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節錄:銘記人民英雄,"鐵軍"葉挺獨立團 等

(2009-07-29 18:17:02) 下一個
zt 銘記人民英雄

 文/雙石

  1948年8月的一天,一支在華南堅持遊擊戰爭的部隊取得了一場戰鬥的勝利。這場戰鬥很小,殲敵30餘名自身傷員僅有2名。如今稍微宏觀一點的戰史典籍都很難找到相關的記錄。

  幾天後,因為缺醫少藥的遊擊戰爭環境,一位傷員的生命之路走到了盡頭。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傷員用微弱的聲音吟誦了一首自己的詩作:

  祖國喲,親愛的祖國!

  毛澤東同誌領導的祖國!

  我,一個長期等待著你的,

  受氣的美洲華僑的兒子,

  獻出了我的生命和血,

  看見了你的豐彩,

  你是這樣的燦爛美麗!

  祖國喲,我親愛的祖國,

  讓我永遠緊緊地擁抱著你!

  這首詩作的作者名叫鄭達明,生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廣陽支隊第七團的一名副政治教導員,犧牲時年僅21歲。犧牲前,他將一條金項鏈、一塊金表和一疊港幣作為“最後一次黨費”交給了黨組織——這是他的全部遺物,也是4年前他從美洲歸國參加抗戰時母親留給他的全部財產。

  除此之外,他什麽也沒有留下,就連他的姓名也淹沒在成千上萬的英烈名錄中了。一年後的1949年10月,他向往的新中國誕生了!

  在世界戰爭史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傳奇史詩,她孕育和培養出的眾多英雄人物和群體燦若星辰、浩若長河,成為一個個不朽傳奇。這支軍隊中絕大多數都是曾經飽受舊時代的奴役,是人民革命戰爭使他們走進了曆史舞台,真正成為曆史的主角。這就是“人民英雄”——也就是人民群眾自己的英雄:他們為人民利益為人民解放而戰鬥,在人民革命戰爭中他們既是解放者也是被解放者,從“受欺淩受壓迫任人宰割”到“奪過鞭子揍敵人”,從解放自己走向解放所有的勞苦大眾,而當人們將一場戰爭視作自我解放的進程,並且萬眾一心去取得勝利時,洪波就湧起,英雄也就輩出。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氣節和舍生取義的民族,曆代曆朝都不乏忠貞義士,而在波瀾壯闊的人民革命中,人民英雄已經遠遠超越舊時代節義觀所能涵蓋的最高境界:無論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格氣節,還是“隻留清白在人間”的自我實現,都難以與“唯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戰士情懷和英雄氣魄相提並論——有著這般情懷這般氣魄的人民英雄們既是革命理想的殉道者,也是新時代的開創者。


..........

  在有著這樣信念的團隊中,英勇奮鬥、自我犧牲成為了一種超越了“規避危難”這類“普適人性”的自覺行動:嚼著草根皮帶爬雪山過草地為的是“擔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領導責任”;缺衣少鹽浴血三年堅持遊擊戰爭是因為篤信“嚴冬過盡綻春蕾”;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是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主的自願組合;掩護群眾衝出重圍的“馬石山十勇士”是10位普通戰士沒有上級命令的情況下的自主行動;打光了最後一個人的“劉老莊連”得以迅速重建是因為父老鄉親送出了自己的82名子弟;十字嶺突圍人們麵紅耳赤爭相“留下掩護”的理由是“新中國更需要有知識的人”;解放大上海不用炮火仍然浴血衝鋒想到的是“這些高樓大廈馬上就要變成人民的財產”;長津湖畔爬冰臥雪凍死也不後退信守的是“保家衛國”的誓言;上甘嶺上饑渴交迫依然頑強戰鬥想到的是“祖國親人就在身後”;任憑烈火肆虐也絕不挪動一步是“為整體為勝利”;舉起炸藥包、撲向機槍眼的故事層出不窮,前仆後繼者們都在自覺踐行“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

zt:“鐵軍”葉挺獨立團


--------------------------------------------------------------------------------

走進葉挺獨立團,就走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氣壯山河的革命曆史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楊琳

