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第一!

你也許會因為說了實話,損失了什麽;但正因為你說了實話,你得到了別人的信任,而且可能是一輩子的信任。
正文

海歸大潮成為時尚: 海歸佼佼者 回流挑大梁

(2005-04-13 06:09:02) 下一個
這是一個需要海歸的時代,也是一個成就海歸的時代。海歸,是中國大陸對海外學成歸國學子的統稱。在大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全方位與西方接軌的過程中,當代海歸群體生逢盛世歸正其時,發揮了天然優勢。時代需要海歸。 隨著海歸大潮成為時尚,不少大陸留美學人中的佼佼者,被大陸高等學府以高薪要職聘用,在各自的領導崗位或學術研究機構擔綱挑大梁。更重要的是,他們將海外的先進觀念和科學管理方法帶回大陸,希望的種籽將在神州大地發芽生根。 目前就任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的田國強、上海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哲、四川大學副校長陳愛民、上海外國語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張曙光、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閔維方及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平等,就是海歸中的出類拔萃者。他們正值盛年,在美國都已奮鬥有成,為了「中國情結」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安逸生活,成為海歸一員。 隨著海歸大潮成為時尚,不少中國大陸留美學人中的佼佼者,被大陸各大名校爭相聘用。圖為出席中國旅美社會科學教授協會首屆大會的部分成員。(田國強提供) 孫哲 天生我才必有用 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暨政治學博士學位的孫哲,回大陸發展五年,已結出豐碩成果。他現為上海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和博士生導師,並出版了八本著作,成為媒體寵兒,許多電子媒體三不五時請他上電視、電台,他在大小場合的各種演講評論經常見諸報端。 孫哲「在西方取得真經」,回上海發展如魚得水,成為大陸知名的中美問題專家。去年他應邀回美考察美國總統大選選情。(孫哲提供) 39歲的孫哲,上海複旦大學畢業,在複旦連跳過兩級,先後獲複旦大學法學學士和法學碩士學位,23歲就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24歲赴美留學,先後在三所大學的研究院深造,獲美國印地安那州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及哥倫比亞大學政治係博士學位,是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黎安友的得意門生。 他與太太倪劍落腳紐約後,在攻讀學位的同時,利用課餘時間到曼哈坦中城一家超市打工,結果譜寫了一頁都市傳奇,從打工族變為超市老板,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之後再在曼哈坦上城開設了第二間超市,兩個店的員工就有30多人。平日店中生意主要靠漂亮能幹的倪劍主理。 倪劍畢業於複旦大學新聞係,是當年的校花和才女,來美後為了生存,先後做過許多很辛苦的工作,後來為了支援丈夫讀書而一肩挑起繁重的超市管理。到孫哲快拿到博士學位時,她自己也從讀夜校開始,先後拿下了新澤西州州立大學蘭普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和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新聞媒體管理碩士學位。小倆口是最早在紐約經商成功的大陸留學生之一,堪稱學業事業兩豐收,其事跡曾被大陸媒體廣泛宣傳。 孫哲經商有成,衣食無憂,在學術上也不遑多讓,27歲就出版了兩部對中國未來頗具挑戰意義的專著。他的第一部著作《新人權論》1992年出版。此書從基本概念、曆史、國際法、國別比較以及中國本身憲政發展等不同角度,全麵探討了人權這一理論課題。 孫哲並不滿足現狀,生命中總覺得故國在召喚。1999年,他多年「不如歸去」的念頭變成了行動。他說,決定回國主要是基於對母校複旦大學、上海及中國都有難以割舍的感情。他二十出頭出國留學,在大陸接受了完整教育。