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遇到楊振寧
楊振寧(10/1/1922- )和李政道(11/24/1926-8/4/2024)因他們在1956年10月提出的宇稱不守恒理論【1】, 由吳健雄(5/31/1912-2/16/1997)【2】在1956年低用實驗證明了他們的理論,所以他倆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他倆是最早獲得此獎的中國人,當時他才35歲 ,李政道30歲。從發表理論到得到證實,一年內就獲得諾貝爾獎,這是非常罕見的短的時間差【3】,應當說沒有吳健雄的實驗就沒有他倆理論的諾貝爾獎。美國在2021年發行了被稱為中國的居裏夫人與核物理女王的吳健雄的紀念郵票【4】。
我在1980年代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當研究生。我住在學校的研究生宿舍區(供研究生、醫學院學生、牙醫院學生、護士學院學生、理療學院學生、訪問學者用)裏,楊振寧的妹妹在那裏是訪問學者,也住在同一宿舍區,常常碰到他的妹妹,也跟她的妹妹說過話,不記得她妹妹是在哪個係的了。楊振寧有時去看她的妹妹,所以我遇到過楊振寧幾次。他看上去很年輕,一頭黑發,走起路來看不出與年輕人有任何差別,衣著非常樸素。像住在這宿舍區裏的中國留學生(當時不很多)一樣,我見麵就對他打招呼說hi,他也輕聲地說hi,一笑相對而過。每次都是這樣。
楊振寧與李政道(from wikipedia)
吳健雄(from wikipedia):
三個人的詳情: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ang_Chen-N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sung-Dao_Le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en-Shiung_Wu
下麵幾個中文注釋都是deepseek提供的:
【1】。楊振寧(Chen-Ning Yang)和李政道(Tsung-Dao Lee)提出的宇稱不守恒理論(Parity Nonconservation)最初在1956年10月發表在《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雜誌上。
具體論文信息如下:
這篇論文從理論上提出,在弱相互作用(如β衰變)中,宇稱(P對稱性)可能不守恒。這一理論後來在1957年由吳健雄(Chien-Shiung Wu)等人通過鈷-60實驗(Wu Experiment)得到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因此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吳健雄(Chien-Shiung Wu)與她的合作者E. Ambler、R. W. Hayward、D. D. Hoppes 和 R. P. Hudson 在 1957年 完成了著名的鈷-60(Co-60)β衰變實驗,直接驗證了楊振寧(C. N. Yang)和李政道(T. D. Lee)提出的宇稱不守恒(Parity Violation)理論。
論文標題:Experimental Test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 Decay
作者:Wu, C. S., Ambler, E., Hayward, R. W., Hoppes, D. D., & Hudson, R. P.
期刊:《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
發表時間:1957年2月15日(實際實驗在1956年底完成,論文於1957年初發表)
卷期:Physical Review 105 (4), 1413–1415 (1957)
1956年6月:楊振寧和李政道在《物理評論》發表理論論文,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能不守恒。
1956年12月-1957年1月:吳健雄團隊在美國國家標準局(NBS,現NIST)進行鈷-60實驗,觀測到β衰變的宇稱破壞。
1957年1月15日:哥倫比亞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實驗成功,轟動物理學界。
1957年2月15日:實驗論文正式發表在《物理評論》。
1957年10月:楊振寧和李政道因宇稱不守恒理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吳健雄未獲獎,引發爭議)。
吳健雄的實驗觀測到鈷-60原子核β衰變時電子發射方向不對稱,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P對稱性)不守恒,直接驗證了楊-李理論。
【3】。楊振寧(Chen-Ning Yang)和李政道(Tsung-Dao Lee)從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1956年10月)到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年10月),僅用了約1年時間,這確實是諾貝爾物理學獎曆史上從理論提出到獲獎的最短時間紀錄之一。
事件 | 時間 | 時間跨度 |
---|---|---|
楊-李理論論文發表(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 | 1956年10月1日(《物理評論》) | — |
吳健雄實驗驗證(鈷-60 β衰變實驗) | 1957年1月15日(實驗完成並公布) | 3個多月 |
諾貝爾物理學獎宣布 | 1957年10月31日 | 理論發表僅1年 |
理論顛覆性極強:宇稱守恒原本被認為是物理學的基本法則,楊-李的挑戰極具革命性。
實驗驗證極快:吳健雄團隊在理論提出後僅4個月就完成關鍵實驗,且結果非常明確。
物理學界迅速認可:1957年1月實驗公布後,整個物理學界幾乎立即接受了這一發現。
安德森(Carl D. Anderson)發現正電子(1932年發現,1936年獲獎)→ 4年
巴丁(John Bardeen)等發明晶體管(1947年發明,1956年獲獎)→ 9年
希格斯(Peter Higgs)等提出希格斯機製(1964年提出,2013年獲獎)→ 49年
因此,楊-李的1年獲獎紀錄至今未被打破,是諾貝爾科學獎項中理論從提出到獲獎最快的案例之一。
(注:諾貝爾獎通常有滯後性,例如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獲獎而非相對論,但楊-李的案例是罕見的“即時認可” shortest time)。
gemini answers:
The shortest time between a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the awarding of a Nobel Prize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the 1987 Nobel Prize in Physics, which was given to J. Georg Bednorz and K. Alex Müller for their discovery of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The discovery was announced in 1986, meaning they received the prize less than two years after their breakthrough.
