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試傳保衛台灣的英雄沈有容

(2009-05-28 19:40:56) 下一個
#帖子主題:[原創]試傳保衛台灣的英雄沈有容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號寧海,安徽宣城洪林橋人。少年時便立誌從戎報國,萬曆七年(1579)中應天武試第四名,後北上投軍,先後在薊遼、閩浙、登萊等邊防或海防前哨服役。因屢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為都督同知。於天啟四年(1624)以67歲高齡還鄉。

在沈有容一生四十餘載的軍旅生涯中,有十數年是鎮守在福建沿海。正是在這期間,他曾率軍三次進入台灣群島,殲倭寇,驅荷蘭,成功地保衛了台灣。一次是在萬曆三十年(1602)冬,倭寇侵占東蕃(台灣),四出殘害我福建商民與高山族同胞。沈有容冒台風之險,率21艘戰艦拚死渡海,前往東蕃,全殲了這股倭寇,使福建商民與高山族同胞重見天日。第二次是在萬曆三十二年(1604),荷蘭東印度公司韋麻郎等擁三艘巨艦,趁明軍換防之際,占領了馬公島(澎湖島)。他們以互市為名,企圖像葡萄牙占領澳門一樣永遠占領澎湖列島。沈有容在福建軍心思遁的危殆情勢下,經過嚴密部署,不顧自身安危,單舟馳往荷蘭艦船,指陳利害,嚴正曉諭,不費一槍一彈便迫使韋麻郎退兵。韋麻郎臨去之時,請畫師為其畫像,以示尊敬。第三次是在萬曆四十五年(1617),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命令長崎代官村山等安攻擊台灣,沈有容先以威名製服明石道友一軍,然後率水師在東沙島(白犬島)合璧圍困,采取以倭製倭的辦法,迫使在該島頑抗的倭寇棄械投降。沈有容三次保衛台灣,其功於國於台,殊非淺顯。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但就是這樣一位民族英雄,其事跡卻罕有人知,故作此篇,以饗諸位讀者,並後附參考資料書目,以供研究。


1、家世淵源

沈有容於嘉靖丙辰年(1557)十二月二十二日戌時出生在宣城洪林的一個官宦門第。

沈氏一族自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7)由沈德一遷來此地,至沈有容已是第十三世了。沈有容的祖父沈寵,是嘉靖丁酉年(1537)舉人,官至廣西參議,又是哲學家羅汝芳的得意弟子,曾辦過羅汝芳講會,並主講多年。他的父親沈懋敬是太學生,官至蒲州同知,官聲很好。他的叔父,也是他的繼父沈懋學最是了得,於萬曆五年(1576)得中狀元,且他與當時首輔張居正一家人私交甚篤,朋友多為文壇名士。

沈有容就出生於這樣一個書香門第,但他為什麽會走上從軍之路呢?這便不能不詳細的介紹一下他的叔父沈懋學了。

沈懋學自幼文才出眾,且兼通武技,頗有俠義之風。因為當時在位的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朝政都把持在嚴嵩父子手裏,一片烏煙瘴氣。外邊又北虜南倭,十分混亂。所以他曾經親赴邊塞考察,且熟知兵事。他早年結交的朋友,大多文才出眾,不少都在明代文學史上占據一席之地,如王世貞、屠隆、張鳳翼、梅鼎祚等。他們在一起除切磋學問外,每縱論邊塞兵戎之事,以勒跡於燕然山自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正因為沈懋學文武雙全,他後來又結識了一個重要的朋友,那就是明代著名戲曲作家湯顯祖。湯顯祖於萬曆四年(1576)訪問宣城,經知縣介紹,結識了沈懋學。不要以為湯顯祖隻知道《牡丹亭》那樣的才子佳人,在當時,他對明國的積弱也是十分憂心的,所以他最佩服的便是像沈懋學這樣兼備文武的人了。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他們有一段時間同居一室,時而切磋學問,時而談論邊塞軍旅之事,情義十分投合。

但就是這樣一對摯友,他們在宣城相遇末期卻發生了分歧,原因是張居正派人來尋訪他們。張居正有六個兒子,其中尤以張懋修、張嗣修、張敬修比較出眾,他對他們的仕途期望十分殷切。在當時,隻要張居正聽聞有才學的人,便羅致給兒子做朋友,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敦促兒子們上進。他最先看中的便是沈懋學與湯顯祖這兩大才子。

