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夢幻泡影之三十九 競爭驅動布局

(2008-12-03 17:22:16) 下一個

 

七十七

 

 

 

 

在這樣的情況下,變成了中央財政的收入基本上在一簽合同就固定了,當然如果地方上的有錢大爺們,象廣東省,看著中央的窮樣子,也會主動的借些不需要還的錢給中央過日子。隻不過以後中央有廣東不“中意”(粵語,喜歡之意)的政策的話,那些借據就會被拿出來在手上重複點幾次。因為經濟發展的好處,讓地方吃到了實處,各地官員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異常高漲,一方麵讓中國的官員成為全世界最有進取心的官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令中國出現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發展奇跡。但另一方麵地方政府的局部利益上升,助長了區域性經濟壁壘和地方的盲目發展,影響的中國內部市場的發展(一個原因為啥企業更願意做外貿),並造成產業結構的不合理,規模效益差的小廠子到處興起,布點胡來的問題。各個區域間還爆發煙葉大戰,棉花大戰,蠶絲大戰和羊毛大戰等亂局。而在西北各省大打出手的羊毛大戰,以中央放開國外羊毛進口而平息。但戰爭的結果,令青海等多民族省區的經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也成為該區社會問題和民族問題的一個隱患。

 

為了改變這種中央變窮的局麵,在1994年中國推出了分稅製,在中央和地方之間,按一定的劃分方法,將不同的稅種的歸屬權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共享稅,並在組織上成立的各自經營的中央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來各自管理自己的稅收。中央在自己可以決定征免的稅種上包括中央所得稅,海關關稅,投資方向調節稅,工商調節稅等等。地方在自己可以決定征免的稅種上包括地方所得稅,物產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牌照稅等等。而大家分享的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等等。

 

這個改革造成的結果就是中央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變成了強中央,弱地方的局麵。中國的事情就是經常是一個方向性的移動,當中央政策以注水為主,錢就一路往低處流。而一旦中央把地方的一些錢扒到了自己碗裏,來個吸水政策,省就以同樣的方向,去吸市,而市如法炮製,去吸縣,結果就是中央,省,市家家有餘糧,但是基層的縣和鄉財政就無米下鍋,一度搞到很多省份,如湖北,湖南,和河南,變成了鄉鄉背債,村村欠錢。為了應付這個局麵,一係列的比如說省管縣,縣管鄉的跳級管理方法,加上轉移支付來解決這個困境。

 

中央和地方的博弈,表現在對每一個稅項的分成爭吵,而爭吵的焦點在於如何做到財權和事權的相匹配。財權就是你拿多少錢,事權就是你幹多少事。以2006年為一個例子,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大概是52%48%,大家基本分贓均勻,但是大家的各自支出卻是25%75%,導致地方支出缺口28%。這個錢哪裏來?當然必須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

 

在分稅製度上的改革,基本上是兩條路子,一條就是中央拿少一些,地方留多一些,來解決這個缺口。另一條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基本合理,但就是要把中央財政對地方的支付統一化,製度化和透明化。現在的中央轉移支付基本上是通過財力性支付,即是給地方錢,但由地方自己決定如何用,或者是專項資金支付。

 

在具體討論到稅種改革方向,一個就是將稅收大頭增值稅,全部交給中央,然後就在企業所得稅上中央向地方讓稅。另一個就是將企業所得稅給中央,然後中央在增值稅上讓稅。現在的增值稅分配上,大概是中央拿75%,地方拿25%。而企業所得稅上,大概是中央拿60%,地方拿40%

 

讚成把企業所得稅歸中央的觀點,在於地方經濟發展,招商引資的主要出發點是因為要增加增值稅,而且地方財政裏這個也是大頭。把這個給了中央,地方的經濟驅動力就會減弱很多。而企業所得稅的管理比較頭疼,征收不是那麽容易,各地方為此扯皮吵架甚至打架都習以為常,反而交給中央比較省事。但另一派觀點認為,由於增值稅和地方財政關係太大,更容易形成大家惡性競爭,盲目發展工業,增加地區保護等等發展惡果。

