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剩餘價值論是錯誤的

(2013-01-22 18:09:37) 下一個
馬克思認為:“資本家(企業老板)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沒有進行任何價值創造,其全部價值都是來自於工人的勞動創造,資本家是靠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發家致富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商品的生產過程並不是隻有工人的勞動,還有前期的資本投入、運營模式的設計、人才的選用、經營管理和資本家(企業老板)本身的智慧投入。這樣一個複雜的生產經營過程,需要資本家(企業老板)冒著巨大的風險和投入大量的心智成本,所以他們理應得到合理的回報。正是因為他們使土地、勞動力、資本和其他資源有機結合得以優化配置而創造出了巨大的財富,所以企業老板和工人的合作實現的是“雙贏”而並不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難道工人們有了資本家(企業老板)提供的勞動平台,獲得收入不是一件好事嗎(當然不自由的雇傭關係另當別論)?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證明,這三十年跟三十年前相比,中國沒變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工人農民的勞動、資源的開發利用。最大的變化就是多了一個企業家隊伍。可見,要想搞好經濟建設,雖然工人農民和企業家都是不能缺少的,但更能創造社會財富的是企業家。

“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量決定的,也就是說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量越多,商品的價值就越大;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量越少,商品的價值就越小。”這一論述也是完全錯誤的。我認為:在市場經濟時代,討論商品的內在價值是毫無意義的,關心商品的市場價格才是有意義的。因為任何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都可以通過價格進行交換。所以我們可以把“價值”等同於“價格”。以至於宋祖英唱一首歌賺1萬元跟一個農民賣1萬斤糧食賺1萬元是無差別的。因為宋祖英唱一首歌的收入就可以買下一個農民的1萬斤糧食,農民賣了糧食又可以買任何他想買的東西。

有意思的是:凝結在一件被修複的次品中的勞動比凝結在一件正品中的勞動要多得多,但一件正品的價格是一定會高於一件次品的價格的。所以商品的價格與成本不一定正相關。任何商品越稀缺(不是“絕對稀缺”,而是相對於人類的欲望來說是否“稀缺”),它代表的財富就越多;同樣的商品滿足人的欲望越多,代表的財富就越多。反之代表的財富就越少。比方說,空氣對人類活命最有價值,但因為不稀缺所以不要錢。而人一輩子不抽“中華牌”香煙一點也不影響健康,甚至抽了還對身體有害,但“中華牌”香煙很貴。所以,商品的價值(價格)是由供求關係、供應方的定價技巧、交易雙方的談判技巧及交易的時間和地點決定的。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去滿足不同人不同程度的需求時,它的價格就可能完全不一樣。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在中國仍然占據著經濟理論的中心地位。中國引進市場經濟製度後,出現了經濟理論嚴重脫離實際的情況,特別是剩餘價值理論、等價交換理論和勞動價值論。這些理論既不能解釋各種經濟現象,又不能指導政府製定經濟政策,確實誤人不淺。

盡管如此,很多中國經濟學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頑固地堅持馬克思的這些觀點。經過多年的政治宣傳和理論教育,“資本家靠剝削發財”已經在中國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識中根深蒂固了,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是左派理論家批判私有化改革的基本理論依據。

中國基本經濟理論的嚴重滯後,可能成為阻礙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障礙,在市場經濟出現某些危機時,甚至有可能成為走回頭路的推動力之一。所以我要大膽地用連小學生也看得明白的語言來推翻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

  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在解釋利潤來源時說:人類肌肉和大腦的勞動創造了價值,沒有生命的貨幣、機器和土地是不會創造價值的,因此利潤隻能來自對勞動者的剝削。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試想,如果沒有資本、廠房、設備和原材料,那工人到哪裏去勞動呢?不同勞動者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如何準確去計量和支付呢?