沈懋學答應了而湯顯祖卻一口拒絕,也許正是因為這個決定,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沈懋學於第二年,也就是萬曆五年(1517)年中了狀元,而湯顯祖卻名落孫山。

是巧合抑或是故意安排?當時的朝野中便有這樣的流言,因為這一科張嗣修也得了榜眼,所以張居正為了搞的含蓄一點,拉了沈懋學作陪襯。明人張瀚在其著作《鬆窗夢語》中更是指出,沈懋學若照章辦事隻能排第三,但張居正為了給兒子爭取名次,做了手腳,順便使沈懋學水漲船高成了狀元。

這樣的記敘也許是“倒張”風潮時某些投機官員的編排,因為張嗣修榜眼乃神宗皇帝欽擢,與沈懋學的名次並無直接關係。

沈懋學當了狀元後,立馬授了翰林院修撰一職,但不久卻不幸卷入了一場8238;波風治政8236;。萬曆六年(1578)九月十三日,首輔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去世了,因此而掀起了一陣軒然8238;波大8236;。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古代以儒法治國時,一般都有丁憂製度,親人去世,當服孝守製三年,稱為“三年之喪”。明製,官吏在遇到親父母的喪事,自聞喪之日起,不計閏,守製二十七個月,期滿起複。但也有由皇帝特別指定,不允許解職還鄉守孝的,稱為“奪情”。奪情之事,平時十分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先例。

於是,戶部侍郎李幼孜欲巴結張居正,首倡奪情之意。但這是對封建綱常的挑戰,吳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等紛紛上疏反對奪情。兩派爭論不休,但最後還是要看皇帝的決策。因為當時神宗畢竟還是年幼,在朝政上還有許多地方要依靠張居正,所以準了奪情之議。反對的人,都被判了午門外梃杖。

據說沈懋學當時也是上了疏反對奪情的,但司禮秉筆太監馮保考慮到他與首輔一家的關係,將他的奏疏扣下了,不在處罰之列。沈懋學不以為幸,反深以為恥。他又與習孔教、趙誌皋等一起上疏救援吳中行他們,但卻如石沉大海。眼看行刑將近,沈懋學忙給張嗣修寫信求援,一連三封,但張嗣修卻不敢給他父親說。最終,梃杖依舊如期舉行了。

這樣一來,沈懋學認清了什麽是政治,於次年便稱病辭職。沈懋學回到家鄉後,湯顯祖得悉感其氣節,從臨川連連賦詩寄之,讚沈懋學“淑節照人”。後其於萬曆十年(1582)不幸齎誌而亡,朝野惜之。在福王時,追諡文節。他也是明朝為官最短的狀元之一。


2、早年經曆

沈有容少時便“馳馬試劍,好兵略”,所以他並不同於一般世家子弟,指望“金榜提名天下知”,而對於軍旅一徒卻有著莫大的興趣,再加上他又過繼給了以文名顯天下的叔父沈懋學,從心理上,也許更願意“誤入武途”吧!因為沈懋學文名太高,實在是難以超越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沈懋學在萬曆初年遊曆北邊,在薊鎮等地考察邊塞時,是攜沈有容一同前往的。當年少的沈有容站在長城上向北遠眺,受邊塞氣氛的影響,就自然聯想到漢朝的霍去病等人,生出了“封狼居胥”之想。

但是,明朝在宣德朝之後,重文輕武的形式十分嚴重。沈有容出身官宦世家,一般而言,正當寒窗苦讀,爭取的中進士,步入仕途才是正路。是絕不會允許他向別的方麵,尤其是向從軍這一方麵發展的。但沈懋學在得知了沈有容有從戎之誌後,卻表現得十分開明。他曾經對別人誇沈有容說:“此吾家千裏駒也。吾家世以文學顯,是子當奮行間,黃金鵲印,不足道也!”果不出所料,沈有容在後世的的名氣果然要比他這個當時的狀元大多了。

既然有了叔父的支持,沈有容於萬曆五年(1577)西赴雲中、上穀,投在宣、大總督吳寰洲麾下,服役將近一年。到了萬曆六年(1578),便因為叔父的辭官而告別了邊塞,與叔父一同回到了宣城。在宣城修整了一小段時間,萬曆七年(1579),應天(南京)武試開始了。沈有容憑借著一身在邊塞練就的弓馬嫻熟的硬功夫,一舉奪得了第四名。這如果是科舉考試的話,也算個二甲第一,天下聞名。可惜,明朝重文輕武,除了兵部的人在冊薄上寫下沈有容的名字外,又有幾人關心知道此事呢?

