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鬥贏宋美齡奪取台灣控製權(組圖)

(2010-07-17 12:01:49) 下一個




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離台


    蔣經國去世後,誰來接掌他的權力,成為台灣島內外矚目的問題。但在背後由誰來接任國民黨主席一職問題,黨內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一)蔣經國去世和黨內權力之爭
   
    蔣經國晚年一身多病,據說他在“榮總”醫院的病曆卡可以堆到腰那麽高。他的主要病症是糖尿病、 眼視網膜模糊、腎髒發炎和雙腿肌肉壞死。他是“政治強人”,集黨、政、軍、特、憲百務於一身,身體多病加上他事秘躬親的性格,導致了他晚年多種疾病並發症。
   
    1987年8月26日, 國民黨舉行中常會,蔣經國主持了會議。 與往常不同的是,他首次坐輪椅到會場。 這年的10月10日,當局慶祝“雙十節”,蔣經國也是是坐了輪椅參加典禮並致詞。他的全部講話,連致詞帶口號,總共隻有106個字,且講話的聲音低, 身體動作慢,都給人以大病在身,衰弱無力的感覺。第二天他又乘坐輪椅參觀湖口基地視察演習。幾次坐輪椅露麵,引起了外界對他身體的種種猜測。同時,這段時間裏,他的背誦和腿痛的程度和次數在不斷增加。
   
    1988年1月13日早晨,蔣經國起身後感到身體不適並有輕度惡心嘔吐,雖經醫生搶救病情仍不穩定。下午1點55分,他突然大量吐血,並引發休克和心髒呼吸衰竭,於3點50分去世,終年78歲。
   
    蔣經國的去世,表明蔣家父子的“政治強人”統治時代的結束。他繼承蔣介石遺誌,並聲稱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但他畢竟與蔣介石不同,他不僅堅持國家的統一,還堅決反對“台獨”。他曾說:“不願做中華民國的罪人,也不願做中華民族的罪人”。晚年,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革新”,首先在台、澎地區解除戒嚴令,開放黨禁、報禁、改善了國民黨的形象,並在逝世前3個月,開放了台灣同胞赴大陸探親的禁令,有助於緩和兩岸關係。同時,在經濟上台灣70年代的起飛,使它列入亞洲“四小龍”之位,這些都與他采取的一些開放政策有關。在他去世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國民黨發出唁電:“驚悉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並向蔣經國先生的親屬表示慰問”。


    
    蔣經國去世後,誰來接掌他的權力,成為島內外矚目的問題。蔣經國去世的當晚7時,中常會塗緊急會議,由行政院長俞國華主持。在會上,他宣讀了蔣經國的遺囑,同時議定三件事:即全體國民黨“恪遵蔣經國遺囑”;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立刻展開治喪事宜。李登輝繼任“總統”後,但並未解決真正的權力繼承問題。因為國民黨主席一職由誰來擔任還未確定。當時曾打算黨主席一職拖到7月7日召開“十三全”時解決,在這以前由國民黨中常委輪流主持中常會。
   
    但在背後由誰來接任國民黨主席一職問題,黨內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蔣經國在世時已決定不讓蔣氏家族繼承“總統”或主席。且蔣家也無人能出來擔任此職。蔣經國長子蔣孝文長期病魔纏身,不能治身,焉能治政?次子蔣孝武遠在新加坡任職,且與“江南命案”有涉,輿論飛揚。三子蔣孝勇雖有才能,也較活躍,但從資曆來看也不能任此要職。蔣氏家族中比較注目的是蔣緯國和蔣老夫人宋美齡。
   
    蔣緯國是蔣經國惟一兄弟,此時又任“國安會”秘書長,其動靜行止,在政界中頗使人產生聯想,在危疑震撼之際,有可能成為“中流砥柱”。蔣緯國一次在回答《自立晚報》記者徐璐問外界有意推舉他為副主席有何感想時,他說:“身為蔣家的人,可能心理上特別會希望自己的作為不能讓上一代失望,不能帶給他們汙點,但仍然不是外界所說的‘非接棒不可'”。同時,他說,“任何人都應該準備接受更高層和更大範圍的責任和挑戰”。但是,蔣緯國雖經過一番努力,在“十三全”時不僅沒被提名為黨中央副主席,且未被提名進入中常會,隻能聘為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與此同時,李登輝又將“國安會”三位副秘書長由原中委改聘為中評委,是有意將“國安會”降格,以阻止蔣緯國進軍國民黨中常會之路。
   
