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世界各國“餅餅”薈萃:世界篇(上)

(2009-12-31 10:13:02) 下一個

1)匹薩(Pizza),也叫意大利薄餅、比薩(餅)、披薩(餅)、皮薩(餅),歐洲最著名燒餅,是一種由特殊的餅底、乳酪、醬汁和餡料製成的,具有意大利風味的食品。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是匹薩的發源地,在羅馬時代就有了,不過當時隻是餅,沒有配料。那不勒斯人認為好的匹薩是“發得好的麵團,和新鮮的西紅柿”,所以在那不勒斯最好吃西紅柿匹薩。上等的匹薩必須具備四個特質:新鮮餅皮、上等芝士、頂級匹薩醬和新鮮的餡料。區別匹薩餅的好壞是它的風味,但區別它做工是否道地,就要取決於它的韌性。做工地道的匹薩餅,麵餅外皮用意大利話說就不叫皮了,叫做皇冠。這種皇冠比較輕,相當薄,看起來像簡單的煎餅。餅底一定要每天現做,不可隔夜。

 

2),皮塔餅(Pita),也叫中東麵包。Pita是一種扁平的烙餅,呈圓形或橢圓形,像成人的手掌那麽大。一般將烙好的皮塔餅切成關圓形的兩半,然後從切開的地方分成兩層,形成一個口袋,通常在兩層之間填入其他食物後吃。Pita起源於中東以及地中海地區。後來隨著希臘文化的向東傳播,這種美食傳到了阿拉伯半島、印度和阿富汗,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正在穩步地擴展影響,在超級市場裏可以買到已烙好的皮塔餅。希臘最早開始製作Pita,不過希臘Pita隻是一種扁扁的麵餅,沒有膨脹。

 

皮塔餅的食用習慣很多,可以塗抹上各種醬料,可以蘸著鷹嘴豆泥,還可以卷成三明治。Pita餅的烘烤溫度相當高,大約為370℃左右,如此高的溫度使得扁平的麵餅戲劇性的膨脹起來,像一個鼓鼓的口袋。皮塔餅冷卻以後,裏麵的熱氣會泄掉,不過餅皮依然分開著,切開Pita,就可以往裏麵塞各種食物,做成美味的餡餅。在土耳其,人們把皮塔餅製作成類似披薩的食物(Lahmacun):把肉、蔬菜,有時候還有雞蛋,放在皮塔餅上,再用烤爐烤熟。而在希臘,人們更習慣與用皮塔餅來蘸醬吃,比如著名的酸奶黃瓜(Tzatziki)。

 

3),羊肉皮塔餅(Gyro),是皮塔餅的一種,這種食物在烙餅兩層間的口袋裏填有烤熟的羊肉片、洋蔥、青椒和酸奶醬等成分,其中的羊肉像烤羊肉串一樣烤熟,烤好後再切成片。羊肉皮塔餅是由生活在美國紐約的希臘人先做成的,所以雖然皮塔餅是從希臘等周邊國家傳出的,羊肉皮塔餅在美國要比希臘普遍得從(不過也有人說羊肉皮塔餅也是民源於希臘)。 Gyro一詞可能是來自希臘語中的“guros”,意思為“轉動”,因為烤羊肉串時需要不斷轉動羊肉串。在英國,羊肉皮塔餅也叫做 Doner Kebab,這一名稱來自土耳其語中的“doner kebap”,意思為“轉動的羊肉串”。

 

4),印度燒餅(Naan),或印度烤餅,翻譯為“饢”,或“楠”。“坦都(Tandoor)”是印度文“烤爐”的意思,Naan要貼在烤爐上烤,有點像湖北的“戈塊”;烤爐可以說在印度菜肴裏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Naan的口味很多,比如奶酪(cheese)餅、咖喱(curry)餅、Laasi餅、芒果和原味餅等等,好象還有蒜味、奶油、洋蔥等味道的。Naan的邊邊角角,脆脆焦焦,有著淡淡的糊糊的味道;撕扯起來竟然很有張力,麵都已經有了筋道的口感。

 

5),印度脆餅(Masala Papadam),也叫香料脆餅。其實就是標準的麥食料理,小薄餅,炸過以後,再灑上香料;羅勒(sweet basil)、洋蔥、蕃茄丁,配上桌上的青醬,很爽口。

 

