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八十年代台港老莊研究概述

(2006-05-17 12:19:39) 下一個
(原刊《江南學院學報》〔無錫〕1999年第1期 經作者授權,轉錄於此)

洛陽大學 東方文化研究院 張京華

80年代台港地區對老子、莊子道家學說的研究,取得了十分可觀的進展,湧現出了一批中青年學者,出版的各類著作非常豐富,研究比以前更加深入,更為係統,也更為普及,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在海外“新儒家”思潮一波又起之際,給人的印象是似乎也產生了一個“新道家”的思潮。台港地區學術界的這一傾向,與內地同期出現的道家熱既相呼應,又相區別,在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方麵做出了獨到的貢獻。

台港地區對老莊學說的研究有兩個顯著的特點。首先是研究能夠持續地展開,在時間上保持一貫的連續性,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由於台港地區對古代文化、儒家文化的研究比較深入持久,從而更為明顯地反襯出了道家一係的獨特性質,也推動老莊學說研究走向深入的原因之一。對老莊學說的研究有些是獨立地專門地進行的,也有一些是從古代文化整體和從儒道對比的角度提出的,因而曆年來積累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著作的分量比較重,比較深入,產生的影響也較為廣泛。

其次是在研究的觀點和方法上,比較強調老莊學說的純哲學意義,即它的形而上學部分。大陸研究老莊學說一般不講形而上學,而對形而上學這一術語通常是理解為孤立、靜止、片麵的思維方法,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台港地區稱形而上學,則是使用《易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和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在物理學之後(Metaphysics)”的本義,習慣上稱之為“形而上”,意即超感覺的抽象概念的哲學思辯,其核心內容是關於宇宙物質存在本原的討論,也就是純哲學本體論。台港學者對老莊學說在純哲學方麵的較高水平,給予了極大的肯定。

從五六十年代以來,台港地區對道家學說的研究一直持續不斷。早在五十年代,就有錢穆、吳康等人從事老莊學說研究,錢穆的《莊子纂箋》出版於1951年,是五十年代以來台港地區出版最早的一部專著。錢穆此後又著有《老莊通辯》一書,吳康著有《莊子衍義》一書。

到六七十年代,一大批學者湧現出來,出版的各類研究著作十分豐富,其中研究莊子的著作尤占多數。這些著作計有陳鼓應《莊子哲學》、《莊子哲學研究》,莊萬壽《莊子學述》,蔡明田《莊子的政治思想》,賴榕祥《老莊哲學研究》,周紹賢《莊子要義》、《老子要義》,封思毅《莊子詮言》、《老子述義》,趙文秀《莊子的知識論和人生觀》,何鎧琮《莊子義繹》,劉光義《莊子發微》,吳怡《逍遙的莊子》,吳豐年《莊子思想之研究》,袁宙宗《莊子學說體係闡微》,鄭蕤《莊子研究》,顏昆陽《莊子的自然主義》,趙金章《莊子窺管》,郭為《老莊哲學與道學》,丁原植《老莊哲學中“有”“無”問題之研究》等。此外還出版了不少校訂、注釋、白話翻譯類的著作,計有嚴靈峰《莊子章句新編》、《道家四子新編》、《老子宋注叢殘》、《莊子集成初編》、《莊子集成續編》,張成秋《莊子篇目考》,陳冠學《莊子新傳》、《莊子宋人考》,陸鐵乘《莊子齊物論校詁並語譯》,謝朝清《莊子天下篇疏證》,陳啟天《莊子淺說》,嚴靈峰《莊子選注》,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鄭琳《莊子內篇通義》,劉光義《莊子內七篇類析語釋》,王叔岷《莊子管窺》、《莊子校釋》,陳冠學《莊子新注》,黃錦鋐《莊子》、《莊子讀本》,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莊子今注今譯及評價》等。其中嚴靈峰的《莊子集成初編》(1972)和《續編》(1974)卷帙浩大,《初編》收錄曆代《莊子》注家自郭象以下64種,精裝成30冊;《續編》收錄《莊子》注家自劉辰翁以下74種,精裝成42冊。總計138種72冊,編末並附有未引書目140種和訪求書目95種,在莊子研究的文獻匯集方麵有集大成之功。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從文學角度探討老莊學說的著作,與哲學方麵的探討相得益彰。這一類的著作有黃錦宏《莊子及其文學》,徐公超《漆園之歌》,葉程義《莊子寓言研究》,宋曄《莊子的故事》等。這一時期發表的哲學研究、篇章釋義和校訂等各類學術論文,總數在120篇以上。

