中段是高加索山主脈的高山區。這裏群山山峰的平均高度為3,500―5,000米。卡茲別克峰、阿戴霍赫峰、阿依拉瑪峰、什哈拉蜂、厄爾布魯士峰及其他一些山峰峰項終年積雪。高加索山脈西段――從浮士特峰到阿納伯市――群山高度逐漸降低,最高為1,838米(塞西峰),平均高度不超過l,ooo 米。就高加索山脈西段諸山結構而言,在這些山區裏,軍隊行動較容易,不象東段中段山區那樣困難。

高加索山主脈從山前地帶的山腳到1,500一1,800米的高度的地方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主要是闊葉林)。這些闊葉林在戰爭年代是軍隊配置的良好遮障,但是卻也給軍隊的行動帶來一定的因難。再高的山峰上就沒有植物覆蓋了,全都是光禿禿的 岩峭壁。

高加索山脈把高加索一分為二――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或稱“南高加索”)。北高加索的地形先是一望無垠的大草原,它在庫班河和庫馬河兩條河流的亡遊逐步升高為斯塔夫羅波爾丘陵,爾後便是所謂的“前高加索”的山係。北高加索的草原部分包括頓河左岸草原、庫班亞速海沿岸低地和裏海沿岸低地。斯塔大羅波爾丘陵又將北高加索迪夫諾耶以南草原地區分為兩部分:庫班草原和諾蓋草原。斯塔夫羅波爾丘陵是一片遼闊的平坦高原。斯塔夫羅波爾丘陵平均海拔高度為350一600 米。

前高加索(或稱“高加索山脈山前地帶”)是一片由北向南逐漸上升到高加索山脈北坡為止的峰巒綿 的山區。整個前高加索遍布庫班河和捷列克河水係眾多的山間河流、深穀、窪地和隘澗。在北高加索大部草原上,各兵種都能夠行動。在前高加索的山穀中和河灘上,可以使用大部隊作戰。這些山穀和河灘,都通向高加索山主脈山口。

除了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外,還有諸如道路、機場、通訊設施狀況,也影響高加索戰區的性質。

連接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的鐵路隻有兩條:西線,有一條鐵路沿黑海海岸從土阿樸謝到巴統;東線,有一條鐵路沿裏海海岸從馬哈奇卡拉到巴庫。1942年從阿斯特拉罕到基茲利亞爾段和1943年從阿德列爾到蘇呼米段兩條鐵路又先後通車,這大大地改善了高加索地區的交通運輸狀況和外高加索同北高加索間的聯係。

除了鐵路以外,北高加索同外高加索之間還有途經各山口的公路和土路相連。然而戰前,高加索的土路無論在平原地區,還是在山區,都很稀少。在草原地區,幾乎沒有公路,那裏主要是築路機開出的路和汽車行駛軋出的路。一到冬季、春天泛漿和秋季泥濘季節,這些路都不能走,給部隊的行動帶來極大的困難。

在東線,有一條途經捷爾賓特門山口,沿裏海海岸走向的公路,從馬哈奇卡拉通到巴庫。在這條公路上,各兵種和各種車輛都可通行。在西線,有一條沿黑海海岸走向的公路從諾沃羅西斯克通到蘇呼米。

下麵三條著名的公路由北向南穿過高加索山脈的高山區:

格魯吉亞軍用公路從奧爾忠尼啟則經由克列斯托夫山口通往第比利斯。平時,由於積雪和雪崩,這條公路在冬季不能通行;但是,戰時,冬季也一樣通行;

奧謝蒂亞軍用公路經由馬米桑山口把阿拉吉爾同庫塔伊西連接起來;

蘇呼米軍用公路將北高加索的契爾克斯克(卡臘查耶夫契爾克斯克自治州)同黑海海濱的蘇呼米(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首府)連接起來,中經捷別爾達高山療養院和克盧霍爾山口。在高加索山脈南坡的公路線,從阿熱拉村開始沿科多裏河穀走向是一段下坡路,爾後向西拐通往蘇呼米。冬季,大部分路段堆滿了積雪,根本不能通行。

