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標 題: 對海歸與不歸的幾點想法。供參考 1

(2015-09-16 13:08:41) 下一個

發信人: sprucee (spruce), 信區: Returnee
標  題: 對海歸與不歸的幾點想法。供參考
發信站: BBS 未名空間站 (Tue Sep 15 22:53:15 2015, 美東)

對海歸與不歸的幾點想法。供參考

最近幾年經常回國,感受是:
1 城市裏打車難,如果有小孩子,必須買車。打車很不靠譜,不多解釋。地鐵巴士公交
看似方便,其實也不方便,很費時間,take public transit 比在美國郊區開車累。

2 中小型餐館,東西不好吃,油膩大,盤子裏碗裏看著不少,能真正吃進肚子裏的不多
。吃飯館其實並不方便,很費時間。

3 醫院裏麵,醫生不夠專業,像過家家。其實仔細去看,各行各業都像過家家,過於隨
意,後話。

4 城市裏麵的環境,除了新區和標誌性街道 比如長安街 學院路 三環 靜安寺 淮海路 
世紀大道 那種檔次的;和生活相關的街道路邊 環境有點亂,店鋪侵占sidewalk很普遍
,倒髒水,瓜子皮,自行車 摩托 三輪車 亂停放,在sidewalk上走路很費勁費神。店
鋪在門口朝外擺高音喇叭,吵死了。每次出去到了路上,就像趕快逃到室內去。交通那
個亂,自行車道上 摩托三輪飛速逆行,汽車亂停,我不敢騎自行車了,走在三環路和
清華園外麵sidewalk 總覺得有顆粒撲到臉上。

5 所有的城市的火車站外麵,深圳除外,都是一副貌似兵荒馬亂的架勢,很沒有安全感
,忍不住擔心隨時被偷搶。貌似各地都是一副流民四野的架勢,動蕩不安。隻有在很小
的縣城的郊區才能感受到寧靜安定的氛圍。

6. 生活在國內一線城市的第一代移民,這些同學平時也很少見麵,同城 一年能見一次
都算不錯了。仿佛沒比我在美國多多少聯係。一線城市的朋友 事實上每年回老家探親
的機會和天數,和我在美國差不多。

7. 在一線城市: 消費品貴,baby car seat 500到兩千不等,一人吃個自助火鍋80,
除了蘋果梨 其他的水果絕對價格都比在美國貴,換算以後。搞得我忍不想,再忍忍,
等我回到美國,一定要把這些櫻桃草莓藍莓吃個夠。

8. 和老同學老朋友,還能談的來,依然是和以前一樣屈指可數。以前關係比較一般的
同學朋友,共同的話題 尤其是思想觀念 更少了。諾大的國家,但最信任最好友也不過
幾人而已,而且還很難都同城。在美國時間生活久了,再回去,一些事情很難再適應和
接受了,比如送禮,回扣,行賄,感覺像吃蒼蠅。

9. 看對文化怎麽去定義,如果把文化定義為飲食習慣 生活習慣,那麽國內是感覺親切
。但除了這些,別的親切感好像不多。思想觀念道德情操 三觀 等等,在國內沒覺得比
在美國更能融入。國內好多人的所思所欲所行,我也未必看得上。現在的其實是中國版
的pop-"culture" 絕多數人也就是吃喝玩樂, 那種文化其實非常膚淺,沒有深層的凝
聚力,我不認同。生活在一個小區裏,能有共同三觀的人,可能比在美國還少。
 

10.  凡遇到的人,都對錢充滿了饑餓感。可能因為我的圈子層次不高,沒有一個大富
。大家對錢的饑餓感,concerned me.  雖然我也是打工族,但沒那麽強的饑餓感,不
像國內朋友都一定要給孩子存夠多少多少錢 讓孩子以後衣食無憂之類。

11. 再次遺憾一下,三觀接近的朋友比以前更少了。覺得自己如果海歸回去工作生活,
不會比在美國更能融入。和國內的人,和與美國人一樣,沒有多少話可以講。遍地白丁
,都使用漢語而已。國內的主流“文化"和觀念, 大街上 社區裏人與人的關係, all 完
全是資本主義的商業文化, exchange of interest,和美國沒區別,而且做的不如美國
好。

12  最讓我懷念的故鄉,以前的生活環境,逝去了很多。鄉情,濃縮在童年少年時期的
鄉情,貌似隻能在記憶裏去再次體驗了,樹林小河 老街不再,承載著我童年少年記憶
的故鄉已經在地球上消失了一半多。現在的故土,拆的都拆了,當年考上大學的老同學
都離開了故鄉。親人還在。 人是物非。有點惋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