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昨日與英國朋友去了倫敦國家肖像展廊館(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2010-06-02 07:07:15) 下一個

昨日跟一位英國朋友一起去了倫敦國家肖像展廊館(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很有收獲, 知識性的,人生的感受都有:

這位朋友也是我女兒好友的媽媽,我們是在學校家長和學生的聚會上認識,從外表看她是一個並不溫柔卻很主觀武斷的女人,典型英國中年婦女體態,緊縮眉頭,一副隨時準備批評挑刺別人的樣子, 如果不是沒座位的話,我是不會選擇坐在她身邊的,可上帝卻偏偏安排驅使我那天走到她身邊坐下來,其實也是另外一位媽媽跟我說我們去那邊坐吧,因為中間休息回來後我們原來的位子有人坐了, 沒辦法隻好坐在她身邊,朋友把我介紹給她這是薰衣草, 誰誰的媽媽。

"Hello , Nice to meet you ,我知道, 我孩子跟你孩子是好朋友", 她又跟我說起法國,巴黎,她說簡直不可以想象,巴黎怎麽變得這麽髒啊?"是嗎,旅遊區都是扔垃圾的地方"我為巴黎開脫一下地說 我心想, 我又不是巴黎市長,我哪知道, 你看你看,沒說幾句話她就開始挑刺教訓人了,真是不出所料。

當我正準備跟她無話可談的時候,兩個人卻又聊到音樂會,歌劇的話題上了,頓時就拉近了距離, 兩人就開始興高采烈忘形了,她說她是學 classics 的, 我們從 肖邦,喬治桑 , 巴黎浪漫生活博物館聊到 BBC 逍遙音樂會, 畫廊 ...... 好開心啊,她還推薦我看一些書, 我說下次 BBC 逍遙音樂會我要拉你去, 兩個人好有點知音的感覺, 盡管我的英語也不是那麽好, 兩個人也可以劈裏啪啦地說, 不行法語也上, 我們約好一定要一起多聚會多去畫廊,音樂會, 頓時的她顯得是那麽溫和友情,她卻是一位好母性熱情有餘的人, 確實,人是不可貌相,有的人長得凶接觸後卻發現對方內心卻很溫柔,有的人長得溫和友善, 內心很可能是冷酷的,不能總用以前的所謂經驗對待後來人認識的人, prejudge是難以避免的,但還是盡力去排除經驗的幹擾,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沒有什麽模式可套, 每一個朋友都是一本不同的書,不一樣的世界,人生本來就是迷宮,都是上帝設的迷魂陣,海,跟著上帝走就好了, 但也別忘了,上帝可是一位幽默大師。

昨天我們選擇去了: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 其實我是想去 National Gallery 的, 因為我最近買了一本 National Gallery 的 Catalogue , 準備每次去著重看幾幅畫。 常去倫敦,可之前也就是去過一次國家肖像博物館,看一個攝影展, 說起來自己都不好意思, 不少人為了一場音樂會,一個畫展,不遠萬裏地前往。

一到那我們一起在博物館咖啡館一起簡單用餐後就開始了我們今天的主要內容, 我們從最頂上開始往下看, 最古老的肖像收藏是在樓上的, 我的天,如果不是朋友拉我來,我都不會登高去看這些古老的曆史名人畫。

我們花了 3 個多小時基本上在看 1901 年以前的肖像油畫, 都是名人的, 每一幅畫後麵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世界,在以前的年代,沒有攝影技術,畫是唯一能記錄名人神態形態的辦法,最近我也是很喜歡看油畫去感覺曆史的痕跡, 喜歡看到當事人真實的神態,名人讓我感動的不僅僅是他們的驚天動地,他們超人的才智,更是他們真是普通脆弱的一麵,體驗他們的emotion, 然後我才會更有興趣去讀文字。 畫館有以下的分類, 昨天有幾幅畫印象很深:


1 The Tudors ( 1485- 1603 )


《 Five Generetions in a portrait 》

Chancellor Sir Thomas More 家人五代一起的肖像, Sir Thomas More (February 7, 1478 – July 6, 1535) 是亨利八世的顧問,大臣 Sir Thomas More 因為反對亨利八世離婚,而被砍頭,事後亨利八世又有些懊悔, 究竟是自己的親信啊, 這幅畫是畫家把他們家人的肖像都匯集在一起了,左邊第三位就是Sir Thomas More


Catherine Parr (11 November 1512 – 5 September 1548)

