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中國與蘇聯的軍事合作:冷戰中的社會主義盟友(2)

(2009-06-30 13:07:42) 下一個
ZT:中國與蘇聯的軍事合作:冷戰中的社會主義盟友(2)

支持第二種方向的人(其中有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和最高蘇維埃主席米高揚)從較為樂觀的估計出發,堅持認為更有利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平衡力量已經在全世界出現。他們意識到和平共處及在第三世界國家存在“和平陣營”的可能性,這一點從1954-1955年開始引起了對蘇聯外交的嚴重關注。在蘇聯上層領導內部鬥爭中的這樣兩種戰略,有助於解釋蘇聯在外交上及在國際間尋求新的處理方式和策略行動中經常出現的不協調動作。這在中蘇軍事合作關係上也顯現出來。

蘇聯新領導人開始與中國和南斯拉夫建立新的關係,努力緩和蘇聯與西方的緊張關係,並重新評估他們關於第三世界處於中立狀態的觀點。這時另一個重要情況出現了。莫斯科擔心在斯大林這個被狂熱崇拜的領袖去世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和共產主義運動出現危機。莫斯科也害怕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需要借用毛主席的影響力的可能性。

1、莫斯科急於拉攏北京

蘇聯與中國接近,在斯大林逝世後的頭幾個月裏就開始了。蘇聯新領導人接管權力之後,其對外政策活躍起來,幾次海外之行與幾個友好國家的領導人建立了聯係。赫魯曉夫先生在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高揚等黨和政府領導人的陪同下,首先訪問了中國。

中國領導人懂得,蘇聯想借用毛來加強其在斯大林後的影響力,也打算利用這次機會簽訂許多條約,主要是經濟條約,來滿足自己的利益。於是,長期談判未果的貿易協定,於1953年5月26日得以簽署。為建立現代化的中國基礎工業,蘇聯的援助促進和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這可能就是中蘇50年代的軍事合作,與蘇聯援華創建工業基地這兩者密不可分的原因。

1953年5月,以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為團長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5月15日,米高揚和李富春簽署了一項協定,由蘇聯通過貸款為中國至 1959年底的建設提供設備和幫助,援助中國建立和恢複141個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包括幾家冶金企業集團、非金屬製造企業、煤礦、煉油廠、汽車製造廠、拖拉機製造廠、發電廠。隨後又做了有利於中方的反複修改。

1954年8月,蘇聯提交給中國政府的備忘錄中,兩國的軍事合作受到了很高的重視。蘇聯將幫助進行設計工作,為15家新的國防企業提供設備和援助,而不是像先前計劃的重建這些企業;援建另外14家新的工業企業,包括一家為年產600門防空高炮的企業生產控製係統的工廠;為炮兵陣地提供設計、安裝和使用發射裝置設備的援助。莫斯科作出了提供當時的現代化裝備的建議(米格-17噴氣機,防空高射炮,坦克發動機等)。這些中國工廠(尤其是那些生產國防物資的企業)得到的蘇聯先進設備,就連蘇聯自己的多數工廠也尚無配備。

在給莫斯科的報告中,蘇聯大使尤金認為,有必要注意北京對莫斯科建議做出的積極反應。蘇聯大使1956年4月5日寫道:“我拜訪了毛並轉交了赫魯曉夫同誌的信,告之蘇聯在以下方麵的援助:(1)建立51個軍工企業和3個軍事工業科研所;(2)建設一條從烏魯木齊到中蘇邊境站的鐵路。毛要我轉達他對蘇共和蘇聯政府深深的謝意。”

1954年10月12日,在北京簽訂了向中國工業增加提供總計愈4億盧布的設備,及援建另外15個企業的議定書。蘇聯政府批準了又一項5.2億盧布的對華長期貸款。

1954年10月12日,在赫魯曉夫訪問北京期間,還簽訂了關於共同使用旅順軍港的聯合聲明。兩國政府同意蘇聯軍隊從旅順港撤出,海軍基地的設備無償移交給中國政府,撤出和移交工作將在1955年5月完成。兩國間的科技合作協議也在當時簽約。隨後中國又要求蘇聯援助國防和燃料工業,派一批高級地質專家來華。有關的書麵要求信件由周恩來通過蘇聯大使轉交布爾加寧。

1956年4月,米高揚率蘇聯政府代表團訪華。4月7日,簽訂了援建55個大型企業的協議。還有其他一些廣泛合作項目也得到了批準,其中包括軍事合作項目。我們認為下述問題需要重視。

中國利用蘇聯援助來加強自身的國防力量。我們重溫一下1958年8月中國外長陳毅與蘇聯駐華大使的談話:“我們中國在研究蘇聯的經驗,蘇聯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而我們正在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的軍隊也必須學習蘇聯軍隊豐富的戰鬥經驗。一旦朝鮮半島發生戰爭,蘇聯遠東地區就是前線,我們這裏是後方。當山東省發生戰爭時,我們這裏是前線,你們就是後方”。因此,中國認為,與蘇聯的軍事合作,是把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工業強國的重要因素,這個國家將在全球局勢中發揮重要的政治影響力。

陳毅在1958年12月1日與蘇聯大使談話的幾天後又說:“需要加強兩國軍隊在和平時期的合作,以對付未來將發生的戰爭。中國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蘇聯有責任幫助中國。”

這是中國方麵的需求。當然,蘇聯也希望加強中國的軍事實力,但更重要的是,由於其戰後自身的經濟困難等等問題,蘇聯不可能對華提供各種武器和裝備等物資,因此,關鍵在於幫助其立起現代化工業,使中國自己能生產出先進武器。這樣的軍事合作以前幾乎沒有過,在其之後也不會再有。
09-6-2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