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發人深省:讓子彈飛,炮彈飛,導彈飛,核彈飛很好玩嗎?嚴重鄙視薑文的血腥‘讓’片

(2011-01-02 17:26:42) 下一個
中國動物保護記者沙龍和許多有良知的國人去年嚴厲譴責三國演義劇組新西蘭買進的50匹良馬,拍攝過程中馬死了6匹瘋了8匹,當時與廣電總局聯係並得到他們的支持的。該劇組導演高希希也受到來自各方的譴責。但第五代導演們仍然此起彼伏的以血腥虐待動物場麵來增加票房收入?是應該不斷譴責曝光他們的冷漠殘忍,讓更多國人抵製觀看。因為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幕後的悲慘故事


這些個第五代愚昧導演早應該回家歇著了!搜刮民脂民膏,弘揚殘忍血腥暴力,真是恬不知恥!

中國近年來社會暴力傾向越來越嚴重,虐殺虐吃的殘暴事件越演越烈。並且居然還以各種”文化“做幌子,企圖合法化。不僅對動物,在人與人之間也提倡暴力血腥,看看各種大片就知道了。電影電視節目分類製度在中國根本沒有!這樣的社會的”穩定和諧“隻能是空話。

而對動物有愛心的明星,導演,媒體人等公眾人物更加贏得百姓的尊重和愛戴!我就越看孫儷越可愛!看見不少網友留言,因為孫儷關注和救助流浪貓狗,拍廣告告知大家拒穿皮衣,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

謝謝關注

轉:中國電影不缺血腥缺藝術

http://bbs.dzsm.com/viewthread.php?tid=380086&pid=1705640&page=1&extra=page%3D1

肖鷹:中國電影不缺血腥缺藝術
2010年12月24日 10:57:39  來源: 新華副刊


【字號 大 中 小】 【打印】 【關閉】



文/肖鷹

當今,在奉行“票房才是硬道理”的中國電影界,對一部破票房紀錄的電影做批評,就犯了大忌;如果批評者還要用社會倫理和藝術使命說事,他就要被視為與世不伍的智障和滑稽之輩了。

眼下,薑文導演的《讓子彈飛》就是一部最新破中國電影票房紀錄的電影,在輿論壓倒性的叫好聲中,批評的聲音不僅顯得分外寥落,而且如偷渡者一樣缺少合法性。

日前,央視工作人員郭誌堅在其個人博客中發表對這部電影的批評意見,並稱“充斥全片的髒話(國罵)、血腥場麵和性暗示把我這個普通觀眾折磨的隻能提前離席”。(央視網“郭誌堅的博客”) 這不僅招致了許多追捧《讓》的網友的惡言抨擊,甚至某位著名作家也專門撰文斥責道,“有人批評《讓子彈飛》粗話連篇,色情。這真是非常滑稽的一件事。” (《新京報》)針對郭誌堅等人士的批評,薑文本人也公開回應稱“影片並不血腥,而是‘強烈’,至於粗口,‘莎士比亞的劇本也有粗口’。”(《長江日報》)

在《讓》中,麻匪六爺當眾剖腹掏出一碗“米粉”,鮮血噴注到幾位劇中人的臉上,算不算血腥呢?如果導演本人真把這看作“隻是強烈”,那麽隻能說他本人對血腥的感覺已經沒有“血性”了。還是在《讓》中,主角張麻子與其弟兄們滿嘴“國罵三字經”,甚至於在一段台詞中轉軲轆式地重複,是不是“全片充斥髒話”呢?導演用“莎士比亞的劇本也有粗口”為自己辯解,恐怕是沒有把莎翁劇中的俚語和導演片中的粗口分清楚吧,再說,莎翁會如《讓》劇這樣讓“粗口”象子彈一樣滿天飛嗎?

《讓》的公共倫理問題是明擺著的。然而,為什麽對它提出倫理批評就會被指責為“真是非常滑稽的一件事”呢?作此指責的作家,近年來不時發表對文藝界的低俗現象的尖銳批評意見,就是在這同一篇文章中,他還斥責此前的文藝表演處於“隻靠趙本山小沈陽之流的庸俗表演去掙票房的死坑”中。那麽,他為什麽對《讓》中的嚴重倫理問題視而不見呢?是不是也被《讓》的票房成功迷了眼呢?

這位作家稱《讓》是“一部帶有寓言性的喜劇片”,並稱讚其導演“在探索中國人的本性”。然而,在中國電影市場化以來,國產片中“以血腥探索人的本性”的場景還少嗎?在《滿城盡帶黃金甲》結尾中那一組攝影機如絞肉機一樣炮製出的鮮血與黃花橫飛的鏡頭,在《風聲》中七爺對吳大隊長施以“針刑”、把人體做玩具蹂躪的鏡頭,在《無極》中把對老臣的杖刑拍攝成受刑者在重杖下噴血騰舞的長鏡頭……當然,相比於此前的國產電影的血腥鏡頭,《讓》中的“剖腹掏粉”,的確是更“強烈”了!

中國電影不僅不缺“血腥”,相反,它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導演們嗜好“血腥”,以為有了“血腥”,就有了票房。去年,在2009賀歲檔期,中國電影遭遇了“50部國產片不敵一部《阿凡達》”的票房悲劇,這個悲劇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國產片紛紛“以血腥賀歲”,喪失了電影應有的正義和溫情。實際上,《讓》之所以能夠在今年的賀歲檔期“橫空出世”,恐怕一則是因為今年的賀歲檔將進口片“清場”了,二則是因為在去年的悲劇之後,僅有的幾部國產片在空洞吆喝中的“開打”,隻不過是為《讓》在這個賀歲檔期中“站著把錢掙了”鳴鑼開道。

電影是一門大眾藝術。既是“大眾的”,就不能不講社會倫理;既是“藝術”,就不能靠“血腥”、“色情”和“粗口”之類低俗之物取勝。如果我們要在藝術上認真看待《讓》,它在藝術上的粗糙和失誤,也是不容忽視的。而且我們應當明白,藝術的失誤常常是和倫理的缺陷相聯係的。比如,在《讓》劇情發展到最後部分時,為了解決“四個麻匪敵四百黃丁”的問題,導演的處理是讓男主角當眾把黃四郎的替身――一位在劇中無任何“罪惡”表現、而且智障的平民――殺了。這在編劇上是一個“急轉彎”的敗筆,在倫理上則是“濫殺無辜”的錯誤。

當今中國電影不缺血腥,缺藝術。缺藝術,是中國電影在進一步的市場化發展中的瓶頸,是中國電影至今無法在國際電影市場上與西方電影抗衡的根本症結所在。電影藝術當然有技術問題,但根本問題是關於對人的文化認知和探索問題。《讓》看時很熱鬧,看後很空洞。為什麽?根本原因還是編導們在製作中玩技術的成份多了一些,對人的文化認知少了一些。

薑文要求“批評要講究”,這是對的。但是,如果導演們一味以票房為“硬道理”,再講究的批評恐怕也不入其法眼。然而,我們真心希望包括薑文在內的中國電影導演,真正把電影的藝術追求放在第一位,為突破當下中國電影“多血腥少藝術”的困境發揮自己的才華。




(責任編輯: 於蕾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鄰家妹 回複 悄悄話 同感,痛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