Catherine Parr是英國亨利八世第六位也是最後一位存活的妻子,結過四次婚, Parr 也是英國世上結婚次數最多的皇後, 亨利八世前後有過6位妻子,其他5位妻子命運都很慘:與兩位妻子離婚,兩位被砍頭,一位死於產褥熱,Catherine Parr是亨利八世是在他與第一位妻子的女兒瑪麗家中看上Catherine Parr, Parr當時的第二位丈夫剛過世,Parr和一位男爵發展戀情,但無法拒絕亨利八世的愛意。 關於Catherine Parr故事很多,這也是小說家,電影製片者感興趣的人物,盡管她結婚次數很多,但她卻在史學家們口碑很好,傳說中凱瑟琳是一位理智、道德正直的女性,熾熱的宗教諾守、強烈的忠誠與奉獻精神為她在史學家中贏得了許多追慕者。

《Pirate or Patriot?》 這是很有意思的標題, 這是National ortrait Gallery 那本導遊書上的一個小標題,英國借助強大的海上勢力到處掠奪, 和現在的索馬裏海盜有區別嗎?區別就是那時世界還沒有固定的遊戲規則, 搶了就搶了, 霸占了就霸占了,勝利者還有個爵位,還來者隻有大喊:虧,真虧!


Sir Francis Drake (1540 – 27 January 1596)

Sir Francis Drake就是英國最有名的海盜, 在上麵的畫中, Sir Francis Drake右手扶著一地球儀。 看到這裏時朋友說,你知道那時的人怎麽狹隘,因為伽利略·伽利萊說地球不是平的而被審判,隻有上帝在看笑話,你看伽利略·伽利萊的去世和牛頓的出生時間上挨得很近啊

《 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 Sir Francis Drake , 1540 年 1596 年 1 月 28 日 ), 英國 著名的 私掠船長 探險家 航海家 ,據知他是第二位在 麥哲倫 之後完成環球航海的探險家。

德雷克循著麥哲倫的航線出發。由英國前往南大西洋,抵達了 南美洲 東海岸。

1567 年 -德雷克第一次探險航行,從英國出發,橫越 大西洋 ,到達 加勒比海

1569 年 -第二次探險航行,從加勒比海再往前,到達了 中美洲

1577 年 -第三次探險航行

德雷克循著麥哲倫的航線出發。由英國前往南大西洋,抵達了 南美洲 東海岸。 》

2 The Stuarts ( 1603 -1714 )

3 Rebellion To Reform ( 1714 – 1837)
- Arts in the early 18th century
- Art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 science and industry in 18th century
- britain becomes a world power
- Royal , celebrity and scandal
- Art, invention and thought: the romantics:

Jane Austen (16 December 1775 – 18 July 1817)

簡.奧斯丁(16 December 1775 – 18 July 1817) 的肖像畫,非常小,畫中的簡的神態好生動,目光犀利,難怪她那麽能洞察人的心靈,她相愛過,可一直獨身,這幅肖像畫是簡的姐姐Cassandra Elizabeth Austen (9 January 1773 – 22 March 1845) 用鉛筆加水彩筆畫的, Cassandra是一位業餘的水彩畫家。
- Art, invention and thought: making the modern world
- the Road to reform


George Frideric Handel  (23 February 1685 – 14 April 1759)

這副畫很巨大, 至少超過2米多高, 高大的亨德爾,卻帶著溫和謙卑的目光,讓人滿懷敬意,我在畫前站了許久,因為聽亨德爾的音樂也很多,也很喜歡, 孩子學校的校歌都是亨德爾的, 因為學校的原址就是亨德爾的官邸。 最後我心裏默默地對亨德爾的畫像說:謝謝你亨德爾,喜歡你的音樂, 謝謝你的音樂


Samuel Johnson  (18 September 1709 [O.S. 7 September] – 13 December 1784)

在亨德爾巨幅畫像的左邊是Samuel Johnson ,是朋友帶著我來到他的肖像前,隻聽到朋友一直在嘟囔:《多麽謙卑的人啊!》,Samuel Johnson ?我都不知道是誰,開始還以為是一位作曲家,回來一查原來是英國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獨自編寫《英文約翰字典》, Samuel Johnson 窮書商的兒子,父親留給他的遺產隻是20英鎊和一堆書,Samuel Johnson 在牛津大學就讀,可因 為窮交不起學費,隻讀了13個月就綴學了, 自幼喜歡讀書, 很希望能當教師和校長, 可其貌不揚, 一隻眼睛瞎,一隻耳朵聾,臉上帶有疤痕,說話還常不自主抽搐,可想而知,他在學生中不受歡迎,經人介紹與一位少女結識,最後卻與少女的媽,一位大她21歲的寡婦好上,恩愛終身,傳為佳話。 約翰生的朋友形容這位新婚妻子“胸脯偉岸,說話矯揉造作,臉上脂粉過厚”,真是一位很奇特的文人, 上帝真是太幽默太會安排了。

