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蔡元培擔保馬非百進北大

(2006-04-26 20:00:06) 下一個


蔡元培先生辭世60年了,他生前的學養、風範,至今使人心儀;而他與馬非百一段鮮為人知的交往,尤其叫人見賢思齊,傾慕不已。 

馬非百,原名元材,字若村。1896年誕生在湖南隆回一個小山村裏,是現代著名曆史學家。 

馬非百出生於一個三代秀才之家,少年聰穎,秉賦異常。他在村校讀書時被前來視察的督學發現,帶回縣裏,送入速成中學,畢業後經過刻苦自學,1919年考取了北京大學文科。 

在入學時,馬非百卻碰到了難題。當時北大有個規定:新生入學,要有一位京官擔保。隆回無人在京任職,與其它京官也是毫無瓜葛。入學已成泡影,年輕氣盛的馬非百就給校長蔡元培寫信,尖銳地批評了京官擔保這種陳規陋習的守舊和迂腐,指責這種製度與當時“五四”運動所提倡的民主、科學精神背道而馳。信末堅決表示:如非按此實行不可,“我寧願退學,也決不低頭求人!”信寄出去了,馬非百籲了一口長氣,對入學之事,他已經不抱希望。打算在京再盤桓幾天,就收拾返家了。 

誰知事情竟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隻隔了一天,馬非百就收到了蔡元培校長的親筆回信。抖開來看,這信開頭就稱“元材先生”,緊接著對非百的批評意見深表讚賞,認為是很有見識和道理的。但是“京官擔保”的製度是經教授會議決定製訂的,不便擅改。怎麽辦呢?“如先生不以我為不合格,就請到校長辦公室找徐寶璜秘書長代我簽字”雲雲。信尾則署名:“弟元培謹啟”。 

一位鼎鼎大名如雷貫耳的北大校長,竟向一個素昧平生的遠鄉學子親筆複信,解決他人學的難題,而且態度是這樣的謙虛、懇切,真是不可思議!馬非百先是受寵若驚,繼而欣喜欲狂了。馬非百順利地進了北大。自此,他如魚得水。在這所名重天下的高等學府裏,他與蔡元培後來成為忘年之交,也接受了李大釗、陳獨秀、辜鴻銘等名教授各種派係的學問和思想,並與毛澤東等革命青年不時聚麵,使他有了明確的進步傾向,奠定了他後來成為一個著名曆史學家的思想基礎。 

馬非百198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他一生致力於秦史和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留下了《秦史集》、《秦始皇帝集傳》、《桑弘羊傳》、《管子輕重篇新詮》等許多博大精深的專著。他是第一個肯定秦始皇功績的學者,胡適讚譽他“非百百非不非秦”,郭沫若著作中引用他的論述甚多,德國、日本等國對他的著作翻譯甚多。

馬非百簡曆  馬非百(1896~1984),湖南隆回永固鎮人,出身於“三代秀才”之家。1919年4月前往北京考學時,在長沙途中暫住蔡和森家兩個月,認識了毛澤東、周方等人。同年6月考取北京大學文科。1926年應成仿吾先生之聘,擔任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曆史教官、政治教官。廣州起義後回到開封任中州通訊社總編輯。1928年到河南中山大學文科任教,講授“清史”。1930年春第二次到中山大學任教,講授“中國經濟史”、“世界經濟史”等課。他講課深受學生歡迎,用的講義是以日本人山川均的《唯物史觀世界經濟史》和郭沫若的《古代社會》為基礎自己編寫的,公開宣布以商務印書館印行的英文本《資本論》為重要參考書。這門課開始隻有30人選修,後來聽課的人越來越多,最後隻好改在全校最大的一個教室上課。1947年,第三次到河南大學任教,擔任曆史係教授兼訓導長。在蘇州曾是負責校務的“三人小組”成員之一。建國後的1949年參加了北京華北大學政治研究所的學習,後任中國曆史博物館設計員兼辦公室主任。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失去自由,粉碎“四人幫”後,繼續筆耕不輟。著有《秦集史》、《秦漢經濟史料》、《秦史綱要》、《桑弘羊傳》、《秦始皇帝集傳》等。 

M:(不知是誰寫的,本人略有修正補充在後)以上確為事實。但有一更正:應為兩人擔保才可入學。蔡元培的回信是派其秘書送來的,送信的秘書和徐寶璜秘書長兩人擔保,方辦妥入學手續。

其北大是肄業。

廣州起義後離開黃埔是出於無奈:其弟馬子穀先生為中共黨員,不光參加起義,還把指揮部設在馬家,事敗後受通緝。為避牽連,馬非百與夫人攜四歲子昂逃至河南。

馬子穀逃至武漢被抓。後經方鼎英(原為"軍閥",後起義)相救出獄,脫黨。協助中共陳希周等人培訓國民黨軍第70軍抗日幹部(陳希周經潘漢年、郭沫若、和葉挺軍長的安排,率許德瑗、朱江戶、和馬子穀等人到當時在上海抗戰的第七十軍作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後又程潛將軍起義前,也曾派程星齡、馬子穀去與解放軍聯絡,對起義的順利進行起了很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後,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員兼省民政廳副廳長位上於60年代初期去世。

附:許德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