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1日,協約國以戰勝同盟國而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成為戰勝國。消息傳來,人們欣喜若狂,當時的北洋政府也做出安排:規定14日在天安門召開慶祝大會,從l4日到l6日,28日到30日為舉行慶祝活動日。而沉浸在“公理戰勝強權”的錯覺之中的人們,首先將位於東單北大街象征恥辱的“克林德碑”牌坊,更名為“公理戰勝”。
正在搭架拆除的克林德牌坊
1918年11月13日,西什庫教堂舉行的一戰勝利相關慶祝活動
1918年11月13日,西什庫教堂:參議院院長梁士詒與各國外交官
11月13日,西什庫教堂:北洋政府要員與各國外交官
11月13日,西什庫教堂: 前排自左至右:外交總長陸征祥、北京教區主教林懋德、法國公使包樸、剛剛辭去總理職務的段祺瑞、日本公使林權助、比利時公使莫耶
11月13日,中華門前搭起的寫有“公理戰勝”的彩牌樓
1918年11月14日,女學生的遊行隊伍
1918年11月14日,學生軍樂隊的遊行隊伍
1918年11月14日,國立一中的學生遊行隊伍
太和門內,參加檢閱的士兵
太和殿前,參加閱兵慶典的外交使團
徐世昌在隨從陪伴下,穿過太和殿前廣場,正走入太和門
大總統徐世昌講話
脫帽致意的徐世昌
坐在香爐旁的漢族老婦
太和門前的五色旗
1918年的“公理戰勝強權”慶祝活動,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曆經半個多世紀的屈辱、壓迫後的一次感情釋放,當時的北洋政府雖然內部矛盾重重,但在國家建設及管理上,仍然因為勝利而顯得雄心勃勃,然而,曆史的發展和進步是客觀的、科學的,隨之而來的“巴黎和會”給了這次慶祝活動一個響亮的回應,那就是“弱國無外交”,但更讓北洋政府和各國列強沒有想到的是,隨之而來的,卻是中國人民的一次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它開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門——五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