塞繆爾·約翰遜(英語Samuel Johnson1709971784123,常稱為約翰遜博士(Dr. Johnson),英國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評家、詩人、散文家、傳記家於一身,前半生名不經傳,但他花了九年時間獨力編出的《約翰遜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為他贏得了文名及“博士”的頭銜,博斯韋爾James Boswell)後來為他寫的傳記《約翰遜傳》記錄了他後半生的言行,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wiki)
這次畫廊之行真是學到很多東西,知識的,人生的都有,想辦法找他的傳記來讀。

繼續往前走...



Johann Christian Bach (September 5, 1735 – January 1, 1782)

Johann Christian Bach 是德國古典音樂作曲家, 也是大名鼎鼎的老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第11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Johann Christian Bach 出生時他父親已經50歲了,老巴赫離世時, 他才15歲,他作曲的音樂中幾乎不帶他父親音樂的痕跡, 在巴赫的兒子中,他的音樂才能並不是最被看好的,而是他大他6歲的二哥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Johann Christian Bach 遊曆歐洲,在意大利呆了幾年,在那他由信仰路德教改為天主教徒, 之後去英國, 在英國Johann Christian Bach 的音樂才能得到更多地發揮,成為來自德國的Queen Charlotte皇後的音樂大師, 他作曲有交響樂,歌劇,也是在倫敦Johann Christian Bach 與女高音Cecilia Grassi 結識不久結婚,但沒有孩子, 在1782年元旦的那天Johann Christian Bach 客死異鄉-倫敦, 之後人們都喜歡稱他為《英國的巴赫》,《倫敦的巴赫》,並不是因為他是英國人,而是Johann Christian Bach 在英國生活多年的原因吧,很奇怪,德國的作曲家喜歡去英國, 亨德爾, 巴赫的兒子就是例子,為什麽?
Johann Christian Bach的音樂我不熟,他父親的音樂我很喜歡,所以也在他的肖像前也駐足良久,深深致意......


Charlotte of Mecklenburg-Strelitz (19 May 1744 – 17 November 1818)

在英國眾多的女皇皇後中, 我喜歡Queen Charlotte,她是一位德國公主,後來成為英國喬治三世的皇後, 生了15個孩子,13個孩子存活,她熱愛藝術植物,欣賞莫紮特,巴赫的兒子, 另外她也促成了倫敦的植物公園Kew Garden的擴建。

我特別喜歡這個時期的畫,朋友跟我提到:Age of Enlightment , 我說,有一個有名的樂隊的名字就叫Age of Enlightment , 聽過很多場這個樂隊的演奏,用的樂器都是那個時代的。 我又問她Age of Enlightment 和文藝複興在時間本質上的區別上? 她給我細說了一下, 回來一查才知道原來 Age of Enlightment 中文叫作 啟蒙時代( 法語 : Si è cle des Lumi è res )

《通常是指在 18 世紀 初至 1789 年 法國大革命 間的一個新思維不斷湧現的時代。與 理性主義 等一起構成一個較長的文化運動時期。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 自然科學 哲學 倫理學 政治學 經濟學 曆史學 文學 教育學 等等。 啟蒙時代的學者亦不同於之前的 文藝複興 時代的學者,他們不再以宗教輔助文學與藝術複興,而是力圖以經驗加 理性 思考而使 知識 係統能獨立於 宗教 的影響,作為建立 道德 美學 以及 思想體係 的方式。》

說到這, 我說真好,你們的文明裏有那麽一段人的思想自由奔放探索的階段, 朋友說,為什麽不, 自由思想者是上帝給我們的gift, 為什麽不用?!對,天賦和自由思想是上帝給每個人的禮物, 天賦讓有的人成大器,讓普通人活得更自在自我, 愛護自己和別人的天賦,也是對上帝的報答和感恩!

繼續往下看, 繼續感歎吧,草草 ...

