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雜說日本

(2005-05-08 11:23:57) 下一個

前一陣大夥情緒高,都對日本爭取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事憤憤不平。加上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大夥有一些行動,有一些意見,最是自然不過。何況至今,日本人還在占著我們的釣魚島!

都說日本人很可氣,要抵製日本貨。國人寫曆史和名人傳記的,也竟相以寫抗日的事跡最吃香:連爺爺的爺爺抗日,不願意做日本人;宋爺爺的爸爸也抗日,炸沉了200多條日本船。

兒時的電影,很多都是抗日的。最深入人心的光輝形象是京劇《紅燈記》中帶一朵小胡子的日本小隊長鳩山。小夥伴中有長的神似的,就整天拿著一個棒子,嘴裏嘟嘟嘟的,學鳩山在舞台上走路的樣子,大家就跟著了笑。

老家的上年紀人稱日本人,既不稱日本人,也不稱太君,而是隻呼老日,沒有恨恨的感覺,有的隻是一些笑話。據他們說,當年老日很傻。夏天時下麵穿個騎馬布,雞沒有烤熟了就吃,血沽流蠟的,看起來就惡心。到你家裏來抓八路,看到迎門牆,就以為是到了巷子的盡頭,扭頭就走,回炮樓裏叫維持會裏的人來,等維持會的頭頭領了人來,八路早就跑了。因此,都說是傻老日。

俺小時候沒有東西吃,一年四季都吃烤紅薯、蒸紅薯和紅薯麵窩窩頭。平常放完學,也經常到生產隊種的地裏麵去淘紅薯,以貼補家用。這紅薯有兩種,一種皮比較黃,質地比較粗,纖維素多,流出濃濃的汁液,弄髒了衣服,不容易洗幹淨,大家都討厭,就稱這是老日紅薯。另外一種,皮是紅的,質地比較細,吃起來也比較可口,就叫勝利紅薯。

這大概是抗日戰爭勝利時流下來的習慣。

後來在七十年代,中日建交了。大平首相訪問中國,賣給中國很多的日本尿素化肥。公社裏穿著化肥袋子做的脅噠褲的幹部就下鄉給大家介紹說,其實這老日也是很狡猾的,最會做生意。人家來時是空船,到公海上化肥袋子一張口,在太陽光下那麽一照,就合成了很多的尿素,賣給咱中國人。等回去時就要中國滿船的煤渣,拿回國提煉糖精和鋼材。開始大夥以為老日傻,說這煤渣有什麽用,要多少給多少。後來被周總理給發現了,就不讓再給那老日們煤渣。老日也沒有辦法。

上大學時胡耀邦搞中日友善,一張口就請了3000個日本青年到中國來玩。北京的郊區,也有了中日醫院和中日公社。在我們班上,除了學英語的,就是學日語最熱門。班上有幾個索尼產的錄音機,黑古溜球的,就象一塊半截磚。樣子雖然難看,可用起來就是好,經年不壞。

考托福買磁帶,大夥都認TDK的,照相的膠卷,都認富士的。

後來薑昆說相聲,說東西是外國的好,大夥都沒有疑義。

到念研究生的時候,就有人說日本人是武大郎的後代。俺一個哥們兒還專門對此開題考證過,列了好幾條:第一、人種學指標:形體上比較相近,故史稱倭國。第二、姓氏學指標:都姓武,都崇拜武力,武士道,武運長久。第三、是民俗學指標;對祖先的敬畏和避諱。如叫老大叫一郎,不叫大郎;叫老二叫次郎,不叫二郎等,都是明證。這哥們後來寫了個帖子,在網上廣泛流傳,說的就是這個武大郎的後代的事情。

那武大的絕活,是炊餅,成了國旗,大家都是知道了的。其實,武二的絕活,即玉環步和鴛鴦腳,則鮮少有人提及(就是降伏蔣門神的那招)。因為這玉環,是貴妃的名諱,當然不能再說了;而鴛鴦腳的俗名,又叫二郎腿。之所以要在全國強製施行睡蹋蹋米和席地而坐?就是因為後來的日獨們搞去中國化,為了防止國內有人複辟,也象咱中國人一樣,動不動就翹那二郎腿!