進入八十年代以後,台港地區的老莊道家學說研究呈現出一派更為繁榮的新氣象,出現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方法更為靈活多樣,既有較為專深的學術著作,又有許多適合於學生和普通人閱讀的著作。以下僅就大陸所見(主要是北京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八十年代台港地區老莊研究著作做一介紹。

八十年代的十年間,台港地區出版的老莊學說研究專著十分豐富,總數在30種以上。在老莊道家學說通論方麵,有黃公偉《道家哲學係統探微》(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8),楊汝舟《道家思想與西方哲學》(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5),張起鈞《道家智慧與現代文明》(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10),金師圃《道家道教》(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4),程兆熊《道家思想:老莊大義》(明文書局1985·12),嚴靈峰《老子莊子》(正中書局1987),陳知青《老莊思想粹講》(頂淵文化事業公司1989·3),莊漢宗《逆境中老莊思想》(漢欣文化事業公司1990·3)傅武光《孔孟老莊思想的平等精神》(文津出版社1990),胡楚生《老莊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92)等。在老子學說研究方麵,有王邦雄《老子的哲學》(東大圖書公司1980·9),鄭良樹《老子論集》(世界書局1983·2),餘培林《老子:生命的大智慧》(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3·11),劉光弼《老子試讀》(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2),黃漢光《老子“無”的哲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3·12),黃金黃《道德經與人生》(逸群圖書公司1984·4),林貴添《帛書老子校注》(香港影手抄本1984·5),曹乙賢《老子的智慧》(武陵出版社1984·7),賀榮一《道德經注譯與析解》(五南圖書公司1985·1)、《老子之道治主義》(五南圖書公司1988·5),張默《老子道德經:字解,句解意譯》(香港常道出版社1985·3),張揚明《老子考證》(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5),程南洲《倫敦所藏敦煌老子寫本殘卷研究》(文津出版社1986·4),葛勤修《老子研究》(星光出版社1986·11)等。在莊子學說研究方麵,有蘇新沃《郭象莊學平議》(台灣學生書局1980·10),羅龍治《哲學的天籟》(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1·3),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1·12),葛勤修《白話莊子》(星光出版社1983·4),吳怡《逍遙的莊子》(東大圖書公司1984·10),鄭峰明《莊子思想及其藝術精神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7·10),李英豪《莊子與香港生活》(香港博益出版公司1987·10),吳光明《莊子》(東大圖書公司1988·12),陳耀森《莊子管窺》(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6),劉光義《莊子中的禪趣》(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東大圖書公司1990),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明文書局1992),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等。

