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什麽紙寫字最好 你知道?

(2020-06-22 07:37:54) 下一個

 

 

  寫字的人都知道宣紙。

 

  我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有宣紙的,反正古代貌似沒有,比如王羲之和蘇東坡那會兒。

  現在,我們經常見到,每個書法家家裏都有很多宣紙,玩的狠的家裏會有專門一個屋子放宣紙,據說宣紙放的年代越久越好用,是這樣的,新的宣紙有火氣,不好用。所謂放的時間長了,就是讓宣紙鬆軟一些,類似發酵。

 

  不過用什麽樣的宣紙寫字好,這個對於書法家來說挺重要的,就跟你買了一台法拉利跑車,到底這車是該在山上跑,還是在農村溜達還是在北京的街上飆一下車,這是有點名堂的。

 

 


 

  這麽說吧,宣紙基本分成三大類:

 

  1、生宣(紙),很洇墨。

 

  2、熟宣(紙),不洇墨。

 

  3、半生熟(紙),不太洇墨。

 

  曾經見過很多人,臨摹蘭亭序用生宣,費了牛勁兒也弄不好。為啥?因為蘭亭序的字也就硬幣大小,生宣很洇墨。為了寫好筆畫的精度,隻能:墨汁少兌水,可是黏黏糊糊的很難寫,跟油漆似的拉不開筆;或者加快行筆速度,一般人又做不到高速度下的精度。

 

  其實,對於小行草書這類的字,根本就不能用生宣(特殊人物可以,不過這種人地球上罕見)。對於這一點,我們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下古人傳世的那些作品。很多人幾乎沒有看過古人的真跡(連博物館都沒進過,整天就對著本黑白的破字帖臨摹),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搞書法的不研究材料,你就比別人略遜一籌,我這麽說,誰還別不服。

 

  《蘭亭序》根本就不是用生宣紙寫的,大家可以這麽想,東漢蔡倫造紙,東漢完蛋之後就是三國,三國歸了晉,王羲之就是晉朝的,所以那時候的科學技術水平,哪能造的出來宣紙啊?對不對?咱用腳丫子一想就能想得出來。再說了,那時候造宣紙有嘛用啊?又沒有中國書協,也沒有國展。

 

  連蘇東坡、米芾他們大宋朝都沒有生宣紙,否則當時的中國美協主席宋徽宗早就幹上大寫意水墨畫了,還整天畫那些費勁的工筆花鳥,還不把眼睛弄花了。

 

  說到生宣紙,曾經看過一個理論家的學術文章,說明清時候開始使用生宣紙寫書法了,理由是明代後期徐渭他們(書法家+畫家)畫大寫意畫就用生宣了。前幾年用紅星生宣臨摹徐渭的大寫意,感覺很不對。立馬就請教了國畫家,人家告訴我----徐渭那種大寫意畫根本不能用生宣。當再見到當代大寫意畫某先生的大寫意花鳥的時候,我也發覺----他用的也不是生宣啊。看來,明代後期開始使用生宣紙寫字,是扯淡。難怪女人們都說“寧可信世上有鬼,也不信理論家那張破嘴!”

 

  曾經有個學王鐸的人讓我他的作品,我說你要用半生熟的宣紙寫王鐸。他說,別逗了,王鐸用的生宣啊。我笑了,啥時候王鐸用過生宣啊?我們之所以認為王鐸用生宣,都是看的黑白字帖,丈二條幅被濃縮成手掌那麽大。

 

  為什麽要說王鐸沒用過呢?

 

  看過很多王鐸手卷真跡,那種材料基本類似牛皮紙(起碼是熟紙或者類似現在的傳真紙),這一點大家找點全彩色高清字帖,就會發現其中的筆畫不是生宣的效果。至於個別漲墨線條,那都是在熟紙上墨堆積滲透的結果,絕不是生宣紙迅速滲化的痕跡。

 

  有人說,字帖上他的大條幅都是生宣寫的,不然咋會有漲墨啊?還是請大家有機會去看原作乃至高清複製品,這樣你就會發現,人家王大爺一般都是寫在絹或者綾子上麵的,哪裏是什麽生宣紙啊?去年我在故宮看到一件王鐸條幅,就是白綾子上麵寫的。如果把它印成黑白字帖,編輯再不注明,你又以為是生宣了。我們可以這麽想:王鐸很多時候那種丈二條幅,就是一筆一行,或者一筆寫好多個字,生宣那麽吸墨,他能一下子寫那麽多字?除非他用失傳很久的“迅雷”手法寫的。

 

  曾經有高手說過一句話很經典----遠離生宣!

