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俄交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5-09-04 13:12:32) 下一個

中俄交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俄羅斯總統普京形容俄中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習近平則回應到,中俄友誼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威悉河信使報》[1]發表評論寫道,那些曾期望習近平向普京施壓,敦促俄羅斯結束侵烏戰爭的歐洲人,現在一定是大失所望。這篇題為《習普公開展示團結》的評論寫道:

“此次普習會,尤其對歐洲人來說無疑是一場令人失望的失敗,而且是可以用數據衡量的失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習近平和普京一股腦簽署了整整20份合作協議,內容覆蓋能源、人工智能、農業等諸多領域。而歐洲人最為關切的核心議題,即烏克蘭和平,中俄領導人卻隻字未提。對於飽受戰爭摧殘的烏克蘭,他們隻是以最為含糊其辭的方式一筆帶過: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地區問題交換了意見。

此前曾有人期望中國領導人會向普京施壓,敦促他盡快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展開談判。現在,這一期望想必徹底破滅了。中國方麵完全有這樣做的能力,但顯然北京缺乏這樣的政治意願。畢竟,俄羅斯對中國的依賴極其嚴重,習近平完全有能力硬氣促和。

對於中共領導人來說,他更希望將俄羅斯的對華依賴化作真金白銀的經濟實惠。俄羅斯國有天然氣公司Gazprom 宣布,中俄雙方已就修建‘西伯利亞力量二號’輸氣管道達成共識。屆時,俄羅斯將每年額外向中國輸送五千萬立米天然氣。Gazprom還強調,供應價格將遠遠低於歐洲客戶所支付的水平。”

評論指出,多年來,北京方麵一直對該輸氣項目猶豫不決,因為本著風險分散戰略,中國不願在能源領域過度依賴單一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是領土相連的鄰國,有超過4,000公裏的邊界線。兩國領土麵積大,人口眾多,而且都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關係體係中有重要地位。兩國都是軍事強國,中俄關係發展直接涉及地區乃至世界安全。兩國經濟有互補性,中俄間有緊密的經濟合作。

中蘇分歧同時覆蓋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層麵。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最初對蘇聯施行“一邊倒”的結盟政策,而雙方的分歧大致緣於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高層對時任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的“去斯大林化”做法感到不滿,同時毛澤東對核戰爭的激進態度也引發爭議。1958年起,中蘇之間發生了一係列導致關係惡化的事件,其中蘇聯方麵向毛澤東提出建立“聯合艦隊”,但遭到毛澤東等人的抵製,雙方會談沒有結果。1960年中蘇論戰公開化,蘇聯突然撤走1390名在華專家、終止600份合同,中蘇關係走向破裂。1961年,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率團出席蘇共二十二大時與蘇聯方麵激烈辯論不歡而散,並拒絕參加此後的蘇共二十三大,雙方出現嚴重路線分歧。1966年,中國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毛澤東號召“反蘇修”,中共稱蘇聯為“蘇修叛徒集團”,蘇聯則出版了大量宣傳資料批判文革和毛澤東,中蘇兩國關係徹底凍結。

此後,中蘇衝突上升到軍事層麵,中蘇邊界衝突加劇,在1969年“珍寶島事件”中雙方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在邊界部署了重兵提防對方,蘇聯甚至一度考慮對中國大陸的北京、長春、鞍山、酒泉、西昌、羅布泊等地實行核打擊,時任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鬆進行了幹預。麵對蘇聯的核威脅,毛澤東等中共領導層開始謀求與美國和西方陣營發展關係,1971年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1972年中國同英、日、德、澳相繼建交。1973-1974年,毛澤東在會見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日本外務大臣大平正芳時,提出了“一條線、一大片”的構想,即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西歐結成準聯盟,共同對付蘇聯的擴張勢頭。與此同時,美國實行“三角外交”,美蘇之間也采取了緩和政策,軍備競賽降溫,並簽訂了多個協定。

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中蘇兩國已相互變成了最危險的敵人之一。1979年中美建交、中國大陸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期間因親蘇的越南入侵柬埔寨推翻了親中的“紅色高棉”政權,重新掌權的鄧小平在訪問美國後隨即發動了為期一個月的對越戰爭。同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中方強烈譴責,並抵製了之後的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與此同時1980年中國宣布《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期滿後不再續約。1982年,時任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幹發表講話,被認為是中蘇關係解凍的訊號。至1989年,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應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邀請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鄧小平等人會麵,中蘇關係才得以正常化。1991年蘇聯解體,中俄關係基本繼承了中蘇關係。

1991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出訪蘇聯,與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會麵。中蘇雙方簽署《中蘇國界東段協定》,成立勘界委員會,又決定了一些爭議島嶼主權誰屬,解決了97%的中蘇東段邊界爭議。蘇聯解體後,1992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會麵,中俄兩國元首簽署了《關於中俄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與到訪的葉利欽會談,中俄領導人宣布雙方“相互視為友好國家”,解決了中蘇交惡以來的對立情緒,並透過處理邊界矛盾使得曆史糾紛得到緩和。1996年,兩國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確立兩國間的特殊關係。