高加索的水文地理情況,也同它的地形一樣,是多種多樣極為複雜。許多高山河流都源出於大高加索山脈的冰川。其中幾條較大的河流可能成為希特勒軍隊的嚴重障礙,如頓河、庫班河、捷列克河及其支流鬆查河、阿爾當河、烏魯赫河和馬耳卡河。頓河從上庫爾莫雅爾斯卡亞到亞速海廣大的下遊地區屏護著高加索北大門。

除了河流以外,這裏的湖泊沼澤(沼澤地帶①)對軍隊的行動也有很大的影響。這些湖澤主要分布在頓河、庫班河和談列克河下遊的三角洲和庫馬馬內奇盆地。在高加索山脈東段山前地帶烏羅日艾諾耶村以東,到裏海間的大片地區上為庫馬河的沼澤地帶。

在高加索山脈西段山前地帶,庫班河的沼澤地帶麵積最大,這裏沼澤泥濘,蘆產葦叢生,湖泊星羅棋布。在庫馬馬內奇盆地分布著許多鹽沼鹹湖,其中最大的鹹湖 ――馬內奇湖――從西向東延伸120公裏。在亞速海和裏海沿岸除了湖泊沼澤之外,還有許多溺穀。其中較大的有亞速海沿岸的耶亞河溺穀、別伊蘇格河溺穀和基爾皮爾河溺穀。


{這裏的沼澤地帶,係河流下遊三角洲上淺水沼澤話的河漫灘,從生蘆葦、灌木等喜濕性植物,其低窪部分與湖泊沼澤相間,被水淹,泥濘難行。――譯者。}

{溺穀,係河口部分的窪地或低岸上的坳被海水淹沒而形成的海灘,常為狹窄的沙咀或沙洲把它與海隔開,溺穀的水含鹽分大。}

海洋對高加索戰區的性質影響也不小。

裏海大部位於蘇聯境內,它以水上交通線把高加索同中亞各蘇維埃共和國聯係起來,而經由伏爾加河同蘇聯國家的內地聯係起來,裏海南部瀕臨伊朗領土。

黑海在戰略上具有巨大作用。馬克思(應為恩格斯)早就指出,黑海在歐洲和近東國家之間發展經濟、政治和文化聯係方麵具有巨大意義。他說:“三分之二的歐洲,即德國和波蘭的部分地區、整個匈牙利、俄國最肥沃的地區,以及整個歐洲土耳其,在出口和商品交換方麵都有天然的紐帶同歐克辛海(係黑海的古稱)聯結起來……”(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4--15頁)

戰前,高加索由於山區缺少機場,氣象不穩定,因而沒有廣泛開辟航線。

  在高加索會戰期間,氣象條件嚴重地限製了我航空兵的戰鬥活動。經常出現這種情況,駐在北高加索的法西斯德軍航空兵常趁我空軍駐地上空濃霧籠罩殲擊機出動受阻的時候,起飛轟炸我軍部隊。

固定的通訊設施對高加索戰區的性質具有重要的影響。俄國沙皇製度長期造成的高加索地區的經濟落後和民族隔閡,導致高加索許多地區之間在革命前幾乎沒有建立起固定的通訊線路。隻是在高加索建立蘇維埃政權以後,才開始在外高加索和北高加索各共和國之間建立了電話電報網,然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通訊設施還很不完善。

高加索的陸、海、空交通狀況,地形,水文地理和自然氣候等條件,決定了哪幾個方向可能成為希特勒軍隊進攻的主要戰役力向。東高加索方向和西高加索方向,由西北而東南橫 高加索,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將是主要的戰役力向。從普羅赫拉德內依經過古迭爾美斯、馬哈奇卡拉、捷爾賓特到巴庫的鐵路和公路是東高加索方向的軸線,沿黑海海岸上土阿樸謝、蘇呼米的鐵路和公路構成兩高加索方向的軸線。這兩個方向具有很人的戰役容量,集團軍和方麵軍均可行動。

最後一點,為了正確了解蘇維埃高加索的戰略意義,還必須看到它與伊朗和土耳其接壤。我國南方所有重要經濟地區,其中也包括高加索的油田區、頓巴斯煤礦區、克裏沃羅格――尼科波爾區和蘇聯在黑海、裏海上的重要港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處於駐在土耳其的德國航空兵的轟炸威脅之下。

由此可見,高加索在蘇聯人民生活中,在加強蘇聯國防力量中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意義有多麽巨大。它就在於高加索具有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有強大的工業基地,在於高加索各族人民團結在一個兄第大家庭裏建設共產主義新社會並向全世界指出社會和民族解放的道路。

