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的小腳印

記下淘氣成長的腳印,也錄下自己心靈的曆程。自娛自樂,博老公一笑,也希望淘氣將來為了能讀自己的故事努力學中文!
個人資料
正文

speech delay,我的經驗

(2013-03-28 18:37:13) 下一個

前兩天看貼,見提到speech delay,low muscle tone,就有發言欲望,潛水習慣了,打字慢,更慢熱,現在才舉手發言,希望虎媽可以看見,也希望對遇到同樣問題的父母有用。


我兒子有過speech delay。很幸運的是我們住麻州,有找了某年“波士頓最好的醫生”的兒科醫生。18個月檢查被醫生發現有問題,就開始了一連串的檢查評估。EI評估在我家裏,很快就說他臉頰肌肉weak,影響說話(真影響說話的肌肉就那麽幾塊)。這個發現解釋了我們當時發現沒發現的其他問題:嘴巴合不攏,總愛嘟著,隨時兩道口水線,吃飯很挑。經她們提示討論,確認他主要挑剔食物的texture,喜歡糊糊,可以handle鬆軟或者crispy的食物,憎恨mixed texture。我們原以為主要因素的雙語,在她們看來根本不是問題。她們說既然他雙語都聽得懂,就沒糊塗。


開始speech therapy,一周一次,在家裏。因為我每次在場,觀摩,有時提問。Jasicca不但專業,而且nice耐心。平時我也用她教的一些技巧和兒子相對,所以他實際接受的治療多得多。做了三個多月,沒什麽進展。Jasicca和我討論後,向EI提請增加一周一次的oral therapy。第一個oral therapist Hanna很不專業,遲到取消預約總有借口,不久就跳槽了。要不是先認得Jasicca,弄不好我因為她把EI整個看低了。好在很快換成Karen。Karen是華裔,既是speech therapist也是oral therapist。幾次後,Karen邀請Jasicca會診,一起圍著兒子看他對付各種食物,尋找結症所在,製定了分別的治療方案。後來,Karen每次來主要就是教他吃東西,特別是訓練他用後麵的牙。之前,我都沒注意到他隻會用門牙。至今記得Karen花整整一個小時教他吃葡萄的情形(那天最後還是沒學會),想起來就是滿滿的感動。


這些治療師(我接觸的EI成員都是女性)都有碩士學位,有的還是名校(Karen是哥大畢業,Jasicca後來又去了哥大深造)工資不高,如果不是真的喜歡孩子,做不下去的。Hanna最後一次來,很直率的告訴我去養老院幫助失去語音能力的老人複建比在EI掙的多。


雙管齊下後兩三個月吧,兒子開尊口了,一聲‘罵’,可以是媽,也可以是more。正好我們那時回國探親,疊聲的稱呼爺爺奶奶舅舅婆婆的,都能跟著說,還有拜拜,三個星期下來回來前有了完整的一句話:“媽媽抱抱xx寶寶。”


後續發展,語言上幾乎一日千裏。也許因為被專業人員訓練出來的,他一開始說話口齒就非常清楚,不管中文還是英語。兩歲半停了speech therapy,繼續oral therapy。三歲測試不但不delay,超前了6個月到一年。臉頰muscle weak的其他“症狀”又過了一兩年才慢慢消失。如今三年級,Reading在level最高的班級,似乎好像還是明星學生。話很多,而且認識不認識的隨時隨地什麽人都能搭上話。男孩女孩都願意跟他玩。老師喜歡讀他的作文,同學喜歡聽他說笑話。so far,口頭表達成為了他的利器,而不是障礙。有朋友還嘲笑我當年因他speech delay的各種擔心焦慮。我跟著笑,心想沒有當年,很可能就沒有今天。


我們對自己英語不夠自信,隻敢教中文,不敢教他英語,小時候給他英文讀書,等他自己能讀了就管買英文書,給他讀的改中文書。另外,我家沒接cable。對電視時間的管理辦法是,每天10分鍾,或者攢到周末張碟,不論長短。兒子自己選擇周末看電視。


其實,Speech delay解決後,沒讓我高興幾天,兒子身上又出現了新的問題。preschool老師發現他在social方麵有些問題(Many thanks to Mrs.King!),那個夏天,我們開始見兒童心理學家。4歲時診斷為PDD-NOS。這回沒有專業的Intervention,老媽發揮聰明才智,針對不同症狀采取了一些措施,至少從表象上把一些問題殺滅在了早期。還有就是我們住學區排名中等的白區,學校在學業上要求不高,對學生的behavior要求很高,老師比較supportive,氛圍溫暖友好。


如今的兒子,如果我不說,沒人會想到他有“黑曆史”,但其實,一路小心翼翼看著他走過來的老媽知道,他其實還是有些weird的地方,比如說,有時他喜歡自言自語地“咀嚼反芻”自己說過的一個短句(很可能沒有任何精彩之處),有時重複七八遍就夠了,有時會持續好幾分鍾。在這裏,他的這個毛病,除了老媽,好像都沒有被人注意到。


去年夏天回國,老公一個老同學的兒子和他一樣大。那個男孩可以說是我們在國內見到的最正常最陽光最禮貌的兒童了,媽媽是學教育的,家庭條件又好。兩個男孩很快玩到一起,其實真正一起玩的時間也就兩三個小時。但這個孩子很快就敏銳地發現了兒子上述那個毛病:“這話你剛說過,怎麽還說啊?喂,一樣的話你都說了八遍了,快說點別的吧。”我當時坐在邊上看他們玩,記得兒子的“咀嚼”被打斷愣了一下,有點hurt不高興。好在那孩子沒有任何惡意,又玩得興頭正好,見兒子不吱聲,自己高高興興說起來,兒子也就跟著岔了過去。那一刻,我無比慶幸兒子在美國出生長大上學。


基於兒子身上發生的這一點小事,我對於虎媽決定帶“有問題”的兒子回國,並且要送兒子去國內一流的精英幼兒園的勇氣和決心,十分敬仰佩服。還是想提醒一句:做好心理準備,國內的孩子不是你在這裏看見的孩子。


當年在EI,therapists就說therapy最好在家裏做,隻有在孩子最comfortable的環境裏,治療效果才最好。如果孩子不comfortable,把自己shut down,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3小時才敲這麽字,俺還是回去當潛水員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