葉挺獨立團紀念館,6節碗口粗的鐵索,無聲地陳列著。
透過那暗紅色的斑斑鏽蝕,人們仿佛仍能嗅著曆史的血腥氣息,重回1935年5月29日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曆史瞬間,耳邊殺聲震天。
走進葉挺獨立團,就走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氣壯山河的革命曆史。縱觀團史,它始終作為我軍的尖刀部隊、主力部隊,承擔最為艱險、慘烈和開拓性的戰鬥任務。今天,作為我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團,葉挺獨立團仍是關鍵時刻最受信任、最能突擊的王牌部隊。
榮耀團史力量之源
葉挺獨立團成立於1925年11月18日,前身是孫中山的大元帥鐵甲車隊。該團名義上屬於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建製,但幹部任免調動、培養教育、重要軍政訓練計劃的製定,都由當時的中共兩廣區委軍事部決定,成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
北伐戰爭時期,團長葉挺率領該團屢立戰功,獲得“鐵軍”美譽,沿用至今。1927年,該團參加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紅軍時期,葉挺獨立團不僅參加了井岡山會師和五次反圍剿,更有“強渡烏江”掩護軍委縱隊順利渡江,“飛奪瀘定橋”粉碎敵軍夾擊合圍紅軍的妄想,翻雪山、過草地為紅軍趟出一條生命之路,“奇襲臘子口”開辟北上抗日道路,被譽為“開路先鋒”。
抗日戰爭時期,葉挺獨立團與日軍激戰平型關,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3 年3月,在蘇北平原一個普通村莊劉老莊,為掩護黨政軍機關和群眾轉移,該團四連82名官兵與三千敵寇展開殊死搏鬥。戰鬥從早晨打到黃昏,戰士們子彈打完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捅彎了就用槍托砸,槍托砸碎了就用小鍬砍,小鍬砍斷了就用牙齒咬,打退敵人一次次衝鋒。最後82勇士全部壯烈捐軀,死時仍保持戰鬥姿態。四連由此被命名“劉老莊連”,朱德總司令評價劉老莊戰鬥“是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
解放戰爭時期,葉挺獨立團南征北戰,參加四平保衛戰,南下海南島創造了“木船打兵艦”的奇跡。新中國建國後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葉挺獨立團攻必克、守必固、戰必勝,九連被中央軍委授予“能攻善守英雄連”榮譽稱號。

作為一支備受重用的老紅軍部隊,從葉挺獨立團走出了共和國的3名元帥、1名大將、6名上將等176位將帥。榮耀的團史就是一麵旗幟,是葉挺獨立團鍛造剽悍戰鬥力的不竭源泉。

當代鐵軍剽悍之師
1997年,葉挺獨立團在全軍最早裝備了92輪式步戰車,成為解放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團。

近十年來,戴著“鐵軍”臂章的葉挺獨立團官兵,曾擔負98抗洪、蘇丹達爾富爾維和、中俄聯合軍演等多次重大任務。在2008年的抗震救災中,“鐵軍”更成為除成都軍區外最早到達震中區域的尖刀部隊。

5月14日到達災區後,團長劉豫便帶領突擊隊6小時強行軍50公裏,直插映秀。而後,突擊隊3次攀越鐵索渡過岷江,6次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大山,繞過4座橋梁,曆時5小時,行程20多公裏,第一時間趕到斷水、斷路、斷糧、通信中斷的“孤島”汶川縣銀杏鄉,展開救援。

在抗震救災過程中,葉挺獨立團累計搶救生還者16人,解救被困群眾2萬餘人,運送物資3744噸,搶修公路277公裏。鐵軍官兵參與了毛家灣救援、黃家村救援、搜救失蹤直升機、援建阿壩鋁廠等重大救援任務,還在災區建立醫療點和少年軍校。

救援官兵們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堅忍付出。部隊初到映秀,道路不通,保障困難,攜帶的3天幹糧很快就吃完了,為了完成後續任務,官兵們每餐隻喝半碗稀湯充饑。實在沒有吃的,他們就把當地用來喂豬的大葉菜買來充饑。

由於輕裝進山,官兵沒攜帶被褥,晚上休息隻能靠雨衣裹緊身體,睡在冰冷的水泥路上。當時,上級下發的十幾捆帳篷就在身邊,但沒有人打開使用:官兵們清楚,上麵寫著“救災專用”。夜晚突降暴雨,官兵被淋醒凍得瑟瑟發抖,望著群眾搭建的防震棚,戰士們像雕塑一樣在雨裏蹲了一夜。

即便如此,全團官兵也沒有出現絲毫退縮。九連一班班長胡彥向本刊記者描述了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組織突擊隊時,師劉政委跟大家說,不是獨生子的站出來!結果大家全都站了出來,4個人寫了血書,超編加入突擊隊,接受生死考驗!”

