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民之路——從韶山農民到國家銀行行長

(2011-04-15 14:28:22) 下一個


人們了解毛澤東的家庭成分,大多來自1936年毛澤東在保安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談話----斯諾根據采訪手記,寫出《毛澤東自傳》一書。2003年,複旦大學出版社重新翻譯出版了英漢對照本《毛澤東口述傳》。在書中,毛澤東回憶說:

這時我家有15畝田地,成了中農。靠這些地,我們每年可以收60擔稻穀。一家五口一年共吃35擔,即每人7擔左右,這樣每年就有25擔剩餘。我父親利用這些剩餘積累了一點資本,後來又買了7畝地,使我家有了“富”農的地位。

然而,毛澤東的家庭最初怎樣,何時走向富裕,怎樣走向富裕,靠誰走向富裕,卻難以探究。原蘇聯國家檔案館保存的共產國際檔案資料逐步解密後,為我們更加全麵地了解上述問題提供了機會和可能。

1939年夏至1940年初,毛澤民在蘇聯養病期間,根據共產國際幹部部的要求,曾為毛澤東代填了一份履曆表,在“父親”一欄裏,清晰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毛順生。生於1866年(應為1870年)的湖南省,湘潭縣西二區韶山南岸村。卅歲以前,專為耕種,卅歲後,耕種兼農村販賣商業。按中國蘇維埃階級分析,最後三年是富農。原有祖田15畝,半棟房屋,兩塊柴山,但負債很多,經勤苦努力,於1915年買叔父7畝,但仍負債,1915~18年商業順利,得走上富裕的中農,1928年被(國民黨)沒收。1919年(應為1920年)去世。

毛澤民生於1896年4月,比毛澤東小3歲。他開始懂事時,正是父親從耕作轉向半耕半商的過程。毛澤民8歲那年,便和哥哥毛澤東一道在村裏的南岸私塾讀書了。

當孩子們剛剛學會幾個字,毛順生就讓他們給家裏記賬,學習打算盤。毛順生像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孩子們閑著。他又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經常打孩子。他對孩子很吝嗇,讓他們吃最粗劣的飯食,不給蛋,也不給肉吃,甚至不給一文零花錢。這些看來不近人情的做法,無形中培養了孩子們吃苦耐勞的好品格。

毛澤民從8歲到14歲期間,斷斷續續地讀過4年私塾。在他9歲那年,小弟毛澤覃出生了。為了幫助母親照顧弟弟,毛澤民輟學了,直到弟弟3歲後,才重新回到南岸私塾讀書。

1910年,毛澤東去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這使家境“長期是貧農階級”的毛順生,感到無力同時供養兩個兒子讀書。於是,毛澤民又輟學了。14歲的毛澤民成了家裏的壯勞力。他和父親一起下地種田,還經常挑著100多斤的擔子去送米。他不僅農活兒做得好,喂牛、養魚、碾米、砍柴、打桐油,都是行家裏手。

1913年,毛澤民與湘鄉縣團田區劉家灣的同歲女子王淑蘭完婚。婚後,他便從父親手中接過種田理家的重擔。父親外出經商,種田持家就全靠這對小夫妻,隻有農忙時才請雇工幫忙。父親自私刻薄。毛澤民寬懷大度。每當上屋場要請月工,隻要毛澤民一招呼,誰都願意來幫工,一是他給人家吃得好,不僅有肉,還能吃到他家魚塘裏的鮮魚;二是他會當天付工錢,從來不拖欠。他還從父親那裏學會了精打細算的生財之道。他除了自己養豬、養牛外,還買來小豬、小牛讓別家喂養。別家可以用牛糞和豬糞積肥。等豬、牛養大以後,再由他拿出去賣,付給別家“義順堂”的紙票。別家拿著他家的紙票,可以在附近的商號換些糧油、食鹽或日用品。那時,毛澤民在家裏種田,終年辛勤勞作,照料父母,供哥哥和弟弟在長沙讀書,從來沒有一點怨言。

1915年至1918年,家裏商業順利,毛順生不僅贖回了祖上典出去的全部田產,又買進堂弟毛菊生家7畝水田,家裏的田產增加到22畝。他手中的資本也逐漸增加到兩三千元。當年分家時,上屋場隻有5間半茅草房。手中有了富餘的錢後,毛順生便想到改善家庭的居住條件。他將老屋的茅草屋頂換成了青瓦屋頂,又先後為兒子們建造了居室,還建造了農具室、碓屋、牛欄、柴房等,一共13間半瓦房。可以說,上屋場真正富裕起來,是毛澤民與父親共同勞作、經營的結果。

