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福建省黨組織

(2006-03-12 21:35:51) 下一個

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Copyright © 2002 www.fjsq.gov.cn

第一節 白區黨組織

一、閩南臨時委員會

   大革命失敗後,1927年7月,黨中央派福建籍黨員陳明(陳少微)、陳昭禮從武漢回福建,恢複閩南、閩北黨的工作。8月初,陳明抵漳州,找到原閩南特委領導人羅明(羅善培)等人,8月中旬,在南靖縣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以陳明為書記的閩南特委。9月,特委接到黨中央8月7日致閩南、閩北兩臨委信後,於9月7日按中央指示,改稱中共閩南臨時委員會,由羅明任書記。因其時羅明已被特委派往閩西迎接南昌起義部隊,書記仍由陳明擔任。閩南臨委原定歸廣東省委領導,但實際上一直由中央直接領導。除羅明、陳明是委員外,委員還有李鬆林、陳祖康、李聯星、羅秋天,候補委員謝景德(謝漢秋)。至1927年12月,閩南臨委下轄的黨組織有廈門市委,龍岩、永定、平和、漳州、莆田5個縣委或臨時縣委,還有上杭、武平、長汀、南靖、海澄、漳浦丹井、德化、永春、惠安、南安、同安、仙遊等12個縣特支或支部,黨員共230多人。

二、閩北臨時委員會

    1927年7月下旬,陳昭禮等返回閩北崇安。8月中旬,在建甌和季康、葛越溪等人一起建立閩北臨時委員會,書記陳昭禮,組織委員潘作民,宣傳委員季康,另有團委及農委各1人。臨委在建甌成立縣委,在崇安、古田恢複建立特支,還分別在福州及延平建立辦事處。

   三、福建省臨時委員會

   1927年10月和12月,黨中央給閩南、閩北兩個臨委連續寫信,要求兩臨委在年內合並組成臨時省委。   12月4日至5日,兩臨委在南靖召開福建各縣負責人聯席會議,選舉產生福建臨時省委。陳明、陳昭禮、羅明、林熙盛、王海萍、蔡珊、李聯星、葛越溪、陳祖康等9人為執行委員,陳明、陳昭禮、王海萍、羅明、林熙盛等5人為常務委員,陳明任書記,陳昭禮任組織委員,王海萍為宣傳委員。事後,由於委員中無一工農出身成員,經黨中央指示,增補許土淼為常委,翁永康為執委,臨時省委機關設在廈門。

   1928年2月10日,臨時省委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新的臨時省委常務委員會和出席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書記為羅明,常委有羅明、陳祖康、王海萍、陳昭禮、許土淼、陳真仔和林香仔。選舉羅明、許土淼、葛越溪為出席黨的六大代表,(後改葛越溪為孟堅,並為共青團六大代表)。4月,書記羅明等人赴莫斯科出席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6月,代理書記陳祖康叛變投敵,臨時省委迅速召開緊急擴大會議,改組臨時省委,劉乾初任代理書記。1928年8月,省臨委領導澄碼(在海澄、石碼至漳州公路沿線,特委書記先後為謝漢秋、劉乾初、李聯星)、建安(書記葛越溪)、閩西(書記郭慕亮)3個特委;福州(書記先後為羅石冰、楊峻德)、廈門(書記先後為吳亞魯、肖思一)2個市委;12個縣委或臨時縣委,7個縣特支,黨員人數增加到3000多人。

四、福建省委員會、總行動委員會 

  1928年9月,在中央巡視員的幫助下,省臨委召開緊急代表會議,正式選舉產生福建省委。黨中央考慮到省委一旦發生意外、領導人不能行使職權時即刻有人負責,批準劉乾初任書記,劉乾初、謝漢秋、陳昭禮為常委,劉乾初、謝漢秋、陳昭禮、陳真仔、林香仔為委員;羅明為候補書記,吳亞魯、陳真仔為候補常委,楊適(楊峻德)、張鼎丞、王海萍、徐崇德(徐履峻)為候補委員。

   1929年2月,黨中央調劉乾初到山東工作,省委於5月召開第三次會議,改選羅明為書記。不久,羅明因病辭去書記及常委職務,書記由陳昭禮代理,並增補王海萍為常委,後因王海萍亦生病,又增補吳亞魯為常委。8月,黨中央調黃釗任福建省委書記,羅明任常委、宣傳部長,謝漢秋任常委、組織部長兼廈門市委書記。同年12月底,黨中央調黃釗到全國總工會工作,羅明接任書記。

