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人生哲理99條(90):德行是典雅敦厚的人性芬芳

(2013-12-31 14:33:50) 下一個

我們在平時的交往中,形容一個人行為的好壞,常常會用“德行”兩個字來衡量。說這個人的“德行”好,就是指這個人能夠按照社會的常理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言行;而說這個人“德行”不好,則主要是指這個人缺乏道德修養,個人的素質不高,人際關係也較差。什麽是“德”呢?古人雲:“德是下功夫,是有誌於道。”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內心的梳理、表現在外的行為的規矩。什麽是“行”呢?古人又雲:“行是走路。要步履平穩,舉止端莊。所謂“行步如風”就是走路要如風吹雲動般的清飄且穩重。”由此看來,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做人須先立德行,這是一個最基本的道理。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每個人的“德行”是不同的。“人之初,性本無。”如果一個人從小不接受“善”的教育,就會隨著種種不同環境的熏習,養成了壞“德行”,進而影響他的一生。從曆史可以證明,好的學習環境足以教育人們成為賢聖之人。相對地,汙濁的環境也會腐蝕人心,破壞人的本質,小者影響其一生與家庭,大者敗壞社會風氣、影響國家安定。若因此而背離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廢棄自己一般,甚是可惜!因此,加強“德行”修養是何等重要!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加強“德行”的修養呢?

 

    首先,就必須善於學習。不論我們是處在什麽樣的時代,加強學習是提高“德行”修養的一條最佳途徑。作為“德行”修養本身來講,它既是一個非常深奧的哲學範疇,更是一個人終其一身恐怕都難以達到的目標。“德行”的目標雖然很高,但也不是說它就是絕對的、是我們達不到的。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的“德行”修養,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平時的一言一行、一舉地動之間。有的恐怕也隻是我們舉手之勞的事情,問題的關鍵還是看我們所不所為,隻要我們努力地去學習、去實踐,踏踏實實地、一點一滴地、一件一件地去做,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盡心心力地去做了,就是朝著“德行”修養的目標前進了一大步。其次,要注重平時的鍛煉。一個人不是生來就具備高雅的道德素質的,而是從後天的學習和鍛煉中獲得的。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說,環境對人的影響有的時候是非常大的,一個生活在優美生活環境中的人,就會懂得如何愛護環境,珍惜環境。而一個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的人,讓他懂得如何珍惜和愛護環境,恐怕尚需一定的時間。第三,要注重平時的養成。一個人“德行”的好壞,不僅表現在他為人處世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他對人生的態度上,表現在他對事業的追求與熱愛上。隻要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就領悟了“德行”養成的真諦,也就達到了我們所追求“德行”修養的最高境界。

 

我們常說:保持善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進而培育其誠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其實,這都是中國古代聖賢的“德行”修養思想。宗教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提升人性向善的教育,但往往被忽視或排斥。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很容易人雲亦雲,產生了對宗教教育的嚴重誤解。佛教教育就是教人要覺――覺而不迷,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義;要正――正而不邪,思想純正、觀念純正、心地純正、行為純正;要淨――淨而不染,能明辨是非,不迷惑顛倒,能約束自己,不被染著。基督的精神就是“神愛世人”,就是不分族群,能相互包容、普愛世間一切人類。伊斯蘭教的精神是“至仁、至慈、至恕、至睿”的,這些無疑都是人類優良品行的標誌。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都倡導博愛與和平。而這博愛與和平是人類所必須,是維係人類安定的力量,是神聖的教育,更是“德行”的教育。

 

當感受到學習聖賢的經典,能夠提升自身的修養,能夠教好孩子,能夠改善家庭環境,能夠經營好事業,甚至能夠改善社會風氣時,我們內心的喜悅是無以言表的!俗話說“獨樂不如眾樂”,於是我們利用業餘時間義務為家長、老師、兒童舉辦“德行”教育培訓班,希望把學習的喜悅傳遞出去!更希望每一位炎黃子孫,以及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沐浴在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智慧之中,都能走出一條幸福美滿的人生之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