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兼答芷蘅

(2010-11-29 15:31:50) 下一個

 

 

很慚愧,這麽久才寫這篇回答的文章,還是說了很多年很多次的那倆理由:一則生性憊懶而興之所至,二則俗事纏身而不加簡則。

其實既沒有資格作先生,也無水平解讀這句話,隻是被要求了,又拖了這麽久,似乎不說幾句有些不合適了。

 

那就談談個人的理解吧,如有不到之處,還請方家海涵。

 

談這句話,自然不能脫離孔夫子的語境。

讓我們看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應該算是典型的夫子自道。

——而且明顯是孔子晚年的話,帶有總結性的發言了。

想象一下當時的狀況,大約是某個春夏秋冬的午後或者傍晚,一幫學生圍著老夫子聊閑天兒,其樂融融其喜洋洋,很輕鬆很自在。

這時候有個不長眼的弟子,或者是納悶兒了很久,或者是覺得夫子的狀態太好,自己觀察了很久琢磨了很久學習了很久都還是“鑽之彌堅仰之彌高”,看到的還是夫子的“不見頂相”,窺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就抽空子問了一句:“夫子啊,您是怎麽做到如今這樣的修養的啊?”  

  ——什麽樣的修養啊?自然就是“論語”中那些所有“吹捧”孔夫子的話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尋找。

然後,孔夫子就順便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回顧了一生治學的過程,也回答了弟子關於修養修行甚至認識把握生命本質的曆程。

 

孔夫子說,自己十五立誌求學,此“學”到底指什麽,很難確定,大約他那時候也隻是隱隱約約的感覺到自己的目標,至於怎麽努力,具體方向,如何達到,還是懵懂的。

不過等到他三十歲的時候,差不多就確定了,立定了腳跟,知道自己人生的大致方向,而且心中有了定論:我就這麽幹了,就走這條路了。但是,應該對此路是否通,此路是否真是自己夢想中的那條通向終極真理的路,還是有所疑惑的,心裏還是不夠踏實。

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了四十歲,心裏已經不再疑惑,確定了這條路就是自己所尋求的那條路,也確定了自己的方向就是能找到最終答案的那個方向。

又十年,終於,他明白了世間的大道,宇宙的真理,生命的本質。——但是,道理是明白了,修養上還有所欠缺,境風吹識浪,要做到如如不動,還做不到。即使外麵人看起來他已經足夠好,足夠做大家的老師,但是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內心能不能完全不為外物所動,能不能完全不為外境所轉,自己清楚的很。

於是再努力十年,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功不唐捐,外界的順逆好壞成敗等一切變化他都可以不動心不動搖,但是,這還是功夫,還是自己學習、努力、堅持出來的,所以還隻是“耳順”,還隻是不受外界影響,還有需要被“順”的東西,也還有“順”的行為與主體。還不能做到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還不能做到雁過長空了無掛礙——或者說,雖然已經做到麵對外界與內心世界的紛紛擾擾,不動心,卻還是守著一個境界,不能丟掉,不能起用,自然不能任運自在。

直到生命的最後十年,孔夫子才真正做到了通達圓融,任運自在。

這時候的孔夫子,才是真正“得道”了。時時在道中,與道相合,擺脫了“可道”,達到了“常道”,甚至已經沒有了“道”,無可無不可,空有雙融,理事圓融。

這時候的孔夫子,才做到了內聖外王,內外圓滿,內心有所欲也絲絲合道,沒有一點兒瑕疵,外化亦步步合宇宙大道,沒有一絲的偏離或者不合適的地方。其實就是沒有內外沒有道與非道的境界。

此時的“欲”,其實已經不是“欲”,完全沒有了私欲,是道在他這裏的顯現,因為他已經沒有了“我”,也沒有了世界,隻能是隨緣應化的一些遊戲,遊戲也是自在。

他已經與道合一,與宇宙合一,與生命的本體無二無別。

這時候,哪裏來的“矩”?你讓他怎麽“逾矩”呢?

或者說,這時候,整個宇宙就是他的心,所有生命的本體都是他的心,整個宇宙也是他的矩,所有生命的本體都是他的矩,又何來心、欲、矩呢?

 

其實,隻有走到那一步,隻有做到了那一步,我們才能說:我們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生命,我們真正把握了自己的生命。

 

 

嗬嗬,文章寫完,老歌聽完,懷舊亦完,可以呼呼垂涎睡去矣——不知是否可以夢見周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蘿莉亞 回複 悄悄話 Long time no news~~~ just come here to say "Hi"to you, wish you all things are good!!

Agree your point of view~~~please write more about wisdom of life!! ^_^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