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袁世凱曾被譽為“近代班超”

(2009-10-26 20:54:28) 下一個
袁世凱曾被譽為“近代班超”

來源:中華網
1882年,也即光緒八年壬午發生的朝鮮內亂,對於袁世凱來說,是改變他個人命運的一次大事。關於這次內亂的原因和詳情,目前有很多版本,莫衷一是,說法不一。得到公認的一點是,此次內亂是由當時韓王生父李昰應和王妃閔氏之間的權力鬥爭引發的。當時的韓王李熙,是由旁支入繼的,即位之初,年僅十二歲。因為未成年,朝廷商定由生父李昰應執政,稱為大院君。大院君富有才略,思想上卻相對守舊。執政十年之中,雖然朝鮮社會秩序安定,王室的威望提升,但不合理的社會製度以及王公大臣的貪汙腐化,一直沒能得到有效約束和改變,依舊是閉關鎖國。朝鮮政治的因循守舊,在鄰國日本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自然成為國內改革和激進派的攻擊目標。韓王李熙親政之後,由於性格懦弱,朝政大權很快被出身世家望族的王妃閔氏攬走。閔氏以韓王的名義,效仿日本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改革雖有良好的初衷,但由於控製不力,親日勢力日見膨脹,諸多勢力渾水摸魚。一時間,朝鮮物價飛漲,人民怨聲載道。

大權旁落的大院君一直盤算著東山再起,動亂的形勢正好給他提供了機會。不久,閔氏政權的軍事改革,又因拖欠軍餉,引起了廣大士兵的不滿。大院君抓住時機開始反擊了,他一方麵派人在社會上散布流言,一方麵組織力量準備反撲。一場發生在父子之間的爭鬥開始上演,大院君發生暴動,唆使叛軍圍攻王宮以及敵對勢力的宅第,殺死政敵閔鎬謙、金輔鉉等,閔氏毫無防備,隻好倉皇逃跑,藏匿於民間。漢城的局麵變得不可控製,叛亂的朝鮮軍隊又襲擊了日本使館,日本公使逃至仁川,乘英艦返回日本。朝鮮的動亂,正好給覬覦朝鮮半島的日本找到了借口,日本內閣立即開會研究朝鮮形勢,決定派兵至朝鮮問罪。中國駐日公使黎庶昌得知這一消息後,急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上報朝廷,火速派兵增援朝鮮。這個時候,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適逢母親去世,開缺回到合肥老家守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職,暫由李鴻章的老部下、兩廣總督張樹聲署理。張樹聲在接到電報後,立即與總理衙門進行了商議,決定派兵前往朝鮮平亂,調吳長慶所部六營開往漢城,並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戰艦接應。

1882年8月16日,吳長慶率六營官兵及水師提督丁汝昌的主力鎮東、泰安、日新、拱北四艦,從登州向朝鮮開拔,行駛到半程的時候,台風大作,吳長慶隻好帶人馬回威海衛暫避。8月19日,慶軍再次出發。袁世凱的職責是在“前敵營務處”負責軍需和勘定行軍的路線。此前,精明的袁世凱就通過朝鮮使者金允植,把朝鮮的政治、軍事以及地理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8月20日早晨,船隻到達朝鮮南陽馬山浦港後,袁世凱帶領前敵營務處數人率先登陸,選定了大軍登陸地點及進抵朝鮮的行軍路線。第二天,吳長慶指令某營為先鋒率先上岸,該營官表示士兵不習航海,多數暈船,請求稍緩。吳長慶大發雷霆,將該營官當場撤職,命令袁世凱接替。袁世凱接管後,立即部署登陸,兩個小時就完成了任務。

在此之後,袁世凱在向導金允植的帶領下,以前敵營務處第一營代理管帶的身份,率先鋒營向朝鮮京城挺進。這個時候,當年李鴻章的精銳部隊淮軍已呈出暮氣沉沉的狀態了,由於久疏戰事,清軍行軍緩慢,紀律鬆弛。行軍途中,竟有士兵對朝鮮民眾進行奸淫搶掠。袁世凱知曉之後,一口氣殺了七個違紀士兵,提著違紀士兵的腦袋去見吳長慶。清軍士兵被震懾住了,再也不敢胡亂違紀。吳長慶見袁世凱如此果敢,對袁世凱更信任了。

