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難得一見的老照片 - 說不盡的民國 (ZT)

(2017-04-24 09:51:03) 下一個


 

手頭這本《影像民國1927—1949》,翻了又翻。幾次想分享,又遲疑:民國,說了又說,會感覺膩歪吧。不過每看到這些老照片,還是會有所觸動,奮起與感傷之情交織。那就聽感覺的,挑選了其中部分和各位分享。

這部影像集由秦風老照相館編纂,涉及人物、時代、風土,內容簡介裏闡釋了初衷:“不燒香不媚俗,隻是回眸中國人的悲歡離合,誠摯地麵對自己的過去,讓所有奮鬥、背叛、犧牲、求存的故事自然呈現,交織成國人的生命之歌。”

常想,民國為什麽說不盡呢?大概是新與舊、苦難與安穩、豐富與純真……一切皆在大變動的時代背景下放大,皆血肉豐滿、鮮明動人起來。


 
蔣介石

1937年,在革命元老朱培德上將的葬禮上,蔣介石對這位長年支持自己的前輩的過世傷心不已,掉下了眼淚,留下了難得一見的畫麵。蔣介石,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參加過辛亥革命,後來由孫中山提拔,出任黃埔軍校校長,以武力平定兩廣,完成北伐,實質上成為南京政府的締造者。
 


張自忠

抗戰時期,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在重慶留影。張自忠,早年參加馮玉祥部,後任第三十八師師長,參加長城抗戰,率大刀隊英勇殺敵,振奮全國人心。抗戰爆發,張自忠率部與日軍鏖戰於臨沂,後參加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等,1940年在棗宜會戰中捐軀,國民政府為他舉行隆重的國葬,張自忠也成為中國人心目中永遠的民族英雄。
 


司徒雷登

1948年,新中國之前最後一任美國駐華大使留影。司徒雷登生於杭州,父親為美國傳教士,他繼承父親衣缽,在華傳教,先後任南京教會事業委員會主席、燕京大學校長。1946年7月,接替赫爾利出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4月,解放軍攻入南京時,司徒雷登並未隨國民黨去廣州,反而留在南京,試圖與中共接觸未果,後因毛澤東文章《別了,司徒雷登》而聲名大噪。
 


石美瑜

1947年2月25日,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審判長石美瑜準備進行南京大屠殺主犯穀壽夫審訊工作前,在軍事法庭外留下紀念性的鏡頭。抗戰勝利後,石美瑜主持的軍事法庭實地收集了大量證據,包括千名以上幸存者的口述紀錄、國際友人的作證等,確定日軍在南京一地屠殺了約三十萬非武裝的中國人。今天海內外有關引述南京大屠殺的資料,大體上均是石美瑜擔任戰犯法庭庭長時所搜集的。
 


陳璧君

1946年,汪精衛之妻陳璧君在蘇州法庭受審。陳璧君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早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在上海與汪精衛結婚。汪偽政權成立後,陳璧君參與偽政權內部權力運作。抗戰勝利後,陳氏以漢奸罪名被判無期徒刑。
 


陳公博

1946年,汪偽政府要員陳公博在蘇州法庭受審的情景。陳公博一生經曆重大變化,最早加入同盟會,又代表廣州共產主義小組出席中共一大,後長期追隨汪精衛。抗日戰爭結束,陳公博逃往日本,旋被引渡回國,江蘇高等法院以通敵罪名將陳公博判處死刑。
 


黃柳霜

1936年,好萊塢華裔女星黃柳霜首次返回中國,在南京留影。黃柳霜為第三代美籍華人,祖父母來自廣東台山,經營洗衣店。黃柳霜自幼即參與電影演出,成為好萊塢第一位華裔女星。抗戰前夕,黃柳霜返回中國,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亦隨梅蘭芳習京劇。
 


李霞卿

1935年,女飛行家李霞卿在美國芝加哥接受飛行訓練。李霞卿出身於廣東革命家庭,早年隨父赴歐洲,同時受東方文化熏陶,曾短暫出演電影,後赴美國學習飛行,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隨後,李霞卿在上海舉行精彩的飛行表演,轟動一時。抗戰時期,李霞卿以飛行表演在國際上宣傳援華活動,不幸在一次事故中喪生,然其事跡已為近代傳奇。


精銳部隊演練

1935年元旦,中國軍隊裝備新式武器,在南京近郊行軍演習。為了準備有朝一日與日本全麵作戰,國民政府由歐洲各國積極購入新式軍事裝備。
 


羞澀的女童子軍

1935年,在南京童子軍活動中,一位女童子軍上台練習演說,一臉羞澀。國際童子軍活動進入中國後,受到政府的推廣,許多幼童參與童子軍的健身、露營、登山等活動,學習遵守團體生活紀律和發揮個人創造力。
 