 

 

 

七十八

 

 

 

 

其實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把地方財政支出的缺口,由中央包下來,建立起一個全國統一標準,無地區差別(考慮地區物價因素調整)的公共服務係統,避免現在由於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方政府錢包的鼓脹程度不同,而帶來的公共服務質量的不平衡。

 

在增值稅上的另一個不牽涉中央和地方利益的改革,是由生產型增值計算法,改變成消費型增值計算法,經過了近2年在中南6省的實驗,會在2009年全麵展開,並和國家的退稅政策相聯係,應該對企業來說,有好處應付現在的經濟緊縮局麵。

 

另一個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就是在資源稅的增收方麵。中國現在的情況是,大部分自然資源,都在西部這些中國最貧窮的省份,但目前以按量計稅的方法,顯然不利於西部的財政收入,也不利於中國對自然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和對環境的保護。在資源稅的改革方向,顯然以計價方式,在目前國際能源價格下跌的情況下,對相關產業的影響比較小,在現在經濟不振的時候,比較容易推出。在資源稅的改革方麵,另一個方向就是對西部省份的留成增加,和生態保護稅的增收,來保證西部的自然資源不要被過度開發而造成環境破壞。

 

由於生態環境惡劣和其他曆史因素,西部在發展上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中央政府的傾斜政策,尤其是在軟環境的發展上,比如增加教育投資,提高整體人民文化素質方麵,和改善政府行政能力和私人投資環境方麵,在改造技術陳舊,能耗大的舊重工業體係方麵,都有很大的空間。國家在產業布局上,尋找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的龍頭行業,比如說整條產業鏈的能源石油化工,航天工業,和軍工工業等等,都是發展的方向。

 

在中國的各種政府之間的博弈裏,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大家的事權和財權進行明確的定義並法律化,以減少社會成本。分稅製的確立,在加上各種不同的稅種的修改,慢慢就會形成一個中央和地方權和利,清晰和透明的地步。

 

從地方政府的財政方向來看,中國大多數的地方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前一段是借鑒並發揚光大了以前殖民地香港政府的土地財政政策,把殖民者用來收刮勞苦大眾的刮地皮政策,變成了中國地方政府的主權國家的城市發展財政政策。這個政策的主要線路就是以城市改造為契機,將舊地區撤遷,以較小的成本(成本的絕對數大小,還要看官老爺和地產商的心黑到什麽程度)解決原居民的居住問題,要麽搬到其他地區,要麽給點補償,然後就把土地高價批給開發商。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政策的支持就把房地產變成支柱產業,一方麵肥的地方財政,一方麵增加了GDP的發展。這個政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從屬於集體所有的農民手上,強製以僅占2-3%的土地轉讓收入的低成本搶地,然後以市場價格倒出去,從而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群體事件。

 

香港的土地政策首先是因為英國殖民政府,對大部分的香港土地並沒有所有權,而是通過強行從清政府手裏租賃去,其租期為99年。如何把租來,但不屬於自己的土地身上好好搜刮,中飽自己私囊,就是當年英國佬的主要設計。

 

英國人的做法就是以基本的年限(75年和99年)把土地使用權批租出去,由政府決定土地批租的時間,地點和價格,以土地出讓金額最大化為原則,通過操縱地價來製造房地產泡沫。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就變成了世界少有的天價房地產城市,但是人均居住的麵積卻是小的可憐,比其他天價地產城市如紐約,倫敦和東京都要差。

 

這種土地政策的最大受害者自然就是香港的老百姓,最大的受益者是英國人。英國人的受益主要在於港英政府的財政支出,以“高薪養廉”的方式,讓主管政府和法院的英國人高官以高工資的方式搶錢。然後就是以政府工程的投資,轉移到英國人主導的銀行,工程,開發和承包公司手上。而通過替代稅收的方法,這些的得利者又享受著自由貿易和免稅港的好處,而對以華人為主體的打工一族最需要的社會福利則是一概不理,對低下階層最需要的公共房屋計劃一直是擺擺樣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