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世界

“蟋蟀哥周遊列國記”是自己寫的旅遊“報告”。裏麵是蟋蟀旅遊過的二十幾個國家的遊記,介紹了各國的風土人情,曆史也展示了大量的照片。
正文

懷念篇之比利時1994

(2005-06-23 13:32:30) 下一個

 

1994年5月,是我來德國留學的八個月。幾位同學相約去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當時大家都是窮學生,我們中間有位“老李”有駕照,因此大家租了輛大眾“中巴”,帶上帳篷,老李駕車,就這樣大家一路歡天喜地的去旅遊了。這也是我來德國後第一次“出國”旅遊。那會兒“申根協議”還沒有生效,但是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間的國界已經沒有了。從法律角度講,那會兒我們是一群非法入境者^_____^

在非法入境期間我們非常愉快,笑語歡天,這也是我唯一一次與國人一起在國外同遊,後來再也沒有過了。回想起那幾天的快樂時光,讓我懷念至今,雖然好些人的名字已經忘記,但他們的笑容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非常可惜的是,當年留下來的照片實在太少...

5月13日,我們從盧森堡出發進入比利時王國境內,我們的第一目標是尋找Camping Platz。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野營地,在營門口一位五十多歲笑容可掬的老太太接待了我們。她騎著自行車在前,我們的車跟著她來到了一個巨大的綠地邊。這裏什麽都有,有淋浴室,充電設備。草地上已經有好些房車了,我們選了個看上去象穆斯林的一家人做鄰居。這個穆斯林很瘦,嘴唇上留著一撮小胡子,他的妻子非常肥胖,頭上裹著白色頭巾,五六個孩子在相互追逐。隻弄懂了那個穆斯林叫阿裏,阿裏很健談,但是我們沒有明白他說的任何一句話。安頓好以後,一行八人步行進入了布魯塞爾市區。

 

國王阿爾貝二世與王後

這個位於歐洲西北部的王國不大,國土麵積才3萬平方公裏,人口也隻有1千萬。但是別看這麽小的國家,她卻是世界人均出口量第一的國家。首都布魯塞爾更是“歐洲之都”,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及其他國際組織都在這裏設立了總部,因此可以說布魯塞爾是歐洲的政治心髒。但是對於蟋蟀來說,滑鐵盧昔日戰場的吸引力更大,那是位於布魯塞爾以南18公裏索瓦尼森林盡頭的滑鐵盧小鎮附近,古戰場的紀念物主要有山丘雄獅、全景畫館、蠟人博物館和當年拿破侖的司令部所在地卡佑農莊。

 

 

 

 

 

 

 

 

1862年人們在盟軍奧華喬治親王受傷的地點堆成一座小丘,山頂上豎立一頭長4.5米、高4.45米、重28噸的鐵質巨獅。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的滑鐵盧紀念碑,是為紀念1815年6月在滑鐵盧戰役中陣亡的數萬名將士而建造的。相傳此獅是用拿破侖軍隊丟棄在戰場上的槍炮鑄成的,經226級陡峭的石階直達山頂。駐足於此,當年滑鐵盧古戰場可一覽無餘,布魯塞爾市也曆曆在目。

在滑鐵盧有一座小山丘,那是一座萬人塚,據說在戰死滑鐵盧上共有2萬多名軍兵,比利時人將這些戰死士兵不分國籍,同葬在這座萬人塚。從平台上鳥瞰滑鐵盧周圍的景色,或許會讓人聯想起昔日的慘烈戰況。

 

說起布魯塞爾不能不談聯合國和北約。1949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 “歐洲合眾國”。1950年5月9日,當時的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1886年-1963年)代表法國政府提出建立歐洲煤鋼聯營。這個倡議得到了法、德、意、荷、比、盧6國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這六個國家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

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1965年4月8日,六國簽訂的《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但三個組織仍各自存在,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布魯塞爾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

北大西洋公約共14條,其宗旨是締約國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國同它國發生戰爭時,成員國必須給予幫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約最初的成員國包括: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

北約曾被稱為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外長、國防部長組成,常設理事會由全體成員國大使組成。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希臘和土耳其於1952年、聯邦德國和西班牙分別於1955年和1982年加入該組織。 20世紀90年代,隨著1955年5月成立的華沙條約組織(華約)的解散和蘇聯的解體,歐洲的政治與安全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北約開始向政治軍事組織轉變。

 

 

當年蟋蟀為了在布魯塞爾市區找那位比利時“第一公民小於連”可算是煞費苦心了,問了很多過路人都搖頭。在布魯塞爾人們說著兩種語言,荷蘭語和法語,難怪他們聽不懂蟋蟀在問啥。結果走了不多遠發現一群人圍著一麵牆在看,蟋蟀也上去湊個熱鬧,哈,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大家看的不是別的,正是可愛的小於連。

