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此情可待成追憶 ZT

(2012-02-13 05:46:56) 下一個

此情可待成追憶

 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隻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錦瑟》是中國詩歌史上爭議最大的詩作之一。此詩以含意的隱晦、意境的朦朧而著稱,也以其特有的朦朧美和豐富的暗示性,吸引曆代詩評家和注家一次又一次地試圖了開她神秘的麵紗。

  李商隱之詩大都不易解,而諸詩之中以《錦瑟》為首。李商隱之詩之所以難解,典故的運用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因為李商隱之詩往往是逐句用典,而且用典時又“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乃至一典多用。故詩句的意義往往已與原典故所表現的意義有所不同。《錦瑟》一詩所引用的典故更不隻一個,而這些典故經詩人加以融合,“經過主觀想象的創造,而具現一個全新的意象。它已脫離原典的曆史時空湖概念而存在,而獨立為一種當下趕法的意象了。”本文將歸納分析曆代詩論家對該詩的評析,並通過分析典故在該詩中的運用試圖作出解讀和賞析。

解 題  
 漢魏六朝以前的詩歌,詩與題的關係較為鬆散,但自唐起,詩與題的關係開始緊密結合,詩句不僅“將題目字字寫到”,“且詩意的理解往往仰賴題目提供線索”。反過來說,由於唐宋之際的製題多半明確,於是“題目空泛者,往往暗示了該詩詩意反而別有所指。”


  賞 析 紀曉嵐評說:“以‘思華年’領起,以‘此情’二字總承,蓋始有所歡,中有所阻,故追憶之而作。”

富於抱負才華,一曲人生悲歌。籠罩哀傷低徊,淒迷朦朧的情調氛圍,衰頹的時代中正直,軟弱的知識分子既不滿,又無力;既有所追求,又時感空虛;既深沉哀傷,又對原因感到惘然。

  他沒有采用通常的曆敘平生,而是將境遇和心理幻化為顯證性圖景。形象鮮明豐富,內涵虛泛、抽象 和朦朧。既缺乏明確性,又具有暗示性,引起多方麵的聯想。但這些象征性圖景,又是被約束範圍內,因此讀者在感受和理解上的某些具體差異並不影響從總體上去把握。這種總體含義的明確性和局部含義的隱約性,象征性圖景的鮮明和象征性含義的朦朧

  紀曉嵐所謂“中間四句迷離惝恍,所謂‘惘然’也。”暗示詩、畫、樂三位一體。這和立體主義畫家(PICASSO)的名作《格爾尼卡》(GUERNICA)表達手法相近。“這幅畫的內容是要用象征的手法來反映普遍性的暴力,當然也要反映格爾尼卡的慘劇,而這幅畫的形式,我們已經看到,是要打破裏和外的對立,要建立起一種不確定性、模糊性”畢加索似乎在說,我要表達,表達這種恐懼,但藝術不能達到這一目的,我能做的隻是‘我要表達’。繪畫不能發出聲音來,不能說話,因此藝術家要做的就是展示沒有聲音的呼喊。畢加索想使他的藝術達到呢感直接說出來的強烈程度,使藝術充滿力量,但繪畫卻做不到,因此他隻能表現這種沒有聲音的呼喊。”詩貴於含蓄,歇斯底裏的呼叫和呐喊是成其為詩歌的。詩歌是凝滯的語言,她被寫在紙上是沒有聲音的。通過錦瑟來表現因而這些畫麵具有音樂意境、畫麵形象和詩歌意象的三重暗示性。

  中間二聯所展示的象征性圖景在時間、空間、情感方麵盡管沒有固定的次序和邏輯關係,但它們都帶有悲愴、迷惘的情調,再加上工整的對仗,淒清的聲韻和相關意象等多種因素的映帶關係,全詩仍然具有明顯的整體感,而悲愴的情感是與珠圓玉潤、精麗典雅的詩歌語言和諧結合,更使這首詩體現了一種淒婉的美感。 


國錯反鎖國
出國如天索
出國受挫者
拙作因失措
搓揉復撮合
歲月竟蹉跎
磋商甚要緊
戳穿無做作

Mourning frustrated colleagues

google, need correction---
Country wrong locked country/Go Abroad was as hard as cable to heaven/Abroad frustrated /Apology due stricken/Knead complex match/Years actually wasted/Consult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hing/lay bare without affectatio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