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一劍無痕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明極難傳揚,糟粕隨意橫流 --- 過年習俗隨想

(2024-02-15 07:45:11) 下一個

本想春節前聊這個,但害怕破壞大家過年氣氛。

小年那天,有朋友轉給我這個:

-------
小年的來曆

        朱元璋年輕時是一窮光蛋。一年過年,他身無分文,想在肉鋪裏賖幾斤肉過年,老板不肯,他說那賖一個豬頭吧(古代豬頭很便宜),老板豬頭也不賒。朱無可奈何,隨手在街道牆壁上寫上一首打遊詩:
可憐可憐真可憐!
別人有年我無年,
賒個豬頭要現錢,
有朝一日當皇上,
老子要過二個年。
        想不到朱後來真當上了皇帝。這一年快過年了,他想起曾經寫在牆上的打遊詩,為了自己的金口玉言,他頒旨,從今年起過二個年,一個小年,一個大年。當時已是臘月二十二了,就定在明天臘月二十三是小年。由於交通不便,聖旨傳到南方遲了一天。所以就有了北方人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人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
      祝萬事順遂,小年快樂!

------


前麵那部分可以當段子樂一下,後麵完全胡扯。朱元璋的皇城在南京,傳聖旨怎麽能傳出個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 

實在忍不住,就將上麵的疑問回複給朋友。他沒吭聲,估計生氣了。

前麵那個段子其實也是胡扯,朱元璋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小時候讀過私塾,當和尚時鑽研過佛經。後來當了皇帝,詩詞也能搞一搞。看看這首:

燕子機兮一秤砣,
長江作竿又如何,
天邊彎月是秤鉤,
稱我江山有幾多。

可能按照嚴格的格律,詩有不少毛病。但意境和用詞很不錯的。大家想,他老人家怎麽會弄個“可憐可憐真可憐。。。。老子要過二個年”的東西。 可能有人狡辯,說這是年輕時寫的,當時沒有當皇上後那麽有文化。胡扯不是,老朱當皇上後有了文化,難道他不知道那個打油詩有損他的文化現象? 如果他知道有人傳揚,會不會立刻下令封殺這個打油詩的傳播? 更進一步,會不會就不讓大家過小年了? 

研究曆史的人通過朱元璋批的奏章,還有他留下的墨寶,得出結論:老朱和文化人交流時,運用適當文明文字一點問題都沒有。書法方麵,康有為還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看看他的字:

 


昨天初五,還是那位朋友又傳來一個視頻,那是一幫人跪地磕頭的鏡頭,說是接財神爺。

本想也給他說幾句的,但新年不該破壞他的心境,隻好在網上發發我的牢騷。

中國過年(小年大年)好多習慣都基於下麵的故事。

每家都有幾個神照看著你的生活,其中有個叫灶神,又叫灶王爺,灶君,灶君司命,灶神星君。 還有傳說他的管製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

說白了,就是管你的吃。 

可是邏輯有點混亂,既然他有單一職位,應該是一個神。但是他必須到凡間每戶人家上班。隻能理解是他老人家給每家安裝一個攝像頭加數據存貯器。但咱中國人不崇拜那個神,而是崇拜這個攝像頭。

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或二十五。這些在每家每戶上班的灶神(攝像頭加數據存貯器)要上天給玉皇大帝述職,報告這家人一年的吃的情況。所以這天大家這天過小年,給灶王爺送行。

是不是太落後了? 玉皇大帝混這麽多年,連個星鏈網絡都沒有。沒有倒也罷了,臘月這幾天他老人家要去看這好幾億的每家每戶一年的資料,用電腦不? 不用的話,他老人家怎麽忙得過來? 

你說他躺平不管? 不行,因為他必須給每家每戶弄個指示,讓灶王爺分發下去。還沒有電腦,用毛筆寫。靠,幾十天不睡覺也弄不完對不對?

財神呢,故事雖有不同,但脈絡差不多。我懶得介紹了,抄一段吧:

財神在中國道教中是主管世間財源的神明。中國民間習俗中,除夕是春節中最熱鬧的一天,除夕之夜人們吃罷餃子,徹夜不眠,等待著接財神,有人還送財神上門,到了初二還要祭財神。現在,以正月初五日迎財神最為盛行。祭祀的財神分文財神和武財神,武財神趙公明、關公等;文財神為比幹、範蠡等。除此以外,人們信仰的財神還有五聖、柴榮、財公財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文昌帝君、活財神沈萬三等,其中文武財神、五聖的信仰最具廣泛性。


看見沒? 和灶神一樣,每家每戶都有有一個或好幾個財神。你家有個趙公明和關公,我家也有個趙公明和關公。我就不知道,如果你我兩家這一年因宅基地起了民法官司,我家的關公是不是要和你家的關公打一架? 

當然還有很多神啦,邏輯都那麽矛盾,但上千年來沒有人去質疑這個。

可是有邏輯的東西呢,傳播起來非常困難。傳著傳著,還走入了歧途。

說說關於禮儀和跪拜的事。好像以前聽人講過(論壇或者微信群), 東周列國依舊後來春秋戰國那時候官員或文化人見麵的“拜”是一種很自然的身體禮節。 那時候沒桌子和凳子,大家都席地而座。 哥幾個聊了好好的,外麵又來個朋友,你至少要用身體語言表示一下尊重。如果你席地而坐,站起來和來人握手,太麻煩了。怎麽辦, 你講腰彎一下,頭抵著點一下,非常好操作。於是“拜”就成了禮儀,其實和你站著鞠躬差不多。

為什麽要一拜二拜還三拜呢? 其實就是為了不同時刻禮儀的區別。外麵來個表哥,你拜一下沒問題。你老丈人來了,是不是覺得拜一下不夠?於是你拜兩下。要是來個女明星,你是不是有某種拜三下的衝動? 

還有那個“叩首”,也就是現在的磕頭啦。其實也是席地而坐時極容易完成的動作。說白了,就是現在的“點頭”。但是既然弄成標準禮儀,你點頭需要個規範。要不就會有以下的麻煩。例如以下場景:

大家知道山水蒼茫是我的老師,我該對他尊敬。一天,一劍召來幾位朋友在自家炕上盤腿而坐圍在一起吃花生喝茶聊天,這時山水老師來了,一劍我“拜了” (動作很大,大家都看見了),也“叩”了點頭了。但有些人覺得我沒“叩”,因為動作不明顯。腰上肌肉動一動,你身體上麵怎麽也得有幾十公分得位移,但脖子上動一動,頭也隻有幾公分的變位。有些人眼神不好,很有可能開不出來。怎麽辦? 大家就弄個標準姿勢,將“叩”這個動作弄得明顯一點。


大家想一下,回到古時候,這個“拜”“叩”是不是很一種很自然又很得體的身體禮貌語言? 

後來大家站起來了,坐到椅子上。你還要去做這樣的動作,是不是很奇怪?

你首先要跪下去(模仿席地而坐), 然後去搞“叩”和“拜”。問題是,你已經不在客廳席地而坐,地上就沒古時候那麽衛生了,你撲通跪下去,褲子是不是弄髒了。

好,不多說。大家有興趣去看這個文章吧: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53505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