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生活變遷(22):身份證

(2011-11-13 11:10:25) 下一個

在身份證之前,戶口是個人身份的唯一證件,很多場合都需要,比如領取全國統一發放的各種票證(糧票、油票、布票、肉票等等)、去銀行存取現金、去郵局領取包裹等等。但是,戶口(本/薄)是以一個家庭來發放的,一般是父母,加上子女,有時候也有祖父祖母等長輩,或其他親戚(因地址變更等原因)。每個人的戶口單上,有個人的幾乎全部信息,甚至包括婚姻狀況、身高體重、學曆、血型、工作單位、居住地址等等。因為戶口上沒有照片,容易造假和濫用。當然,對於有些人來講,工作證、軍官證、學生證、教師證、記者證等等,也是可以的。軍官證、學生證、教師證等,在某些情況下,還是很有用的,比如旅遊門票半價。

 

參加工作後,全國開始申請並發放第一代身份證。記得當時照相都是在自己住所的居委會裏,因為居委會認識所有轄區的人員,外來人員也很清楚,當然,必須要有戶口才能申請。號碼是這樣的:4301217310022234,其中,第一個三位數是省代碼,第二個三位數是市縣代碼,緊接著就是自己的出生年月,但“年”隻有兩位數(即前麵的73),最後四位數就是地區或種群的代碼。表麵圖案是“漁網”,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之意,有效期是10年;正麵除了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還有具體的家庭地址,包括門牌號碼。使用幾年後,就發現是兩層塑料夾一層紙,而且兩層塑料很容易就分開了。

 

第二代身份證,似乎是90年代末期發放的,但全國不是統一時間。因為我們地區的身份證有效期即將到期,所以就更換第二代身份證。領取第二代身份證時,第一代被收回,還需要單位證明和自己的戶口,照相也是在派出所指定照相館。號碼是這樣的:430121197310022234。與第一代相比,就是“年”這一項變成了四位數(即前麵的1973)。但最大的特點,就是表麵有熒光的長城圖案和“CHINA”字樣,“漁網”還在,隻是更加複雜了,因為很多刑事案件都是由於第一代身份證容易造假導致的。有效期是20年,正麵的信息沒有變化。

 

在日本期間,機場和海關是使用的中國護照。但不久就在當地的“區委會”(應該是區役所)領到日本的臨時身份證,要憑中國護照、工作證明和老板的介紹信。照相是在區役所的快照,一周後就拿到了。日本身份證是這樣的:除了具體住址是中文(漢字)與日文的混合之外,其它全部都是中文(漢字),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中國的地址、在日本的目的、身份證有效期、區長的姓名等等,但很多地方還有英文注釋(實際上是中英雙語),背麵有區長的簽名蓋章。有防偽的標識,包括水印、花紋等等。我的名字是簡體和繁體兩種寫法。那個具體辦理身份證的工作人員,似乎懂一點漢語,還會使用《新華字典》查找我的姓名。

 

出國到加拿大之前,拿到了第三代身份證。領取第三代身份證時,第二代可以自己保留,因為時間還沒有過期,但要繳納20元成本費。當然,也還需要單位證明和自己的戶口,照相也是在派出所指定照相館,號碼沒有變化,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卡式身份證很“厚實”,比銀行卡還結實,而且不像前兩代是黑白照片,這次是真彩色。據介紹,第三代身份證是符合ISO14443 TYPE B的非接觸式IC卡,具有4k的存儲空間,非接觸IC卡存儲數據都是通過密碼限製的,卡片中的每個數據存儲扇區都有相應的讀密碼和寫密碼。表麵有一層塑料保護薄膜,使用幾次就掉了,但沒有關係。

 

在加拿大一段時間,一直使用中國護照,尤其在海關和機場。不過,第一次在加拿大海關入關時,隻需要填寫自己的地址,不到一個月,就會收到加拿大的身份證――楓葉卡(也叫PR卡,Permanent Resident Card)。照片時按照事先的通知準備好的照片,要求很嚴格;如果照片不過關,就要在海關臨時照相。楓葉卡是這樣的:除了照片之外,還有姓名、性別、國籍、出生年月、有效期和ID代碼(全部是英文和法文雙語),還有自己的簽名手跡,背景圖案是楓葉和加拿大地圖,而熒光水印則是比較小型的楓葉和加拿大地圖,色彩也不同,楓葉裏麵還有國徽圖案;此外,還有加拿大國旗圖案,和CANADA字樣。整個卡都是彩色的,但唯獨人的照片是黑白的,很是奇怪。背麵有磁條,估計是含有個人信息的高科技IC卡;有另一張照片,還有幾十個字母和數字的一串編碼,看不懂;有登陸加拿大的地點和時間,還有一個條形碼,有個人的身高和眼睛顏色,我們也成了機器人。

 

據說,若幹年以後的身份證就是一個小小的芯片(chip),隱藏在人體的某個部位,不會丟失,而且還能用衛星定位,你往哪兒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niersi 回複 悄悄話 加拿大還有身份證啊?偶這裏隻有駕照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