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各地武裝起義(四)

(2006-02-04 12:10:07) 下一個

關於閩北崇安農民起義,文獻上說:(1927年)12月5日,在閩北、閩南臨委暨各縣負責人聯席會上,成立了中共福建臨時省委。1928年1月,崇安特支改為崇安縣委,任由徐履峻任書記。其後,縣委在全縣近百個村莊和浦城西鄉二十幾個村莊普遍建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民眾會”和秘密農民武裝“民眾隊”,積極為暴動作準備。9月28日,崇安上梅鄉首先發起農民暴動,隨後很快就發展到508個村莊。10月,徐履峻犧牲,暴動受挫。是年年底至次年1月,崇安縣委又領導了以上梅為中心的第二次暴動。1929年4月,崇安縣委決定將遍布武夷山內外的16支民眾隊陸續編為紅軍。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五團在崇安成立,陳耿任團長。1930年5月1日,崇安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上梅召開,誕生了崇安縣蘇維埃政府。蘇區包括崇安大部、建陽北部、浦城西部以及江西鉛山、上饒縣邊界局部地區。

《中國大百科全書》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武裝起義詞條中說,福建崇安上梅農民暴動,是由中共福建崇安縣委領導。這崇安農民起義,是福建省著名的五大農民暴動之一。1928年9月28日在中共崇安縣委書記徐履峻指揮下,打響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北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武裝的第一槍。

閩北革命先驅 徐履峻(1897-1928) 圖

崇安縣(現在的武夷山市)的介紹材料中說:在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廳“全國各地農民起義示意圖”上,上梅暴動被列在示意圖內,並插一麵紅旗,這在全國2000多個縣份中屬少數。它體現了武夷山革命老區,在中國武裝鬥爭史上有一定的曆史地位。

可是在上麵的這個各地武裝起義一覽表中,起義領導人徐履峻、陳耿、徐福元等人的名字,是被隱去了的。奇怪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為什麽還要遮掩掩?而且別的地區的武裝起義,都是在中央特委的指導下進行的,怎麽到了閩北,就成崇安縣委領導的了?看來裏麵有鬼。

關於徐履峻烈士,根據《廈門日報》的報道:

徐履峻,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回到崇安從事農民運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因受到反動當局的緝捕,秘密到武漢尋找黨中央。1927年7月下旬,和在中央政治局秘書處工作的陳昭禮,一起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回福建恢複被破壞的黨組織。10月中共崇安特別支部(不久改為崇安縣委)成立,任書記。他變賣家財開辦平民夜校,組織農會培養農運骨幹,領導開展農民反苛捐雜稅和工人罷工鬥爭,建立工農武裝。1928年9月,徐履峻被選為中共福建省委候補委員。9月28日,領導發動以上梅為中心的崇(安)浦(城)第一次農民武裝暴動。10月31日,在陷入敵人重圍的危急情況下,將槍膛中最後一粒子彈射進了自己口腔,壯烈犧牲。

關於陳耿烈士和徐福元烈士,根據《閩北日報》的報道:

陳耿(1905-1933),福建省崇安縣程家洲村人,閩北紅軍與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 陳耿就讀於黃埔軍校,後在國民革命軍中擔任排長。“四一二”政變後,他看清了國民黨的反動麵目,毅然回鄉從事農民運動,加入中國共產黨,和徐履峻一起在崇安縣城發動了數千人的懲辦劣紳萬鍾琪的武裝遊行大會。 1928年9月,上梅暴動失利後,革命處於低潮,陳耿挺身而出,接替了徐履峻的職務,肩負起繼續領導農民革命鬥爭的重擔,總結經驗教訓,建立武裝民眾隊作為起義的骨幹,於1928年12月23日在東鄉再次舉行武裝暴動,鏟除惡霸聯首和反動分子,血祭先烈徐履峻。 在陳耿的領導下,革命武裝力量得到進一步發展,1929年底,閩北第一支正式紅軍隊伍——紅五十五團成立,陳耿為團長。1930年4月,閩北第一個縣級人民政權——崇安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陳耿兼任蘇維埃執行委員、軍事委員會主席。8月,又建立起了紅軍教導團,陳耿再兼團長。 1930年10月初,奉中央命令,閩北蘇區與贛東北合並,五十五團和教導團開赴江西編入紅十軍準備攻打南昌。1933年9月,陳耿在贛東北“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

