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生活變遷(63): 街邊小吃

(2012-02-18 06:43:37) 下一個

 

 

6070年代,老家的主要大街上,基本上沒有小吃。最多在市中心廣場有糖稀饊子,春節前夕,有芝麻打糖(我在《童年故事》中已經講過了)。到了70年代末期,大街上開始有冰棒和汽水了。那時候,賣冰棒的老頭老太,前後各挑35個廣口的暖水瓶,瓶蓋還用很厚的棉布包裹,防止溫度升高。下課時,同學們就跑出學校大門,擠在一起買冰棒。高中時期,大街上就有早點賣了,但街邊小吃仍舊還是冰棒和汽水,其它的東西還是很少。有時候,會有爆米花的人來居民區吆喝,我喜歡聽那最後“嘭”的一聲響;偶爾會有附近郊區的農婦,用竹籃子裝一些蓮蓬蓮花到居民小區來賣,雖然那時候沒有城管,但這樣做還是違法的,這是“資本主義尾巴”。

 

在廣州上大學期間,尤其是大二時候開始,大街上的小吃就很多了。那時候,經常逛花市,然後就去人民路的“好吃街”吃炒田螺和牛腩;大學校門附近也有牛腩,還有雲吞、煎堆等等。街邊的雪糕、汽水和冷飲是會有的。大學畢業時,大門口的炒粉生意很好,專門賺學生的錢。那時候已經有啤酒了,做完實驗,就去小吃店喝酒、吃牛腩,很爽!

 

80年代後期,大城市的街邊小攤小販生意蓬勃發展,而小城市則是剛剛起步。80年代初期,武漢的戶部巷、老通城等就開始繁榮了,而老家到了90年代初期,才有了第一條好吃街――大賽巷。不久,梅台巷、五一路、航空路、文化坊等近10條小巷子都形成了“好吃街”。這些“好吃街”,其實大多數都是有店麵的小生意,除了湖北的各式早點,還有炒飯炒菜(我在《湖北特色菜點》、《湖北荊州小吃一條街》、《武漢戶部巷小吃》等中有部分介紹);很多小鋪子,還經營蛋糕、麵包之類的點心。

 

街邊小吃的興隆,還是下崗職工多了,他們才學會自找出路的。真正算是街邊小吃的,還是其它食品,比如烤玉米、烤紅薯、糖水玉米、馬蹄(荸薺)串、水煮花生、棉花糖、糖炒栗子等等,以及雪糕、冰激淩、冷飲、綠豆湯等等。有幾個親戚,每年夏天就在公園門口賣涼粉,生意也是不錯的,但那時候還沒有城管,學校門口的生意最好。90年代中期開始,燒烤風靡的時候,似乎什麽東西都可以做燒烤,牛肉串、羊肉串、狗肉串,還有火腿腸、臘腸、雞翅、鴨翅、鯽魚、泥鰍,還有土豆片、香幹子、海帶、萵苣、茄子等等。後來還流行韓國的鐵板燒,口味又不同了。

 

90年代中後期,老家又出現了“九九大排檔”,隨後市區裏又出現了好幾個“大排檔”。這“大排檔”裏麵,有雞湯餃子、各類煎餃煎包、各類炒飯,有各種燒烤、冰鎮飲料,有稀飯、綠豆湯,還有麻辣蝦球、油燜大蝦,還有各種鹵肉、辣雞爪和小菜(如皮蛋、西紅柿、黃瓜、花生米、蘿卜幹等),最有名的要數鴨翅、鴨脖子、鴨舌頭、鴨頭、鴨屁股等等,此外,吃得最多的,還是牛肉串、羊肉串和豬肉串。在“大排檔”裏麵,還有畫像的、說故事的、演奏樂器的、算命的、賣唱的、擦皮鞋的,真可謂是三教九流,樣樣都有。

 

由於城管多起來了,大街上的小吃受到一些限製,主要剩下一些“跑得快”的個體戶,除了烤紅薯、馬蹄串、糖水玉米,再就是糖炒板栗。但雪糕、冰激淩、冷飲等,似乎不受限製,大街小巷都有。

 