第二年,即萬曆八年(1580),三年一次的大比之期又到了。上一次是沈懋學一舉奪魁,這一次沈有容能續寫叔父的輝煌嗎?那麽沈有容不是立誌從戎並的中武舉了嗎,為什麽還在來考科舉呢?還是因為明朝重文輕武,即使是軍官在退伍之後也不會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的。而且從軍出生入死,十分危險。作為沈有容的家人自然還是希望它可以步入仕途,謀一個好差事。再說,既有舉人的資格,能參加會試,又何妨試一試呢?

明朝科舉考試共分三場,“初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每場都要考三日,考試時間很長,很是繁瑣。

這次沈有容不幸名落孫山,不過自古文章無定價,一切隻能看主考官的口味。這一科的狀元是張懋修,也是首輔張居正的兒子,這便使人對科舉的公正性產生了懷疑,街頭巷尾都流傳這樣一句詩:“狀元榜眼俱姓張,未必文星照楚邦。”(張居正家鄉江陵,古屬楚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沈有容落第後並沒有氣餒,自己不是早就“立誌從戎”了嘛,這也照樣可以做一番大事業,不辱宣城沈家之名。於是,在其他落第舉子還在怨天尤人時,他早已整裝北上,投在薊遼總督梁夢龍麾下。梁夢龍“見而異之”,授予他旗牌一職。明製,用上麵寫有“令”字的藍旗與圓牌,頒給地方大員(如巡撫、總督或欽差大臣),作為具有便宜行事特權的標誌,統稱此種標誌為王命旗牌,執掌旗牌的官稱為旗牌官,簡稱旗牌。也就是說沈有容做了梁夢龍親衛隊隊長,可見梁夢龍對沈有容是十分器重的。

不久,昌平右騎營千總出缺,即以沈有容補之。那麽千總是個什麽樣的官呢?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明朝軍隊的編製,明朝存在時間較長,其軍製也十分複雜。

明朝中央軍事領導機構有兩個,一個是兵部,一個是五軍都督府。兵部是全國最高的軍政機構它管天下五衛官軍的選授、訓練鎮戍等政令,如遇戰事,奉皇帝命令調兵和任命將官。五軍都督府並非一個機構,而是五個(左,右,中,前,後)都督府的統稱,是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它掌管天下都司衛所,戰時奉皇帝命令派出將領帶兵打仗,但日常軍政事物則歸兵部。也就是說,兵部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而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二者相互牽製。

在地方,軍事力量分為軍屬衛所與兵屬營兩種。軍屬衛所模仿唐朝府兵製度,以衛所為基本單位,每衛五至六千人,每所數百人,主要由步兵與騎兵組成,沿海另設水師,分駐地方。在各地,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都指揮使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官銜由下到上,分別為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指揮使、都指揮使。各衛分統於都指揮使司,各都指揮使司又分統於中央王軍都督府。兵屬營不同於衛所的駐紮守衛,而是野戰兵製。官銜由下到上,分別為什長,哨長,把總,千總,守備、都司、遊擊、參將、副總兵、總兵,直接隸屬於兵部。至於軍隊來源,則多是“垛集軍”,就是把部分人劃入軍籍,世代相傳。

由此可知,千總是“兵屬營”編製中的一個中下級軍官,不過沈有容能一下子做到此位置,也實屬不易了。

昌平隸屬於薊鎮,明在建國之後,起先是因為受到元朝殘餘勢力的威脅,後是為了防止蒙古貴族內犯,一直注意北部邊防的建設,廣設都司,到嘉靖年間,逐步形成了三大防區,九邊重鎮的防禦體係。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九邊重鎮分別為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和固原鎮。其中尤以薊鎮位臨京師,地位最為重要。昌平鎮位於薊鎮總部三屯營西邊,因其為天壽山皇陵之所在,所以在古人心中,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

不過是時俺答已被封為“順義王”,韃靼少有內犯,昌平又有重兵把守,所以沈有容在昌平時並沒有立下多大的戰功。隻是在萬曆八年(1580),萬曆皇帝奉兩宮皇太後之命,到天壽山祭拜,沈有容曾參與護駕兩日。

又平淡地過了一年多,一場8238;波風治政8236;掀起,卻成了沈有容能夠大展報複的一個契機。


3、一戰成名

萬曆十年(1852)六月二十日,明代著名政治家張居正去世了。緊接著萬曆十一年(1583)三月,詔奪張居正上柱國、太師封爵;再詔奪文忠公諡號,斥其子錦衣衛張簡修為民。十二年(1584)四月,由於故遼王王妃上疏,詔令查抄張居正家產。

