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觀念是東北人最大的禁錮

(2008-10-17 21:23:03) 下一個
觀念是東北人最大的禁錮

   沈陽市政府顧問、東北大學副教授姚天衝認為,長期運行的計劃經濟體製使東北人轉變觀念難,從而使人們產生了體製依賴綜合症。

   他說,沈陽是最後走出計劃體製的城市。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十多年中,沈陽於計劃體製受惠很多,在走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型過程中,沈陽於計劃體製又受害不淺。其中最大的受害,就是人們對計劃體製形成了一種已成為習慣的依賴。從普通職工到各級幹部,從國有企業到民營企業,都習慣於依賴。一提就業,就找政府;一提發展,就要政策。等、靠、要,成了習慣。麵對一次次機遇,思想麻木、精神懶惰、心理畏難、行動遲緩,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幾次重大的發展機遇,我們都沒有抓住。

   姚天衝認為,東北人和江浙人比起來,東北人是口號大於行動,而江浙人則反之。他說東北人長期以來往往顯得很“左”,什麽事情一出來,往往東北就先把口號喊了出去,如果說這是為行動鼓氣的話也無可厚非,但往往是口號喊了出去,卻沒了動靜,俗語叫雷聲大、雨點小。姚教授說,在他所接觸的江浙人中,往往是顯得很有頭腦,意思就是說,江浙人做事情考慮很周全,而且考慮得很早,他們先思考,思考將來的行動所能帶來的結果,而且麵對改革的時候經常是體會的快,也適應的快。現在東北要振興,沈陽人又提出要先行,那麽為什麽先行、怎麽先行,先行的困難與條件,先行的方針和舉措,沈陽有沒有具體地想過呢?如果沒有認真想過,這不是盲行嗎?

   他說,東北人與江浙人比,很明顯的一個缺點是放不下架子。東北被譽為是中國的工業搖籃,在東北,很多人常說的是:我們“曾經”怎樣怎樣,東北人緬懷“曾經”的情結很嚴重,這個“曾經”是曾經讓人羨慕和敬佩的。但不管怎樣,曆史過去就過去了,如果要記住的話,隻能是用以激發自己鬥誌和增強信心。誰都明白,市場就像考場,隻相信你的考試成績,而不是原來的成績。正是這種老抱著“曾經”的想法,才使得東北人落後了,“等、靠、要”這一明顯帶有計劃經濟氣質的行為使東北人與江浙人相比時顯得那麽懶惰與不思進取。要是讓東北人放下架子去做那些掙錢但沒有麵子的事情,東北人是不會幹的。前幾年,南方的打工仔在沈陽擦皮鞋、搓澡,東北人很瞧不起,結果呢,那些人賺了錢,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可是東北人呢?還在為如何能領到“最低生活保障金”而頭疼。東北人的“思想解放”僅僅是一句口號,真正的思想解放離東北人還很遠。

  曾經輝煌一時的“五愛精神”還存在嗎?

 全國有名的五愛市場聚集著成千上萬的溫州商人

 曾經的“五愛精神”還存在嗎?

   沈陽的五愛市場是全國有名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在這裏聚集著成千上萬的溫州商人。林祥東便是其一,1996年28歲的他隻身一人帶著3萬多元來沈陽打天下。那時的他來到沈陽五愛市場,非常驚訝:沈陽人真勤奮!

   在林祥東眼裏,沈陽的這些小商品批發商們很吃苦,無論酷暑、嚴寒,沈陽的批發商們淩晨1、2點鍾就起床,往攤位上擺貨。那時五愛市場的硬件還很簡陋,那群“沈陽人”不顧條件的艱苦,艱苦打拚,取得了令人豔羨的收益。

   林祥東所說的就是“五愛精神”,曾經奮鬥於五愛市場的沈陽人就是憑著這種精神取得了在企業換不來的主動。林祥東說:“他們那時很像溫州人!”

   這群沈陽人的觸動,加之溫州人固有的經商理念,林祥東開始了奮鬥。他花了近千元先買了國際上一些時髦的服裝表演錄象帶,花錢聘了幾名手藝很好的裁縫,從錄象帶上一點點學習服裝的樣式,然後買進布料,製成成衣,再批發給五愛的批發商們。

   超前的意識使林祥東獲益了。他沒有滿足,因為他的追求遠不止於此。他又把這筆錢投入生產,繼續擴大規模,這個過程就好象滾雪球一樣。如今,他擁有了一個製衣廠和一個製鞋廠以及近50名工人。

   林祥東如今最大的感慨就是:“我在進步,而那群沈陽人退步了。”他說,那群沈陽人似乎很滿足他們的現狀,他們在完成了他們的創業初期後,便開始揮霍他們的收入,有的吸毒、有的賭博,“他們中的一些人是我的好朋友,我勸過他們,可是無濟於事,我很為他們惋惜。”

   曾經輝煌一時的“五愛精神”還存在嗎?

  江浙人比東北人精明在哪裏?