   1930年2月15日至20日,在廈門召開福建省第二次黨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的省委,由正式委員9人、候補委員5人組成,羅明任書記,增加了蘇阿德、雷時標、戴樹興等工農委員,羅明、謝漢秋、王海萍、蘇阿德、雷時標為常委。到6月,全省黨員增加到近8000人。省委領導福州、廈門、漳州3個市委,閩西、閩北、泉屬3個特委,26個縣委或特支。

   193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決定,全國各級黨、團組織合並建立行動委員會,福建省委經多次爭論,於8月5日在省委二屆四次全體會議上接受中央的決定,設福建總行動委員會,書記羅明,常委羅明、謝漢秋、李國珍、王海萍、曾宗乾(王德)、蘇阿德、翁振華,另有執委董雲閣、何正生(女)、蘇文波3人及候補執委吳亞魯、陶鑄、蔡協民、楊適、邱小波、雷時標、鄭玉德等7人。下屬黨、團組織也合並改組為行動委員會。

  9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福建總行委於11月1日撤銷,並於24日以福建省委名義通告各級黨、團組織,恢複黨、團各原有組織係統。省委書記仍由羅明擔任,常委羅明、謝漢秋、王海萍、曾宗乾、楊適和李國珍。謝漢秋不久病故,由原團省委書記曾宗乾繼任常委、組織部長。1931年1月,羅明、曾宗乾調上海由黨中央另行分配工作,書記由王海萍代理,楊適任組織部長兼秘書長,李國珍任宣傳部長,蔡協民任軍委書記兼福州市委書記。同年2月底,省委第五次擴大會議補充新的省委委員4人,其中粘文華任常委兼廈門市委書記。3月25日,省委機關在廈門遭國民黨反動派破壞,組織部長兼秘書長楊適、宣傳部長李國珍等被捕,不久被殺害。王海萍等人赴滬向黨中央報告省委機關受破壞經過;在王赴滬期間,由蔡協民、曾誌、董雲閣3人組成臨時組織,接受中央指示,指導各地工作。王海萍返回後,在福州由王海萍、蔡協民、鄧子恢3人組織省委辦公會,處理日常工作,另派陶鑄到廈門成立省委駐廈辦事處,負責與漳、泉各縣聯係。5月27日,黨中央根據福建情況與福建省委建議,決定暫不恢複省委,分別在福州、廈門建立兩個中心市委,領導各地工作。7月,福州、廈門中心市委相繼建立,至此,福建省委活動暫時停止。

   省委曾先後領導3個市委、8個特委、24個縣委和7個特支,共有黨員8000餘人。至1931年7月,由於閩西和閩北蘇區按黨中央指示劃給閩粵贛特區和贛東北特區,福建省委領導的下屬黨組織除莆屬特委成立不久即撤銷外,隻剩下福州、廈門兩個市委,漳屬特委,漳州、建甌、同安、莆田、仙遊、連江、福安等7個縣委,以及泉州、永春、德化、古田、建陽、政和、鬆溪、南靖、詔安、港尾、石碼、南安等特支或區委。

   此外,1933年11月,蘇區中央局曾派李平來福建準備恢複福建省委。1934年1月,李平和廈門、福州中心市委商議研究後,提出臨時省委組成人員名單,報黨中央審批。此後,即連續用臨時省委名義向閩東、閩北幾個縣委發過指示。不久,蘇區中央局通知李平返回中央蘇區。3月底,蘇區中央局將已經黨中央批準的福建臨時省委組成人員名單,送交廈門中心市委書記許包野。當許準備赴福州商議正式成立臨時省委時,福州中心市委已遭國民黨當局破壞,市委領導人陳之樞等相繼叛變,重建福建臨時省委的工作被迫停頓下來。

五、廈門中心市委員會

  根據黨中央暫不恢複福建省委,改設廈門、福州兩個中心市委的決定,在中央巡視員姚仲雲的幫助下,廈門中心市委於1931年7月17日正式成立。從1931年7月至1936年4月,先後擔任過書記的有王海萍、許依華、許包野、曾鐵、餘南。擔任過常委的除以上5人外,還有羅春雷、董雲閣、陶鑄、李金發、王於潔、呂金泉、羅克王、楊道平、白惠然、符大千、林瓊、賴思明、丘九、嚴壯真、郭燦等人。

