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董其武將軍和1940 :五原戰役 :烏加河阻擊戰 前後的一些事

(2009-06-30 09:04:33) 下一個
ZT:董其武將軍和1940 :五原戰役:烏加河阻擊戰 前後的一些事

(1)董其武將軍一生沉毅有威,衛國北土,禦寇晉綏,曆長城、大廟、百靈、忻口、太原、包頭、五原諸戰役,堪稱那個時代舊軍人中的楷模。但是這樣的將領,在當時軍中亦非少數,為何隻有董其武得封“武穆”呢?

原來,董其武的這個外號,來源很早,起源於太原學兵團時代。1919年,
閻錫山在太原創辦自己的黃埔軍校——“斌業學兵團”,培養自己的軍事幹部。
但是,閻錫山其人,素有心地狹隘、目光略短的毛病,所以他的幹部學員多半是
“會講五台話,就把洋刀挎”的山西土財主子弟。但其中,卻有一人淩然獨立,與眾不同,
這就是董其武。
董家世貧寒,但受其開辦私塾的舅父影響,少年即有從軍救國之誌,聽說學兵團招考,即步行數百裏前來報考。在成群的紈絝子弟中,董一身布衣,卻凜然有威,
如同鶴立雞群,引來上下無數目光,但董安之若素。及至發榜,
第一名就是——董其武。

一時眾人紛紛以評書《說嶽全傳》中的嶽飛目之,“董武穆”的名聲不脛而走。

“ 董武穆”的名聲可不是紙上談兵。就在忻口會戰中,董其武曾親率218旅渡過雲中河,以一個八路式的穿插鑽到了阪垣的背後,倒掛金鉤奇襲日軍在河北舊村的前線指揮所,一舉將其攻占,令阪垣中央突破的尖刀沒了握把,是忻口戰役中中國軍隊少有的主動攻擊戰例。董其武將軍也在此戰中臂部負傷。忻口一戰,中國軍隊陣亡一個軍長(郝夢齡)、一個師長(劉家祺)、一個旅長(鄭廷珍),負傷一個師長(李仙洲)、兩個旅長(於鎮河,董其武),戰鬥之慘烈可見一斑。

“董武穆”怎麽會學義和團來刀槍不入呢?如果阪垣知道對方是董其武,肯定明白這一仗決非想象中那麽好打。

的確,董其武這一仗確實用了圈套。城牆上的旗子是真的,士兵,則隻是城垛子上扣軍帽而已。他在城上基本沒放兵力,而把主陣地放在了城牆外麵的開闊地,讓阪垣的重炮統統變成了禮花炮。

董武穆用這一計,固然是因為中國軍界自古崇尚智謀型將領,也是出於無奈,他的兵太少了。

其實,傅作義確實可稱名將,他在奉命防守太原的時候,擺了個奇怪的陣勢。東城和南城外的日軍,到得早,兵力多。傅作義卻隻放了楊維垣旅的新兵壯丁,把兩員大將董其武的218旅和孫蘭峰的212旅分別放在了北城和西城,各負責一麵城牆的防守。這兩個旅也是傅作義35軍的看家本錢了。如果日軍對東南兩麵發動攻擊,太原必破無疑。這個怪陣就表現了傅作義對日軍的心思摸得極準,阪垣在忻口吃了虧肯定要找麵子,所以從北麵來的阪垣一定會猛攻西城北城。而阪垣在日軍中人緣很好,其他日軍將領一定不會和他爭功,仗打起來東麵南麵壓力會小得多。從此戰的進程看,傅作義堪稱料敵如神。

其實中國當時不缺優秀的將領,比如白崇禧,武漢會戰中部署了一個又一個口袋陣,日軍就一個一個地鑽,結果每次都以國軍口袋被鑽破告終。

盡管西城北城是主力,傅作義的兵力也捉襟見肘,其中董其武的情況更為嚴重,因為他的一個主力團李思溫團還要負責防守太原兵工廠,要一天以後才能回到太原,剩下的兵力實在不敷使用。

怎樣度過這一天的血戰呢?董其武不動聲色,就使出了這招“真假義和團”,阪垣果然上當。

董其武在太原擺疑兵陣的傳奇流傳不廣,因為這一仗打得最終還是比較窩囊,不但丟了太原,而且35軍損失慘重,幾乎把番號打光。董其武的大將風度,在這一戰中沒有得到充分表現。真正體現“董武穆”形象的,薩覺得應該說是烏加河血戰。