在美國生活不錯,經商多年已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與剛抵美國、全副身家隻有二、三百美元,不可同日而語,但飽暖思報國,雖然他在美國有車子、房子、兒子及事業,但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上海,感覺總是不一樣。回來後有歸屬感,而且有更大的人生價值。 剛開始,別人都說他有經商頭腦和經驗,應該回國創業,但他覺得十年寒窗,辛辛苦苦在美國念了博士學位,「在西方或多或少已取得真經」,若回國光做生意不做學問,總覺得有點可惜。「這樣我學的東西無法傳承給下一代新人」,就好像人生有夢未圓,將來會遺憾。 正在躊躇時,恰逢上海複旦大學校長王生洪率團來美招攬人才,孫哲聞訊決定投石問路。基於對母校的感情以及自己在哥倫比亞大學主攻政治學、特別是中美台關係和美國政治的背景,他將目標瞄準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前身為1964年成立的國際政治係,是中國高校最早設立的三個國際政治係之一 )。 他滿懷希望寄去應征申請信函,沒想到滿腔熱情被澆了一頭冰水,複旦國際關係學院某主管回信列舉數項理由拒絕了他的申請,包括「專業不對口」等,並說孫哲讀的是國際政治,研究的是中美關係,而複旦已有足夠人手研究這個課題。另一個拒絕的理由是孫哲在美國做了10年生意,擔心他不能專心學問。 孫哲認為對方拒絕的理由令人不能信服,他相信自己所學所長完全符合複旦要求,而且也符合大陸的需要,因為國內非常缺乏真正了解美國政治的資深學者,而受過美國名校嚴格訓練的國際關係專業博士更是寥寥可數,而且自己在美國擔任助理教授的經驗,也可以為大陸大學所用。至於對方認為經商是他的「短處」,其實恰恰正是他的長處,因為他「下過海」,就不會再受金錢物欲所惑。而且,「我有過在美經商的經驗,恰恰說明自己具有非常強的奮鬥和創造力,這是很多知識分子缺乏的」。 複旦國際政治係向他關上大門,令他一度慨歎自己報國無門,當年出國過程萬分曲折,沒想到出國難,回國也難。不過,雖然他的報國熱情「被打壓了一下」,但他沒有氣餒,「因為我對自己有信心」。當年他在紐約赤手空拳打下一片天地,他自信在任何地方都能很快打開局麵,「一個有能力的人,無論在任何環境都能生存,並且脫潁而出」。 2000年初,孫哲回上海開會,順便打算弄清被母校拒絕的真正原因,沒想到熟悉他的市領導和校領導完全不知道國際政治係對他的拒絕,馬上聘請他擔任複旦在國際上非常知名的美國研究中心的專職教授,並以引進「傑出人才」的名義,給予他最好的經濟待遇並委以重任,讓他負責一個重大的國家級科研專案──研究美國國會和中美關係。 孫哲感歎人生的機遇就是如此奇妙,他的求職過程,恰恰應了「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這句俗語,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報國 攜妻兒回到上海 回上海五年,孫哲拿出與時間賽跑的勁頭,出版了八本書,包括《左右未來:美國國會製度創新和決策行為》、《崛起與擴張》、《美國國會與中美關係:案例及分析》、《美國國會研究》及《全國人大製度研究》、《權威政治:國際獨裁現象研究》等學術著作。他的導師黎安友在為他的《獨裁政治學》作序時評價說:「孫哲取得的成就顯示了中美學術合作具備極強的潛力。」 孫哲最難忘的是 2000年「海歸」後撰寫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左右未來──美國國會的製度創新和決策行為》。當時他作為打頭陣的「先頭部隊」,隻身赴上海履新,太太兒子暫留美國,他心無旁鶩。由於有感美國國會政治錯綜複雜,撲朔迷離,為了讓中國讀者準確、深入地了解美國國會製度及其運行,他決定撰寫一部介紹美國國會製度的專書。 他全副身心投入寫作,用了一百天時間,日以繼夜廢寢忘食終於完稿,由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推出後反應非常好,被國內多所大學指定為「美國研究」的必讀參考書,中國駐美大使館和外交部還專門請他上課,講授有關美國國會的知識。這都逐步奠定了孫哲在大陸開創新局的基礎,打響了知名度,很快成為年輕而知名的中美問題專家。 在上海,孫哲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如魚得水,他與中心同事成功舉辦了首屆「美國國會與中美關係」學術研討會,先後組織和主持了多次複旦大學學生和美國國會議員的直接對話活動。他在美國國會與兩岸關係研討會、美國國會與中美關係研討會上所作的報告,被中國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和大陸外交部駐美使館采用。 