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楊連寧:躍居第二但中國不高興!

(2010-08-21 21:25:01) 下一個

楊連寧:躍居第二但中國不高興!

我1987、1990年兩次初遊日本時,正值日本躍居世界最大債權國、最大貿易順差國和最大外匯儲備國之際,也是日本GDP實至名歸地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計歐盟)之時!20年後的今天,中國也邁進了這個僅次於美國的榮耀門檻,但我們似乎不高興!

為什麽中國不高興?因為同是躍居第二大經濟體,彼時的日本與此刻的中國完全不同。不同何在?在於日本當時還是世界最大技術進口國、最大資本輸出國和國際競爭力最強國。什麽意思?意思是日本當時是靠“技術立國”的製造業崛起的,是靠比西方還過硬的“短、小、輕、薄”的日本貨崛起的。“技術立國”是貫穿戰後70年日本的基本國策,當年日本的GDP“60%靠科學技術取得,勞動、資本隻占40%”(經濟企劃廳報告)。這也就是說,日本躍居第二時,已經是個高度技術化、工業化的國家。不同於中國目前的“無技術工業化”,日本是靠技術進步趕超了西方的。

你知道物美價廉又節能的日本汽車,超過了汽車母國德國與汽車強國美國。無所不能的日本電器,完全打垮了美歐的電視機等係列產業。鍾表超過瑞士,相機、鋼琴戰勝德國,威士忌都直追蘇格蘭。幾乎所有的製成品,日本貨都靠更新穎、更精細、更完美、更可靠、更便宜超過了西方。當年日本的“新產業革命”大力開發省勞節能、知識技術密集、高附加值的產業,已經把勞動密集、高耗能、重汙染的產業轉移海外了。趕超趕超,什麽叫趕超?對於後發劣勢國家來說,殘酷的競爭規則其實是:超過了才叫趕上了——隻有超過西方,才能趕上西方!作為後發追趕國家,假設日本不是在技術與效率上全麵超過了西方,而像中國目前這樣的“無技術工業化”,拿什麽實力與西方國家並肩而立?拿什麽過硬的貨品與早發的西方國家叫板?拿本國的房地產跟西方叫板?

什麽叫競爭規則的殘酷?說白了就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掌控智能勞動也就掌控了利潤,占據了食物鏈上遊。隻能提供代工服務的國家被人掌控,屈居於食物鏈的末端,吃的其實是殘羹剩飯。以服裝鞋帽玩具為主打的“世界工廠”中國,處在“無技術工業化”狀態的中國,眼下GDP雖躍居第二;但,是躍居“治人”的勞心者角色?還是屈居受治於人的勞力者角色?我不說你也知道。

當然了,低成本競爭的國際贏家角色,日本唱罷早已輪到中國登場了——不必舍近求遠,也不必妄自菲薄——近年“中國製造”已開始領唱世界低端消費品市場了。被稱為“互補性極強”也罷,或被叫做“依附性積累”也罷,總之,經濟學家說出了“中國製造”低成本競爭的實質:“過去20年,中國經濟就是靠和美國人的配合,美國人那邊花錢,我們幫他們造東西。我們賺錢以後,建設基礎設施,再搞點房地產,放大了需求。(謝國忠語)”這個“美國消費+中國製造”的模式,既是個跨國合作的雙贏模式,也是個美國的消費引擎跨國驅動了中國增長的“引擎外置”、動力來自體外的模式——必須提醒你注意的是,中國靠低技術但高密集勞動出口創匯的企業,大多不是國企,而是從事加工工業的外企、民企。為什麽?因為加工業難以形成壟斷,隻有資源、能源才便於國企壟斷。民營加工工業,大多處於食物鏈的底端。什麽叫食物鏈底端?是指最終價格的約85%歸主導了技術、設計、營銷等核心環節的外企,加工費這個環節才占最終價格的約15%。譬如市場賣199美元的iPod音樂播放器,加工企業隻賺取到4美元。