黃公偉《道家哲學係統探微》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本源論,講“道”的字義和2觀念的起源,及道家哲學與管子哲學的關係。中篇專論老子哲學。下篇發展篇,論楊朱、列子和莊子。該書認為道家哲學含有宗教性,道家就其形而下者來說,是哲學的、抽象的。而就其形上本體來說,則不是哲學的,而是神學的。道家的形上本體不是儒家的道德體,而是神靈體。道家哲學可以轉化為宗教哲學,這一點體現出道家哲學的顯著特色。該書作為一家之言,在道家起源及與儒家人文學說的對比方麵,有較多見解。楊汝舟(1925- )為美國太平洋大學亞洲研究院哲學博士,台灣老莊學會創辦人、理事長,其他著作有《中國思想的精神特質》、《道家的起源及其發展》、《列子哲學的內外觀》、《中國哲學之太極與道》等。《道家思想與西方哲學》一書用比較的方法對道家思想與西方哲學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全書共8章,前7章論述道家思想的起源及老子、列子、尹文、淮南子、魏晉玄學等道家和道教思想。第8 章為道家思想與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分早期道家與西方形上哲學比較、後繼道家與西方自然哲學比較、道家與西方神秘主義哲學比較三部分。張起鈞(1916- ),北京大學政治係畢業,現任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其他著作有《中國哲學史話》、《老子哲學》、《老子》、《智慧的老子》、《文化與哲學》、《恕道與大同》等。《道家智慧與現代文明》為作者的論文集,共13篇,以老子研究為主,所以又名《老子十三篇》。金師圃(1920- ),台灣陸軍少將退役,曾任工專教授,對《五經》及老莊哲學素有研究,其他著作有《道德經淺釋》等。《道家道教》一書針對社會上常將道家與道教混為一談的現象,強調道家與道教的區分。認為道家學說淵源久遠,它肇始於黃帝,鬻子、管仲、薑尚為道家的先驅,老子為道家的始祖,其後關尹、列禦寇也是道家正統,再後蛻變為楊朱、莊周、慎到等各派,其中莊周是道家中最傑出的人物。道家學說是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道教創始於東漢張道陵,由道家、儒家、陰陽家、醫卜占星等思想精華,並參考佛家組織形式綜合而成,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是中國的“國教”,對道教及其經典從哲學與實踐兩方麵給予了較多新的積極的解釋。程兆熊現任台灣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道家思想:老莊大義》一書共分前言、老子通講、老子講義、莊子講義、莊子別講5部分,為作者早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講稿匯編。嚴靈峰(1904- ),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兼任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著作甚豐,代表性的有《老子章句新編》、《陶鴻慶〈老子王弼注勘誤〉補正》、《易學新論》、《易簡原理與辯證法》、《道家四子新編》、《老子達解》、《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馬王堆帛書易經初步研究》、《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大學章句新編》、《校訂王弼〈老子微旨〉例略》、《無求備齋諸子讀記》、《諸子劄記》,以及《胡適中國哲學史批判》、《老子研讀須知》、《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等。《老子莊子》為《海外華人青少年叢書》之一,共二篇,分別論述老子、莊子的生平和學說。該書受叢書體例限製,旨在傳述老莊的基本學說,故篇幅較少,言語淺近,但是對老莊學說的概括和評論極為中肯,既不主抑莊而動加批評,又不因尊莊而故作驚人之語。如認為莊子的“道”近於老子,但對於宇宙的起源比老子更進了一步;老莊的“相對論”和“循環論”亦自有其客觀的根據;老莊的見解和主張治身有餘,用世不足,他們的修養工夫對人們始終是有益的等等,均為不移之論。陳知青《老莊思想粹講》為《中國古典文學新刊叢書》之一。該書側重於對老莊人生哲學的研究,認為道家是入世的,儒家影響主要在上層社會,道家則流行於各個階層;老莊思想在修身、待人、處世三個方麵對現代人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修養有所幫助,提出要重新認識老莊思想。莊漢宗《逆境中的老莊思想》一書的副題為《老莊哲學與儒家思想的辯證》,為《中國人的書叢書》之一。該書上溯儒道二家的曆史淵源,並聯係現代社會問題和對將來社會的思考,重新探討儒、道的關係,比較二者的得失利害。認為老莊思想依循自然法則,與宇宙的生態係統相調和,是現代人修身所必要的,也是將來社會中的新的立足點;應該疏遠絕對主義的儒家,而將思想轉化為宇宙的人道主義的道家。傅武光《孔孟老莊思想的平等精神》為《文史哲大係》叢書之一,其中第五章論莊子思想的平等精神,認為在莊子逍遙無待的人生論以及進一步提出的萬物平等論中,確實孕含了平等的意識,與老子和孔孟思想中的平等意識一樣對於推動當代的政治現代化具有一種超越的意義。胡楚生《老莊研究》為《中國哲學叢書》之一,共輯錄作者的論文二十八篇,其中莊子部分主要研討《莊子》內七篇的思想義蘊,解說《莊子》書中的可疑詞語,並評論莊子思想的根本缺失。提出對原文的闡釋應采取“回歸原典”的方式,以老莊闡釋老莊,從而彰明老莊思想的真實麵目。