徐福元(1897-1933)<!--txt begin--> 徐福元,福建省崇安縣嵐穀練邊村人。崇浦農民暴動的組織者和閩北革命根據地、閩北紅軍的創建人之一。 1927年,徐福元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年,受黨的指派深入崇安西鄉發動群眾,建立民眾會,積極籌備暴動。他多次參加縣委召開的暴動籌劃會,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暴動中,都擔任西路民眾隊指揮。在起義軍失利之時,主動地帶領武裝隊伍退入山區,堅持鬥爭,在西鄉建立以吳三地為中心的根據地,與陳耿的東鄉、左詩讚的北鄉根據地互相配合,形成了武裝割據的局麵。1929年10月,閩北16支民眾隊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五十五團,徐福元任第三連連長。 1930年3月,徐福元接任崇安縣委書記,在根據地開展土地改革試點,為在閩北蘇區全麵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30年10月,閩北蘇區與贛東北蘇區合並,崇安縣委改為縣行動委員會,閩北紅軍五十五團和教導團調往贛東北編入紅十軍,留下兩個連的紅軍和地方武裝由徐福元領導堅持戰鬥。1932年12月,崇安縣赤衛軍成立,徐福元任軍長,赤衛軍在他的指揮下英勇戰鬥。 1933年5月1日,徐福元在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於崇安縣城。

關於閩北臨委,根據《閩浙贛蘇區創建紀略》一文的記載:

“八七”會議的當天,中央即決定在閩北設立直屬中央的臨時委員會,以組織農民暴動的方式奪取政權。在閩北臨委和崇安特支(是年7月建立)領導下,崇安兩千多農民於10月10日雲集縣城,舉行示威遊行,狠狠打擊了土豪劣紳的氣焰。11月,崇安、浦城邊區一千多造紙工人舉行罷工鬥爭。這兩次鬥爭,成為閩北工農武裝暴動的前奏。

《福建省省情資料庫》關於閩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部分明確指出:早在大革命時期,黨組織就在閩北地區開展進步活動。1927年7月,黨中央派陳昭禮和徐履峻來閩北,從事恢複福建黨組織的工作,先後成立中共崇安特別支部、中共建甌縣委和中共閩北臨時特委以及中共崇安縣委。1928年4月,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常委陳昭禮又參加了崇安縣委擴大會議,傳達臨時省委關於“爭取群眾、武裝暴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的鬥爭方針。為此,縣委抓緊建立群眾性武裝組織“民眾會”,積極開展抗捐、抗稅、抗債、抗租、抗糧的“五抗”鬥爭;並於9月28日發動以崇安上梅為中心的崇安、浦城農民武裝暴動,建立上梅、吳三地、黃龍岩為中心的小塊遊擊根據地。1929年6月19日,鬆溪縣路下橋的農民舉行武裝暴動,開辟建(甌)鬆(溪)政(和)邊區遊擊區域。

《各地武裝起義》關於崇安農民起義,也隻有下麵兩句話:1927年7月,中共中央派遣熟悉當地情況的共產黨員陳昭禮(陳豪人)、徐履峻從武漢回到崇安進行建黨。1928年9月28日,中共閩北臨時委員會崇安特支在福建省北部崇安、浦城地區發動和領導了農民武裝起義。

陳昭禮烈士(1907-1940)

也就是說,閩北崇安起義的領導人,是在崇安特支的前麵,還有一個閩北臨委。閩北臨委的書記,是陳昭禮。這個陳昭禮,在福建黨史上和閩南的羅明陳明(少微)齊名,曾任福州地委書記、閩北臨委書記、福建臨時省委宣傳部主任、組織部長和代理省委書記,由於陳明和羅明也先後都任代理省委書記,因此就常常被人給搞錯。

