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大號螞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的立場和能力

(2017-07-10 11:58:52) 下一個
罷默百家,獨尊儒術.  這個口號是漢朝時候提出來的,但是直到明朝才真正得以實行. 我們今天所推崇的所謂儒家傳統文化,其是都是明以後才成為中國的主流的. 或者說是明以後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和應用,或者說打著 儒家名義,對明以後的社會體係和社會標準的套牌.

一般曆史觀認為,唐以前中華文明還是比較進取,勇武,開放的.宋以後則逐漸變得越來越封閉, 怯懦,保守. 唐宋是中華文明的高峰或者轉折點。而科舉製如果不是主導原因,也是應運而生的推波助瀾。

科舉在隋唐時期,並非是獨尊儒術,實際上都不遵儒術,甚至都不緊緊是文科。到了兩宋,基本限定於文科,但也還是泛泛的文科,儒是主流但是不是獨霸。到了明清才最終形成以儒,這文科裏偏科哲學科,的 偏門儒學的為唯一學習目的的形式。明代還在儒學內部 有心學功學對理學的變通,清代就幹脆是奴才學了。所以唐以前的大才都是 出將入相的全才。而宋以後的大才就是些文學家老學究口舌大家了。

為什麽會這樣呢?就是因為當教育的目的不是普及知識,而是選拔占位,是為了爭奪生產資料的用有權,尤其是經營權的時候。立場是決定性的 ,能力是可有可無的。

在前些篇的論述 中,提到財富是當下生產和消費的 臨時存在的價值。生產資料不具備直接財富價值。但是生產資料 是生產財富的必須。所以利用生產資料綁架而獲得生產出財富分配的高比例就是私有製人類文明的根本原則。為此,人類文明的製度都是設計來保障生產資料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分配比例的 。也就是說,在位掌權的人的能力並不重要,差不多就行了。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在資本的龐大麵前,個人 能力的差別是渺小可以 忽略不計的。科舉的變遷也是如此。是否能幹的人才無所謂,衷心於體製的才能夠上位。


比如你有億萬財產,還有一個傻兒子。你兒子的同學不富裕,但是很聰明。你會因此就把億萬財產給 你兒子的同學而不是你 自己的兒子嗎?這就是上古推崇的禪讓製度,但是即便是想象中 的傳奇故事。現代考證堯舜的 真實故事很可能其實是政變。你或許給你兒子的同學一些好處,讓他幫忙你兒子保護財產,但是同時最可能謀奪你 兒子財產的又就是你兒子這同學。爬藤,陪太子,發達。不是表麵上那麽簡單。從曆史經驗來看,要想獲得擁有權,就得造反。從 既得利益手中奪取,要打破規則。這就是唐 以前的主題。或者獲得經營權,遵守規則,利用經營權積累自己的擁有權,是宋以後的主打。前者股份多,速度快,風險也大。後者股份少,時間長,後果卻也不嚴重。

前者就是占山為王,等候招安(已有市場的細分,山寨,小公司),還有就是支邊,開疆廓土(發掘新市場新產品)。要麽 就是新科舉,大公司大政府,爬樓梯,走 正步,鑽營商管政官,水滴石穿,隱忍布局。如果不明白這背後的真理 。沒有相應的 決心和性格。貿然爬藤,不是成為被剿滅悲慘的叛匪,就是被發配冷板凳的懷才不遇的酸丁。利用生產資料去霸占大部分財富分配,是 最不公平最霸道的人 事。指望數學AP啥的學得好,就覺得自己應該“公平”地得奪得大份,實在是於虎某皮,想得太好死得更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