王邦雄(1941- ),新儒家第三代學者,台灣大學教授,現在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任教,並任《鵝湖月刊》社社長。《老子的哲學》分為生命哲學、形上哲學、曆史影響三部分,認為中國的文化傳統本是儒道兩家的雙重性格,中國人的生命情態也是儒道兩家的和諧平衡;老子的思想不是被理解得太玄虛,就是太實用,實際上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生命反省,對老子做一哲理的詮釋。鄭良樹為台灣國家文學博士,現在馬來西亞大學中文係任教。《老子論集》包括“論帛書本老子”等論文共5篇。餘培林(1931- )現任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其他著作有《老子讀本》等。《老子:生命的大智慧》為《中國曆代經典寶庫》之一,內容主要為《老子》原文81章的解析。前言部分論述了老子其人其書以及思想的形成與流傳,結語部分論述了老子的思想體係、精神、價值和影響。強調老子所主張的柔弱、無為、無欲、居下、清靜、自然,在現代日常生活中的智慧與作用,以及在解決現代社會問題和現代精神生活中的價值。劉光弼(1925- )現在台灣中央警官學校公共安全係任教。《老子試讀》為《人人文庫》叢書之一,為《老子》原文的逐章注解。認為儒家思想與老子哲學同為中華文化道統的兩大支柱,二者都是以天道為主,以民生為本;老子的思想體係是由“道”的萬物根源和宇宙論中心,泛演到人生論和政治論;老子之道有益於修養身心,洞明事理,體悟天道,從政處事。主張不以陰陽巫卜讀老子,不以玄虛奧妙讀老子,務求通暢明白,淺近易知,獲益於平實之間。黃漢光《老子“無”的哲學之研究》為作者在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博士論文,共分5章。第一章:無的表達方式與修養功夫;第二章:無的本體論性格:第三章:道的宇宙論性格;第四章:無的政治哲學;第五章:無的人生哲學。認為老子的學說是一虛明的境界,此境界由“無”的作用而顯出,這也是老子學說最自然、最真實的原因;老子不立之立是高度智慧的表現,也是老子的方法論所在;老子最重要之處在其“無”的修養功夫論,因而老子哲學可稱之為“無”的哲學;老子在形上學方麵是一境界形態與主觀形態的形上學。黃金黃《道德經與人生》為《逸群五術叢書》之一,包括《老子》原文注釋和白話解說兩部分。認為老莊哲學中富有“生命大智慧”的哲理,與現代人生息息相關。林貴添《帛書老子校注》內容包括序、校文、譯文、解說及參考資料。校注依據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及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以帛書甲本為底本,乙本為補闕。認為墨家屬於社會哲學,儒家屬於倫理哲學,法家屬於政治哲學,老子道家則為宇宙哲學,較墨家、儒家、法家有一個較高的層麵,是形而上學的極峰;《老子》的地位在中國不下於儒家的《論語》,在外國比《論語》的地位高出許多倍。批評曆來注疏《老子》的人,多走不出河上公和王弼的範圍。曹乙賢《老子的智慧》一書共分81章,以《老子》81章為依托,並較多參照了《莊子》的內容,予以通俗解說。認為孔子的人文學說是一大肯定,道家學說是一大否定;老莊二人的哲學基礎極為相同,但表達的方法卻頗不相同。賀榮一現任意大利巴維亞大學亞非各國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道德經注釋與析解》分為原文、注釋、考正、語譯、章旨、析解、觀察(析解的補充意見)七部分,對《老子》81章逐一講述。其中重點是析解部分。賀榮一的另一著作《老子之道治主義》對老子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引發論證,與前書互為表裏。認為老子學說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君當以自然之道,亦即當以自然之方式治民”,用現代語言稱之就是“道治主義”。其中第三章“論道治主義之形上基石‘道’”討論了老子哲學的本體論思想。張默《老子道德經》據《老子》河上公本和王弼本為底本,分字解、句解、大意三部分逐一解釋,為《老子》的通俗讀本。書前有“老子敘論”,認為《老子》與《論語》二書同為中國最應當注意的兩部書,《論語》講做人治事的平實道理,《老子》講做人治事的最高原理,一是當然,一是所以然。張揚明《老子考證》一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考證老子其人,下篇考證《老子》其書,資料豐富,對曆代異議多有澄清。作者前已有《老子校證譯釋》和《老子學術思想》二書出版,三書體係互為表裏。程南洲《倫敦所藏敦煌老子寫本殘卷研究》一書分為殘卷解題、校證、評價三部分,資料來源為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收藏敦煌寫本副本,據唐中宗景龍二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易州龍興觀禦注道德經幢等共15本互相參校,具有較重要的學術價值。宋常星《老子講義》又名《太上道德經講義八十一章》,分為章首注釋和各句注釋兩部分,對《老子》原文逐一注釋,每章選用原文中字句標出章名,為《老子》的通俗讀本。