而此後的兩年,毛家總是不順:先是母親文七妹生病;隨後,家中不幸遭遇火災,房屋被燒;軍閥混戰,流竄的敗兵多次敲詐勒索,要糧要錢;家裏還讓強盜搶劫了一次……

母親的病最終未能治好,於1919年10月5日(農曆八月十二)故去。1920年1月23日(農曆十二月初三),勞碌了一輩子的父親也因患急性傷寒,突然病逝。

在毛澤東耐心的啟發和開導下,毛澤民終於下定決心,走出韶山衝

走出韶山衝,見過大世麵的毛澤東,心係社會,苦學勵誌,一直想把兩個弟弟都帶出家鄉,幹一番大事業。但父母尚在,需要有人養老送終,他隻能先將小弟毛澤覃帶到長沙讀書。現在,二老均已故去,他決定把毛澤民也帶出韶山衝,到外邊去讀書,做事。

1921年正月初六,毛澤東帶著毛澤覃回到韶山。見哥哥和弟弟回來,冷清了一年的毛澤民夫婦格外高興。王淑蘭把平時舍不得吃的好東西統統拿出來,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晚飯後,全家人圍在火塘邊,一邊烤火,一邊聊天。

毛澤東十分了解毛澤民的為人。弟弟忠厚老實,做事認真,人也精明,所不足的就是讀書不多,見世麵太少,革命道理懂得有限。麵對著通紅的塘火,毛澤東語重心長地開導毛澤民:“現在,爹娘都死了,屋裏隻剩下你們兩公婆。這些田你們做不了,還要請人幫忙,加上兵荒馬亂的,怎麽過得下去呀?我的意思是,田,我們不做了,這個家,我們也不要了,把屋裏收拾一下,我們都走!”

聽到這兒,毛澤民實在坐不住了,急火火地問道:“我不種田,哪有飯吃?!”

毛澤東趁熱打鐵:“潤蓮小時候在屋裏搞勞動,沒有讀好多書,現在離開這個家,跟我出去學習一下,邊做些事,將來再正式參加一些有利我們國家、民族和大多數人的工作。四嫂和菊妹子也都一起走。”

一個是普普通通的湖南農民,一個是心懷天下蒼生、不惜拋家舍業的革命者,兄弟二人的心靈在1921年這個寒冷的冬夜發生了激烈的碰撞。盡管大哥講的句句在理,但對於長期靠辛勤務農維持家計的毛澤民來說,要邁出離開故土這一步,實在太難了!

毛澤東非常喜歡這個吃苦耐勞的大弟弟,對他的勸說也更加耐心:“潤蓮啊,我們不能隻想著自己的小家,隻顧自己有飯吃,要使全國人民都有飯吃!怎麽才能辦得到呢?就是走出去幹革命!這叫‘舍小家,為大家’,那麽,我們隻得離開這個家了!”

在毛澤東耐心的啟發和開導下,“舍家為國”這個理兒,毛澤民是想通了。但要完全拋棄這個家,心中確實難以割舍:畢竟這些田地、房屋,都是祖上幾代人辛苦積攢下來的,其中還有他們夫妻的辛勞。土地、房屋帶又帶不走,送人又舍不得,都出去幹革命,也要為家人留一條後路吧?如果連房屋都送出去,今後回來,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

毛澤東最了解弟弟的心思,聽了他的一番陳述後,笑著說:“這個嘛,好辦又不好辦。你們若是下了決心,出去就不再回來了,那就田和屋都不要了,這叫做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不過,潤蓮的考慮也有道理,雖然我們是橫下心來幹革命,不要這個家了,但總還是有個後方好些,再說革命也需要經費。”

話是這麽說,但要把祖上留下的家業安置妥當,也不是一兩天所能辦到的。田給哪個做,屋給哪個住,都要好好籌措一番。毛澤東想了一下說:“田讓給又窮又會做田的人去做,屋就讓做田的人住,你作主找人就是了。”

毛澤東又囑咐毛澤民:“凡是過去對我們幫過忙的鄉親,都去打個招呼,向他們告別。再從魚塘裏打些魚,從家裏拿些臘肉,送給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父母死了,他們的衣服、被子送給那些最困難的人家。屋裏的東西,該送的送,該丟的丟,都處理掉,全都不要了。另外,你們去長沙,不要多帶東西,隻要帶上鋪蓋和要穿的衣服就行了。東西帶多了,就要請人送到銀田寺,還要坐船,路費、腳力錢加在一起,等於買了這些東西。”

毛澤東在家裏隻住了4天。正月初十,吃過早飯,他就帶著毛澤覃、毛澤建(菊妹子)先去了長沙。毛澤民按照大哥的要求,做好離家前的各項善後工作,不久也帶著妻子到了長沙。

毛澤東在長沙給毛澤民已找好工作,在省立一師附小任校務,同時在該校工人補習學校學習。1922年,毛澤民在毛澤東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搞庶務工作。不久,毛澤民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職業革命家的戰鬥生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