    在這場鬥爭中蔣氏家族中最神秘的人物是宋美齡。
   
    宋氏在蔣介石死後一直居住在美國紐約長島,一住就是11年。她是在蔣經國病情加重,蔣緯國出任“國安會”秘書長之際回到台灣的。自蔣介石病逝以來,她仍未退出政治舞台,是“官邸派”的龍頭,此時她的官銜是“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在台灣政壇的影響力依然非比尋常。在她周圍有一批國民黨元老如黃少穀、倪文亞、穀正綱、沈昌煥、郝柏村、宋心濂、秦孝儀等人,他們都和宋有不尋常的淵源。當時社會輿論認為:“蔣夫人才是台灣未來政局穩定與否的關鍵所在”。在蔣經國病逝後,她曾企圖讓俞國華出掌國民黨主席,後又決定親自披掛上陣,終因年齡太大又改支持李煥。由於李煥的婉拒和國民黨開明派衝破保守派的阻擾,致命她的計劃都落空。“十三全”時她致詞時還強調,國民黨創新還要“賴老根老幹”,“創新而不忘舊”,並寄希望於錢劍秋繼續當選由她控製的國民黨婦工會主任。但選舉結果錢氏落選。外界報紙評論說,此次大會選舉結果,是宋美齡把持了30餘年的婦工會“全軍履沒”,是宋美齡的“徹底垮台”。

    當時在權力之爭中,還有些活動能力的是“行政院長”俞國華和黨中央秘書長李煥。
   
    俞國華是國民黨元老之一,浙江奉化人,是蔣介石的親信。其父俞作屏係蔣介石少年時同學,後跟隨蔣去廣東謀事,曾任縣長。1924年死於東征之役,此時俞國華隻有10歲。蔣介石以後把他留在身邊撫養。“西安事變”時,俞是蔣的侍從,曾與蔣一起幽禁,關係非同一般。後蔣介石把他送到哈佛大學攻讀經濟,想把他培養成為財經專才,以日後取代孔祥熙、宋子文。他在哈佛學習一段時間後,又轉至倫敦政治經濟研究院專攻財政專業,獲學士學位。回台後先後出任“中央信托局局長”、“中國銀行”董事長。1967年出任“財政部長”,兩年後升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中央銀行總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等職,是蔣家的“賬房先生”。1978年5月,蔣經國當選“總統”,翌年,俞國華圈定為國民黨中央委員。1984年5月出任行政院長。雖然以後在他任職期間發生了“江南命案”和“十信案”,但他的地位並未受到影響。他以謹慎的個性和可靠的背景繼續得到蔣經國的信賴。也正是他的資曆、輩份以及與蔣家的特殊關係,使其成為“官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蔣經國去世後,“官邸派”和宋美齡曾有意把他推出來接國民黨權力之棒。但他穩健有餘,開創不足的作風,使他最後成為國民黨內聯署“推李登輝為代主席”提案的領銜人。
   
    李煥也是宋美齡想推出來擔任國民黨代主席的人選之一。
   
    李煥1916年出生於漢口市,複旦大學法律係畢業。後留美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在大陸時期曾任《沈陽日報》社社長,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政治秘書。去台後曆任國民黨中央青年部組訓處長、“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秘書長、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中央組工會主任等職,長期從事黨務工作。1986年3月十二屆三中全會當選為中常委。同年7月出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按他的資曆和地位,當時在國民黨中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因此宋美齡也曾希望於他接國民黨權力之棒。但李煥與俞國華不同。李煥屬開明派,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與李登輝意見一致。同時,他也非常識時務,不願違背大多數人的意見。當宋美齡欲讓與蔣家淵源甚深的俞國華出任國民黨代主席一職時,他明確表示反對。而當宋美齡又欲讓他出任國民黨代主席之職時,也被他婉言拒絕。
   
    在國民黨內,看來當時能繼承國民黨主席一職的惟有李登輝了。


宋美齡離開會場(背對者為李登輝)