  高加素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加索是世界上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它是歐洲、亞洲、近東和中東各國外貿和戰略運輸的咽喉,地處社會主義陣營前哨。

在德國侵略者計劃中的高加索

德國軍國主義的侵略性政策和戰略的曆史,都同它向東方入侵的企圖分不開的。“東進”――在這短短的兩個字裏包含了德國軍國主義分子――從古代豢養的騎士到現代波恩複仇主義者――的對外政策和戰略的基本信條。

究竟是什麽力量驅使他們對東方這樣向往呢?德國侵略者又老是虎視耽耽地  著什麽呢?許多世紀以來,垂涎一望無際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遼闊土地,奴役斯拉夫各族人民,搶劫其財富,就是德國侵略政策的主要目標。他們視此為稱霸世界的必由之路。德國軍國主義的全部曆史,是沿著一條暴力、搶劫和掠奪的血腥道路發展起來的。德國侵略者“東進”的道路是以摧毀城市、焚燒村莊、消滅人類文化和文明中心、大規模的滅絕別國民族為標誌的。

他們的經濟間諜湧向近東和中東、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湧向非洲。德國特務深深地鑽進這些國家的經濟部門、國家機關和軍隊之中。接踵而來的還有德國參謀總部的人員。然後,在其戰略地圖上標上箭頭――未來侵略進軍的方向。

其中的一個箭頭就是指向東南,經過烏克蘭、克裏木和高加索指向遙遠的印度。1915年7月8日,德國一些教授撰寫的一份備忘錄中提出的許多要求中的一條要求,就是侵占烏克蘭和高加索、巴爾幹各國、整個近東直至波斯灣,以及印度、非洲的大部分地區(首先是埃及),以便給“英圖的生命線以致命的一擊”。

這個計劃一目了然地反映出德國帝國主義對東方遼闊土地的侵略意圖。德意誌帝國許多議員、將軍、工業家、貿易家、銀行家、地主、教授、教師、法官和律師都在這份備忘錄上簽了寧。知識界的大批人物參加這次簽字,表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和過程中,侵略的氣焰籠罩著德國各階層人士。

德國帝國主義的軍事思想家、前第二集團軍作戰參謀次長魯登道夫將軍,氓在敘述德國帝國主義東進的“簡單的”目的時寫道:“我既不想望得到烏克蘭的土地,也不想望得到高加索的土地,我隻是想要從那裏得到一般說來我們生活和繼續進行戰爭所必要的那些原料。……我還想盡可能利用這些地區的人力擴充一些軍隊,如果還有可能的話招募一些勞動力到德國來以便騰出一些德國勞動力使他們應征入伍”。

這個德國軍國主義的頭目和吹鼓手,就是這樣直言不諱地一語道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德國戰略計劃中有占領烏克蘭和高加索的企圖。他認為,這些地方應變為向德國軍事工業提供原料、為德國武裝力量提供兵員(炮灰)和為德國工業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地方。然而,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僅要把高加索變為它的一個殖民地,而且還要把高加索變為它向近東和亞洲擴大侵略的戰略跳板。

對比德國軍國主義的另一個頭目興登堡將軍說得更加露骨。他在回憶錄中談到高加索的重要性時說:“希望戰爭的所有參加者都能夠哪怕是部分地,利用外高加索的豐富原料資源”,同時他又指出這個問題的另一方麵,“英國同樣希望經由白海和阿爾漢格爾斯克及經由裏海和巴庫保持對俄國施加影響。鑒此,實現土耳其帝國計劃……也符合我們的利益”。(見《興登堡回憶錄》,德文節譯本,彼得格勒,中央合作《思想》出版社,1922年版,第104頁)

這樣,在這裏又揭示出在德國帝國主義者計劃中爭奪高加索的另一方麵的意義――抵製英國對俄國的影響並借助土耳其在高加索站住陣腳。問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剛一開始,德國帝國主義冒險計劃的破產就已成定局。他們的實際能力適應不了他們狂妄的侵略野心。德國帝國主義者被協約國的武裝力量牽製在歐洲,不得不暫時放棄在高加索和土耳其的利益。

