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由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就是我。
正文

愛國主義下

(2005-03-19 08:52:02) 下一個
愛國主義下 吳琦幸 911之後,美國政府最大的電台“美國之音”由於播出了該台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領袖奧爾 瑪專訪,台長惠特沃恩被撤職。據美聯社報道,該電台播出的時間是在2001年9月25日晚間,節目內容為布什總統、阿富汗北方聯盟發言人、回教問題專家艾波希托及奧爾瑪有關局勢的談話。奧爾瑪的談話錄音約有150字,由譯員以英語翻譯播出,奧爾瑪試圖解釋他為什麽不把賓拉登交出來的原因,他說,企圖逮捕賓拉登的美國,無法打敗阿富汗神學士政權。“這不是賓拉登的問題,這是有關回教的問題,回教的尊嚴及阿富汗的傳統麵臨危害的問題。” 這段專訪從新聞處理上來說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將處於敵對雙方的觀點向聽眾做一即時的報道,就象記者采訪法院案例那樣,將原告和和被告的雙方陳述公之於眾,更何況,現在還沒有進入司法階段,播出雙方的觀點有助於民眾了解處於敵對雙方的態勢,是一種平衡報道的方式。據說在播出之前,美國之音的有關員工即將內容通報國務院,副國務卿阿米迪奇隨即與美國之音聯絡,希望停播。但是美國之音經過考慮之後還是播出此段節目,此事引起美國官員和國會議員的不滿,導致台長下台。 這樣的事情居然發生在以“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著稱、把新聞媒體視為除立法、執法、司法外第四權力的美國,使在美國長期從事新聞工作的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是仔細回顧一下自911慘案發生以來的美國媒體的報道,也就不奇怪了,在激發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喚起全體美國人的同仇敵愾,主張用武力對911最大的凶嫌賓拉登發動報複方麵,美國的媒體確實已經發揮了最大的功效。在911發生的頭幾天,美國的電視畫麵上反反複複播出飛機撞向世貿大樓,烈煙滾滾之中,兩幢大樓徐徐倒下的鏡頭,一大批驚慌失措的市民向著鏡頭逃來,全體美國人都被這種真實的好萊塢恐怖片所震驚。然後是災難中的廢墟,一麵美國國旗,從總統布殊、國務卿鮑爾到國防部長倫斯非德,把作案的凶手鎖定為賓拉登。有了殘暴的罪行,又有具體的目標,美國人的愛國主義熱情迅速升溫,於是戰機、軍艦、荷槍實彈的士兵, 交織為一張複仇的畫麵,目標很明確,要向阿富汗開戰。同時被激發起來的愛國主義遭到濫用,美國各州相繼發生仇恨犯罪,美國境內的阿拉伯人成為攻擊目標,騷擾住家、漫罵甚至槍殺無辜中東裔美國人的事件頻傳。 但是媒體的真正功用是要發掘真相,一張有公信力的報紙、一個有聲望的電視台除了要讓人們知道現實所發生的事,還要將在事件背後的真相盡其所能報道出來。在911發生之後,許多美國人對著采訪鏡頭說,他們為什麽要這樣對待我們?幾乎沒有一家媒體認真地就此問題進行深入采訪。客觀、冷靜、公正、迅速,應該是媒體的信念。我們說,在911慘案突然發生之際,美國的媒體在迅速、客觀方麵表現得無與倫比,將慘案的畫麵真實迅速地推向全世界觀眾麵前,但在一片愛國主義的熱情之中,美國的媒體似乎也缺乏了冷靜和公正。我在洛杉磯的路上常常要收聽以叩應節目為主的640頻道,那幾天,主持人在緊張憤怒的氣氛中,短時間內連續接獲無數電話,聽眾絕大多數都對恐怖事件表達憤怒,指責恐怖分子的慘無人道,傷害無辜。也有部分聽眾對美國的中東政策表達了不滿,甚至批評,但往往是一開了頭,稍稍表達了意思,就被主持人婉轉地打斷,有時是比較直接地不讓人講下去。我們很能夠理解國難當頭氣可鼓不可瀉的主持人心態,可是作為新聞媒體,有責任反映不同意見,把社會各階層對於事件的各種看法反映出來。但在那種氣氛下,媒體幾乎沒有深入反映各種意見,以至於全美輿論驚人地一麵倒,把憤怒集中在賓拉登一夥。事件發生後不久,我就采訪了著名中東問題專家理查德,他指出,911慘案的直接策劃者有80%的可能是賓拉登,因為他很那難來指揮這一周密的計劃。美國也不應該將賓拉登殺死,殺死賓拉登隻會激起更多的恐怖事件,應該與北方聯盟合作推翻塔利班政權。當時這種論點很少被媒體采用。隨著冷靜的思考開始占了上風,美國國內也出現了反戰的另一種聲音,這些觀點才逐漸被采納。 美國之音的老板是美國政府,對於他所不希望聽到的聲音既可以表示遺憾,也可以撤了台長的職。也許美國之音的決策者是希望秉持新聞公正的原則,才執意播出那段錄音,殊不知他正掃了政府宣揚愛國主義的興,才會丟了飯碗。美國的其他所有媒體都屬於私人老板,我們不希望有更多的總編社長由於冷靜的獨立思考而被撤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