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

(2013-05-23 11:58:43) 下一個
 

最後的晚餐》(意大利語:Il Cenacolo or L'Ultima Cena)是一幅廣為人知的大型壁畫,文藝複興時期由列奧納多·達·芬奇於米蘭的天主教恩寵聖母(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多明我會院食堂牆壁上繪成,198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創作曆史

  • 1463年-由建築師索拉裏兄弟修建恩寵聖母(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多明我會院。
  • 1470年代-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劄,擴建會院。公爵找來了當時28歲的畫家達芬奇與另一位米蘭建築師伯拉孟特一同設計,伯拉孟特將會院後部的半圓形後殿改為挑高的聖壇。此外也增建了方形回廊、食堂等。
  • 1495年-1497年-在有公爵廬多維科王徽裝飾的主窗下,達芬奇選擇了食堂北墻繪製他打稿已久的油畫“最後的晚餐”,就連顏料也是他自己的發明,是一種油彩與蛋彩的混合顏料。而非中世紀時期廣被運用的濕壁畫顏料。此顏料因混合了有機物,據知是雞蛋與牛奶,而且達芬奇塗的很薄,導致“最後的晚餐”在五十年後就因濕氣而開始嚴重剝落,修道院費盡心力修補此畫多次。
  • 1652年-會院在牆上開了一道小門,因此將畫中耶穌與三個門徒的腳給截去了。
  • 1796年-拿破侖占領米蘭,會院被軍方占用,據記載該食堂被用來當做馬房。
  • 1943年-二次大戰期間,米蘭遭受劇烈的轟炸,所幸會院並沒有被完全摧毀,為保護畫作,軍方與人民以沙包、鋼架、木板將整麵牆做了嚴密的保護,戰後修複了頃倒的其他屋體之後,才重新公開此畫。今日去參觀此畫,仍可看到當時的照片紀錄。
  • 1982年-意大利成立修複小組,並在奧利外提公司的資助下,開始用科學儀器輔助清洗並修補“最後的晚餐”,主持修複計劃的是米蘭的一位藝術史女教授比寧·布拉姆比拉(Pinin Brambilla Barcilon)。此舉雖滿足世人長久以來的願望,但也引起藝術界的一些爭議,因此修複過程相當久,直到1999年3月才重新公開展示此畫。
  • 2000年-《最後的晚餐》並沒有停止修補,而外界的爭議卻越來越大,有些評論家認為此畫被清洗的太過明亮,而藝術史家和宗教學家則在修複過的畫中發現了許多與眾不同的線索。

畫作內容

高4.6米,寬8.8米,畫麵利用透視原理,使觀眾感覺房間隨畫麵作了自然延伸。為了構圖使徒坐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並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 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後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仿佛一道光環。 他的雙眼注視畫外,仿佛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最後的晚餐的畫中窗外顯示是白天,因此被人列為疑點之一。 此外,這幅畫之中多了一隻不屬於任何人的手,就是位於伯多祿(左4)腰間的那一隻手,此為這幅畫最神秘的地方。

最後的晚餐

題材

《最後的晚餐》壁畫取材自聖經馬太福音第26章,描繪耶穌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宗徒共進最後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後,門徒們顯得困惑、哀傷與騷動,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的瞬間情景。唯有坐在耶穌右側(即畫麵正方左邊第四位)的叛徒猶達斯基督新教中文作“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後傾,一手抓著出賣耶穌的酬勞、一個裝有三十塊銀幣的錢袋,臉部顯得陰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