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今百歲壽星的養生異同探秘

(2009-04-07 19:05:27) 下一個
養生之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一直為人們所重視,尤其是百歲壽星的養生經,更是曆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今天,隨著廣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小康社會的到來,人們追求生活質量,重視養生之道,更是成為時尚之風。然而,古今百歲壽星養生之道的源流如何?其長壽奧秘究竟有何聯係和異同?其中大有文章。筆者因工作關係,有幸接觸大量古今中外百歲壽星的有關資料,深感探究百歲壽星的養生之道,正確認識古今百歲壽星養生經的聯係和發展,分清兩者的異同,對於我們吸取百歲壽星的養生精華,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促進健康老齡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今養生 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百年”講的是人才,其實養生之道也是如此。養生之道作為一種文化觀念,會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改進而發展。由於經濟狀態的不同,自然環境的差異,科學技術的高低,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不同時代的養生文化也有其不同的時代特征。因此,古今養生之道,表現出時代的差異性,也就毫不足怪了。
  
  飲食觀念差異
  
  中國古代養生曆來有“食素長壽”的說法,認為“肥肉厚酒”是“爛腸之食”。(呂不韋《呂氏春秋》),隻有“淡薄是諳”才能“動作不衰”(朱震亨《格致餘論·飲食箴》)。隋唐時代的名醫、103歲的甄權就是一個以食素為主要養生手法的代表人物。甄權平時生活儉樸,“食不必甘美,有素食菜根者,即可增精液而少穢濁,則胃病不生。問之其術,術盡在斯。”(民國醫家宋愛人對甄權養生之道的評論)可見甄權的長壽與其長期食素並非無關。而現代養生學則認為:營養平衡是新陳代謝的基礎,膳食中既要有充足的蛋白質,又要保證必要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著名生物學家、104歲的壽星陳納遜教授在其“養生經”中,就有“調節飲食,平衡營養”這一條。陳老在進入老年後,注重少食多餐,食譜為:早餐一杯牛奶、一片麵包、一個雞蛋、一根香蕉;午餐一小碗米飯,葷素搭配,豆製品必備,包括一道置放了紅棗、枸杞子之類滋補品的湯;晚餐麵食加稀飯,下午和睡前各有一份點心:牛奶、咖啡、蛋糕、芝麻糊輪著吃,可見陳教授的長壽與其“營養平衡 ”有著直接的關聯。
   運動觀念差異古人強調以氣養生。《內經》雲:“百病皆生於氣。”隻有心如止水,才能靜心養神,情緒穩定。先秦時期傑出的思想家、160餘歲(一說200餘歲)的老子就主張“至虛極,守靜篤。”他說:“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元以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往則氣往,若欲長生,神氣相注。”而現代養生家則認為:生命在於平衡,養生也在於平衡。這種平衡不僅包括營養,而且也包括運動、休息、環境等方麵。若生理平衡被打破,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國國民黨元老、百歲壽星陳立夫認為:養生在動,養心在靜。他說:“舉手投足,適度運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所謂生命在於運動是也。”但他同時又認為:“心意需靜,勿貪得,勿虞失,恬靜寡欲,心平可致氣和,心曠使爾神怡,自必延年益壽焉。”其動靜結合之舉,盡在於斯。
   性事觀念差異 “少思寡欲”是古人養生的基本內容之一。《紅爐點雪》雲:“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因此,“平和無欲”成了古代養生家公認的一個“養生秘訣 ”。南北朝時,北魏120歲的大將羅結雖然年過期頤,但依然身強力壯,耳聰目明。羅結的養生秘訣之一就是不貪戀女色。羅結伉儷舉案齊眉,如膠似漆,卻從不放縱房事,他人為他介紹的美女小妾,也被他一一回絕。他認為:不耗精,不散氣,是得以長壽的養生秘訣之一。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醫學又證明:性的適當宣泄,可以調節體內各種生理機能,使情緒輕鬆愉悅。文壇耆宿、百歲壽星章克標的一生中,曾娶過三個妻子。在他百歲時,還娶了個比他小43歲的北方大姐作為新夫人,為了讓新夫人和他一起好好生活,他還幽默地為夫人起了個“靈清”的名字,其意是希望新夫人在今後的生活歲月裏,要頭腦清爽,事事“拎清”,夫唱婦隨,日子就更有滋味了。
  
