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文人畫不止是畫,更是一種精神

(2021-01-11 08:08:07) 下一個

 

文章來源:網絡

Image

 

誌於道、據於德

依於仁、遊於藝

 

士夫畫亦稱“文人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是區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

 

Image

王維《江幹雪霽圖卷》(局部)

 

講“士夫畫”,首先要從“士大夫”講起。

《漢書·食貨誌》記載: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這裏的“士”是指為社會等級中的一個階級,屬於貴族最下層,屬於俸祿可以自足的人。

 

Image

馬遠《鬆月圖》

 

而後孔子在《孔子家語·五儀解》中記載:“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這裏指出:士人應該是心中有明確的原則和計劃的,有自己的處世方法,得之不喜、寵辱不驚、淡泊明誌的人,方能稱得上“士”。可見在概念定義上,士人注重內外雙修。

 

Image

弘仁《墨梅圖》軸

 

由於士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所處的位置高度不同,對待問題的方式必然也不同,對待繪畫上也迥然不同。

 

Image
馬遠《舉杯玩月圖》

 

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

 

Image
馬遠《歲寒三友圖》

 

陳師曾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曆代文人畫代表人物

 

曆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Image

巨然 萬壑鬆風圖 絹本墨筆 

上海博物館藏

 

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蔡邕皆有畫名。畫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宋代以前,中國繪畫已經得到顯著的發展,出現了“三家山水”和“徐黃體異”的花鳥畫。

 

Image

徐熙《雪竹圖》

 

Image

黃筌 《寫生珍禽圖》

 

【宋】

 

宋代建立了皇家畫院。蘇軾第一個比較全麵的闡明了文人畫理論,對於文人畫體係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Image

蘇軾 枯木竹石圖卷 紙本水墨 26.5×50.5 公分 

日本私人藏

 

從繪畫實踐上看,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可以看到他的美學實踐,另外文同的墨竹圖與蘇軾共同開創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畫題材。

 

Image

蘇軾《瀟湘竹石圖》

 

Image

米芾 春山瑞鬆圖35×44.1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

 

Image

米芾 雲起樓圖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Image

宋 米芾 翠微深處圖

 

【元】

 

在元代繪畫實踐上,元初以趙孟頫、高克恭等為代表的士大夫畫家,提倡複古,回歸唐和北宋的傳統,主張以書法筆意入畫,因此開出重氣韻、輕格律,注重主觀抒情的元畫風氣。例如趙孟頫的《洞庭東山圖》《吳興清遠圖》《鵲華秋色圖》等。

 

Image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 紙本設色 28.4×93.2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Image

趙孟頫 洞庭東山圖

 

元代中晚期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家及朱德潤等畫家,弘揚文人畫風氣,以寄興托誌的寫意畫為旨,推動畫壇的發展,反映消極避世思想的隱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堅貞人格精神的梅、蘭、竹、菊、鬆、石等題材,廣為流行。

 

Image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故宮博物院藏

 

Image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 

故宮博物院藏

 

Image元 王蒙 春山讀書圖軸 縱132.4 厘米 橫55.5 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Image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故宮博物院藏

 

Image

元  倪瓚 漁莊秋霽圖軸縱96.1 厘米 橫46.1 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Image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Image

元 吳鎮 漁父圖 絹本墨筆  84.7×29.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Image

吳鎮 溪山高隱圖

 

【明】

 

明代初年畫家分為兩派,一派是複古派,即明初複興的皇家畫院中繼承南宋“馬夏”院體山水畫傳統的戴進、吳偉等人。

 

Image

明 戴進《溪堂詩意圖》 

 

另一派則是以“吳門派”為代表的明代文人畫,掃除了“複辟”的“院體”畫,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風格推向更高一個階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與仇英。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畫新境界。

 

Image

Image

明 沈周 東莊圖冊

 

Image

文徵明 秋江餞別圖 立軸

 

Image

唐寅《落霞孤鶩》

 

Image

仇英 山水

 

【清】

 

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的時期,湧現了諸多頂級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濤最為突出。

 

Image

八大《孤禽圖》

 

Image

八大 芙蓉

 

Image

八大 葡萄

 

Image

八大 荷花小鳥

 

Image
石濤 古木垂蔭

 

Image
石濤 溪岸幽居

 

Image
石濤 溪橋野色

 

Image
石濤 南山為壽

 

Image

弘仁 溪山寂靜

 

Image

弘仁 鬆岩放艇

 

Image

弘仁 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Image

弘仁 山水

 

Image

清 髡殘(石溪) 人物圖頁

 

Image
清 髡殘 鬆岩樓閣圖

 

Image
清 髡殘 秋暉蒙釣磯

 