清軍進駐漢城之後,依照事先商量的方針,決定繼續維持朝鮮的現狀,支持韓國現任國王。對於大院君,按照上峰的要求,押解至中國;對於其他勢力的暴動,采取堅決鎮壓。考慮到大院君手下尚有數千武裝,吳長慶在與袁世凱等人商議之後,決定先拜訪大院君,穩定他的情緒,然後用計生擒。8月26日,吳長慶等人專程來到大院君住處拜見,雙方言談甚歡。大院君很高興,主動提出回訪看望。吳長慶回到營地之後,立即安排袁世凱部署親軍抓獲大院君。當天下午,大院君率領數十位隨從來到清軍駐地。袁世凱設計將大院君的衛隊阻攔在中軍之外,對大院君宣讀了朝廷旨意,然後請大院君入轎,強行轉移到軍艦上,押解到了天津。

由於大院君束手就擒,群龍無首,朝鮮的內亂很快就平息。日本此時還沒來得及派兵,沒了借口,也就不好派兵了。接著,閔妃也回到了宮廷,對清國恢複她的地位和統治,非常感激。韓王和閔妃設宴招待吳長慶、張謇、袁世凱等,又單獨會見了袁世凱,聆聽對朝鮮事務的意見。朝鮮事件平息下來之後,清廷獎賞有關人士,袁世凱自然也在其列----袁世凱從七品“中書科中書”的虛銜,一躍為正五品的同知。這一年,袁世凱才二十四歲。

朝鮮平叛後,袁世凱按照清廷的要求,繼續駐軍朝鮮。幾個月後,朝鮮國王向清國提出,希望派人幫他們組建一支帶有現代化意味的新軍。這個時候,因外交形勢吃緊,李鴻章已接到朝廷的召喚,提前結束了丁憂,重新回到北洋大臣的位置上。接到朝鮮的要求後,李鴻章把這項任務交給了駐守朝鮮的吳長慶,吳長慶也就把任務交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接到命令後很高興,自己很長時間研究過軍事,終於有了一個用武之地。因為對西方軍事科學已有所接觸,袁世凱在訓練朝鮮軍隊時,以自己熟悉的淮軍訓練方式為主,也借鑒了一些英國德國的操法陣法等。袁世凱在當地招募了一千人,分為左右兩營,配備了新式火槍、大炮等彈藥裝備,親自對這些士兵進行訓練。一個月以後,朝鮮國王在春塘台進行檢閱,在袁世凱口令的指揮之下,這一千名昔日的農民和自由職業者,無論是出操隊列,還是射擊搏鬥,一個個有模有樣。李熙非常高興,對袁世凱的才幹讚不絕口,又將自己的舊軍,調撥五百人交給袁世凱。不久,韓王李熙再次閱兵,看到這支新軍又有很大進步,大為讚賞,竟要封袁世凱擔任全國陸軍大元帥,由於李鴻章的幹涉,這項動議不了了之。這一支朝鮮新軍,在後來的“甲申政變”中,幫了袁世凱的大忙。

在此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袁世凱的生活與經曆,就跟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有關了。從1882年開始,一直到1894年,除去當中回國的兩年時間,算起來,袁世凱一直在朝鮮生活了十整年。從現在的資料看,袁世凱在朝鮮這十年的情況,一直含混而模糊,沒有翔實記載。也的確,那一段時間袁世凱隻是一個影子,他最大的任務,就是按照李鴻章和朝廷的意思,遏製日本和俄國的勢力,阻止可能來臨的危險。