    
    (二)李登輝出任代理國民黨主席 
       
    李登輝1923年出生在台北淡水縣世代務農的家庭。從小性格內向,靠自己的努力與刻苦學完了初中、高中,後留學日本京都大學。抗戰勝利後入台灣大學農業經濟係。1948年畢業留校任教。1965年在他42歲時又到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農業博士學位。1968年他的博士論文,獲當年全美農業經濟學會最佳論文獎。回台後到農業複興委員會工作。因工作勤奮有績,1972年被“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名為政務委員,開始了從政的道路。但此時他仍掌管農業。1978年蔣經國出任第六任“總統”,李被蔣經國看中任命為台北市“市長”。在台北“市長”任期內,因對市政建設、交通發展等有貢獻而形成人們稱之為李登輝的“風格”。三年後,李又第二次被蔣提升,1981年任台灣“省主席”。1984年5月,李又被蔣提名為“副總統”。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他按“憲法”規定繼承“總統”。
   
    李登輝接任“總統”後,並未解決國民黨內真正的權力繼承問題。因為國民黨主席一職由誰來擔任還未確定。當時按計劃此職要到“十三全”時解決,而對“代主席”一職也有人覬覦。在此新舊權力交替的關鍵時刻,李登輝是非常看中這一職位的。
   
    李登輝宣誓就任“總統”後,宣稱繼承蔣經國遺誌,推行“民主憲政”,堅守“反共複國”決策,早日完成“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使命。他的這些表態得到黨內的普遍好評,同時,為了奪取“代主席”一職,也顯示了他的政治手腕和才能。
   
    首先,他謙卑下禮訪國民黨元老。李登輝繼承“總統”第二天,就去拜訪蔣老夫人宋美齡,以示對蔣氏家族的中誠和尊敬。其後又前往“榮總”醫院看望前“總統”嚴家淦,並就“當前國事懇切交談”。1月16、17日兩日,他先後登門去看望了張群、陳立夫、穀正綱等國民黨元老,表示自己多年追隨蔣經國,今後要遵循蔣氏父子遺願。同時,他此時一有空就往靈堂跑,在蔣經國遺像前沉思默哀。他的這些做法贏得了國民黨《中央日報》“謙和、勤政”的評價。

    同時,他策動少壯派寫推戴書。
   
    蔣經國一死,圍繞國民黨內的權力之爭非常激烈。“官邸派”原欲阻止李登輝繼任“總統”一事,因礙於“憲法”使得他們無可奈何,隻得讓李登輝繼承“總統”。但是國民黨主席一職要待喪事畢後,在7月7日的“十三”全上解決,這似乎是把“主席”一職暫擱置起來的最好辦法。同時“官邸派”之意是要讓行政院長俞國華出任“黨主席”一職,實在不行就抬出宋美齡。與此相反,國民黨多數人傾向由李登輝“代理黨主席”。於是,雙方活動加劇,互拉選票。1月18日,以少壯派趙少康為首的39名國民黨“立委”突然聯署公開發表聲明,要求推李登輝出任“代理主席”,“以維護全民信心”。這一頗具分量的聯合聲明,似一陣台風狂吹國民黨上層,無法抵擋。一時間,台灣朝野出現了一股“擁李潮”。在這股“擁李潮”中,向以保守著稱的俞國華自知不能與李登輝相抗,知難而退,轉而願意推李登輝出任“代主席”。同時,這股旋風也影響了當時在國民黨中有舉足輕重的人物李煥。李煥在明確表態反對俞國華出任國民黨中央代主席以及自己無意參加此職角逐後,也轉而支持李登輝。
   
    李登輝在蔣經國死後的半個月時間裏的上上下下活動,使國民黨中常會改變了原定計劃,決定1月27日討論國民黨中央代主席人選問題。但是由於國民黨內權力之爭激烈,宋美齡等人的暗中活動,推舉李登輝代主席案未被列入當日會議日程。然會議開始後,列席會議的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宋楚瑜突然起立發言稱,外界對主席繼承問題議論紛紛,諸多揣測,為“黨國利益”,實不宜再拖,應在此會議上討論。接著會議主持人《中國時報》發行人餘紀忠立即提議討論宋楚瑜建議,並逼俞國華表態。俞是李爭奪代主席一職最激烈的競爭對手,本想把此案拖一拖再說。但看到大勢所趨,被迫提議同意李登輝出任國民黨代主席。俞一表態,其他中常委也相繼發言宣稱擁護李出任黨魁。到此,蔣經國死後,國民黨內圍繞代主席一職的權力角逐告一段落。同時,這場鬥爭也表明國民黨最高權力之爭, 以“官邸派” 的失敗而告終。從此,台灣進入李登輝時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