於1918年,在俄國剛一建立蘇維埃政權之後,德國帝國主義對高加索實行侵略政策和戰略的新階段開始了。1918年2月對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的共同武裝幹涉爆發之後,德國帝國主義者竭力利用我國內戰的時機,以實現其占領波羅的海沿岸、烏克蘭和高加索的夢寐以求的計劃。

高加索這時成了激烈階級鬥爭的舞台。在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府上了台,它們是資產階級和地主、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等最反動勢力同外國帝國主義特務走狗勾結在一起的大雜燴,倚仗西方帝國主義者撐腰,推行反人民的政策。同時,後者也利用這些政府作為入侵高加索的幌子。

1918年2月12日,土耳其軍隊開始對外高加索進行武裝幹涉。他們在德國帝國土義者的許諾下,到5月底就占領了亞美尼亞大片土地,侵入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並淮備進犯巴庫。與此同時,德軍從西線也對蘇維埃共和國發起了攻勢。這是德、土帝國主義者早就策劃奸的反對年輕的蘇維埃國家的聯合行動。

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號召全體人民起來同外國侵略者進行鬥爭。長期而艱苦的鬥爭開始了。在這一鬥爭的初期,蘇維埃國家無力投入大量兵力保衛高加索和給德、土侵略者迎頭痛擊。

德國帝國主義者趁此時機和利用土耳其對德國附庸依賴關係,采取了一係列行動,以便在高加索站住腳、攫取它的自然財富和人力資源繼續擴大對蘇維埃共和國的侵略和在西方繼續進行戰爭。

1918年5月25日,根據同格魯吉亞孟什維克政府訂立的條約,德國第一批3,ooo名士兵在波提登陸,5月30日,以舒倫堡伯爵為首的德國外交使團到達梯弗裏斯(即今第比利斯),接著對住在格魯吉亞的德國僑民和對在外高加索的奧地利、德國戰俘宣布動員令。德國軍事專家和軍隊開進了格曹吉亞。格魯古亞的鐵路和水路運輸很快就被德國占領者霸占了。

德國幹涉者一站住腳就開始著手把格魯吉亞政府的一些部門和機關、以及一些重要的經濟部門完全控製到自己的手裏,並且獲得往德國出口原料的專利權。德國占領者在格魯吉亞到處建立恐怖和暴力製度。他們強征農民的糧食,向人民索取苛捐雜稅,組織恰圖拉錳礦等許多廠礦企業為德國生產。在德國士兵的刺刀下,在格魯吉亞建立地主資產階級的秩序。於是格魯吉亞就這樣變成德國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和向高加索和近東擴大侵略的跳板。

然而,使德國帝國主義者最感興趣的還是巴庫的石油。魯登道夫寫道:“我們隻有指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才能從巴庫弄到石油。……根據同土耳其達成的協議,馮12539;克雷斯上校將負責經營巴統――梯弗裏斯――巴庫這條擁有大量油槽車的鐵路。但是,在所有這方麵的根本問題,當然嘍,還是我們怎麽能夠進到巴庫的問題。 ”①(魯登道夫:《我對1914-1918年戰爭的回憶》,第2卷,第219、220頁)

德國帝國土義者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再次利用土耳其。德國與土耳其一起著手瞧備近犯巴庫。德國軍國主義者不僅把巴庫看作是一個重要的石油產區,而且還看作是一個外高加索全部革命力量的聯合中心,歐洲通往亞洲、近東和中東各國的咽喉。隻要巴庫還在勞動人民手裏一天,十月革命紅旗還在巴庫上空飄揚一天,德國人就不會相信他們在高加索的統治是牢固的。這就是為什麽德國和土耳其帝國主義者要那樣頑固地向巴庫進攻的原因。

德國幹涉者為了入侵高加索和實現其侵略計劃,不僅利用土耳其和格禽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民族主義政府,而且還利用流竄至我國南部的白匪軍頭子――反革命將軍克拉斯諾夫、鄧尼金及其他匪首。德國帝國主義者幫助克拉斯諾夫將軍向察裏津進犯,以便把高加索和裏海沿岸地區同蘇維埃俄羅斯之間的聯係切斷,並阻止蘇軍對高加索各族人民的援助,首先是阻止對革命的巴庫的援助。德寇從蘇呼米援助格魯吉亞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的軍隊向索契和土阿樸謝進犯,接應鄧尼金的白匪軍。