4 Victoians ( 1837-1901 )
-QueenVictoria
- Expansion and empire
- early victoria arts:勃朗特仨姐妹的畫像, 畫不是很大
File:Brontë.jpg
 Charlotte (21 April 1816 – 31 March 1855); then Emily (30 July 1818 – 19 December 1848); and finally Anne (17 January 1820 – 28 May 1849).

勃朗特姐妹三人: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和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ë)出生於英國北部約克郡山區的一個窮苦牧師家庭。是愛爾蘭農民之子,母親瑪麗婭·布蘭威爾出生於英格蘭康沃爾一個有名的世家。勃朗特兄妹幼年喪母,生活淒苦。為生活所迫,姐妹三人都先後離家外出當家庭教師。1847年,夏洛蒂的《簡·愛 Jane Eye》,艾米莉的《呼嘯山莊 Whutering Heights》,安妮的《阿格尼斯·格雷  Anne's Angnes Grey》幾乎同時問世,三人以此一舉成名。》
Brontë家族是來自愛爾蘭意為上帝的兒子,但Brontë這個名字要追溯到意大利西西裏一個小城叫《Town of bront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達爾文的肖像

5 photographs Collection

6 Twentieth Century 1901 -1990

7 Contemporary Portraits 1990 onwards





有一下朋友把我拉到一幅肖像畫前站著,她指著畫中的人物說,這是我親戚,是她姥姥那邊的祖宗,我湊近一看:鐵路之父 , 難怪她跟我說喜歡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一開始她就跟我說要帶我去畫廊的科技館部分去看一位朋友,剛開始我還真以為她有朋友在這工作呢, 原來她是來走親戚的,

《喬治 · 史蒂芬生( George Stephenson , 1781 年 6 月 9 日 1848 年 8 月 12 日 )是 英國 機械工程師 發明家 ,他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公開 鐵路 ,而在 1829 年 製造的火箭號是最早在商業成功使用的 蒸汽機車 之一。》

我跟我朋友說,啊, 是你家的親戚?我跟她開玩笑說,讓我摸摸你的腦袋,你們家出這麽大的發明家, 因為有火車, 世界就變得很不一樣,可我的朋友有些憂鬱地說,我這位親戚他曾說:《Iapplaude the technology but deplore the consequence》, 說得太妙了, 我們現在的世界何況不也是這樣嗎?科技發達,可人並沒有說比以前的人幸福倍增啊。

我問你們家常有什麽聚會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嗎? 她說,沒有, 根本就沒有,要是在中國那就是另一番景色了。 我們倆這時坐在長凳子上說話,我問她你怎麽看我們這個時代?她說:好像上帝不太顧及西方了,有可能這下是輪到中國了,上帝會讓中國出思想家,發明家,藝術家,她對中國顯得很有信心, 難怪她決定讓女兒去大學學中文專業。

會嗎?我們中國人不信神不信鬼, 隻相信眼前看到的, 我們會像西方人那麽因為《胡思亂想》而開辟了一個文化藝術科技繁榮世紀?

繼續往前走,去維多利亞時代看看,前不久看了電影《年輕的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和比利時的阿爾伯Albert 王子是表兄妹, 後來結婚,一直都很恩愛,Albert王子很愛藝術,去世比較早,維多利亞為了紀念Albert王子而建造了Royal Albert Hall, Vitoia & Albert Museum (VA) 等,我跟朋友說,Victoria真有運氣,不是每一位Queen像她那麽有自己深愛的夫婿。

因為有事與朋友道別, 她繼續帶著女兒看肖像畫,晚上她們還要一起去看戲。 朋友跟她女兒在一起時說話也好斯文溫和耐心,沒帶有一點家長的威嚴訓斥命令,總是在不斷征求女兒的意見,讓我很內疚,  有人跟我說過跟我說過跟英國人是很難交很深朋友的, 我想不是絕對的,交朋友不是做慈善事業,朋友是人生旅途中與另外一遊客的一種共鳴,深交的朋友還有更深的理解和信任,精神相伴, 哪怕這種相伴很短暫, 朋友首先是有共同的趣味, 愛好,價值觀等等才會有共鳴,在國外工作場合 並不是交朋友的地方,另外在國外都為生存忙乎,愛好活動有限,哪來的朋友?跟這位朋友就是這麽自然偶然地走到一起,已定好下次一起外出的活動內容了。 跟她在一起聊天時很開心,也長知識, 也是兩種文化的相撞,相識。