神宗皇帝在張居正病危時曾經說過,“隻看顧先生子孫便了”,但結果卻是這樣!伴君如伴虎。“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這句《尚書》的名言張居正不可能不明白吧!但他曾經說過,“念己既已忘家殉國,遑恤其他,雖機阱滿前,眾鏃攢體,孤不畏也!”本著這種精神,十年中他努力推行改革,其間得罪了多少人?張居正的身後之禍,也許早就在他自己的意料之中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倒張”風8238;吹潮8236;遍了整個大明朝,這種攻擊也牽連了張居正生前重視的將領戚繼光。“倒張”派們把戚繼光視為張居正的同黨,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甚至有人誣陷戚繼光給張居正的信件說,“雖夜開中門遞進,意欲何為?莫非反狀乎?”在此等情況下,兵科給事中張鼎思認為戚繼光於閩浙有功,請朝廷把他調往南方。於是明廷於萬曆十一年(1583)二月,調戚繼光任廣東總兵官。

這是薊鎮的塞外,由於戚繼光的離去,在一定程度上,北邊的蒙古諸部又活躍了起來。十一年(1583)六月,夷婦大嬖隻趁古北口明軍放馬之機,以600多人搶馬171匹,殺尖夜家丁11名,擄去軍人17名。七月,小阿卜戶入犯黑穀關,殺知名氏者30人,明軍掩敗為勝。為此總督周詠與巡撫翟秀裳奪俸半年,而剛上任的總兵楊四畏則降一級。在戚繼光離開不久便發生了這種十幾年未曾見過的百姓被殺被擄,牲畜被搶,連軍人也被擄的慘象,真可謂自毀長城。

萬曆十二年(1584),新任薊遼總督張家胤為加強薊鎮守衛力量,調沈有容於薊鎮東路,任南兵後營千總,防守燕河,台頭二路。僅過幾個月,到八月初一日,朵顏部首領長昂領兵三千餘騎進犯劉家口。

薊鎮的主要邊患,便是朵顏三衛。元順帝北逃之後,蒙古逐步分裂為韃靼,瓦剌與兀良哈三部。兀良哈部於洪武二十二年(138238;988236;)歸附明朝,明太祖在今吉林一代設立了朵顏、福餘、泰寧三個衛所,明廷封其族人衛都督等職,管衛事,每年與朝廷通貢,永樂時,三衛逐漸南下,到天順以後,已至長城腳下,成為明朝的外部屏障。他們時叛時附,有時還為韃靼,瓦剌做向導入犯。但他們與明廷一直維係隸屬關係,明人稱他們為“屬夷”。

在正統年間也先入犯回撤時,曾順便大掠福餘,泰寧二衛人畜,做為他們做向導的“報答”。二衛從此衰弱,朵顏部勢力則強大了起來,於是也就日益不安份起來。到嘉靖二十七年(1575)影克襲職時後,進犯日益頻繁,直到影克在一次內犯時被明軍火銃擊斃。影克之子長昂襲職之後,仍不思悔改,繼續匯集部眾,連年進犯。

不過明廷已於隆慶二年(1568)調戚繼光來防守薊鎮,長昂數年間進犯,皆被打退,沒占到多大便宜。尤其到了萬曆三年(1575)正月,長昂攜其叔董狐狸共同逼迫長禿(董狐狸弟)內犯,進攻董家口。戚繼光活捉了長禿,迫使長昂請降。這一役,朵顏部的酋長們是徹底服了,他們在戚繼光在的日子裏,再也不曾內犯。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不過這一次,戚繼光已遠調廣東了。“戚老虎去,吾又何懼?”小阿卜戶等人的入犯不正是暴露薊鎮已出現了防禦漏洞嗎?早先犯遼東沒有得到多少油水,長昂把視線瞄上了薊鎮。於是在八月入犯,果然發現薊鎮防禦果然漏洞百出,很輕易的就來到劉家口長城下。

但劉家口卻恰恰是沈有容的駐紮之地,這下長昂遇到了克星。由於原來戚繼光的防守方針是“謹烽火,遠斥侯”。現在部署雖然不及從前,但是並非全然無用。沈有容當夜二更時分聞得警報,僅帶家丁及跟役共29人迎敵。

