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齊國陶文高清拓片欣賞

(2019-09-24 12:38:00) 下一個

【擷藏】

在中華浩瀚悠遠的古文字長河中,陶文是年代最古老的一種,分刻款和印款兩類。陶文不僅是研究古代文字文明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古代氏族姓名沿革、工官製度、度量衡以及地理地質變化的珍貴史料。

齊國所出陶文。包括朱、滕等小國文字,亦可稱齊係陶文。齊國陶文的出現,溯自春秋晚期,迄於田齊亡國。與春秋戰國其他國家陶文相比較,齊國陶文字數較多,信息量大,文字精美,數量相對較多,是研究先秦史及古文字學的重要文物資料。

陶文作為金石文化之一種,其最佳的賞玩和流傳方法,就是製為拓片。在原物上直接拓印下來,纖毫畢現。其古拙靈動的線條、飽經滄桑的曆史痕跡、先秦文字的樸拙意態,將兩千多年前的書法雕刻展現在今人麵前,達到意與古人近的境界,令人生發思古之幽情。再以手卷、掛軸、冊頁、鏡框的形式展示,是賞玩研究的最佳方式。拓片通過宣紙,墨拓所展現的黑白世界,濃如烏金淡似蟬翼,別具金石韻味,具有強烈的審美意趣和收藏價值。特別是乾嘉以降,文人與藏家之間多以拓片貽贈、交換為尚。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薪傳。

齊國陶文的發現

在陳介祺之前,已經有人關注陶文,馬星翼所著《鄒縣金石誌》(成書於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中即有出土陶文的記載,但對其幾無研究。對陶文進行係統鑒定與研究,始自陳介祺。

陳介祺發現陶文之年代,舊說多以爲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皆據簠齋尺牘所斷。李學勤先生曾在題爲《吉金拾零》的拓片冊內見簠齋手跋陶文拓本一紙,題爲:“瓦器殘片出濰之東,甚古,有印文曰‘陳口’,當是陳氏之族,口字不可識。同治壬申五月六日己醜,得之於姓。”從而將簠齋發現陶文之年代定爲壬申,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

陳繼揆先生(陳介祺嫡六世孫,天津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陳介祺史料的主要整理與研究者)亦證之曰:“餘翻檢舊冊,亦得同年(同治十一年)題跋一紙。始得之陶片,抑有田陳氏之印記,係得自同邑於姓,出土於齊國大邑即墨故城遺址。憶餘幼年時,見拓片箱內,此陶片之拓本特多,先人之珍重,可以想見。”故此,陳氏發現陶文最早可定爲同治十一年。

齊國陶文的研究

陳介祺發現陶文後,喜極而言:“三代古陶文字不意於祺發之,三代有文字完瓦器不意至祺獲之。殆祺好古之誠,有以格今契古,而天實爲之耶。”

陳介祺在對陶文的研究過程中,認識到陶文的價值可與鍾鼎、璽印等文字並稱,嚐記雲:餘於鍾鼎文字,不能識者,百或有一二,又謂刀布文字不過一二,非鍾鼎比也。今得三代古陶文字則不可識者甚多,且有正倒不能定者,奇矣哉!石鼓無二,而竟有陶,陶又似古於金石,奇矣哉!是豈可與刀布文字並語哉!古陶與古璽印近,有以璽成者,有刻者,與鍾鼎、古貨爲今存三代文字有四,並石鼓禹書洛字爲五。(陳介祺手稿,《簠齋論陶》)

王襄《古陶殘器絮語》:“有文字之陶現於人間,列入金石學,陳氏爲其創者。”

經簠齋引領,齊國陶文遂漸為學者們所重視,有潘祖蔭、王懿榮、李山農、王念亭等漸次收集,蔚為風氣。

吳大澂據簠齋所贈陶文拓本,撰寫了《簠齋古陶文考釋》《讀古陶文記》,吳氏的名著《說文古籀補》也采用了不少陶文.吳大澂也是與陳介祺同時期的研究古陶文字的傑出人物。

劉鄂是刊印陶文成專書的第一人。庚子戰亂,王懿榮遇難,王氏生前所藏陶文與甲骨,均歸劉鄂。劉氏從陶文中選拓五百餘品,1904年印成《鐵雲藏陶》三冊(另一冊爲封泥)。1912年倭人大函孝太鄯之《夢庵藏陶》一卷出版。

