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老吳

友風子雨,明月入懷。
個人資料
吳友明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記:2016閩南故鄉行(十五)

(2017-02-26 22:52:41) 下一個

10月1日(2)

今天約阿飛和幾個工友見麵,我們沒有預定吃飯還是遊玩,順其自然。早上9點到阿飛家的時候,幾位工友已經在那裏等我了。他們都是我在海澄鎮的龍海印刷廠的工友。我在印刷廠工作6年,和這幾位朋友最好。出國之後我第一次回來,就已經找不到他們了。後來更不用說了,直到現在已經20幾年沒見到他們了。去年回來,我和很多朋友已經見過,唯獨印刷廠的朋友沒有,還是要感謝微信,就在幾個月前,我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們。因此,今天能和他們在一起處處,聊聊天,泡泡茶,就很幸福了,其他朋友的聚會都安排到明天中午的飯局。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現在有“同學會”,卻很少聽說“同事會”,單位的工友和同事,好像友誼不是那麽天長地久。但是我不這樣看,人與人之間的友情,不是以同學和同事區分的,那是來自內心。

阿飛夫婦是退休在廈門,但石碼的房子還在,和我家在同一條街。他是在1981年就蓋這個房子,把騎樓的老房子拆除重新蓋。他是泥水師傅,還可以自己獨立承建三四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更不用說自己蓋房。他蓋這個房子的時候我還給他當小工,挑磚頭到屋頂,非常累。他是個非常會吃苦的人,有時遇到水泥澆鑄,幾十小時不休息。他的這個房子是80年代的建築風格,大門是雙開的厚厚的木板門,地板是方塊地磚,但是我這次回去的時候發現地板已經是瓷磚了,牆壁和天花板也重新裝飾新材料。其實地磚比瓷磚更接地氣,可以消耗潮濕的水分。石碼地勢低,遇到“灰染”天的梅雨季節,瓷磚的水份揮發不掉,走路都可能滑倒。潮濕,是石碼舊城的老房子無法克服的問題,這也是年輕人不喜歡住舊城老宅的原因。

這次他專門從廈門開車回來陪我,因為節日,昨天他的車堵了大半天才到石碼。還有一位是從海倉來的,在我眼前都認不出來。難怪!23年了。記得1993年我們一家移民美國,那時我們在漳州的家已經被拆遷,我們住在一座還尚保留的職工宿舍作為臨時的家,這幾位朋友到漳州為我送行,從街道到我的家要走過幾十米的廢墟。我至今忘不了阿飛對我說:“友明你的頭發開始白了。”進入40中年而一事無成的危機感深深壓抑著我,我的心就像腳下的廢墟,要到地球的另一端重建我的家園,我不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不知道我的幾絲白發在飛越太平洋之後,會不會堅挺一些?或者更加萎靡?

而現在我們這種年紀的人,很多人頭發都花白了,為了會見親友體麵一點,大都有染發,但是不管怎樣偽裝自己,已經是花甲之年,表麵上看大家的笑臉還是和以前一樣燦爛,但是身上的零件都老了,什麽時候哪個零件出了毛病,你的鍾卡住了,停擺了,就一勞永逸了。大家是見一次,賺一次,即使有千般困苦也不在朋友目前顯露。

我原來是沒有抽煙的,大家說起過去的故事,話一投機,阿飛遞給我一支煙,我就點了,點完還接著點,好像喝了興奮劑。回家的時候,阿飛還把一包煙塞給我,連帶打火機。跟他是不必怕獻醜的,如果是一般朋友,還以為你有抽煙還不舍得花錢買煙。去年回中國,我也是偶爾抽煙,回到美國就自然戒了,看來今年還是如此。偶爾抽幾根沒有關係,高興就好。

他們這些年都混得不錯,都當了“孫經理”,在龍海和廈門都有自己的房子。阿飛是80年代初就辦理停薪留職當泥水師傅,承建樓盤,每個月交給工廠十五元,直到90年代初期,工廠倒了,他保留的這個職工位置一點意義也沒有,十幾年的錢是白交了。後來他又辦了木材加工廠,這還是我出國之前的事情,以後他的事業越幹越大。記得80年代後期他曾經對我說過,想去澳洲,經過一番努力,還是沒有如願,然後還是腳踏實地地在故鄉的土地上打拚。他是個敢想敢幹大事的人,這是我最欣賞的地方。