根據最新的考證結果,秦皇時的徐福和他的一千男女是第一批移民;盛唐時的楊貴妃和她的宮廷衛隊,是第二批移民;武大郎、潘金蓮、和那西門大哥,則是第三批移民。這都是白紙黑字,有官方文獻記載的。再加上土著的原住民(類似於美洲的印第安人),就組成了這個島國曆史上國民的主體。

甲午戰後,台灣、琉球、和澎湖列島劃歸日本,一些人歸化為籍,是第四次移民潮。改革開放之後,小山智麗入籍,是第五批移民。

所以,現在不但中台是一家人,中日也是一家人,都是咱炎黃的子孫。

海峽兩岸已經走到了一起,要WIN-WIN。

看起來這抵製日貨,也得要再考慮考慮。等人家也派了隊來朝貢時,就要喊WIN-WIN-WIN!


2005-5-8

 

附:日本人是楊貴妃的後代

日本著名女影星山口百惠曾在2002年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我是中國楊貴妃的後代。”近日,經調查發現,山口百惠不僅姓楊,而且是浙江三門楊明州在日本山口一係的後裔。

在東海之濱、浙江省三門灣畔的沙柳清溪入海口,有個叫溪頭楊的村莊,據最近浙江三門縣政府外事辦三門裔海外人才和知名人士調查顯示:這個村是山口百惠祖根宗源的發源地T諶?畔厴沉?螄?費佘澹?收叻??妒?盅釷獻諂住貳?

在這本宗譜第七頁有這樣的記載:“安雷,字汝平,號明州,去寧波失。”據考證,台州楊明州於明朝崇禎二年(1629年),在乘船去寧波的途中遭遇台風失蹤,同行的還有張五官。楊明州的曆史之謎在此定格。



357年後的1986年春,日本航空公司駐京辦事處古堅義道先生、日本蔬菜采購公司駐滬辦事處山口光友先生來杭州尋祖,攜帶一本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修的楊氏宗譜,其一世祖宗為楊明州。據其祖上流傳:楊明州家住浙江沿海的一個姓楊的村落,村前有一條溪流,楊在赴寧波的途中遭遇台風後,在海上飄流 28日,最後飄到琉球八重山,才得以脫險。此後,楊明州定居在琉球。

楊與難友張五官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張五官因此做了仿明朝中國官學機構的“明倫堂”的“訓詁師”——漢文經典教授。順治五年(1648年)張五官去逝,楊明州繼任。楊明州在琉球成家立業,生二子一女,長子春枝是日本古堅一係的小宗祖,次子春榮則是山口一係的小宗祖。古堅和山口的姓當是以後變更的。春枝之子聯桂仍以楊氏為姓,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出使中國,當年病逝,葬於通州張家灣。

康熙皇帝曾遣使致祭。根據祖上流傳線索,古堅義道和山口光友把尋根訪祖的目標重點定在楊氏較為集中的溫州和台州沿海地區。經尋訪篩選,他們把目標鎖定在臨海、三門沿海姓楊的村莊。臨海市博物館會同三門縣誌辦楊道義等,先從臨海楊氏查起,順藤摸瓜,發現臨海楊氏是從三門亭旁遷入,而亭旁楊氏則從寧海黃壇而來。

因元代黃壇楊鎮龍起義,被元軍毀村,族人四散遷出黃壇,其中一支定居三門,至此楊氏宗親脈絡已經清晰。在黃壇查找宗譜時,查出楊森長子楊鳴州,字應求,明萬曆庚寅(1590)七月初九出生,時尚未娶。雖然楊鳴州的排行同山口家藏的宗譜內的排行基本相同,楊鳴州與楊明州同姓,但有一字之別,出生年月也不同,這一發現未能得到古堅義道和山口光友的認同。

三門縣外事辦及縣誌辦等同誌繼續根據楊氏宗譜的脈絡尋根訪祖,終於在三門縣沙柳鎮溪頭楊村《石林楊氏宗譜》第七頁找到“安雷,字汝平,號明州,去寧波失。”這不僅與祖上流傳下來的線索吻合,也同山口家藏的宗譜內的排行一致,而且根據“字”與“號”的分析,與楊明州受過良好教育的事實也吻合。同鄉張五官則在《寧海清潭張氏大宗譜》中也找到他的名諱。經台州市地方誌研究人員論證:三門楊明州確係日本楊氏宗譜的一世祖宗,這一尋根結果得到日本古堅和山口家族的認同。

1998年2月,日本古堅和山口家族重入三門縣沙柳鎮溪頭楊《石林楊氏宗譜》,正式認祖歸宗。

- 轉自南方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