   廈門中心市委屢遭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王海萍、董雲閣、蔡協民等領導人先後被捕犧牲;賴思明、嚴壯真、易培祥等人被捕後叛變。1936年4月,因市委書記餘南失蹤,市委癱瘓。   廈門中心市委先後管轄廈門市內15個黨支部,漳州、安溪兩個中心縣委,同安、泉州等縣委,4個特支和101個支部。莆仙地區的黨組織一段時間屬廈門中心市委領導,1932年9月改歸福州中心市委領導。黨員最多時有823人。

六、福州中心市委員會

  福州中心市委於1931年7月建立,書記蔡協民,組織部長陳仁材,宣傳部長黃孝敏,此3人為常委,委員除以上3人外,還有鄧子恢、黃可英、謝紹武、曾誌。中心市委領導福州市內6個支部,莆田、仙遊、福安、建甌、永泰5個縣委,連江、古田2個特支。

   1932年1月,中央巡視員姚仲雲到福州考察,認為中心市委領導存在“右傾機會主義”傾向,遂改組福州中心市委,撤銷書記蔡協民和常委陳仁材的職務,調廈門中心市委的陶鑄任書記,常委調整為陶鑄、陳之樞、黃孝敏,委員除以上3人外,還有陳尚容、林孝吉、王於潔,候補委員有周劍心、莊可憐。

   此後,中心市委把工作重點轉向閩東,相繼建立和領導福安中心縣委、連江中心縣委、寧德縣委、(福)安(寧)德邊委、福(安)壽(寧)邊委、福(鼎)霞(浦)邊委、壽寧縣支部等。

   1933年4月,陶鑄在上海被捕,改由陳之樞任中心市委書記,常委、組織部長為葉凱,另有執委4人,候補執委2人。10月,陳之樞前往中央蘇區匯報工作,書記由葉凱代理。

   1934年4月上旬,寧德縣委書記葉覺登被捕叛變,導致中心市委書記陳之樞、秘書周劍心、閩中巡視員練文瀾等被捕。陳、周等被捕後也叛變,中心市委遭受嚴重破壞,很多黨員被捕,脫險的市委委員均轉入農村堅持鬥爭。

第二節 蘇區黨組織

一、閩粵贛特區委員會、省委員會

  1930年9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閩西、粵東北和贛東南的一部分合並組成閩粵贛邊區蘇維埃特區,閩西特委和東江特委合並組成閩粵贛特區委員會,作為這個特區的黨的最高領導機構。10月,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人李富春在東江大南山召開黨員代表會議,宣布建立中共閩粵贛特區委員會,鄧發為書記。12月,鄧發到達閩西,在閩粵贛蘇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上正式成立中共閩粵贛特區委,鄧發為書記兼軍委主席和婦委書記,李明光為組織部長,郭滴人為宣傳部長,秘書長蕭向榮,職工委書記方方。

  1931年3月,東江地區未能與閩西、贛東南連成一片,特區委不便對之實行領導。經黨中央同意,將東江地區的西南、西北兩個分委合並重組東江特委,歸廣東省委領導。閩粵贛特區委主要領導閩西蘇區黨組織。

   1931年4月,黨中央調羅明任特區委組織部長。5月,特區委按黨中央指示改名為閩粵贛省委。7月,鄧發調蘇區中央局工作,由盧永熾接任省委書記,盧永熾、羅明、張鼎丞、李明光、郭滴人為常委,執委除以上5人外,還有譚震林、李堅真、方方、範樂春和張思垣,蕭向榮任省委秘書長。11月,盧永熾卷款潛逃,書記改由羅明擔任。1932年3月,閩粵贛省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召開前,省委下屬的有永定、上杭、龍岩、連城、長汀、新汀、汀東、武平、寧化、清流、歸化、新泉和饒和埔等縣委以及汀州市委,黨員約有5000人。政權機關有閩西蘇維埃政府和永定、上杭、龍岩、連城、新汀、汀東、武平、新泉、寧化、清流、歸化、饒和埔等縣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還擁有獨立第七師及各縣獨立團等地方武裝。