作為知名的國際關係和中美問題專家,孫哲還擔任了大陸外交部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特邀顧問,上海市政府多個職能部門的兼職研究員,為他們提供美國政治和經濟的分析情況。他也曾擔任《東方早報》、《經濟觀察報》等一些報紙的專紙的專欄作家和上海電視台嘉賓主持,點評國際時事和伊拉克戰事,並作為特邀嘉賓主持東方衛視美國大選直播節目等。近日,他馬不停蹄穿梭上海、北京之間,經常被邀請到北京中央電視台作專題節目。 倪劍為了支援孫哲回國發展,毅然賣掉了賺錢的生意,完成了學業,後來又隨夫攜子回上海另起爐灶,開了一間名為申尼邦德(Sunny-bund)的公關公司,業務蒸蒸日上。短短三年多,它已成為上海有名的公關公司,包括美國運通、強生醫療、德國漢高、奧的斯電梯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都成為它的忠實客戶。 大陸學人在海外生活了一段時間,海歸後在具體生活中麵臨的最大挑戰是孩子的教育費用。在美國,大多數華人都挑選學區比較好的地方居住,孩子上公立學校,不用交學費。可是回中國要上美國學校,不但學費要一、兩萬美元,而且即使有錢付學費也未必可以入學。 孫哲12歲的兒子目前就讀上海的一所國際學校,學費每年一萬多美元,仍有許多人不得其門而入。從前的海歸多是外國企業派駐中國、在中國拿海外工資的華人,近年更多的海歸是想回國創業的留學生,要將自己的子女送入國際學校就不容易了。孫哲認識某外國公司派駐上海的總裁,總裁的孩子排隊等了半年多,四處走後門,托關係,直到現在還在等候入學名單上。許多有意回大陸發展的海歸學子,大多因無法妥善解決子女回國讀書的問題而擱置計畫。 孫哲慶幸兒子回國早了一步, 2001年兒子還在念小學三年級時,他當機立斷讓太太帶兒子回國。托了一些關係,他兒子順利進入國際學校念書,當時一個年級不過招生三、五十人,現在發展到每個年級招生一百多人,但申請入學的學生超過二千人,入學率隻占 10%,僧多粥少,許多人已在等候名單上苦候多時。 他最欣慰的是兒子回大陸讀書,一家人可以在一起生活共享天倫之樂,而且原來不大講中文的兒子,回上海幾年中文突飛猛進。「前幾天,我聽到兒子居然用很地道的國語跟外婆頂嘴呢,而且還用了不少成語。」 總結回大陸發展的經驗,孫哲最大的感受是,海歸人員雖然具備多一門語言學識,多一層社會文化背景的優勢,但回大陸發展需要成熟的心理和技巧。每個人機遇不同,人際關係固然重要,心理挑戰這關首先要克服。許多人在異邦奮鬥多年,事業有成,重返故國後,大家起點都一樣,都屬「空降兵」。「當別人對你的能力了解不夠時,要保持良好心態,學會處世之道,寬容待人,不要卷入無謂的人事糾紛,要用行動證明自己是一個學貫中西、可以大有作為的人」。 對於大多數想回國的人來說,中國吸引他們的就是那種好像無時無刻不在的激動人心的機會,總希望能做點什麽事情。孫哲強調,「做學問要首先學會做人」。 無論是在複旦還是在哥大,孫哲深深感受到自己當年的老師及同門師兄弟都不斷給他機會,提攜他,推薦他,所以他深知「名師出高徒,高徒出名師」的道理。「給別人一個機會,其實也就是給自己創造一個機會」。因此,他平時非常注意給同事和學生機會,不少他帶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年紀輕輕就不斷出成果了。他覺得這正是自己執意回國最期盼、最快樂的事情。 陳愛民 海歸「鯰魚」教授 被大陸媒體稱為海歸「鯰魚」的美國印地安那州立大學經濟係教授、中國留美經濟學會會長陳愛民,去年底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當選四川大學副校長,負責學校財務、社科、國有資產等方麵的管理。人們期待陳愛民能發揮「鯰魚效應」(這是一個目前在大陸被廣泛應用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效率啟動理論),為川大注入新鮮活力。 現年46歲的陳愛民是四川重慶人,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係,1983年赴美留學,1990年獲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任職印地安那州立大學經濟係教授暨文理學院教師委員會主席,她是迄今唯一擔任此職務的華人教授。 2004年9月30日,四川大學宣布麵向海內外公開選聘八位副校長,分管多個領域,任期四年,並公布了副校長的基本任職條件及申報辦法。陳愛民一位朋友從網上看到消息,告知陳愛民。川大是陳愛民的母校,她為母校不拘一格公開征選人才的舉措感到驕傲和振奮。她說:「或許,這在川大曆史上是一小步,但卻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大步。」 