劉家口也是薊鎮的一個重要關口,按戚繼光當時的規定,關口的城牆上每五十垛構築一個雉,就是戰台,對應每一雉建一窩鋪或騎牆鋪,雉與窩鋪相結合,既便於守城者休息,更便於擊敵。

沈有容當時應該就與家丁等人住在窩鋪之中,聞警之後,雖然身邊雖僅有這29人,但也得迎敵啊!“一出台而射死七十餘”,可見,沈有容是使用火器的高手。

從元朝開始,中國便有筒形發射式火器,稱之為火銃、突火槍,但性能並不是太好。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在朱紈領導的“雙嶼大捷”中,明軍打敗了葡萄牙人與倭寇聯軍,並俘獲了一些善於8238;造製8236;火繩槍的日本人及8238;支槍8236;。後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8238;造製8236;火槍的方法,並加以研究和改進,終於在十年後造出了“鳥嘴銃”,簡稱為鳥銃。

鳥銃槍管用熟鐵打造,長約112~150厘米,重約5~6公斤,有準星、照門,安裝木托之上。銃口長出木托二寸,托後七寸向下彎曲,通條一根別再托上,重三兩,另有火繩。每次發射時裝8238;藥火8236;三錢,鉛彈重三錢。它的口徑在9~13毫米之間,射程可達300米左右,鳥銃與同時期其他火槍相比,有身管長、口徑小、重量輕,便於使用等特點。並且由於槍管長且直,所以較易打準;前手拿銃腹,所以發射時8238;藥火8236;不會奪手;雙手俱托銃身,所以瞄準精確;並且使用龍頭類火繩發火機,所以不用考慮火繩是否熄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戚繼光到達薊鎮之後,發現薊鎮武器樣樣不行,“不知較量異用之術”,敵人用弓箭,自己也學著用弓箭。但蒙古騎兵自幼學習騎射,弓長矢重,明軍豈是對手?所以戚繼光開始改善武器裝備,用優於敵人的火器對付敵人弓箭,薊鎮駐軍大量配備鳥銃等火器。

但鳥銃是前膛裝彈的老式火槍,使用極為繁雜,沈有容以及他的家丁能在夜間使用鳥銃瞬間擊斃七十餘敵人,實在是很不容易了,沒有極為熟練的操作技巧,是鐵定做不到的。

朵顏部的人還擊了,箭矢如雨。這二十九位健卒們都負了箭傷,沈有容也身中二矢。但他們不顧傷勢,奮力衝入敵陣,拚死砍殺,有六名敵人登時了帳。朵顏長昂因黑夜不辨明軍人數,又因上一次大敗的餘悸,下令撤退了。

當時兵部說:“薊鎮修築台牆,原以匹馬不入為功。賊夷拆牆進邊,守台官軍若罔聞,防守何在?”為嚴肅軍紀,主兵把總李養性及傳烽守台官兵周養珠等十人皆被梟首傳示,還有八人受軍棍不過而亡。唯獨沈有容以首功得到了賞賜及對兵部的推薦,沈有容“由是知名”,這一戰,才是他軍旅生涯的真正開始。


4、遼東功勳

萬曆十三年(1585),遼東巡撫顧養謙聽聞沈有容衝鋒破敵,馬上移谘上司,將沈有容調到自己麾下。由於遼東見薊鎮使用火器守備甚佳,便也開始配備火器,並讓沈有容擔任全遼東鎮的火器教練一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遼東的邊患,比薊鎮更加嚴重。主要有土蠻、朵顏三衛與女真諸部。土蠻是蒙古的一支,而且名義上是元朝的正統。弘治元年(1488),伯顏猛克自稱大元大可汗,也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達延汗,後來他在部下火篩的幫助下,日益強大,統一了蒙古諸部,不斷內犯。伯顏猛克死後,因其長子阿爾倫早死,次子阿著成小王子。阿著死後,眾人卻擁立了阿爾倫的長子卜赤,種下了分裂的種子。在此期間,阿著的兩個兒子吉囊與俺答也強大了起來,蒙古再也不像原來那樣統一了。吉囊與俺答表麵上承認卜赤的統治地位,私下裏卻各自為政。小王子卜赤倒也識趣,於嘉靖十一年(1532)徙牧東方,後改稱土蠻,兵力十餘萬,構成對薊鎮與遼東的嚴重威脅。而且又因地近遼東,再加上遼東地勢平緩便於劫掠,土蠻便與朵顏三衛常年勾結入犯,使遼東歲無寧日。十年之間,殷尚誌、楊照、王治道三位大將皆戰死。