 

  當然,並不是生宣絕對不能用,在當代,生宣作為書法創作最為重要的書寫載體,已經不可逆轉的成為大家常用的材料,而且很多當代所謂一些名家也用生宣創作了大量的“經典”作品,這也是當代書法的創舉和巨大“開拓”。

 

  隨著書法的繁榮發展,尤其是國展的拉動,幾乎帶動了造筆、造紙、造墨、裝裱行業乃至航空業的迅速發展,這應該稱之為國展經濟模式。其實國家發改委應該給予中國書協“拉動內需特別獎”才是。

 

  那麽,但就宣紙而言,因為二王書風的泛濫,導致大量的“書法家”開始尋求一種適合寫精致筆畫和小行草的載體。於是,我們就得以見到很多高手經常用的紙張了。

 

  泥金、泥銀宣紙,這種紙大概清代有點,好像民國的時候使用稍微多一些。當代很多書家卻開始廣泛運用。這種材質,類似熟紙,不洇墨,而且書寫有一點摩擦力,比較好寫。隻是現在的粗製濫造(當代人的特點),導致很多泥金、泥銀宣紙質量不佳,時間長了表麵塗層會氧化變黑。而且這種宣紙比較“脆”,折疊幾次容易斷裂。

  

 

  金卡紙,好像是當代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材質,是裝裱在硬紙板上的。日本有很多各種顏色、材質、質地的金卡。國產的金卡貌似沒有很好的。

  

 

  粉箋紙,這個民國的時候就有,好像清代也有使用過。比如,我們看到現在很多清代和民國的老作品,對聯啥的,都有皴裂,感覺紙張很厚,墨色濃黑,基本就是這種紙張,是表麵有“粉狀”圖層的一種宣紙,和傳真熱敏紙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些書法家在書寫前,都是用幹毛巾在表麵蹭幾下,讓粉狀物更加密實一些,這樣才好寫,不然很難著墨。

  

 

  元熟紙、毛邊紙,這基本屬於練習紙,成本和售價都很低廉,因為具有特殊的書寫效果,往往被眾多書家所青睞。

  

 

  枸樹皮紙,這種宣紙近幾年才被大家逐漸重視起來。這是一種采用陝西、甘肅等地特有枸樹皮做成的紙張,有傳聞說魏晉時期的書法就是寫在這種宣紙上的,因為沒有可靠的依據,我不敢這麽說。但是這種宣紙因為是純手工製作,基本保持了古老紙張的製作工藝和紙張本身所具有的特點,這種紙近似半生不熟,書寫的時候既能有漲墨,又能“見筆”(筆畫的細節),書寫感很不錯,去年各類國展有很多作者都在使用。

  

 

  對於書寫紙張,大家應該關注。你都不知道別人用什麽宣紙,怎麽能寫好字呢?不南轅北轍就阿彌陀佛了。那麽,怎麽才能追蹤當代書法創作的宣紙材料呢?有兩個途徑:

  一個是看國展展覽,去展廳,別買本作品集緣木求魚。

  二是跟中國書法超市或者書畫市場網的收藏家們多討教,因為他們手裏有很多當代高手的真跡藏品。

  對於書法家而言,對古代墨跡本書法中紙張的研究,是一個經常被忽略而又十分必要的環節,沒有對這個進行研究,我敢說,你的字恐怕永遠也寫不太好。

  線條,其實都是動作形成的。所謂的筆法,就是寫字的動作。可是,如果你用同樣的動作,但紙張不一樣了,表現出來的線條形狀也是不一樣的,這裏麵就需要你根據紙張的生熟程度來調整速度。那麽說,即使你弄明白了筆法,可是你沒有弄明白書寫載體,你依然很難做到和古人那樣精彩的線條。

  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隻注意了線條、結構、章法,而忽略了古人的書寫材料(毛筆、宣紙或者還有墨)。除了要研究古人的技法,書寫材料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