日本幾個大城市(如東京、大阪和名古屋)的街邊小吃,都是在一個小小的推車裏麵,是日式尖頂的房屋結構;似乎就隻有糖炒板栗,而且還標明是“天津板栗”,公園裏麵有魷魚燒或章魚燒。其它的東西不多了。應該都有“執照”,不像中國的小吃,隻有自己“知道”。

 

21世紀後,最多最流行的街邊小吃,就是“麻辣燙”。老家的大街小巷,一時間到處都是“麻辣燙”小店,雖說衛生狀況不咋地,但大家也就是圖個嘴巴痛快!老板用一口很大的鍋子,味道的關鍵就在鍋子裏麵(據說有罌粟?),然後把香幹子、豆腐角、海帶、土豆片等不容易入味的食品放進去先煮,其它的食品(比如粉絲、麵條、肉類、蔬菜類等)都在一個架子上,根據顧客的要求再放入煮熟。每一個顧客用一個小碗,套上食品袋,待食物煮熟了,大家各吃各的;也可以要求用一個一次性的塑料碗裝著,一邊逛街一邊吃。這“麻辣燙”似乎源自四川,老家新形成的“好吃街”在文化宮路,那裏的“麻辣燙”比較多。此外,還有麻雀、牡蠣以及其它貝類的燒烤、油燜大蝦、狗肉火鍋、牛肉鴛鴦火鍋、毛血旺等等,都是很流行的。幾個朋友聚在一起,找一間有空調的房間,還是吃得滿頭大汗!

 

為了躲避城管,也是為了服務市民夏季晚上宵夜,很多個體戶在晚上6點鍾以後開業。一般都是在街邊人行道處搭建鐵架和頂棚,架起煤氣爐和炒鍋,有一個架子擺放各種鹵菜和新鮮蔬菜,水桶裏麵可能還有幾條魚,另外一邊還會有各種麵條、米粉、米飯、年糕等等,而中間就是桌子和椅子,也提供一次性碗筷,稱之為夜市。這樣的夜市,整個城市有成百上千個,沒有人管理,衛生條件也不清楚,但總會有人去吃。通常都是通宵提供服務。我有時也吃,比如蝦球、牛肉、豬尾、雞爪等等。另外,隔壁還會有冰鎮綠豆湯,1塊錢1瓶,很便宜。武漢的情況差不多,在武漢生活的幾年中,也都是如此。

 

多倫多的華人超市附近的廣場,在夏季有夜市,與國內差不多,隻是品種少一些,至少沒有狗肉和野味;每年8月份的希臘節、素食節、排骨節、啤酒節等等,除了狂歡,主要就是吃各國的小吃,但蔬菜是主要的,肉類也主要就是豬肉和牛肉,最多有雞肉和魚;老外很喜歡吃,但與中國的品種和味道比較起來,就不是一個檔次。

 

多倫多的街邊也有一些,100%都是有執照的街頭小推車,但推車的樣式,相比日本的推車,就比較難看一些。夏季有各種冰激淩、雪糕、冷飲;一年四季(除了很大的暴風雪和暴雨外)都會有熱狗、漢堡、三明治等等。餐車午餐供應,多倫多大學南門附近有兩個,一東一西;東門附近也有兩個,靠近皇後公園;北門附近有1個,在中國大使館那個路口;西麵主要就集中在St. George大街,通常都是35輛專用的餐車(小箱車),提供飯菜、麵包、漢堡、熱狗、墨西哥卷、壽司等等,其中還有一輛中餐車,中國學生說味道太差了。

 

在多倫多的主要街道上,類似的餐車(小箱車)很多,但主要是賣熱狗、漢堡、三明治、墨西哥卷、烤火腿、烤魚卷、蔬菜卷、Shawarma(即沙瓦瑪或沙威瑪,肉末配皮豆沙塔餅)、匹薩、皮塔餅、炸雞塊、炸雞腿、薯條、三角玉米片、玉米花等等。多倫多唐人街幾乎沒有街頭小吃,隻見過紮鮮甘蔗汁。可見,多倫多對於街邊小吃的管理是何等嚴格。雖然多倫多沒有城管,但這樣的事情是屬於警察管理職責範圍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