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蘭原創

天生夜遊神,小半生從事中文。敝姓王,但從未登基,隻是沾了些先祖靈氣而已;生於午夜,著歌而來……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文地理】最後的井鹽(之四)

(2005-08-03 09:50:39) 下一個

  

    最後的井鹽

 

                                              撰文/惠蘭  攝影/餘銘源 陽公田   供圖/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

 

 

  之四:鹽都的形成

   清嘉慶、道光兩朝,富榮鹽業穩步發展。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建都南京,淮鹽不能上運湘鄂,清廷飭令川鹽濟楚,給川鹽以廣闊的兩湖市場,也給自貢業的急劇發展帶來了契機。"於是富廠乃大開井灶,並辦深井,及於火脈,火乃大升,鹽產日增月旺,逾於犍廠"。豐饒的資源、精湛的技術、廣闊的市場、高額的利潤,使自貢井鹽業步入鼎盛時期,獨執四川井鹽業之牛耳。


  1868年,四川總督崇實的奏折中即稱:"四川鹽井近來獲利數倍,富順尤為最旺"。到光緒初年,四川總督丁寶楨奏道:"富廠產鹽之多,遠為犍為""富廠秋冬春三時,每日產鹽在一百萬斤以外,四五六三月較少,然通年合算,每日總在八十萬斤""每年全廠所入,約銀五百萬兩上下。"年征稅銀達170萬兩之譜,約占全川鹽稅收入的40%以上。據美國人費吉爾·哈特於1888年調查統計,自貢井鹽年產值約為4940萬美元。


  川鹽濟楚促進了自貢鹽業的繁榮,使這裏迅速發展成為了四川井鹽業的中心,"鹽都"稱呼由此而來。很快,鹽都便被譽作"富庶甲於蜀中""川省精華之地"


  在我國手工業的資本主義萌芽中,井鹽業是比較正常的行業之一。四川井鹽業的資本主義萌芽以工場手工業為主要形式。清乾隆時期,自貢地區便跨進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階段。鹹同年間,自貢鹽業投資激增,雇工眾多,規模宏大,技術精湛,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成為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手工工場。這種具有較高水平的工場手工業,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便開始使用機器,向近代化工業起步。

(作者郵址:ruomu0320@yahoo.com.cn )   注:未經作者本人同意,請勿轉載。

 

    鳴謝: 本文采訪期間,曾得到自貢市久大鹽業集團公司、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自貢日報、自貢鹽業曆史編撰辦公室、自貢市新聞出版局等單位和各界人士特別是自貢老鹽工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致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