在13世紀的一場戰火中,小於連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尿尿撲滅了敵人的導火索。就這樣,城中避免了一場塗炭。後來人們為了感謝小於連的救命之恩,特地為他塑了銅像。在喜慶的日子裏,人們還要給小於連穿上盛裝,那會兒你可以帶個杯子去接小於連的尿尿,然後可以咕咚咕咚全部喝掉,而且保證味道好極。

這裏蟋蟀埋個伏筆,到底喜慶之日小於連撒出來的是什麽,如果大家有機會去布魯塞爾,自己可以看個究竟,還可以品嚐一下那黃黃的,冒著泡泡的“童子尿”:)

在中午休息時,蟋蟀買了一個烤肉餅,在市政廳前的廣場邊找了一個座。剛想飽餐一頓,突然麵前出現了一群吉普賽人。大約有五六個中年婦女,還有一大群孩子。他們衣衫破舊,吉普賽人的突然出現還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了。我站起身來想弄清他們想幹什麽,結果一群小孩子抱著我的腿搖。幾個背孩子的婦女做著要吃東西的手勢,我看看這群孩子又看看自己手裏的肉餅,於是把還沒來得及吃上一口的大肉餅給了那位婦女。一時間,這群吉普賽人閃電般地就消失了。我還挺納悶,心想,怎麽連謝謝都不說一句呢...

饑餓的蟋蟀又原路返回肉餅攤,準備再買一個。還沒等把錢包掏出來,一個吉普賽小孩又拽著我的褲子搖。我心想,完了,這頓午飯是沒指望了。那個吉普賽小男孩滿臉是泥,頭發亂蓬蓬的,一雙大眼睛非常可愛地望著我,他的手裏舉著一個錢包。我一看,不禁一驚,這不是我的錢包嗎?! 覺得自己錯怪了孩子,蟋蟀一邊從他手裏接過皮夾一邊準備去摸摸小孩的頭。小孩卻象在閃棍棒般地躲開了,他跳在遠處做要錢的手勢。蟋蟀那會兒本來就窮,錢包裏的現金隻有20馬克。正準備給他10馬克,那個賣肉餅的人把我叫住了。他操著比我還糟糕的德語說:“他們是賊,你的錢包就是他們偷的,看裏麵沒什麽錢,為了避免警察的麻煩才送還給你的”,說完就衝著小孩叫喊了幾聲,小孩撒退就跑掉了。這件事我至今還常想起,因為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觸到吉普賽人,也是第一次錢包被人偷,而且居然一點沒有感覺有手伸進自己的褲兜。我在想,是那個賣肉餅人說的對,還是吉普賽人覺得我把還沒吃的肉餅送給了他們覺得心中虧欠才叫小孩把錢包給我送回來呢? 總之,錢包裏有我的銀行卡,學生證等重要證件,小孩的行為讓我省去了很多麻煩。小時看過電影“巴黎聖母院”,“葉塞尼亞”和印度電影“大篷車”,吉普賽一詞深深地刻在了心裏,那麽究竟吉普賽人是怎樣一個民族呢? 今天在蟋蟀的這篇網頁裏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海外文摘的一篇文章比較詳細的介紹了吉普賽人:

據說,目前有300—600萬吉普賽人散布在世界各地。他們四處流浪,沒有固定的家園,生活與那永無止境的道路一起不斷向前延伸。他們有的成群結隊,坐著顛簸的大篷車;而鄉下的吉普賽人幹脆把衣物和孩子背在背上,步行前進。他們的理想是充分享受漫步的自由與快樂、在無盡的星光下安然入夢。這個神秘的民族從它誕生那天起便引起了人們無窮的興趣:他們來自何方?哪裏曾是他們的故鄉?關於這個問題,至今還是個謎。

一種觀點認為,吉普賽人的故鄉在埃及,英語“吉普賽”便是“來自埃及”的意思。這主要源於兩個民間傳說。一個是在公元一世紀,羅馬帝國的統治者為了徹底消滅基督教,決定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命令一位埃及鐵匠打造鐵釘。鐵匠拒不從命,羅馬統治者惱羞成怒,下令把他驅逐出境。於是,一大批信仰基督教、同情耶穌的人和這位鐵匠一起離開埃及,到異鄉流浪。他們就是吉普賽人的祖先。另外據法國人記載:1427年冬天,一些吉普賽人來到巴黎,他們自稱祖籍在埃及,原來信仰基督教,後來因為阿拉伯人入侵,被迫改信伊斯蘭教。這種行為引起了當時歐洲有權勢的基督教徒的不滿,認為這是背棄上帝。後經歐洲統治者協商,決定除非有教皇批準,吉普賽人不得在國內擁有土地,並勒令他們到羅馬朝覲教皇,祈求寬恕。後來教皇又要求他們必須在歐洲流浪7年,途中不得在床上休息,以表示對上帝的虔誠和懺悔。從此,本已失去家園的吉普賽人再次離開了他們的立足之地,過上了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