  傳統養生 一脈相承
  
  養生之道,作為一種文化理念,一種長壽理論,總有其基本框架。同時,養生理論作為客觀規律的反映,也有著客觀存在的基本事實。因此,我們細細分析研究中華養生之道,可以發現:既存在著古今差異的一麵,也存在著古今一致、大同小異的一麵,這顯然是因為同源於中華文化之脈,有其相同的基因的緣故。
   道德觀念共識古人強調:一個人在養生的同時,也要注意養德,即所謂“大德必得其壽”。孫思邈曾雲:“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三國時期的民間醫生、百歲壽星董奉雖身居山林卻不與世隔絕,他一生助人為樂,好施濟人,給人治病從不取分文,隻令病家栽杏樹為酬。年長日久,病家所栽杏樹多達十萬株,每到收獲季節,所收甜杏如山,董奉以杏與鄉人換取穀物,所得糧食全部用來救濟貧困人家。由此可見:董奉高尚的醫德和功德,也正是他得以長壽的基礎。現代醫學亦認為: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如酶類和乙酰膽堿等,這些激素可以把血液的流量及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免疫係統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福建省漳浦縣佛教協會慈善會會長、112歲的長壽老人蔡鬆蒼一生與人為善。1977年,他捐資2500元作為基金,創立了漳浦佛教協會慈善會,以後,他連續6年堅持春季植樹,先後出資2000多元,請人購買樹苗5萬餘株,又連續3年資助深土鎮敬老院等等。他說:“錢財是身外之物,我沒什麽用,送給需要的人,我心中踏實。”
   食忌觀念共識在曆代的養生學理論中,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飲食清淡與人體的長壽有著密切的關係。提出“凡食物不能廢鹹,但少加清淡,淡則物之真性真味俱得。”(清《老老桓言》)元代106歲的養生家賈銘在他所著的《飲食須知》中也提出:食物宜清淡,忌多食鹽。年長之人更不可忽視。現代營養學也認為:多食鹽會加重腎髒負擔,導致高血壓、腎髒病或心血管病等,故以清淡為宜。新疆維吾爾族137歲的吐地沙拉依一生飲食以清淡為常,三餐以玉米麵條和玉米麵饢(一種形同大餅的食物)為主,輔以少數細糧(小麥),平時喜喝涼水或在水中調放茴香作飲料。百歲以後,他依然麵色紅潤,情緒飽滿,毫無老態龍鍾之感。
   學習觀念共識學習在古人看來,是一種高雅的養生之舉,它可以調節人的情緒,淨化人的心靈。張英《文瑞集》雲:“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第一事也。”可見古人對學習和養生之間的關係早有見地。唐代傑出的醫學家、養生學家、百歲“藥王”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就是他在100歲時寫成的。為了寫這部書,他不辭勞苦,常常步行外出收集民間藥方,並親自試驗,證實後才收入書中。這種體力與腦力的活動,都構成了他增強體質,延緩大腦衰老和健康長壽的因由。現代養生學也認為:人的腦細胞,越用越發達,越用越靈活,越用越健壯,而且有益於健康長壽。學習是一種涉及全身的活動,特別是視覺、聽覺和其他感覺,還能提高“自我價值”,推遲心理的衰老,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著名兒科專家、百歲壽星蘇祖斐在百歲以後,仍以清晰的思路和流暢的語言來撰寫《100歲寫的回憶錄》,文中記敘了作者和她的家人從戊戌變法(1898年)到1995年春近100年的往事,正確入微的記憶,令人驚歎不已。百歲壽星陳椿在退休以後,以書為伴,潛心學術研究和科普寫作,先後出版了《四部精萃》、《知識與趣味》、《科學的衛生經濟》、《人生百歲》等書,讀書寫作使他精力充沛,青春長在。  去蕪存精 繼承發展
  
