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爭奪礦產資源的局部戰爭實例

(2009-07-28 20:46:53) 下一個
  1、法國和德國爭奪阿爾薩斯-洛林的戰爭

  法國和德國是鄰國,在1870 年至二次大戰的數十年中,存在著由礦產資源而引發的長期戰爭。

  1870 年法國發動了普法戰爭,並很快宣告失敗。戰後不僅向德國付出50 億法郎賠款,還割讓了阿爾薩斯省全部和洛林省的相當大一部分領土,喪失了很大一部分鐵礦。

  一次大戰中,德國侵占了洛林鐵礦。戰後,戰敗後的德國,根據1919 年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的薩爾煤礦交給法國開采15 年。

  1923 年1 月,法國和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借口,出兵占領了德國的煤礦產區魯爾。1924 年,協約國通過以美國銀行家道威斯為首的專家委員會提出的德國賠款計劃(所謂道威斯計劃)以後,法國和比利時撤離駐軍。

  1940 ~1945 年,希特勒德國占領了法國,再次吞並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二次大戰以後,法國再次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並取得薩爾產煤區的代管權。1959 年,薩爾地區才由原聯邦德國收回。

  兩國數次對阿爾薩斯、洛林、魯爾和薩爾地區的反複爭奪,是政治和領土爭奪,是對煤和鐵資源的爭奪。時任美國冶金采礦協會主席和《工程和采礦雜誌》編輯 (1914 ~1927 年)的斯珀爾一針見血地指出:法國和德國長期爭奪阿爾薩斯和洛林,這是“對歐洲最大的和世界上第二個最大的鐵礦的爭奪。這個鐵礦曾使德國得以迅速發展並獲得巨大的力量,現在這種財富和力量可能要轉讓給法國了。“他認為,應該把阿爾薩斯-洛林說成是“鐵“的代名詞。

  阿爾薩斯無論在曆史上,還是今天,始終是法國最發達的農業區,也是法國農肥原料鉀鹽礦產區,鉀鹽儲量0.5 億噸。洛林是法國的鐵礦產區。鐵礦分布在南北長112 公裏、東西寬19 公裏的地帶內,鐵礦石儲量約80 億噸,占法國鐵礦資源量4/5 以上。

  礦層埋藏較淺(90 ~120 米),開采容易,隻是有害元素磷的含量較高。自1881 年托馬斯冶煉法和吉爾克裏冶煉法發明以後,洛林鐵礦得到了大力開發和工業利用。據統計,1945 ~1960 年間,洛林地區提供了法國3/4 的鐵、2/3 的鋼和35%的煤炭。

   1870 ~1871 年普法戰爭的勝利,德國從法國奪取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為德國工業發展提供了礦產資源和工業基地。洛林鐵礦與德國自己原有的魯爾煤田相結合,使魯爾地區成為強大的以采煤、鋼鐵、化學和機械工業為核心的重工業區。該區工業產值曾占德國的40%,使德國鋼產量從1870 年的14 萬噸,到1913 年猛增至2050 萬噸,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位。

  但德國人吞並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後,又感到美中不足。因為他們很快發現,由於他們不了解鐵礦分布的地質構造,結果已劃定的國界並沒有包括大部分鐵礦床。事實上,法國在洛林地區的鐵產量,由1881 年前最高年產量不到300 萬噸,到1900 年增加到544.8 萬噸。後來有人嘲笑德國人,說他們有一個很棒的國防部,卻有一個極差的地質部門。所以德國人發誓要“糾正1871年的錯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德國在當地建設的52 個冶金企業和 66 座煉鐵廠。從而使法國煉鐵生產能力提高70%,煉鋼能力提高90%,洛林地區成為法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加上法國又取得了德國薩爾地區豐富煤田的開采,尤其是優質煉焦煤的開采,大大緩解了法國煤炭不足的問題。而且,德國付給法國的81.5 億金馬克的賠款,大多以抵折實物,尤以煤炭來償還,對法國工業有利。

  然而,法國更大的野心是想吞並德國魯爾地區。魯爾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魯爾地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地質儲量2190 億噸,其中經濟可采儲量220 億噸,占全國90%。而且煤質好,其中煉焦煤占儲量3/5 。所以,1923 年法國和比利時借口戰爭賠款問題而侵占了魯爾煤礦區。魯爾地區被占領以後,立即導致德國工商業混亂,物價飛漲,財政陷於破產,經濟陷於混亂,並引發了革命危機,導致了工人武裝起義。不過,法國人占領魯爾,不僅沒有撈到它想掠奪的大量煤炭資源,反而支付了巨額占領費用。1924 年,法國和比利時撤出了魯爾。

  法國和德國之間對阿爾薩斯和洛林之爭,是鐵礦資源。這並不是惟一的一個資源戰爭特例。與此相類似,德國和波蘭對上西裏西亞之爭,也遠遠不隻出於民族感情或領土衝突,而是涉及歐洲最大的煤田和巨大的鉛礦、鋅礦之爭,隻是爭奪過程遠沒有德、法之爭那樣複雜而已。

  2.、智利與秘魯/玻利維亞之間的硝石資源戰爭

  硝石,也稱鈉硝石,即天然的硝酸鹽。這種資源集中在智利,故也稱智利硝石。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合成技術的發展,才打破智利硝石的壟斷地位。

  目前,智利差不多是世界惟一的擁有天然硝石的國家。其硝石礦儲量約25 億噸,開采品位(NaNO3)7%,資源量可達250 億噸礦石。硝石中還含有溴和碘,碘的平均品位0.04%,儲量約36.3萬噸,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智利巨大的硝石資源,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戰爭方式從秘魯和玻利維亞手中奪得的。

  18 世紀末期到19 世紀早期,在拉丁美洲獨立革命中,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同其他許多國家一道,從西班牙、葡葡牙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智利和玻利維亞之間的邊界是一片荒無人煙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在大量發現硝石礦產之前,兩國的邊界問題並沒有被人們真正關注過。而當時發現的巨大硝石礦床相當大部分在智利和玻利維亞境內,少部分在秘魯境內。

  硝石,在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曾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各工業國用智利硝石作為製造烈性炸藥、化工產品和肥料的原料。

  智利為了獨占這種具有經濟價值的礦產,就想吞並鄰國秘魯和玻利維亞領土上的那一部分硝石資源。於是在1879 年4 月5日,智利同時向玻利維亞和秘魯宣戰,這就是拉丁美洲三國進行的“太平洋戰爭“。結果,智利取得戰爭勝利,並在1883 年簽訂了安孔(Ancon)條約。該條約規定,整個阿塔卡馬沙漠劃歸智利,也就是說,玻利維亞和秘魯所擁有的世界最大硝石礦產地的那一部分全部割讓給智利。

  這次戰爭的勝利,使智利取得了全部的巨大硝石礦床。智利確實從硝石出口獲得了巨大經濟收入。1879 ~1889 年的10 年間,智利僅硝酸鹽的出口稅就超過5.57 億美元,硝酸鹽出口總值超過14 億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極大的收入。

  一次大戰期間,資本主義工業國對智利的硝酸鹽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當時,德國資本雖然掌握了智利硝酸鹽生產能力的1/3 ,但德國對外國原料的所有權代替不了英國的海上實力,結果海上供應被切斷,迫使德國科學家研究成功從空氣中提取氮元素,用國內資源發展固氮工藝。一次大戰以後,智利硝酸鹽生產被美國資本所壟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