運動場上的休閑時尚

1933年,第五屆全國運動會會場的選手合影。全國運動會中穿著休閑服的選手,其休閑服飾造型走在時尚的尖端。
 


胡蝶返國盛況

1935年,影星胡蝶隨梅蘭芳出訪歐洲,返國時,大批影迷湧至碼頭迎接,盛況感人,新聞界對此幕多所著墨。
 


川南饑荒災民

1937年初,川南饑荒中全村逃亡的災民,俱為老弱婦孺,手捧的枯葉為僅有的可食之物。這場饑荒曆時三月,隨著甘霖下降,災情始趨緩。
 


上海租界的法國閱兵

1936年,法國軍隊在上海租界舉行閱兵。自《辛醜條約》簽訂以來,外國軍隊得以合法地駐屯於中國的土地上,成為國人內心難以平撫的恥辱。
 


日軍刺刀下的中國百姓

抗戰時期,攻占山西的日軍部隊用刺刀脅迫著中國百姓。太原戰役之後,日軍由山西下河南,直逼武漢,沿途燒殺,中國百姓傷亡慘重。

 


警告漢奸的抗戰標語

1937年,中央宣傳隊在南京城外進行抗戰宣傳。淞滬戰爭激戰三個月,日軍由上海撲向南京,國民政府在江南城鎮製作各種抗日標語,照片中的標語警告那些主動提供情報配合日軍攻擊的漢奸分子。
 


長沙大火後的男童

1938年,長沙大火後一名幼童坐在淪為瓦礫的家園前,滿麵愁容。日軍進攻長沙之前,國民黨守軍焚毀市區,因傳令有誤,造成長沙大火,五萬餘房屋全毀,兩萬餘居民被燒死,大批災民無家可歸,造就抗戰中的人為慘劇。
 


台灣少年團的英姿

抗戰時期, 台灣少年團成員進行操練工作。台灣籍抗日英雄李友邦早年由台北潛返大陸,就讀黃埔軍校。抗戰爆發時,李友邦招募旅居閩浙的台灣同胞,組成台灣義勇軍,其子弟則組成台灣少年團,從事醫療和宣傳工作。
 


不屈不撓的浙江榮譽團

1939年12月,浙江地區抗戰受傷的戰士編入榮譽團,雖然離不開拐杖,但他們服裝筆挺,儀容整潔,散發著不屈不撓的英氣。浙江敵後遊擊隊十分活躍,對日軍也形成了強大的牽製作用。

 


婦女團體向陳納德獻旗

1943年,中國婦女團體在重慶向陳納德獻旗。陳納德為美國空軍戰術飛行教官,應宋美齡邀請來華,任杭州筧橋空軍軍官學校教官。抗戰爆發後,陳納德組織美國誌願航空隊,又稱飛虎隊,英勇作戰,對中國抗戰有卓越的貢獻。
 


幸存者痛苦的記憶

1946年,國民政府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在南京市開設數個臨時調查處,收集日軍南京大屠殺的證據。被害人家屬和幸存者紛紛前往調查處提供證詞,南京市民陷入痛苦的記憶。
 


穀壽夫的行刑

1947年4月,南京大屠殺主犯、原日軍第六師團司令官穀壽夫被押往雨花台途中。在戰犯法庭上,穀壽夫在屠殺證據前態度困窘,不過在伏法的過程中,神情倒顯平靜。
 


北平天安門前的信步

1946年,北平天安門前,兩名國民黨軍人在暖陽下信步。國共兩軍在中原地區發生武裝衝突,內戰烏雲逐漸籠罩全國,不過北平市內尚顯平靜。
 


周恩來抵南京

1946年10月,中國各黨派代表前來南京出席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中共代表周恩來搭機抵南京,其右為政協秘書長雷震,其左為孫科。周恩來以優秀的談判技巧為共產黨取得主動,同時也以他個人的風範贏得民主黨派的心,為共產黨樹立了民主開明的形象。
 


東北籍民眾反蘇示威

1946年,東北籍民眾在重慶發起請願活動。抗戰結束前夕,蘇聯揮軍進入中國東北,戰後遲遲不撤軍,激起中國人的反蘇情緒,主要城市出現示威遊行。
 


東北日俘遣返

1945年,東北日俘由葫蘆島遣返回國。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在美國協助之下,將約一百五十萬的東北日僑遣返日本,少部分日軍戰俘亦得以歸國,而近六十萬東北日俘被蘇軍遷往西伯利亞,在冰天雪地的勞工營待了三至四年。
 


國民黨軍警包圍示威學生

1947年5月,全國學生發起反饑餓、反內戰大遊行,抗議國民黨政府的政策,要求立即改善人民的生活。圖為南京學生遊行中遭受國民黨軍警的包圍。學生抗議行動反映了全國人心的向背,成為國民黨全麵失敗的征兆。
 