《福州市鼓樓區檔案局》的資料稱:陳昭禮,又名豪人、陳方,福州市人。於一九二五年三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六年冬回福州地委工作,在大廟山成立福州店員總工會,發動鬥爭。一九二七年陳昭禮出席黨的“五大”。一九二七年底,負責市委工作。一九二八年初,到省委機關工作,發動、組織工農群眾鬥爭,中共福建省委成立,被選為省委委員,不久出席黨的“六大”。一九二九年三月紅四軍入閩被選為省委常委兼宣傳部主任,代理書記。一九二九年八月初被黨中央調離福建到廣西加強統一戰線工作,協助鄧斌(小平)同誌,積極發展革命勢力,舉行武裝起義。在左江、右江地區革命根據地,張雲逸為紅七軍軍長,鄧小平為政治委員,陳昭禮為政治部主任。一九四○年八月初,在離崇安三公裏處遭特務槍擊頭部,犧牲時年僅三十三歲。

陳明(1902-1944)和山東姊妹劇團團長辛銳(左)在大青山戰鬥中犧牲

陳明,原名若顯,字少微,1902年生,福建省龍岩市東肖區龍聚村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先後執教於南安縣鬥南中學、廈門市集美中學和中山中學。1925年秋入上海大學社會係半工半讀.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任中共龍溪中心縣委書記、福州"四.三"反革命政變後,陳明化裝成教員,秘密經上海轉到武漢,向中共中央作了匯報。同年7月,周恩來代表黨中央派陳明、陳昭禮兩人以中共中央福建省黨務特派員名義,回福建整頓恢複黨組織,繼續開展革命活動。曆任閩南特委書記、福建臨時特委書記、福建省委宣傳部長、代理省委書記。1928年9月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1年冬回國,任瑞金工農紅軍學校教育,參加了長征,後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治部宣傳部長和山東分局政府工作部部長兼黨校校長。1941年3月與山東縱隊姊妹劇團團長辛銳結婚,1944年11月30日在沂南縣大青山反"掃蕩"中,率機關轉移,被日軍包圍,壯烈犧牲。

羅明回憶在上杭歡迎南昌起義軍時說:“四一二”以後我在漳州閩南特委任書記。在應付了漳州、廈門的事變後,五、六月間趕到閩西。當時重要的農運地點都在閩西,在上杭、永定、龍岩三縣。後來中央派人到福建指示成立臨時省委,先派陳明(永安人,共產黨員)來,後派陳昭禮來,他們是於七月中旬找到閩南特委的。過去閩南歸廣東區委管,閩北歸上海,“四一二”之後中央就決定成立臨時福建省委領導福建工作。

羅明(1901-1987)

羅明,原名羅善培,廣東大埔人。曾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等職,出席中共“六大”,領導了廈門的破獄鬥爭。1927年1月,組建中共廈門市委、建立中共閩南部(特)委。 1933年2月,黨內錯誤地開展反對所謂“羅明路線”的鬥爭,他改任中共中央黨校教育處長。在長征途中因作戰負傷,留在地方,失掉了組織關係,流落南洋。解放後受方毅邀請回國,在葉劍英主持下任南方大學校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1980年10月,經中共中央批準,恢複中共黨籍。    

領導完閩北起義後的陳昭禮,先於鄧小平被主持中央的李立三派到廣西主持廣西軍委,領導左右江農民起義,並化名為陳豪人,百色起義時,鄧小平在上海,陳豪人任紅七軍前委書記和政治部主任。大概和鄂中的蕭人鵠一樣,陳豪人上船太早了,犯了閻王忌。

福建事變時,陳昭禮又化名陳希周,受潘漢年的派遣長期在國民黨軍隊中從事抗日統戰工作,直至被害。

潘漢年(1906-1977)

潘漢年江蘇宜興歸徑鄉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革命軍報》總編輯,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左翼文化總同盟中共黨組書記、中共江西蘇區中央局宣傳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地方工作部部長等。1936年, 任中共與國民黨談判代表。1937年9月,任八路軍上海辦事處主任。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在上海等地領導對敵地下鬥爭和開展統戰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社會部部長和統戰部部長、上海市委副書記和第三書記、上海市副市長。1955年4月3日, 因“內奸”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臨終前與愛妻董慧女士軟禁於湖南茶陵米江茶場(湖南省第三勞改場)。1982年8月,被中共中央平反昭雪,公開恢複名譽

