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宮廷攝影幕後故事:慈禧的貼身攝影師竟是絕世美男(組圖)

(2010-12-12 09:22:40) 下一個



慈禧的貼身攝影師竟是絕世美男

  ——老照片中的中國宮廷攝影曆史幕後故事

編輯點評:浩歌博談

老照片熱持續不衰,尤其是山東畫報、一些攝影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係列出版物,成為出版領域的一大熱象。懷舊潮中的老照片以獨特的記錄性讓時光倒流,把人們帶入曆史的光影。曆史老照片的記載功能比文字更形象生動,能讓欣賞者一下子進入當時的曆史。可見必要的影像收藏視必須的。最近收藏一批傳世攝影專輯,首先翻閱到的就是慈禧的宮廷照片,這個愛美的皇後本來把攝影當成個人愛好,但是她的影像也同時成為珍貴的曆史資料。

攝影術最早傳入中國是在1844年,由當時法國海關總檢查長於勒·埃及爾為當時清政府兩廣總督耆英拍攝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現存國巴黎攝影博物館中。1844年,耆英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亦曾提到英、法、美、葡四國使臣曾向他索取“小照”,他將4份“小照”分別贈給他們的事。 耆英雖為清室貴族,但思想較開放,較早地接受當地被某些人稱為能“收魂攝魄之妖術”的攝影術,並將其應用到外交活動中。由於照相機有“收魂攝魄之妖術”的謠傳,加之女性形象被拍攝、複製、流傳在當時封建時代屬於極不名譽之事,所以攝影術傳入中國數十年一直未流入宮廷.直到晚清光緒年間,思想開通的珍妃將照相機帶進後宮,拍攝不少照片.珍妃入宮時間是光緒十四年(1888).但是珍妃失勢後,其所攝照片幾乎都被慈禧所毀,僅餘一張正麵頭像。



裕勳齡是德齡公主的哥哥,他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出身,優雅英俊的氣質被選入宮中成為慈禧的禦用攝影師,慈禧的很多傳世照片都是出自他手。題圖的這張裕勳齡不多見傳世照片還是日本一位攝影師給他拍攝的,當時還沒有戴上眼鏡,其容貌和氣質絕對屬於當時的宮廷美男子,對於對容貌挑剔的慈禧來說,選中他為身邊的攝影師還是不排除有對裕勳齡氣質欣賞的原因。 德齡容齡勳齡三人幼年留學法國, 兩姐妹回國之後更是被慈禧封為禦前女官, 德齡後來嫁給一個美國人,旅居海外,寫了很多關於紫禁城生活的書,在當時轟動一時。裕德齡不僅姿容絕倫,而且還從國外帶來了許多洋玩意,啟迪了慈禧對"新生活"的想往,德齡、容齡在宮裏侍奉慈禧兩年中,做過慈禧禦前英、法等文的翻譯,勳齡因為慈禧太後拍攝照片而名聲大躁。

慈禧太後直到進入20世紀之後才開始拍照。1900年"庚子國變"之後,慈禧太後為同洋人拉攏關係,開始引入一些西洋玩意兒,加之海外歸來的德齡、容齡姐妹亦加以慫恿,打消顧慮,遂留下了許多照片.慈禧太後的照片多由德齡之兄,懂得照相技術的勳齡為慈禧照相。慈禧對每次拍照都異常重視,在照相前要親翻曆書,選定良辰吉日。在1903~1906年之間,茲禧共拍了30多張裝飾、體態各異的照片,印刷放大成數百張,每張有25.4厘米長,個別得意之照還放大成76.2厘米的巨照,並讓如意館畫師把照片著色,托裱於硬紙板上,以供懸掛和賞賜之用。目前,除了北京故宮外,流落於民間的慈禧原照已是風毛麟角,因此收藏的價值很大。1990年,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用1.3萬英鎊從拍賣行購進一張。