  1932年3月,根據蘇區中央局的指示精神,閩粵贛省第二次黨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共福建省委(蘇區)(有時也沿稱閩粵贛省委)。羅明任代理書記,劉曉為組織部長,李明光為宣傳部長,常委為羅明、劉曉、李明光、張鼎丞、譚震林、郭滴人,執委除以上6人外,還有李堅真、方方、蕭向榮、範樂春、張思垣。

   1933年1月下旬,羅明針對蘇區中央局領導執行不切實際的“進攻路線”,提出不同意見,被剛轉移到蘇區的臨時中央領導扣上“悲觀失望”、“退卻逃跑”等罪名加以批判,並在黨內開展反對以羅明為代表的“機會主義路線”的鬥爭。蘇區中央局派人召開全省臨時黨代表大會,改選成立以陳壽昌、劉曉、鍾友勳等3人組成的臨時省委,撤銷羅明代理書記和省委駐(上)杭、永(定)、(龍)岩全權代表職務,由陳壽昌接任書記。其後,反“羅明路線”鬥爭擴展到各級組織。省委書記及常委變動頻繁,先後擔任過書記的有陳潭秋、方方(代)、曾洪易、劉少奇和萬永誠,擔任過常委的有劉曉、鍾友勳、吳必先、方方等人。

   1934年秋,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利後,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在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下,閩西革命根據地陸續淪陷。1935年4月,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等領導機關在長汀四都遭受國民黨重兵圍攻。突圍時,省委、省軍區領導人萬永誠、龍騰雲犧牲,省蘇主席吳必先被俘後遇害。至此,省委、省蘇及福建軍區活動均告終止。

   省委下轄的黨組織先後有永定、上杭、代英、新(泉)(上)杭、新(泉)(長)汀(上)杭、長汀、汀東、兆征、汀西、龍岩、連城、明光、新泉、武平、寧化、歸化、清流、彭湃、泉上、石城、饒(平)(平)和(大)埔詔(安)、永(定)(平)和(大)埔等縣委和汀州市委。各縣都建有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

 二、閩北分區委員會 

  1930年7月,根據黨中央決定,將閩北崇安一帶的黨組織,由福建省委劃歸贛東北特委領導。當時,閩北蘇區已有閩北特委及其領導下的建甌、崇安縣委,建陽、政和、鬆溪特支,浦城岱後支部和邵武黨團混合小組等。經商議,劃給贛東北特委的有崇安、建陽、浦城和邵武的黨組織,其餘仍由福建省委領導。

   1931年1月,贛東北特委派蕭韶到閩北正式建立中共閩北分區委。其後,贛東北特委改為贛東北省委、閩浙贛省委,閩北分區委也隨之先後歸贛東北和閩浙贛省委領導。分區委委員蕭韶、黃道、鄒琦3人,蕭韶、黃道先後擔任書記;後又在福建的邵武、光澤、浦城,江西的廣豐、鉛山、上饒以及浙江的江山等邊界地區增建12個縣委,建立分區蘇維埃政府、14個縣革命委員會和蘇維埃政府,以及分區和縣的地方武裝力量等。

三、閩贛省委員會 

  1932年冬,中央紅軍相繼攻克閩贛邊區的資溪、金溪、邵武、將樂、光澤等縣,使建(寧)黎(川)泰(寧)、信撫(江西信江、撫河之間地區)和閩北3塊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1933年2月,黨中央決定將這3塊革命根據地合並建立閩贛省。   閩贛省委於1933年4月底成立,書記顧作霖,常委顧作霖、邵式平、黃道、劉炳龍、劉邦華,委員除以上5人外,還有肖勁光、方誌純、楊良生、陳雲湖。5月成立省革命委員會,其轄區達22個縣,麵積約2萬平方公裏,人口100多萬,黨員人數逾4000。至1934年,省委書記相繼由邵式平、賴昌作、鍾循仁擔任。

   蔣介石發動第五次軍事“圍剿”時,閩贛省首當其衝。省會黎川及重要城鎮相繼喪失。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轉移後,閩贛省蘇區全部淪陷,省委、省蘇機關不得不隨部隊轉入遊擊戰爭。1935年5月,當部隊行進到永泰、仙遊、德化交界的紫山時,省軍區司令員宋清泉、參謀長胥江漢、政治部主任彭祜等背著省委,將所剩600餘人誘騙下山投敵叛變。省委書記鍾循仁,省蘇主席楊道明等十幾人突圍後隱蔽在永泰山區寺廟內,閩贛省委亦停止活動。