在《桐鄉徐氏印譜序》中,王國維斷定陶文與兵器、璽印、貨幣文字爲六國古文一係,指明了陶文的時代。打破了傳統金石學隻重文字,不重器物和出土地的弊端。

顧廷龍在1936年所著《古陶文孴錄自序》中雲:當今古文字學稱盞之日,殷有卜辭,周有銘刻,秦漢有小篆,皆可表其一代之製,尋其變遷之蹤,而七國陶文實爲樞紐,尤可貴矣。

辛亥革命後,陶文藏家日多,亦引起海外藏家關注。有吳隱《邂齋古陶存》,方德九《德九存陶》,張培澍《古陶瑣萃》,楊昭惰《古陶拓片》,邵章《古陶器文》,謝方《雲水山人陶文萃》,以及方清霖、姚華、潘博山、溥心佘、劉體智等家的拓本。內容都以戰國陶文爲主。

1934年,王獻唐輯成《鄒滕古陶文字》。1 9 3 5 年 唐蘭先生作《陳常陶釜考》,1943年孫尋、孫鼎所編的《季木藏陶》是極負盛名的一種。2006年王恩田《陶文圖錄》出版,收錄了大量齊陶文。2006年倭人中村伸夫編著 /今井淩雪監修《簠齋藏古陶文選》

山東呂金成先生亦集藏齊陶文,且以考古學角度對陶文所在器物進行研究,曾主編印學研究第二集,彙國內藏家專題研究古代陶文。

建國後,有李學勤、朱德熙、裘錫圭、王恩田、鄭超、高明、孫敬明等許多學者對齊國陶文撰寫了不少文章,成績顯著

齊陶文的分類

齊國陶文從形製上可分爲刻款和印款

刻款是在陶器製做完畢尚未燒製之前,用銳器刻劃文字,字形奔放谘肆,印款是其時用事先做好的陶印鈐蓋上去,文字規整大方 , 有陰文,陽文兩種。古樸之美不讓戰國璽印。

齊國陶文從性質上可分官營和民營。

官營製陶業陶文主要發現在量器上,有人名(皆爲陳氏),立事歲,左裏敀等文字。

民營作坊陶文的常見格式爲。地名*人名。有的陶文隻寫人名。少數陶文的人名後再加器物名。一般爲某裏人陶者某、某裏人某等幾種類型,均見於生活用陶。

齊國陶文收藏

清末至民國後,幾位陶文大家藏品,因各種原因,或流散 或進入博物館。新時期以來,隨著金石學的複興,又湧現了大批的私人收藏家。

如山東農夫山房,翰齊齋,稷齋,海上步黟堂 四川星漢齋等,都是當今藏陶大家 對於陶文的研究,拓片的製作,題跋,精彩紛呈不輸古人 。

齊國陶文的欣賞

陶文作為金石文化之一種,其最佳的賞玩和流傳方法就是製為拓片。在原物上直接拓印下來,纖毫畢現。其古拙靈動的線條、飽經滄桑的曆史痕跡、先秦文字的樸拙意態,將兩千多年前的書法雕刻展現在今人麵前,達到意與古人近的境界,令人生發思古之幽情 。再以手卷,掛軸, 冊頁, 鏡框的形式展示 是賞玩研究的最佳方式,拓片通過宣紙,墨拓所展現的黑白世界,濃如烏金淡似蟬翼。別具金石韻味,具有強烈的審美意趣和收藏價值。特別是乾嘉以降,文人與藏家之間多以拓片貽贈、交換爲尚。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薪傳。

 

 

                                                                                             本文轉自月雅書畫

 

Scan with WeChat to
follow the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