  養生之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滾滾江水永不斷”,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發達,知識的積累,養生之道也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提高和完善。人們在實踐中學會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傳統的養生學,逐步克服時代的局限性,在科學的基礎上去偽存真,去蕪存精,使各種養生法得到了充實和發展,使之顯示出特有的價值和無窮的魅力。
   從“導補術”到“保健品” 飲食,是維持生命的基礎。合乎人體營養的飲食,是延長人類生命的基本條件,這一點,早已被古人所意識。明代116歲的無暇和尚在26歲時就到了九華山,在山上的一個天然岩洞中穴居修行。他長期采集黃精、黨參及野果等,每日蒸曬三次,僅在清晨食用一餐,作為“導補”,以飽終日。無暇和尚在山上的條件甚為艱苦,為何還能如此長壽?後人分析:服用黃精是其主要原因。轉眼間,幾千年過去,古人用天然的動植物作為補品早已被現代的保健品所取代,人們在有營養及富含微量元素的動植物中提取精華,做成針劑、片劑或口服液等,投放市場,受到人們的歡迎。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有不少百歲壽星在經常服用保健品。如上海的“百歲股民”儲士芽老太在晚年長期服用“昂立一號”口服液,並認為:“效果蠻好。”
   從“喝茶”到“科學用茶” 話談千古事,茗沏一壺茶。茶是人們的常用飲料,被譽為“國茶”實不過分。關於飲茶的祛病保健、養生益壽之功效,曆代典籍多有載述。唐代藥物學家陳藏器便稱:“茶為萬病之藥。”此話不免有些誇張,但其主旨還是強調茶藥同源。唐代120歲的高僧從諗,人稱“趙州禪師”,在他的禪語中,就有“吃茶去”這一條,以此來詮釋“平常心是道”。有舊聯雲: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回歸可緩,試閑吟陌上花來。想象一下:這種情趣該是何等的自在、何等的悠閑、何等的瀟灑、何等的韻致。那麽,茶葉究竟為何能使人長壽?現代科學給了您最好的解釋:茶葉中含有咖啡堿、茶多酚、維生素等藥理成分。咖啡堿能促進人體發汗,刺激腎髒,有強心、和胃、利尿解毒的作用。與茶多酚協調,還可防止人體內膽固醇的提高,並有防止心肌梗塞的作用,並可通透血管。此外,茶還有提神、抗菌等作用。在21世紀的今天,飲茶習慣已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風,隨著科技的發達,各種有利於人體健康的保健茶也源源不斷地流向市場,如美容茶、減肥茶、健身茶等等,用茶的方式也有了改變。如“中國百歲長壽老人”之一範香秀的枕頭就與眾不同,她將泡茶飲用的茶葉曬幹後,和上穀子和少量的茉莉花茶,拌勻,然後裝入枕中。有藥書說:這種用茶葉做枕芯的枕頭對高血壓、神經衰弱、頭暈目眩、鼻炎、感冒頭痛、暑熱等皆有好處,可見範香秀的“茶枕”是不無道理的。
   從“個人養生”到“社會關懷” 在曆代記載百歲壽星的典籍上,我們隻見到他們如何注重個人養生,卻很少見到古時候的家庭養老以及社會是如何去關愛這些壽星的。就連古籍上記載較多的東漢百歲名醫華佗、元末明初150歲的著名養生家冷謙等人也莫不如此。也許,這和時代的局限有關,著書者隻注重了“主體養生”而忽視了“客體養生”。如今,尊老敬老已是社會的公德,成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一些百歲壽星在家人及社會的關懷下,不僅得到了物質上的滿足,而且還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從某一方麵來說,這樣的愛心關懷遠比其壽星的“養生之道”來得重要。上海市崇明縣的百歲伉儷張宗英(104歲)、黃藕新(103歲)結發姻緣已有80餘年,育有五子二女。1998年,黃藕新因病住院,其子女和小輩輪流照顧老人,就連70歲的大女兒也從北京趕到崇明來陪伴老母,住在上海的幾個子女更是三天兩頭趕到崇明來照料老人。不久,老人轉院到上海第一人民醫院,原在“市一醫院”退休的二女兒便充當了“特別護士”。居委和街道也多次來看望老人,並給他們送上慰問品。老人感歎地說:“生活在新社會,真是太幸福了。”
   “人活百歲不是夢,不慕神仙隻仰道。”我們探索古今養生之道的異同,有利於廓清養生道路上的種種迷霧,幫助我們打開自我保健的大門,以便找到長壽奧秘的鑰匙,攀登“百歲人生”的顛峰。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