最初,陳愛民並沒有打算參加競逐,後來在朋友鼓勵下,她抱著重在參與的想法向四川大學寄出申請。這次海內外共有171人申請川大副校長職位,通過評審投票確定20名候選人,加上4名申報參選的學校現職副校長,共24名候選人。 2004年11月24日,川大舉行民主測評大會,24名候選人在會上作了述聘報告和答辯,川大300 餘名教職員工和學生代表全程參加,電視台現場轉播。這次公選副校長是大陸教育改革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引起廣泛關注。 24名候選人的競聘演說不乏妙語連珠,陳愛民的競聘妙語是:「在美國,即使在深夜2時,人們過馬路的時候也不會闖紅燈;在中國,很多人會因為沒有警察看著而闖紅燈。我要說的是:我不會闖紅燈!」她並承諾:「我將愛校如家,為學校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經過一輪輪嚴格的篩選,2004年12月24日,四川大學公布陳愛民等八人勝出。2005年3月3 日,川大正式任命公開選聘的八名副校長,陳愛民是唯一的女性和唯一的海歸身分,上任的副校長平均年齡不到50歲。 陳愛民隨即走馬上任,就像許多海歸人員「一家兩國」的情況,16歲的女兒仍留在美國繼續學業。陳愛民在美國是個「全能母親」,除了本職工作出色,還是女兒的司機、保母及知心朋友。最初,女兒知道她參加競聘川大副校長,很興奮,也為母親自豪。然而一旦回國變成事實,女兒又舍不得母親離開了。但陳愛民認為既然對川大作出了選擇,就要兌現承諾,履行職責。女兒後來表示理解媽媽的想法,知道一個人要有責任心和事業。陳愛民回大陸後,每天都跟女兒通越洋電話。 她說,告別生活、工作過廿多年的美國及還未度過青春期的女兒,匆匆踏上歸國之路,內心有很多的不舍,但新生活、新挑戰也帶給她很多憧憬。 她的新家座落在四川大學的外國專家樓,談到如願當選川大副校長的心情,她說:「在高興的同時,我也感到誠惶誠恐!因為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大、擔子重。」她決心當好川大的「女管家」,打算從開源、節流和優化分配三大方麵著手,切實解決教授報賬難和改善財務部門的服務態度等。 陳愛民坦言有中國情結。盡管在海外生活多年,她至今保留中國國籍。她說,無論在美國事業多麽成功,心理上總覺得隻有回國報效才有奔頭,現在終於如願以償,她希望把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等好的東西帶回大陸,充分運用國際資源,把四川大學推向世界。 田國強 為師生練內外功 去年7月,48歲的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經濟係終身教授田國強被聘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發出豪言壯語說:「我要把上海財經大學辦成最好的財經類院校。」 這似乎印證了田國強個人網頁上的留言:「一個人的氣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他的事業的大小。」改革者的銳氣和魄力躍然而出,而現實中的田國強,給學生們的印象是敬業、和藹可親及非常有學者風度。 根據總部設在比利時的權威研究機構「歐洲經濟學與統計學研究中心」,按照全球經濟學家普遍公認的指標,對全球經濟學家進行排名研究,前一千名經濟學家中有19名華人,田國強在世界經濟學家中按論文發表數量排名第282位 (1990--2000年),在華人經濟學家中位居第四。他的研究領域涉及經濟機製設計理論、一般均衡理論、數理經濟學、對策論、動態最優化理論、計量經濟學及中國經濟改革等。 田國強無論是在國際經濟學界還是在中國經濟學界均名聲遠揚。然而,作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早期赴美留學的留學生,田國強的求學道路異常坎坷,每一次都是在幾乎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出現轉機,小學四年級他遇到大陸文化大革命,幾乎喪失上大學的機會;讀研究生和出國幾經波折;身無分文去美國讀書,最初完全聽不懂英語,口語也奇差。 就是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田國強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係30年來最好的學生之一(他的導師、美國科學院院士奇普曼 John S. Chipman 教授的評語 ),1987年獲全美史隆博士論文獎 (Alfred P. Sloan Doctoral Dissertation Fellowship),並成為大陸改革開放後留學北美第一個獲得終身教職、第一個成為正教授的華人經濟學家。