大腦不能論怎麽活躍自由思維,最後還是要靠腸胃提供養分的,在博物館裏《高雅》遊覽了一番,想著心愛的孩子,就近走去在附近的中國店買了些吃的點心帶回去給孩子,她們一定會好高興的, 中國城總是這麽熱鬧騰騰的,倫敦的中國城比巴黎的中國城有氣氛好些,沒有那麽純食物化,菜場化,究竟周圍被文化藝術的西區包圍,建築業比較古老,不像法國13區是新的開發區,曾在法國電視上看到采訪巴黎13區中國城一家法國女店主時,她向記者《憤怒地》抱怨說:在13區,我們(老法)已經是少數民族了! 而在倫敦中國城這種感覺沒那麽強烈,倫敦中國城地處倫敦最熱鬧文化藝術西區westend, 熱騰騰的中國美食給來西區遊客帶來異國情調和優美碳水化合物的供給, 不少中西遊客喜歡來到這照相,餐館裏坐滿中西顧客。

由此又想到西方啟蒙運動中的領軍人物伏爾泰,伏爾泰聽了到過中國的傳教士描述當時的中國是如何世俗而富裕後,都對中國抱有極大的興趣, 伏爾泰曾說過《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保衛你說話的權力》, 興趣還興趣, 伏爾泰可不知道,當時的中國可會因為言論而殺頭的,現在也會因言論定罪,  好在他沒去嚐試,他這麽敢言的人權自由鬥士幾個腦袋都不夠用,在我們的文明裏,臣民的言論是有限度的, 從小就被教育,說話要留三分,看人說話,見機行事, 在不同的山水國度裏言論行為準則是不一樣,這麽大的家這麽遼闊的國土,又與愛搗蛋騷擾的鄰居相伴,是夠頭痛的,家有家法,國有國法, 連伏爾泰這樣的老前輩也會犯《這山看到那山高》的低級錯誤? 但願隨著世界的開放交流, 世界的不同文明, 不同的大家庭相互接近走訪 ,相互影響製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吧, 不管怎麽樣大家都是這個星球上麵孤獨的居民,過客,不要打鬥的那麽要死要活, 人啊是最可愛,也可以是最可惡的精靈, 唉,隻有上帝在看我們的笑話了, 一切都在上帝手掌中。

自己也是,從地球的東邊來到西邊,來了以後而且還不走了,那麽究竟西方吸引我的是什麽呢?東方是理不清的人情,人用感性悟性生活,西方是理性條理地生活 人情漸漸被現代文明吞噬, 可西方文明裏吸引我可能是他們對人性對宇宙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的精神,是那份稍稍寬鬆的自由吧,不同的宗教文化藝術等等在我看來不外乎在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在哪?我要去哪?這正是亨德爾這首《Handel: Semele - Where'er You Walk 你要走去哪?》提問吟唱的, 也是人用要用自己的一生去追尋的答案... 

Oops, 感概太多,跑題太遠了,草草!

跳上地鐵,坐在車廂裏,身邊兩位打扮入時的中國女青年正在侃侃而談,剛開始時用家鄉話,不懂她們在說什麽,我閉眼聽音樂, 忽然怎麽車廂裏傳來陣陣我聽得懂的話入耳來了,睜眼一看怎麽還是她們倆在侃大山啊,說得都是大道理, 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說:《我是不相信我沒有見過的人和事》, 另一位說《我見過的人我都不會隨便相信》, 我的天哪, 這麽漂亮的女孩都不給人機會,什麽時候我們國人不要說精神世界,眼光都那麽唯物物化了,一點想象的機會和空間都不允許存在?難道與我們自然人文生存空間擁擠有關?  想想 剛才我那位朋友對中國還帶著那麽夢幻希望的眼光,她們的對話 我不想聽下去了, 正好要換車, 下車!

回到家中6歲半的小女兒給我看她寫的兩首詩, 其中她寫的幾句, 讓我很感動, 昨日帶她出去散步大大地表揚她了:

《 。。。I was flying when I was crying。。。》這是六歲的她寫的的詩其中一句, 讀著女兒童心幼稚的詩句,走了一天,在兩種文明裏遊覽不斷提問學習疲憊的我, 就像來到一片綠色森林,大口地呼吸著這多彩迷幻的氧氣......

謝謝朋友帶我到往日的英倫時空裏漫遊...謝謝寶貝女兒帶我到兒童魔幻的迷宮裏去遊覽,去為孩子們的試飛而鼓掌...Ca nous fait du bien!


Handel: Semele - Where'er You Walk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