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早期土地利用調查

(2005-02-09 13:29:58) 下一個

查理五世:BUCK的中國土地利用調查是迄今為止中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村調查,中央農業實驗所的中國鄉村人口營養調查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村營養調查

 

席琳:願聞其詳。何以見得?最早可以,最大規模,未必吧?

 

順便說一句,BUCK可是賽珍珠的前任老公,在30-40年代的中國學界,是如雷灌耳的。中國近代的土壤普查和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也以其人為發端,其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當然,這是枝節問題,和原貼無大礙的。查理兄不妨另外開帖,談一談BUCK和賽珍珠做土地利用調查的事,如果說的好,俺可以和您一個原創帖。

 

查理五世:中國近代史其實是黑洞,無數珍貴的資料被有意無意地忽略,這兩個調查也是如此。這不僅有意識形態和政治的原因,也有從事這一段曆史的研究者專業技術缺乏的原因。其實何止這兩個調查,民國時期是大規模抽樣調查最頻繁,也是最多元的階段,有學術團體組織的,有政府機構組織的,也有國外機構組織的,這些不同來源的調查結果在許多方麵顯示出了非常高的專業技術,非常高的中立性,和非常高的結果一致性。

 

中國土地利用調查於1929-1931年進行,全國16個省,119個地區,各地區的居民自3696,260人不等。搜集的材料並已經加以分析的共有46,601家。最終分析的樣本人數達20萬人以上。這一調查對這些鄉村人口的自然、經濟、家庭、生活、教育、飲食、營養等等進行了全麵的調查,並且由當時美國在這些不同領域最為領先的專家對調查資料進行了分門別類的分析和研究。

 

中央農業實驗所的鄉村人口營養調查於1937年舉行,範圍覆蓋全國22個省,2000多個縣。

 

席琳:謝謝查理兄。確實如此,30年代的國民政府是下力氣做過一些開創性的工作,也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

 

BUCK的這個農業經濟調查報告,是利用在金陵大學做教授時做的,結果是用英文發表的,給美國政府看的,目的是為了美國教會和傳教士如何在饑荒年代分發糧食救濟而發起(BUCK本身就是一名傳教士,賽珍珠的父母也是)。當時國民黨的行政院對這次調查非常重視,在人員和物質上都給予充分配合。隨後成立全國資源委員會,由地質學家翁文顥擔綱,聘請了國外很多知名專家,進行了全國土地普查,1935-36年間,成立中央農業實驗所,進行地力和鄉村人口營養調查。如果記憶沒有錯,社會學家費孝通的《江村XX年》,大概也是這個時候的做的。

 

也正如查理兄所指出的,由於意識形態和政治上的原因,一些資料是沒有被很好的利用。但過於誇大這些資料的作用,也沒有必要,一個原因,當時是在抗日戰爭的早期,東三省基本上每有被覆蓋,南方和北方的取點也不均衡,第二個,是這些資料的時效性,戰爭期間全國人口大遷徙,這些資料做曆史研究和預測比較還可以,應該說是特別珍貴。但是不能代替現實的資料。

 

就我所知,解放後由科學院竺可禎和地質部李四光擔綱領導做的幾次大規模的自然資源調查、礦產調查、和土地調查,規模還是要大的多,可以說是覆蓋了大陸幾乎所有的地區。這些資料,正是目前國家製訂政策的依據。

 

鄉村人口營養報告沒有看到過,查理兄是否可以講的更詳細一點?是誰領導和發起的,參加的都是哪些人,覆蓋了那些地區?主要結論是什麽?

 

查理五世:席兄是行家。中國土地利用調查及其他的調查由於抗戰、內戰及土地改革、集體化的原因,已經失去了時效性,也確實無法包括已經被日本占領的東北地區,但它們作為曆史資料,與50年以後相同的資料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當時農民的生活水平並不低於甚至高於50-70年代的中國全體人口——至少在恩格爾係數和蛋白質、動物性脂肪、熱量攝入等指標上是如此,而且受調查的農民普遍反映其生活水平是在提高。

 

幾十年的縱向比較當然不能以科技的時代進步的產品作為標準進行比較。

 

中國土地利用調查不僅僅是土地調查,實際上是包括了農民的家庭經濟及人口指標、教育水平等的綜合調查,與李四光們進行的調查不是一回事。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農民調查能與這次調查的規模相比,更不要提水平了。

 

鄉村人口營養調查見於1937年的《農情報告》,覆蓋的地區是22個省,2000多個縣,基本上除了東北都覆蓋了(尤其以人口分布計),我也特別想找到這些調查的原始表格,可惜還沒結果。這個規模也是最大的,至今沒有第二個調查有這樣大的規模。

 

民國時期的調查統計結果更令人信服,這是因為其調查的人員、設計、分析、結論都是多元的、因此能確保其中立性的。

 

國民政府進行調查的目的是什麽?這是一個中央政府的責任性和使命感所在,是真心想建設好中國。資源委員會、實業部等等都進行過一係列大規模的調查。

 

席琳:謝謝查理兄,這些我大部分都相信。三十年代,是國民政府在大陸的一個黃金時期。看一看上海灘上的影星,都是奔國際水準去的。

 

五十年代,是因為戰爭的創傷,新中國尚沒有恢複元氣,加上投入朝鮮和越南戰爭,要說也不是沒有原因,台灣同時期的日子也並不好(俺猜的),怪不得誰誰。但1958年的大躍進和60-70年代,確實是沒有給中國的老百姓造什麽福。這一點,俺有同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