一係列的榮譽接踵而來。 田國強生於湖北省公安縣,1980年在人才輩出的華中科技大學數學係畢業,1982年獲數學碩士學位。1983年赴美留學,1987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任德州農工大學經濟係助理教授,1991年破格提升為副教授並拿到終身教職。 田國強曾任中國留美經濟學會會長(1991-1992年)和中國旅美社會科學教授協會首屆主席(1995-1997年)。他著有《大眾市場經濟學》等書,迄今主編了15本經濟學書籍及論文集,包括與易綱(曾任中國留美經濟學會會長,現也是海歸族,任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及北大教授 )主編的《市場經濟學普及叢書》 (14冊 ),1993年10月在大陸出版,獲得1994年度四個大獎:國家級圖書專業大獎──中國圖書獎、首屆中國青年優秀圖書獎、華東地區優秀政治理論圖書獎及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青少年時代的田國強,有過一段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坎坷經曆。1974年他18 歲高中畢業,被下放農村三年。這段知青歲月,培養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了體質,也使他了解社會的最底層和農民的貧困及生活的艱辛,由此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責任感。「總覺得自己有一種社會道義,要替農民說話,希望人民富裕,國家強大。」 總結他求學經曆和人生道路,他的心得是:「隻要你敢想,然後去努力,你的理想多半會實現。一旦目標明確,要堅韌不拔,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要想辦法實現目標,也就是軍事上所謂的『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百分之一的希望,按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執行。事在人為,即使你沒有成功,隻要你努力了,就不會遺憾和後悔。」 1995年他破格提升為終身正教授後,事業上了軌道,生活按部就班,每年隻有兩三門課,每星期隻授課兩個半小時,暑假和寒假加起來差不多有五個月時間。他在德州的房子湖光山色,置身其間樂而忘憂。但作為一個來自大陸的華裔經濟學者,他樂於回大陸交流講學,參與大陸的經濟改革和經濟學教育。他覺得隻有投身母國的改革洪流,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生命才更有意義。 他說,在美國奮鬥的成果,「給了我們這些海外學子一個很好的條件回來報效祖國」。中國目前的經濟學教育已經到了一個曆史性時刻,必須抓住這一時機,因為轉型中的中國需要大量理論、政策和實際應用型人才。「而且中國的本科生從資質來說是全世界最好的學生,特別是學經濟、管理類的學生又是好學生中的最好學生,所以我們很願意回來從事教學工作。」 新官上任三把火。田國強上任後的第一項改改革措施,就是調整當年入校本科生的課程,形成一個強化經濟學基礎理論教學的新體係,其中一項是將「高等數學」改成「數學分析」。目前大陸給本科生開這門課的經濟學院屈指可數。 田國強形容大陸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如同一個拋物線,頂點是高考,這是學生最苦的時候,之後的大學生活非常輕鬆,碩士、博士一路輕鬆下去,經濟、人文專業的學生甚至臨陣突擊就可應付考試。他比較美國的學生,往往有一個愉快的童年,之後逐步增加難度,到大學是學真本事的,一天隻睡四、五個小時的博士比比皆是。 雖然深知數學分析對學生的難度,但田國強認為,大學時代必須給學生們加壓,帶來壓力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數學分析終身受用,數學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學不好就會成為將來的攔路虎。當大學一年級學生對數學分析這門課叫苦連天時,他專門和大一學生座談,諄諄告誡他們:「數學分析能訓練你的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會使你終身受用。」他把數學分析比喻成「吃藥」,「雖然苦,但是很有用。」他希望在當今基礎經濟學轉型的關鍵時刻,為大陸培養一流經濟學人才打下堅實的數理基礎。 