葛勤修現在台灣東吳大學任教。《老子研究》一書共分老子學說、帛書老子等四章,對《老子》一書進行了詳細的注解和詮釋。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共分郭象生平、郭象莊學之淵源、郭象莊注與向秀注之殊異、郭象注對莊義之發明、郭象注對成玄英疏之影響等六章。認為中宗象注的成就高出曆代所有莊注之上,現在所見郭象莊注實非秀注原貌,確為郭象增刪潤飾、改訂編排之作,深深富有郭象的獨特意向,是郭象一生以秀注為基礎據而治莊的結晶之作。羅龍治(1942- )為台灣國家文學博士,現在輔仁大學曆史係任教。《哲學的天籟:莊子》為《中國曆代經典寶庫(青少年版)》叢書之一是由《莊子》改寫而成的白話故事,並配有席慕蓉所繪插圖。認為《莊子》是比《四書五經》更高的大自然的智慧。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分為向郭莊注的曆史地位、向郭生平及莊注疑案、向郭莊注產生的社會原因、逍遙義、自生論、齊物觀、跡與冥論、向郭莊注對般若格義的影響等九章。認為向郭莊注妙析奇致,對弘揚莊子起了重要作用;向郭莊注往往曲解莊子原意以附合己意,雖不合莊子原意,卻與當時的文化、政治、社會背景有關,有其獨立於原書的價值;向郭莊注在魏晉玄學承前啟後的曆史轉折中,具有關鍵的地位。葛勤修《白話莊子》共五章,總論莊子其人其書及篇目並分論內七篇及外雜各篇。認為莊子之道是文化之道,是宇宙萬物之本;荀子譏其“蔽於天而不知人”、揚雄譏其“放蕩而不法”是門戶之見,魏晉襲其說為狂放清談是莊子之罪人;外雜26篇非莊子所作。吳怡為台灣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現任美國舊金山亞洲研究所教授。《逍遙的莊子》為《滄海叢刊》之一。該書認為在《莊子》詼諧滑稽的文字背後,有著極為嚴肅而正大的主題;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寄托於逍遙,逍遙是一種心靈境界,在逍遙的境界背後還必然有切實的修煉工夫;自古以來莊子思想在玩世不恭、反對知識和揚棄道德三個方麵最易為人誤解,而該書的目的就是意在揭示莊子逍遙的本義,提出知識和道德是通向逍遙境界的兩條大路。鄭峰明《莊子思想及其藝術精神之研究》認為《莊子》一書本不是藝術之作,但其思想蘊含著藝術原理。該書的目的即在於由對莊子思想的研究,進而探索其藝術精神。李英豪《莊子與香港生活》為《新生活係列叢書》之一,內容為68則莊子寓言,注重闡述莊子的生活態度。認為莊子的思想和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使人從現代文明社會的通病和一般城市人的心態及苦惱困惑中得到自我反省,在物質繁榮和利益追求之外進一步上升到精神生活的層麵。吳光明(1933- )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美國威州大學哲學教授。所著《莊子》為《世界哲學家叢書》之一,認為莊子是文學、哲學、諧謔三者的結合,因此該書的目的不是闡述莊子的哲學,而是要闡述莊子的“哲思”;“哲學”是西方的特有概念,“哲思”則是將邏輯、分析顯明於見解、論說、察悟和處事之中,渾然成為一體,是中華文化的有關重要方麵,也是莊子的特殊貢獻。林耀森由台灣大學中文係畢業,現任香港中學教師,著作有《先秦兩漢史論稿》等。《莊子新窺》為作者的論文集,收錄論文15篇,以論述《莊子》內七篇的內容為主,為作者的讀莊心得。劉光義的其他著作還有《司馬遷與老莊哲學》、《莊子內七篇類析語釋》、《莊子處世的內外觀》、《莊子發微》、《莊學蠡測》等。《莊學中的禪趣》共五章,分別論述印度佛法的中國化、禪與中國文化、莊子的攖寧與禪定、莊與禪的死生觀念、莊與禪的無為齊物觀、莊禪與語言文字等,重在解釋中印文化背景與地理環境迥異何以佛法能夠移植中土和唐宋而後何以上承莊學者乃禪宗高僧及其法義如何這兩個問題,並試圖對現代文明中一般人的精神空虛作出指導。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為《滄海叢刊》之一,為作者在輔仁大學由羅光指導的博士論文,共十一章。提出莊子的哲學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哲學,是生命自我超越的具體成果;生命意義的探討與生命問題的解決是莊子哲學的中心論題。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為《人文社會科學叢書》之一,分章探討莊子的美學理論、人生理想、自由精神、浪漫情懷、語言藝術、寓言人物、鬼神世界、神氣思想、文章風格和修辭技巧。認為美的特質是自由與無限,莊子不是一位為談美學而談美學的美學家,不過莊子所揭示的人生理想——逍遙自適、無求無待的至境,同時也是美學的極致。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為《鵝湖學術叢刊》之一,全書共九章,導論、結論各一章,分論內七篇各一章,書後附“論莊子與嵇康的養生論”、“莊子魚樂之辯探義”、“莊子庖丁解牛的道家與智慧”三篇論文。認為莊子的思想以內七篇為主,內七篇的精神在於一種生命的實踐、痛苦的化除、自家生命之修養,因此莊子的“道”的觀念是建立在一主觀的境界修養上的。