紅色基因用“練”傳承

將紅色基因滲透到每個官兵的骨子裏、頭腦中、血液中,將革命傳統優勢轉化為現代軍隊的戰鬥力,是祖國對葉挺獨立團的期望和要求。官兵們深知這一點。

葉挺獨立團不僅設有團史館,每個連也都有自己的榮譽室和“連魂”。比如“劉老莊連”四連的連魂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飛奪瀘定橋”二連的是“要橋不要命”,“能攻善守英雄連”九連的是“隻要第一,不要第二”。每個入伍新兵放下背包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觀團史館、榮譽室。

1986年出生的馬飛,是一名從青島理工大學休學入伍的戰士。去年在銀杏抗震救災時,二連要通過一個40公分寬、60米長的水庫壩頂,壩頂兩側都是深坑。看到前麵的戰友一個個迅速通過,馬飛絲毫沒有意識到壩頂的危險。“當站在壩頂,我知道我沒有其他選擇。戰友過去了,我就能過去,絕不能有辱連隊榮譽,那時感覺團隊的精神力量是如此巨大”,馬飛說。

對常人來說,九連“隻要第一,不要第二”的要求過於苛刻,任何一項比武第二名的成績都進不了連隊榮譽室。“我們招收的新兵和其他部隊沒有不同,但隻要進了九連,他們就會在‘隻要第一’的氛圍中被鍛造成精英、尖子”,九連連長楊國旺對本刊記者說,他們曾專門組織過“官兵懇談會”,討論新時期這樣“苛刻”的連魂是否還適用。“官兵們在討論中統一了認識,我們的成就感、戰鬥力來自於連魂,我們要把它堅守下去”,楊國旺說。

“對於軍人,隻有戰爭時期和戰爭準備時期,沒有所謂的和平時期。因此,革命傳統教育必須緊密結合實戰訓練,絕不能‘兩張皮’”,葉挺獨立團政委張友書說,“獨立團曆史上的戰績是用戰鬥力拚出來的。今天,我們同樣把工作重心放在訓練上,所有工作都要首先圍繞訓練、服務訓練、保障訓練。以實戰訓練成果,傳承我們的紅色基因。”
2001年、2005年,葉挺獨立團先後兩次被總政表彰為全軍先進團黨委;2001年被總裝備部表彰為全軍車輛裝備管理先進單位;2006年,被四總部表彰為科學文化教育先進單位;2008年抗震救災,被濟南軍區榮記集體三等功。□


zt:光榮的“臨汾旅”


--------------------------------------------------------------------------------

在烽火歲月中,這支部隊曾浴血72晝夜,一舉攻下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臨汾城,被中央軍委授予“臨汾旅”榮譽稱號,成為我軍建製最大的榮譽單位。
臨汾旅在60年的征程中湧現功臣1.18萬餘人;殲敵數目為本旅建製17倍

七月南京,大地蒸騰著白色的熱浪。
解放軍某部的營房門前,一位頭戴鋼盔、身穿作戰服的哨兵持槍屹立,全身的衣服已經被汗水浸透,卻如鋼澆鐵鑄般地一動不動,與他身後的“臨汾旅”英雄群體塑像相映生輝。本刊記者在這一刻,似乎已經理解到了“光榮的臨汾旅”六個字的內在涵義。
旅長金川:“猛、狠、拚、強”是
臨汾旅的特色

臨汾旅曆史陳列館就矗立在營區的大院裏,這是一處外觀普通的青灰色小樓,卻牽動著一代代臨汾旅官兵的英雄情懷。在一麵長達數米的浮雕前,政治部幹事劉躍清站住說:我們旅的曆史上,有黃繼光式的英雄,有邱少雲式的英雄,有王成那樣手執爆破筒衝入敵群的英雄戰士。可以說,我軍曆史上所有的英雄典範,都能在臨汾旅的曆史上找到。
劉躍清接著說: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潛伏戰中,臨汾旅就出現了11位邱少雲式的英雄戰士,他們為了戰爭的勝利,犧牲了生命。

他的手輕輕撫過浮雕的右下角:“這是陳開茂、蔡朝興兩位烈士。他們在朝鮮戰場上,為了掩護戰友的安全,前赴後繼用自己的身體去堵敵人的槍眼。”雙人堵槍眼的事跡,在可以考證的世界戰爭曆史上,僅此一次。

“臨汾旅的榮譽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站在演習場的臨汾旅政委戴學誌說,“作為臨汾旅的傳人,我們的責任就是讓臨汾旅的旗幟永遠飄揚。”

在山呼海嘯般的炮聲中,海麵上火光衝天,一顆顆炮彈精準、凶悍地命中靶區,海麵上覆蓋著一片火網;

全副武裝的戰士衝向戰壕,動作之迅猛令人目不暇接,攀越巨石峭壁如履平地。好一支雄風勁旅!