到了1884年,風雲突變,由於中法戰爭硝煙再起,國內防務空虛,李鴻章不得不將吳長慶部從朝鮮撤回一部分,以加強遼東半島的防務。李鴻章命吳長慶帶三營兵力回國,其餘在朝鮮的三營,由吳兆有擔當統帥,袁世凱輔助。清國撤出一半兵力之後,日本人認為機會來了,這時候清國正跟法國作戰,哪有精力來處置朝鮮事務呢?在日本勢力的直接支持下,朝鮮國內親日派“開化黨人”金玉均、樸泳孝、洪英植等,計劃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對於朝鮮“開化黨人”的行蹤,精明的袁世凱了解得一清二楚。1884年12月2日,金玉均等人向吳兆有、袁世凱、張光前等人遞上請柬,想在宴會上見機行事,突然動手,殺了吳兆有等人。吳兆有、張光前心生疑慮,準備回絕邀請。袁世凱不同意,說,如果我們全部不去,等於向對方示弱。於是,袁世凱讓吳兆有和張光前留守,自己輕騎簡從,上門赴約。袁世凱提前一個小時到達,在主人還沒到齊的情況下,獨自要了份酒菜,大吃大飲,談笑風生。等桌上酒菜席卷得一幹二淨時,袁世凱對樸泳孝等人說:我今晚有事,不能久待,要立即回營。沒等樸泳孝反應過來,袁世凱攥住樸泳孝的手,一直走到自己馬前,飛身上馬,帶著幾個隨眾絕塵而去。這樣的情景,就像是當年關雲長“單刀赴會”的再現!

兩天後,政變爆發了,清廷的史書把這一次暴亂稱為甲申政變。“開化黨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攻占了王宮,活捉了韓王李熙及閔妃,殺死了執政六大臣,宣布改組政府,逼迫韓王用鉛筆書寫了“日使入衛”四個字,送至駐日使館,為日本入侵朝鮮製造理由。袁世凱在第一時間得到政變的消息後,當即和吳兆有、張光前商討對策,吳兆有和張光前主張等候北洋命令,袁世凱認為時不待人,極力主張用武力保護朝鮮國王。商議後的結果,是由吳兆有致函朝鮮國王,請求允準率兵保護。信函送達朝鮮國王手中後,由叛亂分子挾持的韓王李熙當然下詔,不許清國軍隊進行幹涉。朝鮮大臣金允植、南廷哲來到清兵大營求救,袁世凱要求見韓王也受阻。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當機立斷,決定帶兵強行進宮。吳兆有率兵入左門,袁世凱率兵入前門,張光前殿後策應。日軍見清軍入宮,首先開槍,袁世凱立刻進行了還擊。叛軍抵禦不住,挾持韓王且戰且退。袁世凱帶兵追擊,將日軍團團圍困一小山坡上。晚上,日軍和朝鮮叛黨堅持不住,突圍而逃。袁世凱將韓王李熙搶回。然後,韓王召集文武大臣,宣布日本陰謀及亂軍罪狀,宣布改組政府,抗議日本公使勾結作亂。日本駐朝公使竹添一看形勢不妙,自焚使館,狼狽逃回日本。眾叛臣金玉均、樸泳孝等也隨之逃往日本。甲申政變遂告平定。一直到十多天之後,北洋大臣針對朝鮮事務的命令才到,要袁世凱等“堅壁自守,以待調停”----如果依照李鴻章的意思,朝鮮這一次叛亂就成功了,日本吞並朝鮮的企圖,就要提前十五年。

袁世凱在朝鮮經曆的描述,資料來源一般出自沈祖憲、吳闓生的《容庵弟子記》。這一本由袁世凱親信和弟子編撰的書,當然不乏溢美之詞。雖然過於讚譽,但不能否認的是,袁世凱在朝鮮的事跡還是非常突出的,也是有著凜然大義的。這同樣可以從清廷對於袁世凱的屢次嘉獎中看出。肩負使命的袁世凱在朝鮮英氣勃發、堅定勇敢,雖然有些方麵做得過於激進,但在總體上,袁世凱對於朝鮮時局的把握是準確的,也是妥當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