   閩贛省委初建時下轄建寧、資溪兩個中心縣委和閩北分區委,以及下屬的建寧、黎川、泰寧、光澤、崇安、建陽、鉛山、上(饒)鉛(山)、廣豐、廣(豐)浦(城)、邵武等12個縣委和金南、貴南、金(溪)資(溪)、浦西等4個特區委。後來,建甌中心縣委及其所轄鬆溪、政和兩個特支,東方軍入閩後新建的閩中特區委及東方、建東、金南、貴南、黎南5個縣委,原屬福建省委的寧化、清流、歸化、彭湃、泉上5個縣委均先後劃給閩贛省委領導。

第三節 遊擊區黨組織

一、閩粵邊區特別委員會 

  1934年1月,為了粉碎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東方戰線的進攻,開展敵後遊擊戰爭,黨中央決定在閩南、粵東邊區成立閩粵邊區特委,由黃會聰任閩粵邊區特委書記。並將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所領導的漳州中心縣委,福建省委領導的饒(平)(平)和(大)埔縣委和廣東東江特委所領導的潮(安)澄(海)饒(平)縣委劃歸閩粵邊區特委領導。 

  5月1日,黃會聰和何鳴、吳野(亞)鷺組成臨時邊區特委領導班子,由黃會聰任書記。8月,閩粵邊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正式選舉產生邊區特委。書記黃會聰,常委黃會聰、何鳴、何浚,委員除前3人外,還有林路、許其偉、餘丁仁、謝卓元和張華雲。特委管轄(南)靖(平)和(漳)浦、饒(平)(平)和(大)埔、雲(霄)(平)和詔(安)3個縣委及漳州工委。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邊區特委和黨中央失去聯係,仍堅持在邊區開展遊擊戰爭。1935年10月後,潮澄饒縣委也正式劃歸邊區特委領導。1936年10月,黃會聰前往上海等地尋找黨中央匯報請示工作。書記由何鳴代理,黃會聰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取得聯係後,在香港因病去世。此後,邊區特委受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領導,除原轄各縣委和廈門工委外,又發展建立了漳浦、平和兩個縣委。

   “西安事變”發生後,邊區特委按照黨中央和南委指示,主動向駐閩南粵軍一五七師提出“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談判要求,但粵軍以談判為幌子,繼續向邊區遊擊根據地進攻,並將何鳴扣押。經特委研究,書記由張敏代理,並與粵軍交涉,迫使其釋放何鳴並繼續談判。但何鳴缺乏警惕,竟同意在達成協議後將紅軍遊擊隊集中到漳浦城內受編。1937年7月16日,粵軍一五七師和國民黨地方當局將500多名紅軍遊擊隊強行繳械,何鳴也被粵軍一五七師監管,製造了震驚全國的“漳浦事件”。同日,國民黨當局又在詔安月港製造“月港事件”,將正在開會的代理書記張敏和雲和詔縣委部分領導幹部共12人全部圍捕殺害,邊區特委遭受極其嚴重的損失。

   同年8月,特委其他成員和乘粵軍看管不嚴而脫險出來的近百名紅軍遊擊隊員重建了閩粵邊區特委和紅軍遊擊隊,特委由何浚、林路、朱曼平、盧勝、王勝等組成,何浚任書記。10月,根據中央南方工作委員會的指示,邊區特委改為漳州中心縣委,劃歸由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改建的中共閩粵贛邊省委領導。

 二、閩西南軍政委員會   

  1934年底,蘇區中央分局派張鼎丞回福建工作,經福建省委委派回到永定,與在當地堅持鬥爭的紅八團、紅九團及明光獨立營等領導人會合,成立了黨政軍一體的閩西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閩西黨的地方組織和各部遊擊隊,主席張鼎丞。   1935年4月,從贛南突圍的陳潭秋、譚震林及鄧子恢等率領紅軍一個營,經長汀四都到達永定與張鼎丞等人會合,在永定上溪南召開黨政軍領導人聯席會議,傳達遵義會議精神和蘇區中央分局的指示,決定將閩西軍政委員會擴充為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仍由張鼎丞擔任,委員有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方方、郭義為、邱織雲、邱金聲、範樂春、廖海濤、劉永生、魏金水、伍洪祥等人。6月,原閩贛省軍區所屬第十七、十八團部分武裝在溫含珍、邱尚聰率領下,轉到(龍)岩連(城)寧(洋)地區,並入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第一作戰分區。從此,閩西地方黨組織和紅軍遊擊隊在閩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下,堅持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鬥爭,閩西地區成為南方15塊遊擊區的主要區域之一。