攝影在當時主要還是采用玻璃版底片或幹片,它的成像程序複雜,全部照相材料均須進口,成本昂貴。如今故宮博物院內換珍藏著大量當年所攝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僅慈禧一人晚年所拍照的三十餘種裝束、神態各異的照片就有百餘張,大多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其七旬壽辰前的留影,都是由清廷曾駐日、法公使三品卿銜裕庚的次子勳齡所攝。光緒二十九年,曾在西方研習過攝影術的勳齡奉旨進宮,攜帶剛運回國的全套照相器材,專門為慈禧太後拍照。 勳齡的妹妹容齡曾任慈禧禦前女官,她回憶說:“有一次,慈禧問我姊妹倆會不會照相,她想在畫像之前先照幾張相,從外邊找人來照相不很方便。我母親說:‘她們兩人不會照相,奴才勳齡會照相。’慈禧說:‘那很好,明天就讓他進來給我照相,照出相來好讓柯姑娘照著畫。’” 勳齡曾自述:“光緒年間,勳齡及兩妹追隨先母,同侍宮闈,凡慈禧太後之禦照,莫不由仆一人所攝。”







除那些留念式的肖像照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慈禧太後和侍從們坐在湖中平底船上,由她本人扮成"普陀山觀音大士",大太監李蓮英扮成觀音身旁的護法神韋陀,公主們扮成龍女,營造西方極樂世界情境的那張照片了。這恐怕是中國人有史以來的第一張藝術攝影照片。除了攝影所必須的造型要素,如光線、構圖之類外,還必須要牽涉服裝、化妝、道具等戲劇要素。皇室檔案記載:"七月十六日海裏照相。乘平底船,不要蓮。四格格(指慶親王奕之女)扮善財,穿蓮花衣,著下屋繃。蓮英扮韋陀,想著帶韋陀盔、行頭。三姑娘、五姑娘(均指奕之女)扮撐船仙女,帶漁家罩,穿素白蛇衣服,想著帶行頭,紅綠亦可。船上槳要兩個,著花園預備。帶竹葉之竹竿十數根,著三順(內務府人員)預備。"此段記述,頗像現代影視導演的前期計劃,詳細而周全。勳齡還拍照了許多慈禧的娛樂生活照和肖像照,並被慈禧太後在70大壽(1904年)前,令奴才們懸掛在紫禁城和頤和園等處,作為收藏和賞賜大臣們之用。也因此,這些照片後來流向民間,成為珍貴的曆史檔案,讓中國人終於看到了統治了自己兩千多年的皇家麵孔和他們的生活。



裕德齡,筆名德齡公主,旅美作家,滿州漢軍正白旗人,1886年生於武昌,在荊州、沙市度過童年及青少年時代。1895年起,先後隨父親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國。1903年春,17歲的德齡隨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齡一起被慈禧太後詔進宮中充作“禦前女官”。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宮赴滬。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齡以“百日孝”為由從此沒再回宮。1907年,德齡和美國駐滬領事館副領事(後改做報館記者)撒迪厄斯·懷特結婚,後隨夫去美國。 1911年德齡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兩年》(即本書)出版,署名德齡公主,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辜鴻銘欣然為之撰寫英文書評,大為讚賞。1927-1928年間,德齡回國逗留,並親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語清宮戲。同時找到小德張等人,進一步回憶收集清宮資料。此後,德齡先後用英文寫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憶錄》、《禦苑蘭馨記》、《瀛台泣血記》、《禦香縹緲錄》等反映晚清宮廷及社會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時間風靡海內外。德齡的清廷題材英文作品,是20世紀初中西文化交流肇興時期的特定產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親曆親見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紹了中國高層統治者現實生活的實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國主義分子強加給西方讀者的傳聞和謊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正基於此,這些作品至今仍擁有廣大的讀者。 而容齡的經曆也不平凡也很有才華(1882-1973年1月16日),她是最早將西洋舞蹈引進清宮的女性。後來在文革時受到衝擊,雙腿被打斷。是中國近現代舞蹈史上第一個學習歐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國人,也是唯一一個曾親自向現代舞蹈家鼻祖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學習過舞蹈的中國人。

德齡寫《慈禧太後私生活實錄》中對兄長的記述 這些大臣都以為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在外邊人的麵前,往往十分誇耀。但是我可以很肯定地絕對負責地說,他們的位置,實在是絕不重要的!雖然我的二哥勳齡,也是其中之一,可是我終不能抹殺了事實說假話。論二哥的人品和相貌,有確可以說是很漂亮的,他的服式也不能不算華貴富麗,就是他的學識,如果委任他的人能夠用得其當,也不見得會輸給人家。無奈現在他們不但不能盡量的用其所長,並且連尋常的事情,也不讓他做,除掉他的漂亮的相貌,華貴的服工之外,他所能替太後或朝廷效力的,可說是沒有了!



