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還有一年就大學畢業了。前幾天,朋友聚會,我的一個朋友開玩笑地問她:“明年你畢業了,就要掙大錢了吧?”女兒很認真地回答:“做一個普通的建築設計師,其實收入並不是多高,但是我非常喜歡這個行業。”經過四年緊張的大學學習,經過多次專業實習,女兒還是確認她喜歡這個專業,喜歡這個領域,我覺得很欣慰。
每個孩子,其實在大學期間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挑戰,這時候,父母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麽?回想女兒的經曆,我作為母親,有些體會,很想分享一下。
四年前,女兒如願地進入了心儀的大學,成了一名建築設計係的新生。新的生活對女兒並沒有太大的挑戰,她獨立,自律、友善,所以第一年的大學生活,女兒無論在學習上,生活上,玩樂上,還是交友上,似乎都順順當當的,我也一直很放心。
事情出在一年多之後,因為女兒上的是co-op program,沒有假期,平時我們也沒有很多時間相聚。那一次女兒在實習之前回到家裏,難得地有兩個星期的休假。有一天,她坐在我旁邊,一邊默默流淚一邊對我說:“我這麽喜歡建築設計,但為什麽不good at it?媽媽,我心裏好難受。”
聽了女兒的話,我有些吃驚。我知道她的專業難度挺大的,而且她們學校聚集了各路尖子,有壓力也是正常。但是女兒的成績雖然不是名列前茅,也說得過去,她又不是一個喜歡攀比的人,為什麽心理壓力這麽大呢?
女兒告訴我,在她們每學期必有的重頭戲——設計這門課上,她覺得自己像個弱智,常常不知道怎麽去想,怎麽搜集信息做研究,怎麽確定設計思路,所以設計過程很吃力,而最後的成品自己也不滿意,總覺得膚淺而且沒有新意。
我雖然也替女兒難過,但當時並沒有多說什麽,因為這不是僅僅幾句安慰的話就能解決的,我需要一些時間思考她所麵對的問題,並做一些功課。在此期間,我分析了女兒的情況,仔細看過女兒以往的設計,也看了一些她班裏比較好的作品和一些高年級的作品。在我自己明確了思路之後,和女兒有了一次長談。
那是在一次散步的時候,我們有了一段長長的“閑聊”——之所以強調“散步”和“閑聊”,是因為有時侯談話的氛圍和語境也很重要。
首先我問女兒有沒有轉專業或學校的想法,這句話我並不是隨便問的。孩子們在高中的時候選擇了自己的大學誌向,但也許上大學之後就不喜歡了。或者也可能發現自己根本不擅長,沒有能力完成學業。所以,他們上大學之後,甚至是畢業之後想要改專業,改誌向都是可以理解的。這方麵其實學校早就想到了。在女兒上學之前,我們參加過一個係裏的open house,主講教授就專門在一個章節裏講到這點,他詳細分析了如果在上學期間想要轉專業,哪些專業可以選擇,學分怎樣轉;如果畢業之後不喜歡做建築設計,在哪些行業同樣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不知道別的家長如何,教授的話我是仔仔細細地聽進去了。
女兒仍然喜歡她的專業,也不想躲避壓力。所以對於我的問話,她沒有絲毫猶豫,便回答“no”。
那麽,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怎樣幫助她了。首先,我和她一起分析了她的問題所在。女兒不是聰明透頂的孩子,有些“慢熱”。這樣的孩子的缺點是學習一些新知識時可能會顯得有些慢,優點是如果真正學進去了,就很紮實。所以關於女兒的學習能力,我不擔心。但是建築設計是一種綜合性的設計,設計知識和技巧是一方麵,而更大的方麵是來自於設計理念,設計思想,——這就是女兒欠缺的地方。從她的設計作品看,在設計過程中,她自己的設計思路不明確,就很容易“照貓畫虎”,作品必然膚淺,沒有新意。她的差距就在於此。
關於建築設計,我和女兒談了我的理解。一般來說,我們談論建築,會用“好看,不好看”來形容,其實一個好的建築設計,包含太多方麵的內容。除了外觀以外,功能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麵。除此之外,曆史、文化、區域環境、地形地貌、人們的生活習性及審美層次,材料、新技術,等等等等都是影響設計理念的因素,也是設計本身的重要內容。因此一個好的設計者,除了具有專業知識以外,要在很多方麵都有雄厚的知識儲備。在開始一個設計之前,如果腦子裏沒有這些作為基礎,就很難構架出一個好的設計思路。沒有一個深層次的設計思想,即使花很多時間做調研,也很難得到有用的信息,而指導教授也難幫助到你。
我的這些話有些“外行指導內行”的意思,但也可能正是因為我是外行,能夠跳出那個圈子,不糾纏細節,而想一些大的方麵。總之,我的話不僅沒有遭到反駁,女兒還頻頻點頭,表示讚同。
我們的談話是閑散的,談她的學習,也時而夾雜些別的閑聊,比如談一些我年輕時的“囧事”“趣事”。所以雖然話題嚴肅,我們倆人的談話氛圍一直挺輕鬆的。
至於怎樣提高自己深層次的設計能力,我想到了幾個方麵,也講給了女兒。要想增加自己的知識量,閱讀當然是一個重要途徑,養成一個“讀閑書”的好習慣,有時候會受益一生——至少“快樂一生”,比如我,讀一本好小說就高興好一陣子。
除了讀書,觀察與思考也是一個途徑。一個建築,一個群體,一個城市,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需求,而很多東西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而學到的。比如問自己:這個城市的街道布局為什麽是這樣的?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層次人的需求和另一層次的有什麽不同?為什麽老的建築窗戶都偏小?那種新型的材料會對建築設計有什麽影響?——這些知識都是日積月累的。
另外我提出了一個更具體的建議:就是深入研究一些優秀的設計。不要在internet上找一大堆,光看image,圖個熱鬧,要深入剖析設計案例,從項目招標的基本要求開始,研究設計師的設計思路,看看這個設計者是怎樣做到既滿足終端客戶的需求,又有自己的設計風格和亮點的。不要貪多,那怕隻做一個、兩個,但要自己搞明白,真正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我的這些話,不知道女兒聽進了多少,至少我自己是受益的。因為後來我和女兒搞了一個約定,就是在她實習期間,我們找一個建築實例,各自做一個建築設計分析,最後每個人來一個presentation——“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而我自己的,就是按我上麵的話去做的。
小聲驕傲地說一句——在最後和女兒PK的時候,媽媽完勝。女兒由衷地說:“媽媽,你的PPT很專業,非常好,比我的好很多。”我心想:“我花了多少時間,下了多大的功夫呀。”,嘴裏卻說:“當然了,你媽媽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
“媽媽,你在說些什麽?”哈哈,我這句“老話兒”徹底把女兒繞進去了。
我相信,沒有我的幫助,女兒也一定會走出困境。但是作父母的,看到孩子有難處,總會想到要幫他們做些什麽。如果能幫到他們一點,自己會心安。而在怎樣幫助這方麵,我總是同意這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有自己的人生閱曆,如果能夠幫助他們跳出小圈子,站在更高的層次去想事情,一定會對他們有益的。
上麵的照片“偷“自女兒的portfol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