2001年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11年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榮、世代友好的全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此後合作逐漸增加,2019年提升為中俄新時代全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22年3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記者會上指出,中俄關係具有獨立自主價值,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基礎之上,更不受第三方的幹擾和挑撥。這既是對曆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國際關係的創新。前挪威駐北京經濟參事﹑研究所專家榮英格(Jo Inge Bekkevold)於《外交政策》中指出,當前的中俄關係建立在更堅實的地緣政治、經濟、意識形態、領導層和機構五個關鍵因素上,是其相對中蘇時代處於敵對的不同基礎。

 [1]威悉信使報(Weser-Kurier),是德國西北地區的一家報紙,總部在不來梅市,隸屬於不來梅日報集團有限公司。1945年9月19日創刊,目前是不來梅市及其周邊下薩克森州地區的主要報紙媒體,政治傾向中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至於西伯利亞力量二號計劃,是被日本攪局二十幾年的項目,90年代立項後日本插了一杠子,願意用出資一半換取四分之一的能源,俄國當時很窮,希望日本介入。而當時中國也很窮,這個項目就一直被日本的投資影響進行不下去,因為俄國猶豫。
如今等於俄國做出了巨大讓步,排除了日本,給中國開綠燈。就像去年俄國同意中歐鐵路第二條線不通過俄國,而是從中亞去伊朗一樣,等於俄國對中國放棄了對中亞諸國的控製,也是對中國讓步。
中俄目前的局麵與過去很不同了,雙方沒有了邊界問題,經濟高度互補,中國兩項最大的進口,糧食和能源,俄國都能提供,而俄國因此有了經濟保障。而人民幣也保證了俄國不在乎西方經濟製裁,俄國如今是歐洲唯一經濟增長的國家。
至少在普京這一代人,中俄關係會非常好,是因為美國對他的背叛和欺騙,他在杜馬關於克裏米亞事件的講話中當著全世界流淚,說明了這個傷害的程度,而複仇是人生最大的動力。
普京不止一次表達俄國應該把自己看作是亞洲國家,因為第一歐洲不接納俄國,美國需要歐洲有一個敵人存在讓歐洲感到危險,否則北約沒理由存在。而沒有了北約,歐盟就可以政治上獨立,美國失去最大經濟市場,因此美國絕對不允許歐洲接納俄國。
從曆史看,在歐洲隻要法德俄三國可以和平,歐洲大陸就不會有戰爭。而如果歐洲沒有戰爭或者戰爭風險,美英這種海權國家就沒有獲得歐洲經濟市場的機會。因此曆史上海權國家對歐洲的態度就是絕對不能讓這三個大國和平。
第二是普京意識到到了中國2035計劃實現,中國就是世界政治和經濟中心,西方不再是俄國需要追逐的目標。
所以不難理解如今和未來十幾年的中俄關係。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你這不是蔥亞洲人的角度看這些問題。
首先,中國關於烏克蘭戰爭的底線是不允許俄國輸掉戰爭。中國並不保證俄國迅速贏得戰爭,但會保證俄國不輸掉戰爭,這就意味戰爭可能會拖得很長。普京的終極目標是解體北約,至少客觀上,因此就必須讓歐盟和北約成員國負擔不起戰爭,這就會讓戰爭拖延到很長時間。
俄軍始終在前線隻維持10萬人左右,采取輪戰模式,而不是把全部動員的50萬軍隊投入前線,很明顯不著急。俄國甚至在北約軍隊大量秘密參與戰爭情況下也沒有宣戰,使得100多萬義務兵役製軍隊不能投入戰爭,也是因為可以控製戰爭進度。
目前烏克蘭在2014年後建立的10個軍事要塞隻剩下紅軍城還沒有被俄軍完全占領,盡管7萬守軍全部當了逃兵,很明顯是俄軍希望烏軍逐漸把軍隊填入,在烏東有利於俄軍的環境消滅。
而中國不許俄國失敗的原因很簡單,烏克蘭戰爭是北約東擴的結果,如果俄國失敗,就是北約成功,必然出現北約進入亞洲的局麵,北約不僅多次表示過要擴張到亞洲,在日本已經有一個辦公室。
這次大閱兵對歐洲的震撼巨大,因為很容易理解耿爽種聯合國安理會上的話的潛在含義。
試想假如戰事對俄國不利,這些美軍都得不到的武器就可能出現在俄國,包括那些被稱作滅國神器的武器。這次閱兵後,歐洲應該知道烏克蘭戰爭必然會輸給俄國,就是輸多少而已。
把酒論思 回複 悄悄話 惡俄侵烏停戰之日,即是侵中戰事之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