德國帝國主義者就是這樣借用我國內部的反革命勢力妄圖鑽進北高加索,以便侵占庫班產糧區、邁科普和格羅茲尼油田的。

德國和土耳其侵略者針對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多民族成分、他們的性格、宗教信仰和文化的特點,沙皇製度在許多世紀以來製造的民族糾紛,企圖輕而易舉地實現他們的高加索計劃,他們在阿塞拜疆和達格斯坦到處進行挑撥離間和破壞話動,大造巴庫蘇維埃政權的謠言,在伊斯蘭教徒中間煽動泛伊斯蘭主義情緒,等等。
但是,一切伎倆都幫助不了德國侵略者實現他們的攫取高加索財富的計劃,也幫助不了把外國奴役的枷鎖套在高加索勞動人民的身上。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的英明對外政策和民族政策、蘇維埃共和國各族人民的無私授隊保證了高加索各族人民在國內戰爭和在反對外國武裝幹涉者的鬥爭中獲得勝利。德國帝國主義入侵高加索的企圖這次又可恥地失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帝國主義者企圖入侵東方的新階段。

眾所周知,希特勒匪徒在擊敗法國和其他西歐國家之後就立即開始了反蘇戰爭的具體準備。進攻英國的“海獅”登陸作戰準備工作退居到第二位。這個戰役的準備工作繼續進行,隻是出於政治和戰略偽裝上的需要。德軍參謀總部的主要注意力轉到製定反蘇的戰略計劃和實施這場戰爭準備的實際措施上了。法西斯德國的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上將在其工作日記中的記載,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1940年7月31日,他記下了希特勒下達的對蘇戰爭戰略計劃――“巴巴羅薩”計劃――指令的原始材料。

按照這些指示,反蘇戰爭的開始叫間定在1941年5月,作戰時間――五個月。按照最初的企圖,在普裏皮亞特河以南向基輔實施一個突擊,從波羅的海沿岸和白俄羅斯方向向莫斯科實施另一個突擊。“此後,從北邊和南邊兩側進行包圍,稍後,實施局部戰役占領巴庫地區”。(見《軍事曆史雜誌》,1959年,第2期,第67頁)

  這些指示成了製定1940年12月18日希持勒第21號訓令的基礎。這―訓令規定戰爭要達到的最初目標是:消滅蘇聯西部地區的蘇聯陸軍的主力,占領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所和島克蘭,向普裏皮亞特河以北進行主要突擊,以便迅速地打到莫斯科。

因此,在希特勒的訓令中在戰爭第一階段絲毫也未提到高加索。看來,這是因為希持勒匪徒從速決戰思想出發,他們認為若是達到戰爭的最初目標蘇聯就會土崩瓦解,井且就可毫尤阻擋地占領蘇聯伏爾加柯、阿爾漢格爾斯克以西地區的所有領土。這樣,就沒必要專為占領高加索和巴庫去進行―次作戰了。

然而,戰爭並沒有按照法國斯統帥部計劃的那樣發展。“閃電戰”思想,在希特勒侵略蘇聯一開始就破產了。在法西斯德國軍事當局的麵前愈來愈清楚地呈現出一場持久戰的前景。這種情況迫使德國戰略家對其計劃做了一係列的修改和補充,即德軍主力逐漸從莫斯科戰略方向移向烏克蘭――高加索方向。這種思想特別明顯地反映在德軍最高統帥部和陸軍總部的後來的訓令裏、希特勒在德軍高級將領會議上作的指示裏和外交文件裏。例如在1941年7月12日發出的德軍最高統帥部第 33號補充訓令中就已強調進攻高加索的必要性。這份訓令中談到:“一旦戰役態勢和物資技術保障情況許可,隸屬坦克第4集團軍的坦克第1集群和坦克第2集群及其尾隨的各步兵師和山地步兵師在占領哈爾科夫工業區之後,便應立即渡過頓河向高加索進攻”。

1941年8月12日發出的德軍最高統帥部第34號補充訓令中,給德軍在東線南翼作戰的部隊規定了占領克裏木的任務。這份文件中談到,“因為克裏木是敵人的空軍基地所以它對羅馬尼亞石油區是個特大的威脅”。(見《軍事曆史雜誌》,1959年,第6期,第37頁)