  好在遼東還有一位寧遠伯李成梁,自他坐鎮遼東以來,滅王杲,誅阿台,屢敗蒙古炒花,煖兔、拱兔、黃台吉、把兔兒等酋,“先後秦捷大者十,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李成梁雖然擅戰,但遼東邊備修飭卻遠不如薊鎮,依舊戰亂不已,沒有和平。並且還種下了民族仇恨的種子,後來建州女真崛起,和他也脫不了幹係。

  到了萬曆十四年(1586)正月,土蠻部長依克灰正糾集朵顏三衛中的泰寧部把兔兒等,共三萬騎兵,欲赴遼陽,以武力逼迫朝廷增加歲賞。李成梁得知此情況後,決定用輕騎出塞的老招,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於是,率領副將楊燮,參將李興等輕騎出了鎮邊堡。

  明軍晝伏夜行二百餘力,直達可可毋林。這次老天也心向明軍,塞外刮起了大風,天際還不時傳來隱隱雷聲,擾亂了敵人的視聽,使之無從覺察明軍進軍路線及戰略意圖。當帳外喊殺四起,即便發矢如雨,倉促應戰的士蠻眾人也未能挽回敗勢。是役,明軍共獲首功九百,其中還有二十四位酋長的首級。

  沈有容雖然是火器教練,但依然參加了此次戰役,並同眾人一起衝鋒在前,親自斬敵四人,隨他在一起作戰的十幾位家丁也斬敵十四。沈有容自覺戰功頗多,不好專美於前,便把部分功績分給了一時未能立功的同事。如此一來,沈有容的賞銀便少了一些。銀子是拿命換來的,真是來之不易,但沈有容首先想到的卻是故友與窮交,將銀子分給了他們,後來,何喬遠曾經回憶說,他早年之所以能安意讀書,實在全靠沈有容資助。

  十五、十六年,蒙古諸部入侵仍勤,遼東依舊不得安寧。沈有容在雙方幾次摩擦中屢立戰功,但身上卻也添了不少箭瘡,功勳得來不易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蒙古諸部的問題還沒解決好,女真的葉赫部又開始欺淩哈達部,並多次騷擾明邊,讓明軍守將頭痛不已。

  女真人當時分為許多大小不一的部落,散居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各部落之間征伐不斷,十分混亂。明朝對於女真是實行分而治之的方針,不許各部酋長自相殺戮,吞並他部,哈達部又向來忠順明朝,若被葉赫侵占,那勢必會危及明朝對女真的統治,明廷怎會坐視不管呢?但布寨與納林布祿並不明白,繼為葉赫貝勒之後,謀“傾哈達,報世仇”,並一再與蒙古恍惚太攻打哈達,擾亂明邊。

  萬曆十六年(1588)二月,遼東巡撫顧養謙與李成梁決心再度出兵葉赫。沈有容亦隨軍參戰,可是因冰雪未消,行軍緩慢,直到三月十三日到達葉赫。布寨見明軍勢大,馬上奔跑到納布林祿的東城,與其合兵一處。兩軍互殺一陣,葉赫見不能取勝,便退入城中拒守。此城以石為郭,城郭內外又有木柵,且建於絕峻之山峰上,易守難攻。明軍圍困攻打兩日,才隻攻破城郭外麵的木柵二重。而且城上木石,箭矢雜下,明軍損失也是不小。

  沈有容奉命攻打南門,所乘戰馬中箭而死,又換了兩次馬,皆被敵兵箭矢所傷。沈有容的右腿也中了一箭,傷勢十分嚴重,已經無法行動,又沒有戰馬,成了待宰的羔羊。可是葉赫的士兵因為見他盔鎧鮮亮,沒有殺他,用撓鉤將他鉤住,想要拖他入城,脫了鎧甲再把他殺了。女真素缺鎧甲,像努爾哈赤的父、祖也算一部之長,卻也僅留下遺甲十三副,沈有容是世家子弟,鎧甲當然是外觀又好,防護性能又強,自然為女真人所垂涎。在這生死一發之時,時任寧遠副將的祖成訓殺到,救了沈有容一命,總算有驚無險。

  李成梁見葉赫久攻不下,隻好暫且收兵,商議對策。沈有容顧不得養傷,與士兵帶大將軍炮二架,對城施放,一枚炮彈炸碎了城角,另一枚炸壞了納林布祿的居所,砸死了他的老婆。明軍趁此掩殺一陣,又欲用雲梯架炮,直擊葉赫諸酋長所在之地。布寨,納林布祿見勢不好,出城乞降,請求與哈達分敕入貢。李成梁同意,大勝而還。葉赫此後勢力大減,終於不再反叛明朝。