(2)血染烏加河

烏加河阻擊戰,堪稱1940年五原戰役中最艱苦的一戰。其時傅部經過精心準備,

以重兵成功突入五原城,但守城日偽軍拚死巷戰,瘋狂反擊,一度幾乎把攻入城中的

傅軍打出城去。傅部攻城前敵總指揮袁慶榮將軍都負了傷,雙方一時膠著。

此時,發現五原被圍,日軍駐蒙軍司令竹下義晴中將,迅速從包頭等地抽調大批兵力,

以戰車開道火速來援。董其武率101師死守烏加河(日軍記為“五加河”),

戰鬥從3月20日夜間董部奇襲河上的日軍守橋哨所開始,

一直打到22日五原日軍全軍覆沒。敵增援部隊始終無法突破河防,

日軍一直到26日才“爬”到五原,然風聲鶴唳之下終不敢久留,

為城內日軍收屍之後隨即撤退。綏西會戰以中方的勝利而告終。


如果觀看日軍的援兵,其數量和質量都堪稱驚人。

此戰,日軍駐蒙軍司令部先後調集騎兵第13、第14聯隊,

獨立步兵第13聯隊救援五原,並以航空第60戰隊出擊猛轟中國軍隊陣地。

這兩個騎兵聯隊,實際都是摩托化部隊,分別在1939年10月和1940年1月完成了機械化

改裝,因此戰鬥力很強。事後才知道此戰日軍如此積極,不但因為五原為綏西重鎮,

還有一個原因是第八戰區此戰還圍住了一百多名日本礦業專家,

就是日本的“帝國蒙疆礦業調查團”。


這個考察團,專為調查綏遠的礦業資源,以確定其未來對“聖戰”的支持能力而來。

日本資源貧乏,對綏西豐富的稀有金屬礦藏極是窺伺。

這批專家集中了日本帝國的科技精英,水平很是不錯。

他們搜集的礦藏資料,一部分被中國軍隊繳獲,

成為揭露日本侵略軍經濟掠奪的證據,另一部分則已經被運回日本,

得到極大重視。70年代初,日本方麵曾經要求高價購買白雲鄂博鐵礦的礦渣。

事情報到國務院,周恩來總理下達指示給中國科學院和礦冶研究院,

要求對此事進行調查。不幸的是,限於當時我國科技水平的限製,

對日方這一舉動的動機,科學界一時也無法解釋。

盡管如此,周恩來還是拒絕了這筆“白撿的便宜 ”,反而指示成立專門機構,

對包鋼礦藏作進一步研究……今天我們終於明白周恩來這一舉動的意義了—

—白雲鄂博是我國最大的稀土貴金屬礦,

而世界的稀土市場,今天,中國占了85%。

這裏麵,日方所為的背後,就有30年前那次考察資料的影子。

對於這個考察團,有些台灣資料有所質疑。從日方材料如

《第二次五原作戦における渡河作戦》、

《五原城外五加河渡河作戦の思い出》等看,確實將其團長稱為“水川團長”,

為了營救“水川團長”還曾經出動飛機強行著陸

。當時由於日軍已經被分割,隻來得及救走了另一名日本右翼著名人物,

“血盟團事件”的主謀之一森憲二(當時任“蒙古司政要員養成所”參事)。

由於董其武的橫刀立馬,力阻日軍援軍於烏加河,這批“學者”不是死於戰鬥,

就是被抓了俘虜,給日本天皇省了回程票錢。

董其武在這次阻擊戰中的出奇之處,是他不要援兵。以淞滬戰役的經驗來看,

當時中國一個精銳師可以勉強抵敵日軍一個聯隊。此戰中,

他以一個師硬抗三個聯隊以上的日軍,艱苦可想而知。圍攻五原之中,

傅作義不斷詢問他是否頂得住,是否需要援軍

,董其武始終不鬆口。

等到傅作義打下五原,才發現董其武自己都到了戰壕裏……

在國軍係統中,大多數將領都是唯恐援軍不夠快,不夠多,“看在黨國的份上,

拉兄弟一把吧!”是典型的台詞。董其武為何反其道而為之呢?

多年以後董其武在自己的回憶中才說明了他當時的心態——他之所以這樣做,

是為了堅定全軍對攻占五原的信心。“傅作義先生身邊當時已經沒有什麽部隊了,

這一點,我當時是101師師長,我很清楚……”

就在三個月前,傅作義曾經發動了一次和五原戰役很相似的包頭戰役,
以嫡係35軍猛攻日本駐蒙軍司令部包頭。可惜,雖然占領了半個市區,

但因阻擊部隊沒有擋住日軍的援軍,功敗垂成,留下了心理陰影。
可以說,這次打五原,參戰的將領們從傅作義以下都有一隻眼睛盯著董其武呢。

這次再打不下來,對傅作義所部的影響將是災難的。此戰之前,
日軍在綏西的連續攻勢已經將傅作義辛苦經營數年的綏西根據地逼到了絕路。

失去了產糧根據地,
傅作義已經把軍官家屬轉移到蘭州,如果不能奪回五原,能否繼續堅持綏遠的抗戰,
就是一個問號。

正是董其武的不鬆口,為傅作義吃了定心丸。人稱傅作義手下第一大將,
董其武的帥才名不虛傳。

題外話,說董其武是傅作義軍中帥才並非恭維。傅部討論戰略問題,
能和傅作義平等而論的,大約隻有董其武了。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中董其武的確是傅部一員上將,但作戰之餘,
董其武在戰略上與傅作義的看法卻有些分歧。
1946年11月,董其武接任綏遠省主席,和傅作義談心。

傅作義提到蔣介石有意讓自己入主北平,董其武對此的看法是
“蔣先生讓我們去北平,是想讓我們擔當華北的責任。

我看,咱們不去給他擔當這個責任”。傅對此有些不以為然,
1947年秋,傅作義擔任國民黨軍華北總司令,
移駐北平,傅的同僚袍澤紛紛發賀電恭喜,唯一沒有發賀電的就是董其武。

耐人尋味的是,傅作義在華北打得熱火朝天,卻整整兩年把這員頭號大將放在綏遠,
可以說是對“家”的重視,似乎,也有點兒劉備東征不帶趙雲的感覺……但是,
董其武對傅作義的忠誠卻始終如一。

北平和平協定的第二天,
董其武就從綏遠飛北平去見傅作義,
一來表示支持,二來表示綏遠聽傅作義的命令,讓傅深受感動。

不過,解放後有人問董其武1947年的想法是不是已經認為共產黨會勝利。
董其武卻誠懇地說,我是認為把察綏兩省搞好,三年就可以看出水落石出……

回到烏加河之戰,這種惡戰死守,董其武在傅作義軍中打過很多次了,
而他不要援兵的壯舉,在國民黨軍中的確罕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