隻賺到約15%加工費,意味著“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實際上是“MADE BY CHINA”(由中國製造)。出口產品中包含著外企的產品,出口價值中包含著“日本製造”、“德國製造”的價值。可以判定,越是技術含量高的中國製造,其中非中國製造的含量越高。也就是說,中國製造是早已“拚盤化”、“夾層漢堡化”的跨國公司產品,國內製造了上下兩層麵包片,中間的肉餅或奶酪片來自外企。事實上,中國每出口100萬美元產品,就要進口50萬美元的核心材料。人家靠智力拿大頭,我們出苦力拿小頭。這個二八分成的夾層漢堡產品,既表明低技術產品收益低,更表明“中國製造”實際上是“跨國製造”,收益不為中國獨享,但其中低成本歸功中國。澄清中國製造是跨國製造非常重要,為什麽?因為隻有澄清了這個真相,才能接著澄清中國對美巨額貿易順差其實並沒有那麽多——出口美國的貨品中隻有一小部分貨值完全出自中國,其餘那約50%至75%的貨值,其實不屬中國。

同是躍居第二,中日到底不一樣在哪兒?不一樣在日本當年GDP的60%靠科技取得,而中國當前GDP的60%是靠鋼筋水泥取得的。有數據顯示,2000/2006年間,中國企業在美國一共獲得3447項專利,而同期來自日本的專利是24.1萬項,台灣是3.9萬項。所以,日本的GDP第二,是躍居了食物鏈上端的第二,是靠智能勞動拿大頭的第二,也是勞心者治人的第二。而中國眼下的第二呢?隻是屈居食物鏈下端的第二,是靠出賣苦力拿小頭的第二,也是受治於人的勞力者的第二。

你該明白了吧?為什麽同是東亞兩國,日本躍居第二時西方震驚、警醒,感到了被超越的真正威脅。也就是說,日本對於西方的勝出,是個實質性的勝出。而中國躍居第二時西方沒有這個感覺,感覺中國不是個實質性的勝出,隻是個數量性的勝出。其中答案,我已早早說出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占據智能技術優勢的西方掌控著“中國製造”,不會有被趕被超的危機感。倒是受治於人、處於食物鏈底層的中國人中,不乏得意洋洋的民族自豪感——我們終於戰勝日歐,隻剩下美國一個目標指日可超了,嗬嗬!

問題來了。為什麽同是生態資源基座過小而人口過多的兩個國家,日本的趕超是實質性的,而中國的趕超隻是數字性的?

誰都知道,相對於人口過多的資源基座過小,日本的倒金字塔比中國還嚴重:日本97%的資源依賴國外,國內隻能提供3%的資源。人口超多但資源基座窄小?沒錯,這不但是中國國情,更是日本國情。當年日本人自己總結出來的比這悲觀絕望,說“日本國命中注定該是不幸的”(林雄二郎語):1,日本資源貧乏;2,日本島國山多平地少,供人居住都擁擠;3,日本人多密度大。這3個原本決定日本貧窮落後的因素,後來卻全都成了日本經濟高速繁榮的因素:1,民生消費一旦被開發出來,人口眾多反倒成了市場廣闊;2,國土狹小便於建設高速公路和高速列車,投資少但效率高;3,資源依賴進口,多山的島國正好建設臨海工業區,兩頭在外。不可再生資源的稀缺,恰好促進日本超前轉向再循環經濟。

你看,技術立國的選擇,選擇出了一個更大的日本國情,就是,日本發掘出人的智力資本這個現代經濟最可貴的資源,替代了自然資源,突破了瓶頸約束。土光敏夫早就說過,日本沒有資源,沒有軍事實力,卻擁有創造發明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是無限的。“日本人的獨到之處,是他們率先決定徹底利用人的智力。······這是唯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與任何資源相比,“這種寶藏顯得更有前途,更加豐富,更加珍貴。”(施賴貝爾語)這一點,正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本質。什麽本質?就是主要不是靠資源的投入,而是靠科技創新與效率提升。中國的躍居第二,靠的不是這個,而缺的正是這個。也正因為這個致命缺陷,令躍居第二的中國高興不起來,對不?(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