有趣的是,其中的一位女工友對我說:“我的丈夫在龍海論壇看到你,說你寫書了。”我都記不起她丈夫的模樣,她說,她丈夫在網絡裏很活躍,所以知道我。我說很想和他會會,我在網絡十幾年,也見識不少。我還用我的真實姓名從美國登錄龍海論壇,鄉親們對我是相敬如賓,風平浪靜。不象在海外論壇,要承接八麵風雨。我很想知道龍海論壇那些“馬甲”們的真實麵目,遺憾的是時間有限,隻能錯過。

我出國之後就沒有去過海澄,我想到海澄看看,在印刷廠拍一張照片。阿飛說印刷廠已經拆掉了,還剩一座老車間而已,沒有什麽好看的。我說看一眼我就死心,於是他開車載我到海澄。

印刷廠原來的地方已經是麵目全非,那座五十年代末建立的劇場沒有了,那時劇場的樓上是職工的宿舍,我就住在最中間的那一間,抬頭就望見八卦樓。從廠外那條道路走就到月港碼頭,感歎月港的繁榮已經煙消雲散,孤零零的八卦樓死氣沉沉,有時走進看看,真是“地僻更無遊客到,樓前唯有野花開。”現在的八卦樓重新維修了,離開公路隻有幾十米,阿飛說要不要進去看看,我說算了。現在的文物保護建築太多了,看也看不完,什麽時候月港能夠重現往日的風采,我一定會再回來的,希望那時不但八卦樓還在,還有其他值得好好看的東西,比如月港的不夜之城,月港的東方明珠,那些古人沒有做完的夢,看來隻能在我們的下一代去做了。

在海澄兜了半圈,我們就回到石碼,我們在錦江道的一個餐館吃中飯,飯後阿飛就開車載我們到“紫林岩”。我以前總是聽石碼人說到“紫林岩”,我總是不知道在什麽地方,直到阿飛開車從高坑上山,我才知道是紫雲岩,而不是“紫林岩”。

“雲”和“林”在普通話發音是很容易分辨的,但是在閩南話說起來,就有點含混不清了,好在不管是天上的“雲”,還是地上的“林”,都是龍海人的最愛。龍海的白雲沒有霧霾,龍海的山林越來越茂盛。龍海人說的紫雲岩其實在“紫雲公園”裏。二十幾年前的紫雲山,樹木很少,現在是一處聚自然景觀、山林野趣、寺廟道觀,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公園。1996年,龍海市把建設紫雲公園列入社會公益事業項目,發動社會各界捐款建設紫雲公園,經過多年建設,公園各項基本設施配套基本完善,景點建設各具特色。如今,風光秀麗,環境優美的紫雲公園,已經成為人們遊覽,休閑,健身的好場所。龍海的人口密集,以前就一個中山公園,文革前的中山公園還有一個幾畝大的草地,草地的西麵還有一個大戲台,公園草地也是全縣開大會的場地,戲台就是主席台。

記得文革的時候,很多公審大會就在中山公園這個會場召開。那些心驚膽戰口號至今還在耳際回響。1979年這片草地被改建為錦江影劇院 總建築麵積4970平方米,有2951個座位,有配套設施,影劇場前廣場用方塊石鋪成。大家看戲有地方了,但是幾萬人口的石碼人卻連一片草地都沒有了,整個中山公園隻有中山紀念碑下的一塊水泥彈丸之地,龍海人多麽盼望有自己一個像樣的公園,直到有了紫雲公園,龍海人才有一個真正意義的公園。

對於紫雲公園的景觀,石碼人都耳熟能祥,我就不再描述。朋友送我一本龍海市慈善總會,龍海市園林管理處出版的《紫雲公園》,裏麵有詳盡的描述,我在這裏就不必再煞費苦心寫什麽“遊記”了。

 

看了紫雲公園,我才知道石碼人現在有山可爬了,以前要爬山的話,山路崎嶇不平,更不用說能開車上山。在海內外看過了太多的公園,紫雲公園的規模實在還是很小,要成為某級別的旅遊區還不到水準。紫雲公園至今還在建設之中,但是現在隻是初具規模。希望幾年之後的紫雲公園,能夠成為閩南一個著名的遊覽區。

我們在公園拍照之後,就回家了。朋友也很忙,大家依依不舍分道揚鑣,這時才下午2點半,今天的故事隻講到一半。

係列鏈接:

2016閩南故鄉行日記 (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