  希持勒軍事當局要侵占克裏木不僅指望以此保障羅馬尼亞石油產區的安全,而且也想用它作為入侵高加索的跳板。第34號補充訓令中還規定必須把山地部隊派到克裏木去,並“檢查運用這支部隊橫渡刻赤海峽和繼續向巴統方向進攻的能力”。(同上)

法西斯德寇欲要迅速擊敗蘇聯武裝力量,占領蘇聯首都莫斯科、我國西北和高加索工業區的計劃到1941年底就完全破產了。1941年底以前結束戰爭的希望已成泡影。在法西斯德軍最高當局中發生了動搖和意見分歧。希特勒及其統帥部提出在戰場兩翼連續不斷地用坦克兵團實施突擊,以便在冬季到來之前占領蘇德戰場南段的克裏木、頓巴斯的工業區,切斷蘇軍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補給,並且同芬蘭軍隊一起在北段包圍列寧格勒的戰略,同陸軍總部堅持的主力仍按原來部署用坦克兵團在莫斯科戰略方向上繼續實施進攻的意見發生了衝突。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希特勒於1941年8月21日給陸軍總司令官下達了訓令。訓令中強調指出德軍要盡快占領克裏木、頓巴不斯和進入高加索的重要性。

希特勒熱中於占領克裏木、頓巴斯煤礦區、高加索和攫取黑海製海權的想法,在他1941年8月22日給陸軍總部寫的一封便由中透露了出來。希特勒在這封便函中向陸軍總部解釋說,戰爭的基本目的‘一是徹底消滅俄國這個大陸強國――隻有用消滅俄國武裝力量和占領或毀滅他們賴以生存的經濟基地的辦法才能達到。 “……從政治上考慮,最緊要的是盡快地前出到俄國的石油產區,這樣做不僅是為了斷絕俄國的石油來源,而且啊首要的是要給伊朗以現實的希望,使他們看到不久就能得到德國的實際援助,以抗拒來自俄國和英國的威脅。

從上述任務的角度來看……莫斯科問題就其本身意義而言,實際上已退居到了次要地位”。(見《軍事曆史雜誌》,1962年,第11期,第86頁)

希特勒1941年8月21日發出的訓令和1941年8月22日給陸軍總部寫的關於對蘇作戰問題的便函,成了前希特勒將軍們在西方資產階級報刊雜誌上發表別有用心文章的主題。如,“元首”的老部下及其意誌的執行者蔡茨勒、提伯爾斯克希、布盧門特裏特、韋斯特法爾等將軍企圖把法西斯德軍將領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洗刷得一幹二淨,並且把法西斯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失敗的罪過統統都推到希特勒一個人身上。他們硬說,1941年8、9月間,把德軍主力從莫斯科戰略方向南移,似乎是希特勒把德軍參謀總部製定的“閃電戰”計劃導致破產的一個“可悲的決定”。

但是,根據許多無可辯駁的文獻資料查明,早在戰爭以前很久,希特勒及其將軍們就認為經濟因素具有巨大意義。因此,列寧格勒、莫斯科和烏克蘭的工業區、高加索的石油,就成為德軍參謀總部侵略計劃垂涎的目標。法西斯德軍最高統帥部同陸軍總部的爭論並不是爭論戰爭的目的,而隻是達到達些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通過對希特勒統帥部和德軍參謀總部一係列文件的分析研究,我們看明,德寇對“閃電戰”思想的破產和過渡到持久戰的前景看得越清楚,他們把德軍主力向蘇德戰場南翼轉移的趨勢也就越明顯。這一客觀傾向使希特勒產生了一種作出片麵的(經濟、政治和戰略的)決定的錯覺。

布盧門特裏特將軍把希特勒對待戰略的“經濟主義的”態度說成是莫斯科會戰“可悲下場”的主要原因。他寫道:“希特勒是從純經濟主義觀點對待戰爭的。他想攫取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炭、以及高加索的石油”。(《可悲的決定》,英譯本,莫斯科,軍事出版局,1958年版,第75頁)