  江浙人特別是溫州人做買賣不怕利小

 目前國內在沈投資最多的就是溫州人

   如果說那些在國有企業等著“飯”的人是東北人的代表的話,那麽這些“五愛”人其實該是東北人經商的“先鋒”。然而是什麽造成了他們的退化?

   姚天衝認為,他們骨子中還有一種自滿,稍有成績就自滿。其實這是東北人的一種致命的性格。東北人是成長於“北大荒”的東北人,那時沒有吃穿,生活艱難,但經過奮鬥後生活得到改善,東北人就覺得這樣生活比以前好多了。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農民甘願自縛在土地上靠天吃飯,許多下崗職工寧願“幹靠”著國有企業不挪窩。在東北,木匠多為來自安徽、江蘇的;搞建築的多數是河南、四川的;修鞋的是浙江人;僅在沈陽,溫州人就有7萬。東北人所欠缺的就是浙江人積極進取的市場意識,不怕辛苦的創業精神,不以利小而不為的商業精神。

   記者邀請了幾個沈陽商人一起座談,談他們對溫州人以及江浙人在麵對市場經濟的看法時。這幾位商人對此都感慨頗深。

   首先,江浙人自力更生。他們認為東北人總是靠別人,靠政策,而江浙人則全靠自己。完全沒有等、靠、要的意識。

   其次,江浙人開拓進取、敢於奮鬥。他們說很多溫州人現在是大老板,他們絕大多數是白手起家,靠開拓、靠拚搏發展的,而且現在也沒有停止。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奮鬥”。

   再者,江浙人特別是溫州人做買賣不怕利小,哪怕是幾分的利潤。因為他們相信沒有小就沒有大。這一點與沈陽人區別很大,沈陽人常常是利潤不大不屑做。

   最後是江浙人對市場非常敏感,信息把握非常快。

   據資料統計,今年初以來,溫州人在沈陽已達7.5萬人,溫州人與沈陽達成投資項目意向數十個、總金額達100多億元。其中溫州商貿街、機電名品市場、五金工具商場、“金廊工程”中的重點工程等10餘個、投資達60多億元的項目已進入投資操作階段。目前國內在沈投資最多的就是溫州人。

   此時,該是不與時俱進的東北人向與時俱進的江浙人學習的最佳時機了。東南沿海與江浙蓬勃發展的經濟,使東北人不再像原來那樣笑話人家是“奸商”行為了,

  “闖關東精神”也該與時俱進

  一些技術知識豐富、思想活躍的農民開始把眼光投向了溫暖的南方

 孟泰是東北創業精神的象征

   其實,東北人在曆史上曾經有過令人懷念的精神標杆。那就是當年的“闖關東精神”。“闖關東精神”對於東北的經濟建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姚天衝說,闖關東概念是用超常頑強的精神,在比較複雜的環境和基礎上建立新東西的過程。其本質的意義是創業、開拓、挑戰,成功獲取最理想的價值目的。這種本質精神在振興東北經濟和調整、改造老工業基地的工作中尤為重要。從思想上、觀念上、文化理念的渲染上都應當積極的創造這種氛圍。

   其實,在江浙人的影響下,東北人已經顯露出了一種改變。

   現在在葫蘆島的農村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新現象:暮秋時節,本該農閑下來的農民卻三五成群踏上了南行的列車。數十名農民通過承包土地或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到南方去種田,為自己尋找第二個春天。麵對北方冬季嚴寒,多數農作物和蔬菜隻能在塑料大棚裏生長,成本高,規模小的情況,一些技術知識豐富、思想活躍的農民開始把眼光投到了溫暖的南方。到南方去種田,成了他們致富的選擇。

   張明橋便是其中之一。去年他在浙江省蕭山市的300畝大蔥地,讓他獲得了近6萬元的純利潤。今年他早早地就開始和蕭山市聯係了種地的事,還要帶著10多個農民一起去。嚐到甜頭的農民認為,冬季到南方去種田不僅可以掙得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重要的是讓他們開了眼界,長了見識,學習到不少南方人種田的先進方法和經驗。

   美國牟氏集團總裁牟軍為少年時曾在沈陽,對於他的財富他很低調,他在做生意時有一個體會:要和江浙人做生意,要用東北人做公司職員,東北人與江浙人在人力資源上可以很好的互補。他說,東北人性格中“仗義”是一大特點,如果用東北人做公司職員的話,他就會為老板盡力打拚;而江浙人非常講究誠信,所以和江浙人做生意很放心,一旦簽了合同,他們會一板一眼地按合同規定的辦。他認為東北人與江浙人最大的差別是,東北人缺乏創造性,你交給他固定的事情並附以固定的步驟,他就會很順利地按部就班完成,倘若你要告訴他你想達到的目的或實現的目標,然後讓他做,他就不一定能按你的要求完成。而江浙人卻不然,肯定會及時領會你的意圖,給你一個驚喜。(完) 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海南老怪 回複 悄悄話 觀念是全體華人最大的禁錮;而且與“長期運行的計劃經濟體製”沒有必然的關聯;

禁錮我們觀念的,是傳統中的“傳統”------孔孟之道;二千年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