6),印度薄煎餅(Chapati,恰巴堤、恰巴提、恰怕提),也叫印度烤餅,用印度的chapati粉製作,這裏介紹用3杯全麥麵粉,做8個鹹薄餅、6個甜薄餅、不需要發酵的方法。做8個鹹薄餅:將麵球按平,用擀麵杖擀平成一塊小圓形(麵板上放少許麵粉,擀麵時不會起粘);餅上抹少許油,對折後,再對折;折好8塊後,再用擀麵杖擀平成三角形;平底鍋中火加熱,將三角形麵平放入鍋中;餅中間會有氣泡鼓起來,隻需用鏟子按平,讓薄餅受熱均勻;放少許蔬菜油或橄欖油,兩麵煎熟烙透即可。再做6個甜薄餅:小碗裏放大約6茶匙白糖,兩茶匙桂皮粉(grounded cinnamon),拌勻;將麵球按平,用擀麵杖擀平成一塊小圓形(麵板上放少許麵粉以防起粘);餅上放1茶匙多白糖桂皮混合粉,抹勻;將餅先豎折到1/3處,再豎折到底;再橫折到1/3處,再橫折到底;折好6塊後,再用擀麵杖擀平成正方形;平底鍋,中火加熱,將正方形麵放入鍋中;餅中間會有氣泡鼓起來,隻需用鏟子按平,讓薄餅受熱均勻;放少許奶油(butter),兩麵煎熟烙透即可。一般鹹薄餅配著咖喱牛肉或雞肉吃,主食後,再享用甜薄餅。

 

7),印度澎澎餅(Poori,或者Puri或者Paani puri),翻譯為“皮歐哩”。材料:麵粉200克、全麥麵粉400克、油100克、炸油250克、鹽25克、荳蔻25克、泡打粉10克。製作:將麵粉、全麥麵粉、鹽、荳蔻、泡打粉、油混合揉成麵團,擀平;取30克重的麵團,擀成後約1 mm厚的麵皮,酥炸;起油鍋,以180℃度炸至澎起金黃即可。以筷子插入油中,筷子上浮出泡泡即為180℃。有人認為,將 Chapati 放到油鍋炸到膨脹,就是Puri(皮歐哩)了,沒有試過啊。

 

8),印度煎餅(Roti,或者Roti Paratha,或者Roti canai),翻譯為“魯堤”,用麵粉做成。印度人為了能在食物中攝取較多的營養,所以會配上一些由豆類做成的醬料來食用。如果不喜歡配上那個醬料來食用,還可以配上咖哩或者白糖。食用的方法和配料,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去吃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印度煎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了,他們會在普通的煎餅裏加上雞蛋(roti telur)、香蕉(roti banana)、chesseroti cheese)、牛油(roti planta)等材料,以做出不同口味的煎餅。比較特別的印度煎餅,叫roti tisutisu在馬來西亞稱之為紙巾,所以叫紙巾煎餅)。

 

9),印度甩餅(Indian paratha,又名印度飛餅、印度拋餅),源於印度首都新德裏孟加拉灣大山脈,當地居民常年以筋麵、椰槳、黃油、煉乳等製作食物,是享譽印度的一道名小吃,是用調和好的麵粉在空中用“飛”的絕技做成,其風味獨特,製作神奇,薄如蟬翼,外酥裏嫩,鬆軟可口,色澤金黃,品種繁多,內有精心調製的各種餡料,由於它獨特的工藝,和麵對著顧客現做現品,而使人有著很強的感觀和好奇心。

 

另有說法:“印度甩餅”並不是印度常見的食品,而是由印度裔移民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地為了迎合當地居民的口味而改良的。一般認為“印度甩餅”是印度Paratha的變種。類似的食品在新加坡稱為Roti prata(印度拉餅)或Murtabak(印度煎餅),在馬來西亞稱為Roti canai。這些食品在製作過程中不一定有“拋”的過程。這種餅香脆可口,一般沾著印度咖喱一起吃。印度甩餅於90年代傳入中國,國人根據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將其加入水果,肉沫等好吃的餡,別有一番滋味。

 

10),墨西哥玉米餅(Tortilla),翻譯為“多提亞”。墨西哥主要食物材料是三大樣,即玉米餅(tortillas)、豆子(Frijoles)與青椒(Chiles)。真正的墨西哥玉米餅是Corn Tortilla,由玉米、蔬菜油、鹽和水製成,揉製的玉米麵團馬薩會先被切成楔形再拿去油炸或烘烤。雖然玉米餅是在1940年代末期於洛杉磯首先被大量生產,但還是普遍被認為是墨西哥食物。玉米餅的原料通常是黃玉米,但也可以是白玉米、藍玉米或是紅玉米。

 

早期的玉米餅實際上是一種“玉米片”,將玉米片生產機器製造出來的畸形玉米片切成三角形並且油炸,做為電視零食,很受歡迎。玉米片通常會附帶一碟薩爾薩辣醬(salsa)、辣椒乳酪醬(chili con queso)或是鱷梨醬(guacamole),而沒附帶沾醬的玉米片通常都已經用香料調味過。雖然現在全世界都看得到墨西哥玉米片了,但是美國還是其中的主要市場,例如一些品牌像是多力多滋(Doritos)和托斯蒂多滋(Tostitos)。

 

現代意義上的墨西哥玉米餅,是墨西哥人傳統的基本主食,通常要夾著或卷著一些菜或醬來吃,這種薄餅吃法有點像中國的荷葉餅,可以把各種美食包卷起來吃,可口又健康,被稱為墨西哥三明治(Taco),也就是市麵上賣的、用麵粉做的薄餅――墨西哥卷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夾心 回複 悄悄話 好,介紹的麵團製作法多麵.長見識.再接再厲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