對希特勒在蘇德戰爭中的意圖作出這樣片麵的解釋,是不客觀的和沒有說服力的。把法西斯德軍主力向蘇德戰場南翼轉移,首先是出自政治動機的。當然,為了進行曠時日久的戰爭是需要有新的戰略原料來源的,特別是石油的來源,需要攫取新的戰略原料基地。希特勒看到了蘇聯南方和近東各國就是這種基地。然而吸引希特勒匪徒的還不僅僅是高加索的石油。在這方麵了解一下1941年7月希特勒統帥部製定的法西斯德軍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的第三階段計劃不是沒有稗益的。

下麵就是這份文件原文:

“從北高加索出發,越過高加索山脈和伊朗西北部,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臘萬迪茲山口和哈納金山口的戰役

戰役目的:

戰役目的是占領高加索石油區,並於1942年9月以前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各山口,以便繼續向巴格達推進。

戰役階段:

戰役分為六個階段進行(預計持續時間――1941年11月到1942年9月)。

這六個階段是:

1.在北高加索占領幾處戰略展開地域(從1941年11月開始);

2.展開兵力準備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到1942年5月底),

3.分兩個階段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1942年7月);

4.經由外高加索向阿拉斯河實施進攻;

5.在大不裏士和克爾曼沙赫地域占領向伊朗――伊拉克邊界進攻的出發陣地;

6.為達到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臘萬迪茲山口和哈納金山口的戰役目的實施的進攻(從1942年7月4―6日到9月初)。

戰役第一階段的開始,以當前戰役的結局而定。

能否在1941年冬季進到伏爾加河是戰役的第二和第三階段(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的先決條件……”(《絕密,僅供統帥部
參閱!》文件資料匯集,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67年版,第213頁)

這就是為什麽希特勒在擬定1942年夏季攻勢計劃時,首先力圖到達伏爾加河大彎曲部地域並占領高加索的原因。蔡茨勒將軍寫道:“毫無疑問,實現這些意圖將具有巨大意義。’如果德軍能夠在斯大林格勒地區渡過伏爾加河,切斷俄國從北到南的主要交通線,而且如果高加索石油能夠用來滿足德國的軍事需要,則東方的戰局就會根本改觀現,而我們對戰爭勝利結局的希望就會大大地增強。”(《可悲的決定》,153頁)

因此,不僅是希特勒及其統帥部,而且還有陸軍總部人員,都寄厚望於高加索。接替哈爾德將軍參謀總長職務的蔡茨勒將軍道出了希特勒的下一步打算。他寫道:“ 達到這些目的以後(指占領高加索),他(希特勒。――作者注)想經由崗加索或其他途徑派遣快速兵團進入印度。”(同上)

1942年夏季戰局的戰略計劃的實質,在希特勒l942年4月5日發出的第41號訓令中作了闡明。從這份訓令中可以看出,法西斯德軍最高統帥部總的企圖是穩住蘇德戰場中段既得的態勢,不斷地在蘇德戰場的兩翼實施突擊粉碎蘇軍的翼側集團,得手後,再用這些部隊去攻打列寧格勒並打通與芬蘭軍隊陸上的聯係,爾後入侵高加索。

訓令中指出:“因此,首先要把現有的兵力全部集中到南線去進行主要戰役,以便將敵人消滅在頓河以西,爾後奪取高加索的油田並翻過高加索山脈”。(迪爾,《向斯大林格勒進軍》,第127頁)

1942年春夏兩季在蘇德戰場展開的戰事表明,法西斯德軍不顧死活地要來實現希特勒賦予他們的任務。在後麵幾章裏,我們還要闡述希特勒妄圖占領高加索的計劃的細節。1942年7月23日發出的第45號訓令談到了這個計劃。

可以看出,法西斯德軍的頭目,都認為占領高加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們指望,搞掉高加索的石油後會大大地削弱蘇聯,而德軍挺進到外高加索,則會切斷蘇聯經由高加索和伊朗同國外的聯係;一旦占領高加索和外高加索,法西斯德國就會得到它自己迫切需要的石油;希特勒匪徒還打算在占領高加索之後,設法使土耳其參加反蘇戰爭;隻要我黑海艦隊失去停泊基地,它就可能被消滅,而敵人就有可能完全奪取黑海上的製海權;法西斯德軍入侵外高加索,就會為它今後在近東作戰和在那裏建立法西斯霸權創造有利條件。換句話說,占領高加索對法西斯德軍統帥部實施全球戰爭的計劃具有頭等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