以上均就大陸所見著作而論。大陸所未見者尚有顏昆陽《莊子的寓言世界》(尚友出版社1982·2)陳品卿《莊學研究》(台灣中華書局1982·3)和《莊學新探》(文史哲出版社1983·3)、遊信利《莊子心理衛生之道》(文史哲出版社1983·6)、王素存《老子忖原》(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8)、蔡宗陽《莊子之文學》(文史哲出版社1983·9)、林文雄《老莊法律思想》(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4)、杜而未《莊子宗教與神話》(台灣學生書局1985·10)、金嘉錫《莊子寓字研究》(華正書局1986·9)等等。此外未知書目估計亦應不少。

除以上著作外,近年來台港地區還影印、再版了多種老莊寫本、注本,包括帛書《老子》。影印出版了一些50年代以前的學術著作,如葉國慶《莊子研究》、胡哲敷《老莊哲學》。50年代以後的學術著作也不斷再版印行,其中包括一些大陸學者的著作,如任繼愈《老子新譯》等。

自50年代以來,台港地區還出版了不少翻譯類著作,其中有日本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李君爽譯《中國的存在主義——莊子》,日本諸橋轍次著李君爽譯《莊子平話》,日本宇野精一主編邱綮陽譯《道家與道教》,西班牙杜善牧著宋稚青譯《老莊思想與西方哲學》,林語堂著《老子的智慧》和《莊子》(原文為英文),鄔昆如著《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原文為德文)等。就老莊學說的研究狀況來看,對老子的研究仍然盛於莊子,老子在道家學說中仍然居於最重要的地位。在莊子研究方麵,嚴靈峰、牟宗三、錢穆、王叔岷四人被公認為研究莊子的專家。而近年中後起的一些中青年學者,如陳鼓應、封思毅、周紹賢、葛勤修等人,則同時對老莊都有研究。80年代在老莊研究方麵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特點,就是生命與智慧成為老莊研究中的一大主題,語譯類、文學傳記類比較淺近通俗的著作占了較大比重,甚至出現了蔡誌忠《漫畫老子:智者的低語》、《漫畫莊子:自然的蕭聲》那樣深受一般讀者喜愛的係統的漫畫作品,標示了現代社會對於古代文化繼承與認同的一個新方向。