Image
清 髡殘 結社林泉圖

 

文人畫的九大境界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麵:

 

Image

元 方從義 白雲深處圖卷 

上海博物館藏

 

虛幻之境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是一個氣場,生生不息,變化無窮,一切都處於變化之中。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是虛幻的事實,是人類根據已經得知的知識做出的一種判斷。隻有充分地意識到世界的“虛幻性”,才有可能了解世界的實體性。中國的書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受“虛幻觀”的影響非常大,在書畫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體現。

 

Image

禪僧畫家 牧溪《蓮鳥圖》

 

畫外之境

 

與“虛幻之境”相關聯的是“畫外之境”。“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澱才能達到。

 

Image

八大《瓶花》

 

拙醜之境

 

老子提出“大巧若拙”,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書畫創作固然需要技巧,但過分強調技巧,或者說技巧的痕跡過露,反而小家之氣,給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為,不講技巧,或者將技巧的痕跡減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卻反而有一種天真質樸之美。

 

Image

倪瓚《六君子圖》 

上海博物館藏

 

寂寞之境

 

中國文人所走的道路,注定是寂寞之途。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靈上往往是孤獨寂寞的。藝術上的寂寞,指的是空靈悠遠、靜穆幽深的境界。惲南田認為倪雲林的畫“真寂寞之境,再著一點便俗。”也有人評論說倪雲林的寂寞之境已經到了“水不流,花不開”的境界,展現在他筆下的是一個近乎不動聲色的寂寞世界。寂寞到極致,讓人感覺到宇宙的本原,他所要表達的,是超越塵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

 

Image

牧溪 《煙寺晚鍾圖》

 

蕭散之境

 

蕭散是中國古典美學中一個重要概念。蕭散,形容舉止、神情、風格等自然不拘束,得大自在,閑散舒適。而作為美學概念的“蕭散”,指的是精神上無拘無束,氛圍上蕭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以蕭散著稱的畫家有倪雲林、黃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等。

 

Image

宋 梁楷 疏柳寒鴉圖頁 絹本設色 26.4×24.2cm 

故宮博物院藏

 

荒寒之境

 

與蕭散之境相似的還有荒寒之境。荒,與蕭散相似,寒則體現了一種冷逸、清寒之美。中國畫多寒林圖、寒鬆圖、寒江圖,多雪景、硬石、枯樹、寒鴉、野鶴,主要是為了表現蕭疏寧靜、空靈幽遠的意蘊。在梅蘭竹菊等文人畫常用題材中,荒寒之境也成為一種廣泛的追求。這與文人的獨立孤傲、曠遠放逸的襟懷是相通的,與空、虛、寂、靜的禪的境界是相通的。

 

Image

沈周 東莊圖冊

 

淡雅之境

 

雲清風淡,是文人心儀的境界。魏晉士人深得淡雅之趣,宋人更是將淡雅發展為審美的主流。這與宋徽宗推崇淡雅之美大有關係,也與文人畫的發展密切相關,文人畫的主要美學追求,是“淡而無味,含義雋永”。文人畫不求形似,而求“象外之意(神似)”,所以可以“淡墨揮掃”。而畫工為了形似,隻能在丹青朱黃鉛粉色彩上下笨功夫。

 

Image

南宋 梁楷 柳溪臥笛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簡約之境

 

筆簡意濃,筆簡韻長,是文人作畫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宋朝的文人畫家們,對簡約的追求更是具有強烈的主動性。“多求簡易而取清逸”,正是文人畫的核心。簡單地說,要先做加法,再做減法。把能省略的盡量省略,留下的寥寥數筆,足以抵得過滿紙筆墨,甚至比滿紙筆墨的容量更大,因為有許多含義盡在不言中、盡在畫麵外。

 

Image

梁楷 潑墨仙人圖 紙本水墨畫 48.7×2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心靈之境

 

中國畫從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兩宋開始,畫家又開始由神似,向追求“靈性”轉變。所謂“性”,就是“肇自然之性”,畫出本然之“性”。畫家和世界的關係,不是站在世界的對岸來看待世界、欣賞世界、描繪世界,而是回到世界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由此產生心靈的感悟,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文人畫”的境界還可列舉不少,從上述數例,已經可以領略其大概。

 

Image《幽澗寒鬆》北京故宮博物院

 

士夫之畫應“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形而上者謂之道,立誌要高遠,並遵循正道而行,追求藝術形而上的“風神氣象”,使“藝”不成為文人畫家沽名釣譽的手段。社會不容易認識士夫畫、接受士夫畫,士大夫自己得有擔當,世人不認識不接受也應該做,不能丟下那份文化使命感,和能夠沉澱下來的靜穆精神。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