  1936年1月,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進一步調整充實領導成員。委員有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簡載文、方方、謝育才、邱金聲、伍洪祥、廖海濤、張思垣、黃火星等。主席張鼎丞,副主席鄧子恢、譚震林。

   1937年4月,軍政委員會收到由閩粵邊特委轉來的南臨委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示信。4月25日,軍政委員會召開擴大會,決定接受黨中央關於“聯蔣抗日”的新方針,在閩西開展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和平運動,並主動向駐閩西的粵軍和地方實力派提出談判要求,經3個月談判終於達成協議,閩西、閩南及汀瑞地區的遊擊隊共同組成新四軍第二支隊,北上抗日。

   9月,由軍政委員會派出與黨中央聯係的方方從延安返回閩西,傳達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對閩粵贛邊區黨委組織工作的指示。10月,召開閩粵贛邊區臨時黨代表大會,決定取消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建立中共閩粵贛邊省委,繼續領導閩西南的革命鬥爭。

   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共領導龍岩、(龍)岩南(靖)漳(平)、(龍)岩連(城)寧(化)、(龍)岩永(定)(南)靖、新(泉)(長)汀(上)杭、(上)杭代(英)、汀河、永定、永(定)(平)和(南)靖、永(定)(大)埔、(長)汀連(城)、(長)汀瑞(金)等縣軍政委員會、縣委,60個區委,400個支部,黨員共3000人。

三、閩贛省委員會

  
  1934年冬,閩北蘇區大部分被國民黨軍占領,以黃道為書記的閩北分區委和軍分區領導機關被迫撤出蘇區首府大安。在轉移途中,軍分區司令員李德勝叛變並帶國民黨軍追擊,機關和部隊受到嚴重損失,電台也在戰鬥中損壞丟失。分區委和上級的聯係中斷。

  1936年初,國民黨當局成立閩浙贛皖“剿匪”指揮部,集中兵力進攻4省邊區遊擊根據地。為了統一黨的領導,更好地對付國民黨軍隊進攻,同年4月,閩北分區委和閩東特委商定聯合建立中共閩贛省委。由黃道任書記,黃道、葉飛、曾鏡冰、吳先喜、黃立貴、王助、汪林興等為常委。由於遊擊根據地被分割及聯係困難等原因,兩地黨組織實際上未能實現聯合,葉飛等人也未能到職。

  1937年春,閩贛省委得悉國共和談、團結抗日的消息,便向國民黨地方當局提出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要求。9月,省委通過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恢複同黨中央的聯係。省委與國民黨當局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達成協議。隨後,省委領導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五團,北上抗日。1938年1月,中共中央長江局東南分局決定調黃道到東南分局任職,撤銷閩贛省委,改設閩浙贛特委,繼續領導閩北、贛東地區的革命鬥爭。

  閩贛省委共領導閩北、閩中、撫東、閩東北等4個特委,及崇安、建陽、廣(豐)浦(城)、將樂、邵(武)光(澤)建(陽)、建(寧)泰(寧)、資(溪)光(澤)貴(溪)、資溪、貴南、金南、建(陽)鬆(溪)政(和)、建甌、迪口等中心縣委或縣委,下轄28個區委,60個支部,黨員共1334人。

四、閩東特別委員會

  1934年4月,福州中心市委被破壞後,閩東蘇區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係。為堅持閩東地區的革命鬥爭和加強對蘇區的統一領導,福安中心縣委和連江中心縣委於6月在福安柏柱洋召開聯席會議,成立中共閩東臨時特委,書記蘇阿德,委員有蘇阿德、葉飛、馬立峰、詹如柏、王玉齋(阮英平)、小阮和林孝吉。後蘇阿德回閩西工作,書記由詹如柏代理。不久,國民黨集中數萬兵力合圍閩東蘇區,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人詹如柏、馬立峰、葉秀藩等先後犧牲。