八十年代台港地區老莊研究成果之豐富已見前述。不過,縱觀四十年間台港老莊思想研究,成就最大的仍然要數一批具有通識的大家,主要是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羅光等人。方東美等人都是在晚清學術和西學西化的背景之下,主張繼承發揚宋明理學,重新認識和構造中國哲學,以此做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因其側重點在儒學,所以有“新儒家”之稱。但新儒家的學者都是通才,要求對全部哲學史進行重新認識,以此在新儒家學者的著作中,也包括了許多對老莊道家思想的論述。又由於新儒家的學者是在整體上省視中國哲學史,因此在其研究老莊思想的時候,就能夠站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具有比一般的老莊研究專著還要深邃的見解。方東美等人的學術活動在50年代就已開始,而到80年代形成高潮,達到頂峰。方東美和唐君毅二人雖然在70年代後期先後辭世,但他們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是在死後的80年代中整理問世,或多次再版,廣為流布的。

方東美(1899-1977),精通英、法、德文,並略通希臘、拉丁、梵文。主張融合中西印哲學之長,建立以形而上學和人性論為主體的當代哲學。曾在台灣大學、輔仁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著有《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死後,學生據其講課錄音整理出版了《原始儒家道家哲學》、《中國大乘佛學》、《華嚴宗哲學》、《新儒家哲學十八講》等書。他對老莊道家思想的論述,主要是《原始儒家道家哲學》(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一書。

唐君毅(1908-1978),方東美的學生,1949年在香港與錢穆等人共同創立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1957-58年又與張君勵、牟宗三、徐複觀共同發起“中國文化複興運動”。學術著作有《中國哲學原論》(分《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三大冊)和《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二大冊)等。他對老莊道家思想的論述主要是《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76再版)一書。

牟宗三(1904- ),曾在台灣師範大學、東海大學和台灣大學任教多年,蔡仁厚、王邦雄、曾昭旭等人都受他的影響。著述甚豐,在中國哲學史方麵主要有《才性與玄理》、《佛性與般若》、《心體與性體》,以及據講課錄音整理出版的《中國哲學的特質》、《中國哲學十九講》等。他對老莊道家思想的論述主要是《才性與玄理》(台灣學生書局1980)和《中國哲學十九講》(台灣學生書局1983)二書。

羅光是台灣士林哲學(經院哲學)的代表人物,在台灣任天主教總教主、輔仁大學校長。士林哲學主要側重形而上學、認識論、心性哲學和宗教哲學等方麵,羅光的著作較多,在中國哲學史方麵主要是《中國哲學思想史》八大冊,其中《先秦篇》、《兩漢南北朝篇》各一冊,《魏晉隋唐篇》二冊,《宋代篇》二冊,《元明篇》、《清代篇》各一冊。他對老莊道家思想的論述主要是《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1982重版)。

1982年是近數十年中台港地區老莊思想研究最富於成就的一年,故而值得特別提起。1982年7月,由美國夏威夷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及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主辦、由陳榮捷主持召開的檀香山國際朱子學研討會,規模浩大,推動了全世界研究中國哲學的高潮。1982年在台灣增訂重版了羅光的《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出版了李震的《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等哲學史專著。論文集方麵出版了牟宗三、梅貽寶等著《中國文化論文集》(四),收論文49篇;台灣中華文化複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集》,收論文24篇;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1982年出版10個分冊;以及錢穆的《古史地理論叢》,陳榮捷的《朱學論集》,許倬雲的《求古篇》,徐複觀的《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蔡仁厚的《新儒家的精神方向》,餘英時的《史學與傳統》,鄔昆如的《文化哲學講錄》(二),鄭良樹的《竹簡帛書論文集》,楊政河的《中國哲學之精髓與創化》等,其中對老莊思想多有涉及。這一年還創刊了由台灣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主辦的《漢學研究通訊》季刊、《漢學研究》半年刊和《台灣地區漢學論著選目》年刊。1982年台灣在各種期刊上發表的關於老莊研究的學術論文共24篇,出版了陳品卿的專著《莊學研究》。在問題授予的老莊思想研究方向的國家博士中,1983年有一人(即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由王邦雄指導的袁保新,論文題目是“老子形上思想之詮釋與重建”),1984年有一人(即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的黃漢光,論文題目是“老子‘無’的哲學之研究”),1982年則有三人,即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由羅光指導的丁原植,論文題目是“老莊哲學中‘有’‘無’問題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由李震指導的張家俊,論文題目是’海德格與老子的超越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研究所由林尹指導的陳德昭,論文題目是“老子思想與漢初政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