田國強新人事新作風,希望師生們注重「一練內功,二練外功」。所謂「內功」就是給學生增壓。田國強認為,「中國經濟管理類學生,是全世界最好的,因為高考最優秀的學生都來學經管了,而國外學經管的隻是中偏下的學生。中國孩子們欠缺的是壓力」。他相信接掌財大經濟學院後,如果付出努力,一定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但必須給學生增加壓力。 田國強口中的「外功」,就是給老師增壓,給課程設置增壓,給提高教學質量增壓。其一,給課程設置增壓。財大的課程設置在與國際接軌方麵做得很超前,「我們始終覺得,必須使用國際上最好的教材。基礎不牢,就好像一個人練功,沒有內功,光練外功,是個花架子」。為此,他非常強調經濟學理論基礎的培養,並且堅持用最前沿的教材。其二,給老師增壓。田國強認為,「沒有不好的學生,隻有不好的老師」。 為明天打造創新平台 現在田國強幾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上海財大,目前他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忙得幾乎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但他不以為苦。「改革必須要付出,同時麵對改革的壓力與阻力。」他認為,個人信心很重要,漸進的改革策略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學校領導、學生等各方麵的支援。 他強調,一個成大器的人應做到德、才、學、識、量、魄兼備,他希望歸國學人能為中國的明天打造創新平台,他願意將全部精力奉獻給財大的學科建設。除了發揮現有的師資水平,他認為還有必要從海內外引進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優秀學者。 他現在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盡量通過他的能力、關係和影響力,為財大經濟學院和其他學院從海外特別是北美引進一批真正的人才。他還雄心勃勃,打算由經濟學院牽頭,組建上海財經大學高級研究中心,凝聚海內外學者,研究關於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和實際改革中麵臨的重大問題,並通過這種研究專案的開發、學術交流,擴大學校的影響力。 2004年7月,田國強在就任上海財大經濟學院就職典禮上發表題為《求實創新,打造一流》的就職演說。他說中國麵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上海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而上海財大則承擔著前所未有的曆史責任,經濟體製正處於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市場化改革已經不可逆轉。中國需要和世界經濟接軌,就需要大量熟悉現代經濟、金融、財會、工商管理等方麵的理論和應用性人才。 他指出,中國具有自己的國情和特色,當務之急,應與時俱進培養一批掌握現代經濟理論前沿、根據中國國情和實際問題進行理論研究、參與中國經濟改革實踐、並能提出政策性建議的各種人才。這些都要求經濟學的教育和研究跟上發展大勢。 田國強強調,從世界的趨勢來看中國,從中國的發展來看上海,從曆史的趨勢和上海的作用來看財大,那就向財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曆史責任的要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願意就任經濟學院的院長,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 上海財大的學生們,在聽了田國強的就職演說後,反應熱烈。一位學生在田國強個人網頁上的留言,道出了大家的心聲:「田教授的就職演說旁征博引,高屋建瓴,言辭懇切,氣勢非凡,描繪了上海財大及經濟學院輝煌燦爛的美好藍圖,充分展現了一流經濟學家寬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聽後令人大受鼓舞。從他的長篇講話中,我們看到了求真務實的風格,看到了崇尚自由的精神,看到了打造一流經濟學院的雄才大略。可以預見,田教授的加盟,是經濟學院的曆史轉捩點,也是中國大學的曆史轉捩點。」(本報記者/曾慧燕) - - - - - - 搗蛋,失敗,再搗蛋,再失敗,直至最後的勝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