這裏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槍王群體”。
“槍王”的榮譽之所以驕人,難在於保持,難在於無論烈日狂風,或者大雨滂沱,必須保持20秒20發子彈的速射中達到195環以上的成績。這個成績不但標誌著高超的射擊水平,更顯示出一個戰士的意誌、勇氣和超強的心理素質。

臨汾旅已產生了五代槍王了,最好的成績是199環。這意味著在幾乎不瞄準的情況下,20發子彈全部命中靶心。

臨汾旅旅長金川說,這支部隊的特色是“猛、狠、拚、強”四個字。這種善打硬仗惡仗的攻堅精神,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藏族戰士三郎格西:我舉槍瞄準
的時候,覺得祖國就在我身後

臨汾旅除了執行野戰軍正常任務外,還是中國陸軍向外開放的窗口。從1970年開始,臨汾旅接待了一萬多名各國來賓,其中包括國外的元首和外軍將領。

演兵場上,雪花飛揚。隻聽“準備——射擊!”一聲號令,曳光彈拖著火紅的尾焰穿過風雪,戰士們以不同的武器,從不同的位置,對著不同的目標,一顆顆子彈全部精確無誤地射中靶心。站在觀禮台上的羅馬尼亞國防部長舉著高倍望遠鏡看了又看,興奮地走下觀禮台,與射手們一一握手,並且授予他們“羅馬尼亞英雄戰士”的榮譽勳章。
當玻利維亞國防部長看到射手宋海龍送上的靶標時,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198環!他摘下墨鏡,把彈孔數了又數,良久,才在靶標上簽上自己的名字,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真是一群令敵人膽戰心驚的勇士!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美國前太平洋司令布萊爾與士官李華的對話卻是饒有興味的。
“作為中國士兵,你是不是認為我們美國軍隊很好戰?”
沒等翻譯的話落音,李華就用流利的英語回答布萊爾:“十分好戰!”

“哦?為什麽?”布萊爾驚訝得合不攏嘴。
“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從海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美國軍隊停止過戰爭嗎?”
麵對中國士兵堅定的回答,布萊爾默然了。

臨汾旅的戰士們有一種明顯的特質,就是“底氣”。這種“底氣”既來自革命戰爭中鑄就的大無畏傳統,也來自過硬的軍事素質,更來自深沉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年輕的藏族戰士三郎格西神態還帶著稚氣,說話的時候有些羞澀。他說,他最崇拜他的班長葉榮堯,希望能像班長那樣,成為一代“槍王”。三郎格西入伍的時候,體能不是很好,射擊不及格。現在,他已經是能在20發速射中打出198環的神射手了。他有了另外一個稱譽:槍王之星,意思是有可能成為槍王的新星。

他是這樣敘述自己的心路曆程的:我是四川阿壩人。在抗震救災的日子裏,看到那些不知名的戰友在廢墟上奮戰,我每天都想跪在地上流淚。我覺得家鄉像是一片沼澤,慢慢往下沉,可是被一雙溫暖的大手托舉起來了,我知道那雙大手就是“祖國”。
“我在訓練的時候,耳邊總有一個聲音在說:你是中國軍人,你代表祖國!
臨汾旅旅歌:無限忠誠於人民,
是我們的職責

政委戴學誌談到臨汾旅精神時說:“臨汾旅的旅歌裏有這樣的話:無限忠誠於人民,是我們的職責,這是我們的良心!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時代如何變遷,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宗旨永遠不會變!我們這支軍隊永遠是人民的子弟兵!”
在戴學誌的回憶中,98抗洪無疑是難忘的一幕。

南京下關超出警戒水位1.66米,南京岌岌可危!接到上級抗洪命令後,臨汾旅緊急出動,在狂風暴雨中奔上隨時可能坍塌的大壩。官兵們打樁、夯土、扛沙袋,連續奮戰18晝夜,一個人滑倒了,翻身起來繼續上。一個戰士暈倒了,旁邊的戰士扛他的沙袋繼續衝上去。

臨汾旅用人民子弟兵的赤誠築起了銅牆鐵壁,確保了南京人民安然無恙。
大壩保住了。風雨過後,臨汾旅的官兵們正準備撤離,沒想到鄉親們聞訊趕來了,帶著雞蛋、饅頭,將汽車圍住。載滿官兵的汽車慢慢地向前開去,不知哪輛車上,有人唱起了臨汾旅旅歌:黨教育我們,不怕犧牲自己,無限忠誠於人民……

在臨汾旅,這樣的事跡太多了。在2008年的抗雪救災中,臨汾旅官兵與風雪搏鬥12天,確保了南京交通幹線的暢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臨汾旅被四總部表彰“抗擊風雪冰凍災害”先進單位,並參加全國“抗擊風雪冰凍災害”巡回報告會。

在這次抗雪災中,士官徐長有開著推土機破冰雪66公裏,三天四夜沒有合眼。對於這種挑戰人體極限的戰鬥,徐長有說:如果說堅持下來的動力是什麽,那就是看到那些被困在路上幾天幾夜的群眾,他們又冷又餓,覺得隻有解放軍才能救他們。

臨汾旅沒有辜負人民如山的重托。
臨汾旅第21任旅長金川這樣回答本刊記者:請祖國和人民放心,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抵禦侵略、維護國家統一的鬥爭中再立新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