  1935年5月,閩東紅軍獨立師與黨的地方組織領導人重建閩東特委。書記葉飛,委員葉飛、阮英平、範式人、許旺。8月,特委充實領導層,委員增加了陳挺、範義生、鄭宗玉、鄭作霖、黃固生、詹嫩弟等6人,由葉飛、阮英平、範式人、許旺任常委,葉飛仍為書記。並確定在特委與縣委之間增設中心縣委這一組織層次。10月,閩東特委領導人與在浙西南、浙南活動的紅軍挺進師領導人會合,決定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葉飛、阮英平、範式人、許旺參加臨時省委、葉飛為常委、宣傳部長,並確定將特委領導的鼎平中心縣委劃歸浙南特委領導。閩東特委成員作了調整充實,常委增加繆英、江而才(江濤)2人,執委調整為郭培文、範岩壽、張雲騰。後因與浙南方麵意見分歧等原因,閩東特委宣布退出閩浙邊臨時省委,接受閩贛省委領導,但因聯係困難,實際未溝通與閩贛省委的聯係。

  閩東特委領導紅軍遊擊隊堅持了三年遊擊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央指示,特委和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談判,於1937年12月達成合作抗日的協議。1938年2月,閩東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由葉飛率領北上抗日。與此同時,東南分局對閩東特委領導人作了調整,由範式人接任書記。

  閩東特委先後領導霞(浦)(福)鼎、福(安)壽(寧)、寧(德)屏(南)古(田)、(福)鼎平(陽)、瑞(安)平(陽)泰(順)、羅(源)古(田)寧(德)等6個中心縣委及其下屬的福鼎、霞(浦)(福)鼎、(福)安福(鼎)、霞(浦)(福)鼎泰(順)、福(安)壽(寧)、壽寧、壽(寧)泰(順)、壽(寧)泰(順)景(寧)慶(元)、周墩、寧德、寧(德)壽(寧)、政(和)屏(南)、平陽、瑞(安)平(陽)、桐(山)霞(浦)、泰順、(福)鼎泰(順)等縣委。黨員有2200人。

五、閩中特別委員會

  1934年4月,福州中心市委遭受破壞後,從福州脫險的中心市委委員黃孝敏、王於潔分別回到福清和莆田建立福清中心縣委和莆田中心縣委。1935年5月,兩個中心縣委聯合組成中共閩中特委,並將莆田、福清遊擊隊改編為閩中工農遊擊隊第一、二支隊。閩中特委由王於潔任書記,王於潔、黃孝敏、潘濤、劉突軍、餘長鉞為常委。委員除前5人外,還有陳炳奎。1936年8月,在廈門市工委的協助下,閩中特委和在香港的中共中央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接上組織關係,歸南臨委領導。

  1937年2月,閩中特委在莆田梧塘區洪慶村開會,由於叛徒出賣,書記王於潔,委員黃孝敏、潘濤、餘長鉞和陳炳奎被捕,不久均被殺害。僅存的特委委員劉突軍主持召開黨員幹部會議,決定成立中共閩中工作委員會,由劉突軍任書記,委員黃國璋、蘇華、李剛。工委派黃國璋到香港向南臨委匯報情況。根據南臨委指示,開始和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和平談判。同年8月達成協議,閩中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師特務大隊,劉突軍任大隊長,楊采衡為副大隊長。同年12月,黃國璋再次到香港向南臨委匯報工作,南臨委決定將閩中工委劃歸閩粵贛邊省委領導,並確定由黃國璋任工委書記,劉突軍改任委員專搞軍隊工作,增加高萬裏、方子明為工委委員。1938年1月,工委正式和閩粵贛邊省委接上關係。

  同年3月,國民黨當局企圖吞並閩中遊擊武裝,捕殺劉突軍,並製造了重兵包圍泉州承天寺、將特務大隊集中繳械的“泉州事件”。後經閩粵贛邊省委和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多方交涉,特務大隊被重新編入新四軍軍部特務營第二連,開赴皖南前線抗日。8月,閩中工委經東南分局同意,轉歸新建的中共福建省委領導,省委隨即將閩中工委劃分為莆田、福清、泉州3個中心縣委,直屬省委領導,閩中工委即不複存在。

  閩中特委、工委先後領導莆田、福清、連江3個縣委以及永泰、晉南、福州、廣(業)常(太)興(太)邊(廣常興邊,在莆田的廣業、常太和仙遊的興太邊區、)莆(田)永(泰)邊等工委及仙遊黨組織,下屬4個區委,16個支部,黨員有110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