還有現在的某些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家說: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隻是意味著剩餘價值生產所使用的生產工具更加先進了,不論是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還是“無人工廠”,它們在本質上依然是物化勞動或不變資本的實物形式。它們的價值是在工人生產它們(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無人工廠”)的過程中形成的,在它們參加產品的生產時,隻是把原有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中去,而不創造新價值,更不能創造剩餘價值。在生產自動化條件下,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工人相對減少,而從事科研、設計、技術和管理勞動的人員日益增加,“總體工人”中的腦力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大,勞動的複雜程度和強度日益提高,從而成為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勞動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和剩餘價值。總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自動化是人類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晶,它的普遍采用會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資本家全體獲得比過去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是資本家獲取高額剩餘價值的手段,而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仍然是這種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我認為,在有人權的真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家(企業老板)和工人是一種平等互利的關係,他們的合作是雙贏的,誰也沒有剝削誰。這個世界財富的主要來源是企業家(包括資本家)對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本家經營企業如果破產了照樣可能去當雇員,工人積累了能力和資本照樣可以去當資本家。200多年來,人類社會生產的總財富比過去5000年創造的總財富還要多,這些新財富絕對不是靠剝削形成的,而是因為有了自由市場經濟製度靠“雙贏”產生的。這種雙贏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

比方說,我現在給A資本家打工,他給我的年薪5萬元,而他自己的年利潤是500萬元,這不能說是他剝削了我。因為:1、他能賺500萬元是因為他這樣的人才稀缺,他能做到的事我做不到,如果我也能做好同樣的事,那我也是有可能賺500萬元的。而我隻能賺5萬元是因為我這樣的人才不稀缺,如果我不願意做馬上會有另外的人願意來做。2、我能給他打工我是撿了便宜的,因為我以前在農村種地,辛辛苦苦一年的收入還不到2萬元,現在比種地輕鬆多了,收入卻增加了3萬元。3、我給他打工是我現在的理想選擇,如果B資本家願意給我6萬元的年薪讓我去做同樣的事,我是絕對不會繼續給A資本家打工的。4、反過來說,萬一A資本家今年虧了500萬元,總不能說是我剝削了他唄。那既然我沒有剝削他,他為什麽會虧500萬元呢?

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隻要你不損害人家的利益,賺了錢就是因為你創造了新財富,是市場對你的獎勵,虧了錢就是因為你消滅了財富,是市場對你的懲罰,輕鬆愉快地賺很多錢就是市場對你的豐厚獎勵,辛辛苦苦地虧了很多錢就是市場對你的嚴厲懲罰。所以,A資本家賺了500萬,是因為他做了市場很需要的事即創造了新財富,是市場獎勵他而不是他剝削了我;他虧了500萬是因為他做了市場不需要的事即消滅了財富,是市場懲罰他而不是我剝削了他。我一個打工的,我按他的要求做了事就要錢,賺錢虧錢跟我沒有多大關係。

我說真正的市場經濟沒有剝削,總是雙贏的。但並不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剝削,因為現在整個世界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真正的市場經濟製度,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在努力向真正的市場經濟過渡。所以,在真正的市場經濟製度建立起來之前還是有剝削的,世界上的剝削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麵:1、特權是剝削。比方說,消防隊的官員到娛樂場所消費之後說下次來付帳,其實他永遠也不想來付了,如果你去找他要賬,他就說你這個店消防不合格,給你停業整頓。2、壟斷是剝削。比方說,中石化作為壟斷企業,是不允許民營企業跟它公平競爭的,在獲得壟斷利潤的前提下,2005年以來還獲得了國家數百億元的財政補貼。3、打砸搶偷騙是剝削。因為沒有通過你的同意就把你的財產弄走了。4、不履行合同義務還不承擔違約責任可能是剝削。比方說,A資本家年初跟我簽了合同答應給我年薪5萬元的,到了年底,我按約完成了他交給我的工作,但他給了我3萬元之後就拖欠我的工資,甚至根本就不想給了,我到法院去起訴他,結果他買通法官,法院一直故意久拖不判甚至判他勝訴,這是剝削。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市場經濟是沒有剝削的,反剝削不能把主要矛頭指向資本家,而應該反特權;反壟斷;要求政府維持好社會治安;要求司法公正。

市場經濟社會是至今為止人類經過的和正在經曆的最少剝削的社會。從前教科書灌輸給我們的、至今仍被絕大多數人信奉的“剩餘價值理論”是錯誤的。那是一個反商品經濟,企圖把社會拉向後退的理論。我們從前所遭受過的災難,就是這個理論付諸實踐時不可避免的惡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