裕德齡


我二哥的相貌原是長得很俊雅的,再加上了他戴的那一副夾鼻眼鏡,這生相兒可就更夠瞧了!不過他戴這眼鏡的本意,實在不是為著好看的緣故,隻因為他的眼睛有近視的毛病,不戴眼鏡,簡直一些東西都瞧不出來。提起他這副眼鏡,我又連帶的想起了一樁笑話。雖然眼鏡之在中國,已有了百餘年的曆史,不能再說是一種新奇的東西;可是象勳齡戴的這副夾鼻眼鏡,卻還並不多見,至少限度,以朝廷上是沒有第二個人戴這種同樣的眼鏡,——外邊也許是有的。根本原因,大概還是因為戴這種夾鼻眼鏡非鼻梁較高的人不辦,所以在別處,戴的人也不多,而勳齡的鼻梁,卻是很高的,盡可極不費事的把他的眼鏡夾起來。當我們初進宮的時候,二哥第一次上朝,太後就讓他站在一個很優異的地位上,因此,別的朝臣對於他都是非常的注目,其中有一位最好奇的人,竟象看什麽西洋鏡似的盡把他的視線釘住二哥的眼鏡出神。最使他觸目驚心的,大概是那一根一端係在眼鏡上,一端係在鈕扣上的金鏈。因為他覺得這一根金鏈的一端,雖是在二哥的馬褂鈕扣上係著,可是那鏈的本身是軟的,何以能夠托住那眼鏡,使他不掉下來呢。於是他就格外目不稍瞬地注視著了。二哥的脾氣原是很滑稽,很頑皮的,他瞧這官員老是向他的眼鏡瞧著,便存心和他開一次玩笑。他故意把自己的鼻梁一皺,那眼鏡便立刻掉了下來,慌得這官員來不及的搶上前去,伸出了手想替他接住;可是這眼鏡有金鏈係著,掉到二哥的腰間,便不再掉下去了,隻在那金鏈上轉動。這樣可就更使那官員著魔了。“啊!”這位大臣已忍不住叫喊起來了,他的眼睛是睜得比平常大了一倍。“再試一次讓我瞧吧?”   二哥真的依著他又試了一次。這位大臣瞧了,便咧著嘴盡笑,並請求二哥把這副眼鏡借給他自己試試看。可是他鬧了好半晌,甚至把他的鼻子也擦紅了,還是夾不上去。理由很簡單,不過是我二哥的鼻梁很高,所以能用夾鼻眼鏡;而這位老先生的鼻梁卻是扁得象沒有一樣,自然夾不上去了。從此以後,勳齡的這一副夾鼻眼鏡,便成了他同僚們的好奇心的集中點了;一直到我們搭著這一輛特備的禦用列車,從北平到奉天去的時候,這種好奇心還不曾完全消滅。



裕德齡


  1944年德齡在加拿大因為車禍去世,終年63歲。 勳齡卒年不詳,但是和妹妹容齡一直居於北京。解放後容齡被周恩來總理任命為國家文史館的工作人員。 在《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4期《〈禦香縹緲錄〉中譯本及作者德齡其人》中,秦瘦鷗提到: 德齡的原著出版後不久,我的老朋友倪哲存同誌從美國郵寄了一本給我。在獵奇心理的驅使下,我即著手翻譯,並通過文壇前輩周瘦鵑先生的推薦,於一九三四年四月中旬起,在當時上海《申報》的《春秋》副刊逐日連載……同時又碰巧得到亡友唐雲帆兄的幫助,結識唐寶潮將軍夫人、德齡的胞妹容齡女士,以及他們的二哥、年逾花甲的勳齡先生,不時向他們求教。 可見勳齡一直在北京生活著,可能最終逝世於北京。(網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