學術界一種較有影響的觀點認為,吉普賽人來自印度。德國學者魯迪格、格雷爾曼和英國學者布賴恩通過比較發現,吉普賽方言中的許多詞匯和印度梵文及印地語非常相近,吉普賽人人的祖先很可能居住在印度。後來學者們進一步研究了吉普賽人的社會製度、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發現它與早先居住在印度的多姆人很相似。比如他們都以賣藝為生,沒有固定的職業;大多數人能歌善舞,精通占卜術,並有製造金屬器皿的技能。還有,他們使用的風箱簡直一模一樣,都是皮革做成的兩個口袋,用腳踏鼓風。由此斷定,吉普賽人應該是多姆人的後代,但他們為何遠走他鄉,流跡天涯,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無庸置疑的一點是:不管走在哪裏,吉普賽人都備受歧視,命運坎坷。曆史上,西班牙君主曾限定他們在60天內放棄流浪生活。菲利普三世禁止他們使用自己的名字、服裝和語言,“以便於這種生活方式永遠毀滅和被人遺忘”。在菲利普四世和五世時期,西班牙的法律更加嚴厲,到1783年,吉普賽人被禁止從事傳統行業、養馬、甚至離開住所。17世紀的歐洲,許多國家幹脆驅逐吉普賽人,用火燒他們,甚至在他們喝的水裏下毒。在羅馬尼亞,一些吉普賽人被當成奴隸一樣買賣。幾個世紀的迫害與歧視在二戰時的大屠殺中達到頂峰:近50萬的吉普賽人和猶太人一起死在希特勒的納粹集中營。

值得慶幸的是,如此悲慘的境遇,絲毫沒有改變吉普賽人樂觀開朗的性格,他們天生不懂得憂愁。就像諺語裏說的:“今天我們大吃大喝,明天我們忍饑挨餓,後天我們又飽餐一頓。”相傳在很久以前,吉普賽人用石頭建了一座教堂,塞爾維亞人用乳酷建了一座教堂。建好後,雙方決定交換,吉普賽把自己的石頭教堂送給塞爾維亞人,塞爾維亞人把乳酷教堂送給吉普賽人。結果怎麽樣?吉普賽人立刻吃掉了乳酷教堂。這充分反映了他們隨遇而安、及時享受生活的天性。

文學家們從吉普賽人獨具魅力的性格中汲取了無數靈感,在世界藝術長廊中塑造了許多熠熠閃光的形象。《巴黎聖母院》中美麗善良、命運淒慘的艾絲梅拉達;《葉塞尼亞》中能歌善舞、聰明勇敢的葉塞尼亞;《卡門》中為追求愛情不惜犧牲生命的卡門都令人難以忘懷。吉普賽人健康活潑的身影、自由奔放的個性給這個世界增添了特有的光彩。

據說在開天辟地、上帝造人時期,上帝用粘土造了一個男人,又用男人的肋骨造了個女人。後來上帝覺得這個世界太沉悶了,一天晚上,趁男人睡覺的時候,上帝取走了他的牙床骨,一眨眼的工夫就造好了一個活蹦亂跳的吉普賽人,從此,生活變得有趣多了。

還有一個和上帝有關的傳說是這樣的:從前,聖喬治騎馬到耶路撒冷去朝拜上帝,路上遇到了幾個吉普賽人。他們說:“請你問問上帝,我們該怎樣生活。”見到上帝後,聖喬治轉達了吉普賽人的問題。上帝說:“吉普賽人從不來打擾我,讓他們按自己的法律生活吧。這是他們的事。”看來,連上帝都這樣偏愛吉普賽人,誰又能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呢?隻要有平坦的大路、陽光和空氣,沒有人能阻止他們快樂地生活。

 

 

 

在布魯塞爾的那一天給蟋蟀感觸很深,感覺到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的活力。雖然這是一個天主教國家,但是由於民族的多樣化,語言的多樣化,更顯示出比利時的魅力。

今天的比利時在十五世紀中期還屬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1793年法國大革命幫助比利時脫離了哈布斯堡的統治。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中,將今天的比利時劃歸了荷蘭王國。可是不久在那裏便出現了分裂運動,最後終於在1831年,一個新生的王國誕生了。因為比利時王國比較小,因此長期以來一直力求在經濟上與荷蘭和盧森堡形成一個統一體。

天色很晚時,蟋蟀回到了露營的。大家七手八腳地將帳篷支開,幾個女孩率先鑽了進去,裏麵傳來唧唧喳渣笑聲。那一夜風高月黑,我和老張將睡墊鋪在草坪上,看著黑暗中的烏雲滾滾而過。我問老張將來打算幹什麽,他說明年爭取回一趟家,去看分別了三年的老婆,還要生個兒子。一年以後,老張的願望圓滿實現。前陣子一個朋友還講到了他,說現在在德國某個地方安居樂業了,老婆孩子也來了。這曾經是這位上海老大哥的夢想,但願老張一切都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