  沈有容因破城居首功,再加上先前的功勳,應該能當上宣州指揮同知。但沈有容當時不知為何用的卻是沈有色這個名字,兵部認為並非他原本軍籍,僅賞了他四百兩銀子。沈有容無奈,隻得加入廣寧中衛的軍籍,從普通軍士積功做了正千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萬曆十九年(1591)二月,沈有容晉升源圖欽總。在遼東這麽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沈有容發現在遼東兵製,訓練,守備等處皆有不少缺陷,升為欽總之後,認為應當負起責任,上書反映此事。提建議本是一件好事,但在明朝做為一員武將去提建議,那便有些不同。

  也許是鑒於唐朝藩鎮割據,明朝自宣德以後,重文輕武趨勢十分明顯。文官為了維護自身集團的統製,自然要打壓武將,認為武將隻要聽從調派即可。武將上書言兵事,無疑是對文官集團權利的挑戰。譬如當年俞大猷守禦金門之時,曾上書監司論用兵二弊二便。監司得書後竟然發怒說:“若武人何以書為!”杖責俞大猷,並奪其職。

  這次沈有容上書還算幸運,好像隻得了上司的一頓申飭,但他已覺得有些灰心了,於八月份上述托疾乞歸。但他上司宋可泉置之不理,等待一年也沒有結果。後來,沈有容故意拆了舊公房來蓋公館,被一個與他有隙的同事揭發,才得以解甲歸田。不過,他的下一任官員還未到任,隻能等待著交接。這時,狂風暴雨從東方吹來,沈有容又迎來了一次機遇。


5、應援朝鮮

明萬曆8238;8236;二 十 年(1592),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因平定島內戰國亂世局麵,野心極度膨脹,悍然出兵侵略朝鮮,妄圖征服琉球、呂宋、朝鮮、明與印度,獨霸東亞。

日本對於朝鮮半島的野心由來已久,《日本書紀》更是直接指出朝鮮半島是上天賜予日本的禮物。早在公元一世左右,日本便侵占了朝鮮南方的任那為殖民地,但到四世紀末,高句麗幾次南征,驅逐了日本在朝鮮的勢力。以後日本曆代天皇皆以恢複任那為目標,到了公元600年,日本派兵一萬征討新羅,雖然暫時取勝,但未能實現其目的。兩年後,日本再度動員兵力二萬五千人,欲再征新羅,但因國內發生叛亂而未能成功。公元660年,唐與新羅聯合攻打百濟,百濟向日本求援,日本剛好借機出兵。663年二月,日軍二萬三千餘人再入朝鮮。同年八月,日軍與唐新聯軍戰於白村江,“倭船千艘”的優勢兵力卻因遭到火攻而慘敗給了聯軍的“ 百七十艘(戰船)”。此役,日本元氣大傷,新羅卻完成了統一。再後來,日本天皇大權旁落,國內政局不穩,無暇外圖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豐臣秀吉在1578年奉織田信長之命征討播磨國(日本兵庫縣)時就這樣說過:“圖朝鮮,窺中華,乃臣之素誌。”當他完成日本內部的統一之後,果然將目光瞄向了朝鮮。在和平臣服朝鮮失敗之後,豐臣秀吉在準備充份的條件下,命令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率十五萬大軍於1592年5月23日開始進攻朝鮮。

這時朝鮮的李朝已延續了近兩百年。在此期間,朝鮮政治,經濟,軍事都有所發展,但到了十五世紀末,王朝卻陷入了黨爭。先是士林派與勳舊派,再有東人黨與西人黨。無論哪一黨派當政,所考慮的都隻是本集團的利益,置民族大義於不顧,導致王朝政治腐敗,國困民窮。當時的軍隊更是缺乏訓練,素質低下,裝備落後。這樣的軍隊如何能抵住日本在內戰之中鍛煉出來的虎狼之師?

