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童衍方|來楚生先生的藝風簡析及給我們的啟示

(2020-01-20 06:42:10) 下一個

 

 
 
 
 

來楚生(1903-1975)號然犀,浙江蕭山人。詩書畫印四絕。書法拙中寓巧,草書和隸篆最為人稱道。

 
 

 

 
 

 

在現代藝林中,來楚生先生是一位藝術風格鮮明,身兼書、畫、印三絕的藝術家。來先生逝世已近二十五年了編者注:原文作於1999年,而今應為“四十五年”),但他的藝術沒有隨歲月流逝而淡卻,反而為更多人所接受,來先生的作品有傳統功力,更有新意,有現代感,這是他藝術魅力所在。

 

 

來楚生先生在書法藝術上是一位多能高手,就書體而言,正草、隸、篆皆工,尤以草、隸冠絕一時,由於時間關係,我著重談談先生的篆刻藝術。

 

來楚生先生的篆刻也和他的書畫藝術一樣,汲汲追求自己獨特的風貌和意境,來先生獨特的篆刻風格,得力於秦漢古璽的古樸蒼秀;漢將軍印的酣暢縱逸;吳讓之、吳昌碩的流利、渾厚。但他能入古而出新,自成一格。來先生的篆刻在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諸大家林立之際能另辟新徑,自成麵目,這是最難能可貴的。來楚生先生的篆刻布局極具輕重疏密之意,參差有致,奇趣撲人,刀法縱恣,英邁爽利,他的篆刻有幾個重要的創新特點,簡析如下:

 
 

 

 

 

 

一、以隸入印

 

 

 

來先生常以書畫的格局入印。漢隸的結體特征,就是表現在橫向上的舒展和縱向上的緊湊,筆勢向兩側伸展。如他的自用印“西河同鄉”,不但“河”、“鄉”兩字上提,下麵留紅;“西”、“同”的字形也緊湊而上提,兩字下的留紅及“河”字的末筆都具隸書意趣,這樣鮮見的布局,實為先生獨創。至於“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一印,則更是來先生學習木簡的濫觴。

 

西河同鄉

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

 

 

 

二、以草入款

 

 

 

來先生的印章邊款,正草隸篆均佳,但以草書款最為獨特,由於先生草書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加上刀法純熟,施之於石,更能平中求奇,時出新意。觀其草書款,利暢爽利,宛若手書,結體常欹側取勢,抑左揚右,但穩重自然,轉折則圓潤爽利、奇趣盎然,他的草書款是繼吳讓之後最具特色的。

 

肖形印        八仙圖之藍采和

 

 

 

三、肖形印章

 

 

 

來先生的肖形印是印林中一枝瑰麗奇葩。他的肖形印題材極廣,除生肖、佛像,還有花卉,草蟲及故事、成語等,均筆簡意賅,神態畢具。又能以漢畫像之法作新民歌刻,舊瓶新酒,極富時代氣息,來先生的肖形印比之古肖形印,無論在形式、內容、數量上都有所發展,有所創造。

 

肖形印

 

佛像印

 

 

 

 

四、朱文向線衝刀

 

 

 

來先生刻朱文印和肖形印時,常采用向線衝刀法,這是他的首創,也常為後學者采用,一般我們刻朱文線條時,將刀鋒背著線條刻,以便把線條留下,朱文向線衝刀卻把刀鋒向著朱文線條衝刻下去,用這種刀法刻出的線條厚利而有自然的爆裂,靈動而有蒼莽感。來楚生先生有不少自用是他藝術準則的表白如"大處落墨"、"大刀闊斧"、"跳步便出"等,諸多“大”字表明,來先生的篆刻藝術善於在大處著眼,有大家氣魄。而“少則得”、“寧少許許”、“諸墨如金”則體現了他寧簡勿繁,寧少勿多的藝術主張。

 

大處落墨

 

 

 
 

 

來楚生先生在藝術園地裏耕耘一生,不僅留下了眾多書畫篆刻珍品,也給我們眾多啟示,簡言之,有如下幾點。

 

1

勤奮踏實、刻苦磨礪

來楚生先生的藝術成就,是從刻苦磨礪中得來,先生晚年,雖重病纏身,還遍臨《張遷》、《禮器》、《衡方》、《曹全》《石門頌》等東漢名碑,不下數十通,先生堅信藝術的真諦是要通過不斷實踐出體驗的。

 

2

重視傳統,銳意創新

來先生的藝術風格是在長期探索中形成的。他主張要大膽創新,卻又最反對率爾操觚,徒求速效,行不由徑的做法,強調一步一個腳印,在傳統上狠下功夫。他的書法篆刻作品有很強的現代意識,有裝飾性,這是他創新的特色,他又能巧妙地掌握通感,將繪畫、書法、篆刻三者糅合在一起,這也是他創新的基礎。他的創新意識貫穿一生,一九七五年元旦,此時距他逝世隻有十五天了,仍作詩日“元旦值生辰,顧名日間新,奈花花草草,宿墨中推陳”,創新誓言,仍錚錚有聲!

 

四靈印

 

3

自愛不自貴

“自愛不自貴”是來楚生先生的常用印。同一內容,他多次鐫刻。可以說“自愛不自貴”是來先生的為人準則,也是他磊落胸襟的表露,來先生珍愛自己的藝術作品,但從不把作品視為私有,無償地將大部分作品饋贈給藝友學生,以供觀摩學習。他待人誠摯,不慕榮利,對後輩的提攜幫助不遺餘力,在藝術上虛懷若穀,不拘囿門戶之見。潘天壽先生說過“藝術性之高度,是建立在藝人品德上、天才上、學養上,而非建立在藝人題材之對象上。”在此,也可以移來作為對來先生的讚語。

自愛不自貴

 

 
 

 

原文刊載於上海書協通訊第八期(1999年12月)

撰文/童衍方

 

 
 
 

Scan with WeChat to
follow the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