由於和李立三和潘漢年有關係,所以百色起義的領導人,陳豪人就被“等”掉了,那麽閩北農民起義,也肯定就沒有份。

鄧小平女兒的書說,在從廣西到江西的路上,陳豪人和叛徒龔楚支持李立三的中央代表鄧崗同鄧小平吵了一路,然後在一次打仗後,誰也沒有告訴,偷偷的溜掉了。50年代,紅七軍的老戰友也出來指認說:陳昭禮加入了第三黨。

第三黨就是南昌起義的領導人之一(時任南昌起義革命委員會主席)的譚平山被開除黨籍後和鄧演達一起成立的“中華革命黨”。譚平山不在南昌起義領導人的名單中出現,陳昭禮也就不會在閩北農民起義中出現了。

譚平山(1886-1956)

譚平山,號鳴謙,廣東高明人。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回廣東參與組織廣州的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任中共廣東支部書記。大革命時期,是國共合作的積極支持者和執行者,曾作為共產黨人代表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在國民黨一屆一中全會和二屆一中全會上均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任中央組織部部長。1927年3月擔任武漢國民政府委員兼農民部部長,並試圖通過武漢國民政府來進行土地改革。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後,參加南昌起義,被推選為革命委員會主席。南昌起義失敗後流亡海外。11月,在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被不適當地開除黨籍。1930年參與組織“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進行反對蔣介石集團的鬥爭。

又是一個不適當!幸好,譚平山本人不糊塗,沒有和張國燾王明一樣,鬥爭到底,遠走他國。並在反右擴大化和文革之前去世。

《閩浙贛蘇區創建紀略》中說:在武夷山那一邊的福建北部,中央巡視員邱泮林(1930年)7月27日在崇安宣布,將當地的黨組織劃歸贛東北特委領導、當地紅軍由紅十軍統一指揮。8月下旬,邱泮林翻過武夷山,正式將閩北的組織關係交給贛東北。至此,贛東北蘇區的範圍已超越了江西省境,包括了江西東北部和福建北部地區

這個中央巡視員邱泮林的名字,也不常在中共黨史上出現。

邱泮林(1907-1938)

邱泮林,又名林清華,廣東大埔人。1921廈門集美學校師範部,1925年6月加入共青團,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1928年月1月被選為中共閩南臨時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1928年2月,任中共福建省委秘書長,翌年1月,任中共廈門區委書記,1930年8月,調任江西省委書記,1933年在上海被入獄,出獄後回廣東大埔從事教育工作

原來,這個中央巡視員和百色起義中的鄧崗及戈橫起義的領導人邵式平(紅十軍前委書記)一樣,犯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樂平黨史讀物》上,有如下的記載:

1930年9月9日至15日,中共贛東北特委擴大會議在萬年富林召開,到會的各縣代表共170餘人。中共特派員邱泮林和赴上海向中央匯報“信江革命真象”,希望得到“更正確的指示”而回來的邵式平均出席了會議。邱泮林重新傳達了中央精神:即繼續貫徹當時中央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邵式平還帶回了中央的組織決議案(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的口頭指示。會議認為對中央的決議應立即執行,並決定將黨團工會合並,成立贛東北行動委員會,立即調回出擊贛北的紅十軍進行擴編,將大量的赤衛隊改編為正規紅軍。

邵式平(1899-1965)

在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中,很多人犧牲了,包括方誌敏。

邵式平倒是命大、福大、造化也大。不但成了近代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解放後也做了老家江西的省委書記。並在1965年病死,十分幸運地躲過了文革的劫難。

邵式平,弋陽縣人。早在學生時代就開始了革命活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與方誌敏一起組織農民運動,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曾任縣委書記、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軍區司令員、紅十軍政委、前委書記、省委書記等職。在長征中曾擔任縱隊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到延安後任陝北公學教育長、抗長分校副校長。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擔任黨政領導職務。全國解放後,曾任中共華東局委員,中共江西省委第二書記兼省長。在黨的“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