曖昧的蘇聯大使

1948年,蔣經國(右三)在下關車站迎接新任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蘇聯在國共內戰中態度曖昧,一開始,紅軍支持中共部隊進入東北,並且轉交大批關東軍武器。三大戰役後,蘇聯期待國共隔江而治,解放軍攻下南京前,蘇聯大使羅申竟隨國民黨遷往廣州。隨後羅申返回蘇聯,又直接前往北京,成為蘇聯派駐新中國首任大使。
 


蔣氏夫婦最後的祭祖

1949年春,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在浙江奉化的溪口老家,祭拜先祖的碑石,這是他們離開中國大陸前最後一次祭祖。此照中的蔣介石正好六十二歲,雖不稱老,但絕不年少,對比蔣氏率北伐大軍誓師的一刻,其間已有二十三年。中國曆史經過了疾風暴雨,有如千裏行舟,過了一山又一山,在此出現一大轉折,蔣氏夫婦的背影似乎為國民政府的曆史畫下了一個句點。
 


舊式私塾的國學教育

1930年代,華北一家私塾中的老夫子正在教學童識字。民國成立後,新式學校取代了舊式學堂,但鄉下仍有傳統私塾教授四書五經。這種教法雖稍嫌古板,卻使得孩子們慢慢地打下國學基礎。


金女大體育舞會

1948年,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體育舞會表演。金陵女子大學,簡稱金女大,為全國名校,最早是由西方教會提供教育資源的,因此外語教學極為出色,女學生品學兼優。
 


鄉間學童的課堂

1930年代,華東,鄉間學童上課的情形。沿襲傳統寫字的方式,孩子們手持毛筆,桌上一盤墨汁。


江西牧童的鄉間小路

1 9 3 0 年代,華東, 江西農村的牧童。貧農兒童難以上學讀書,稍長即下田幫忙,或牧牛羊。圖中牧童騎牛過田間路,兩者親密,這是常見於中國古代的詩詞繪畫中的意境。


富春江上的笑靨

1939年,華東,富春江上的小姑娘劃著船槳,露出甜美的笑容。富春江是浙江境內主要河流之一,風景秀麗,遠近馳名。
 


長春市年景

1948年初,長春市年景,年貨大街熙來攘往。此時國共大戰幾燒遍東北大地,多半在鄉村和中小城市,大城市暫且幸免,不過這年年中以後國民黨部隊困於長春,城內爆發駭人的饑荒。
 


●笑容綻開的媽媽

1942年,在重慶兒童健康比賽中,幾位媽媽抱著獲勝的孩子,笑得開心。盡管時值抗戰,日機對重慶施行猛烈轟炸,市民舉步維艱,但另一方麵,大家亦努力過著正常的教育和文化生活。
 


三峽的裸身纖夫

1930年代,長江三峽上赤身裸體的纖夫。他們因長年工作,體格勻稱,對應著山光水色,自有幾分藝術的氣息。三峽逆險之處常由纖夫沿岸拉船,天熱時,纖夫們一絲不掛,成為地方一景。
 


淩空跨越的僧侶

1930年代,四川江油竇圖山上寺廟即景。僧侶以簡易的鐵索為橋,踏索穿越,幾是淩空蹈虛。不過這位僧侶神色若定,步伐穩健,仿佛舊時小說所稱的武林中人。
 


佩刀的山中武士

1930年代,雲南英姿煥發的山中武士。這裏位於中國西南邊境,與緬甸、越南接壤,山嶽河流遍布,許多少數民族也居於此,充滿神秘與浪漫的色彩。
 


香港熱鬧的街道

1930年代,香港街道。英國殖民政府在此興建現代大街,不過巷內仍可見華人傳統的熱鬧市集。
明豔照人的台灣仕女

日據時代,台灣美女合影。盡管受到日本殖民統治,接受日式教育,大多數台灣人仍以穿戴傳統中國的服飾作為中華民族的認同象征。男士喜穿唐裝,女士則是一襲亮麗的旗袍,明豔照人。
 

阿裏山上的鄒族婦女

日據時代,台灣阿裏山上的原住民,多屬於鄒族部落。在鄒族的傳說中,女神降臨玉山,首次創造人類。鄒族分布在阿裏山一帶,以狩獵為生。光複後,大陸人到此山有感並創作了名曲《高山青》,曲中“阿裏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裏山的少年壯如山啊”,即指鄒族男女,由於《高山青》曲樂清新優美,聞者莫不對阿裏山產生極大的向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vera 回複 悄悄話 漲知識
磨不開 回複 悄悄話 很有意思。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