日軍侵入朝鮮之後,朝鮮立即向明朝請求援助。當時兵部右侍郎宋應昌指出:“關白之圖朝鮮,實意在中國。”但明廷認為日本不過彈丸鼠國,能有多大能耐?隻命遼東撫鎮發精兵二支,應援朝鮮。七月十七日,明軍三千人進攻平壤,與裝備了鐵炮(日式火繩槍)的日軍展開巷戰,大敗,隻剩下祖承訓率殘部退回國內。

明軍初戰失利,日軍更加猖獗,朝鮮“八道幾盡沒,旦暮且渡鴨綠江”,大明邊關岌岌可危。戰報傳來,明廷十分震驚,方覺日本實乃勁敵,不容小視。經廷議,製定了“援朝鮮,存屬國,以固門庭”的方針,決心派重兵應援朝鮮。

於是,明廷於八月任命宋應昌為備倭總經略。宋應昌雖然在戰略上講得頭頭是道,但一聽說讓自己上戰場去麵對凶殘的日軍,這下可慌了神。他馬上上疏說什麽自己帶兵講求“一字兵法”,即用兵一萬,造車三百六十輛,火炮七千餘門,以及若幹弓弩,弩箭,火銃之類,要兵部先備齊,方肯出征。禦史郭實由是彈劾宋應昌擔任經略一職不當,宋應昌大喜,馬上順水推舟,要求辭職。神宗大怒,狠狠申飭了宋應昌一番,他才不得不出征。

出征歸出征,可萬一有個閃失怎麽辦?宋應昌想到了沈有容,這名曾以二十九騎破敵三千的猛將現在剛巧被罷了官,讓他來做自己的保鏢剛剛好。於是,沈有容便“補本部院中軍”(中軍相當於副官)去往朝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宋應昌雖然找了沈有容來護衛自己,但他仍舊不放心,還找了一個自謂可“驅使神兵”的術士張元陽。其時,這也沒什麽,姑且不說秦皇漢武,就是本朝嘉靖皇帝不也是個中翹楚嗎?可是沈有容見到經略如此沉溺於方術,卻深不以為然,常竊笑之。宋應昌因此對他逐漸冷淡了起來。沈有容覺察了這個變化,便識趣的“托疾乞歸 ”了。

雖然殺倭立功的機會沒有了,但卻有了盡孝的機會。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沈有容在家中“朝夕菽水,承歡膝下”,為父母盡了人子的孝道。

在這三年中,中日開始議和。但因明廷拒絕了豐臣秀吉的一係列無理要求,他又借故於1597年發動了第二次朝鮮戰爭。

豐臣秀吉本擬南北雙線做戰,夾擊大明。但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實行。但大明得到消息後卻不敢怠慢,在浙江與福建沿海集結了大量水師,嚴陣以待。

福建巡撫金學曾上疏認為,不若動用這些兵力去攻擊日本本土,來迫使日本從朝鮮撤兵。他的這一條建議得到了明廷采納,調童元鎮來執行此事。但軍隊中缺少將才,金學曾開始著力搜求,沈有容就在其中。

沈有容欣然接受了聘請,但等到了福州府衙,卻發現“同聘者多老疾”,與他們共事,能成大事?當下也不多言,將禮金原封不動的退還車太守,自行離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金學曾得聞後,立即派了幕僚林守宇去追,在洪塘找到了正在等船的沈有容。沈有容見金學曾如此禮賢下士,便回到了福州,被授予海壇把總一職。

因為當時明朝對日本知之甚少,所以沈有容的第一個任務便是去日本偵察情況。金學曾派給沈有容一個叫劉思的助手,並從府庫中拿出一千兩白銀,讓他們扮成商人前去。沈有容卻將錢財之事全交給了劉思打理,自己不取分毫。

正準備行動之時,僑民許儀從日本偷渡回來,帶來了豐臣秀吉死了的消息。金學曾即刻上疏,認為豐臣秀吉死後,日本又將陷入內亂,並說:“倘水陸交攻,殲此鯨鯢,或其時也。乞敕朝鮮經、督諸臣再加偵實,相機以彰天討……”但此時日軍己開始撤退,又有露梁津大捷,明廷認為將倭寇趕下海的目的已經達到,不宜再行遠征了。此時的明帝國畢竟已入暮年,如時間換做明、清初年,那日本必在劫難逃。

金學曾“用奇搗穴”的計劃取消了,那麽沈有容也不用去日本偵查了,一千兩的公款自然要歸還,隻是劉思竟已把大部分揮霍了,落了個抄家的下場。金學曾見沈有容對錢財毫不染指,越器重他了。

沈有容自此便在福建安頓下來,在今後的二十餘年中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



本文內容為我個人原創作品,申請原創加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

轉載請注明出自鐵血tiexue.net, 本貼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3587872_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