This is a stark contrast to the general trend, as the "Nobel lag" has been increasing over time. Many laureates now wait decades for their work to be recognized.
【4】。美國郵政總局(USPS)在2021年2月11日發行了紀念吳健雄(Chien-Shiung Wu)的永久紀念郵票(Forever Stamp),以表彰她在物理學領域的傑出貢獻,尤其是她在宇稱不守恒實驗中的關鍵作用。
郵票背景信息:
吳健雄是繼愛因斯坦、費米、費曼等之後,少數幾位登上美國郵票的物理學家之一,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
下麵是2021美國年度郵集、介紹吳健雄的兩頁和吳健雄郵票:
問校友好。祝好。向前輩致敬。
大概他倆也不會有辦法,因為他倆事先不會被告知,即使知道可能也不會被采用。
下麵是deepseek的:
吳健雄(Chien-Shiung Wu)作為宇稱不守恒實驗的關鍵驗證者,對楊振寧(C. N. Yang)和李政道(T. D. Lee)的諾貝爾獎貢獻有明確認可,但也曾表達過對自己未獲獎的遺憾。以下是她的相關觀點和公開言論:
1. 吳健雄對楊-李理論的評價
肯定理論的重要性:
吳健雄多次強調,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理論是革命性的突破,她的實驗隻是驗證了他們的預言。
她在1989年的一次訪談中說:
“楊和李的洞察力是驚人的,他們敢於挑戰宇稱守恒這一基本假設,這是理論物理學的巨大飛躍。”
實驗與理論的關係:
她認為,自己的實驗是“必要的確認”,但理論突破才是諾貝爾獎的核心。
2. 吳健雄對未獲諾貝爾獎的回應
公開態度:低調接受,私下遺憾
吳健雄從未公開抱怨諾貝爾獎委員會,但親友和傳記作者透露,她對此深感遺憾。
她的學生、諾貝爾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曾說:
“吳健雄的實驗是諾獎級的工作,但她被忽視了,這無疑是諾貝爾獎曆史上的一個失誤。”
可能的原因:
諾貝爾獎的“理論優先”傳統(實驗驗證者常被忽略)。
性別因素:當時女性科學家獲獎極難(截至1957年,僅瑪麗·居裏和女兒伊雷娜獲科學類諾獎)。
3. 吳健雄的相關文章與講話
1975年以色列沃爾夫獎頒獎演講:
吳健雄提到宇稱實驗,強調“實驗物理學家與理論學家的合作至關重要”,但未直接提及諾獎爭議。
1989年《科學美國人》訪談:
她表示:
“科學進步需要理論和實驗的結合,我很榮幸能參與其中。”
但回避了個人獲獎問題。
私人信件與傳記記載:
據傳記《吳健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1998年)記載,她曾對家人說:
“我的工作被承認,但獎項是另一回事。”
4. 學術界對吳健雄的公正評價
“諾貝爾獎的遺漏”成為科學史經典案例,許多物理學家(如費曼、溫伯格)公開為她鳴不平。
後續榮譽:
1975年以色列沃爾夫獎(物理界最高榮譽之一)。
1990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2752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
2021年美國發行吳健雄紀念郵票,認可她的曆史地位。
總結
吳健雄始終尊重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學術成就,但對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決定保留遺憾。她的態度體現了科學家的謙遜與專業,而曆史已還她公正——她被視為“實驗物理學女王”,地位遠超諾獎本身。
如需具體文獻,可查閱:
吳健雄傳記《Madame Wu Chien-Shiung: The First Lady of Physics》
1975年沃爾夫獎演講記錄
1989年《科學美國人》訪談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