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重慶,韓國流亡政權基地(組圖)

(2010-01-17 13:38:57) 下一個

雅築小聚,杯酒敘家常,63歲的趙崇石回憶起父親提到過的隻言片語。

趙崇石的父親趙名皋(又名趙奠能),曾是韓國光複軍的少校軍醫,給大韓民國的領袖金九看過病。

趙家祖籍四川西充。抗戰期間,趙崇石的父親原是四川軍閥劉湘旗下豐都後方醫院的一名年輕軍醫,該醫院的軍醫院長名為李維漢(音)。

當年,金九領導下的大韓民國流亡政府在重慶李子壩嘉陵賓館成立了光複軍,國民黨政府給予了物資與經濟上的援助。

根據兩國協議,國民黨從所屬部隊抽調了一批文官與軍醫參加韓國光複軍。趙名皋正是跟隨院長李維漢加入了光複軍,並攜家眷從豐都遷到李子壩(鄰近武漢療養院)。

韓國的光複軍一部曾加入川軍上前線作戰,這部分人加入了範紹增的國民黨第88軍。

趙名皋在抗戰勝利後,升為中校軍醫而退役,1992年時,因走路不慎摔傷致癱隨後去世,終年79歲。

在趙名皋的有生之年,因其內斂的性格,使他很少與人談起自己那段在光複軍中服役的日子,因此就連其兒子———趙崇石,也隻能從父親不多的講述中了解一些當年的記憶。

光複軍中的中國軍醫

韓國國父之子在重慶

從競地花園回來後,兩位老人不無遺憾,不知如何才能了解到更多當年光複軍生活的片斷。

正在焦急之際,王繼光猛然想起,昔日的老朋友———《一雙繡花鞋》的作者況浩文,曾與金九的兒子金信是同學。不知能否從他那裏打聽到更多的情況?

於是沒費多少功夫,在況老的家中,一段往事重新展開。

1990年前,況浩文壓根兒就不認識金信,後來是從母校中大附中(現南京師大附中)的曆屆校友名錄上,才得知昔日的同學是韓國的三星將軍,曾任該國空軍總參謀長、交通部長,甚至還當過八年駐台蔣記政權“大使”的韓國國父之子———金信。

出於架設重慶與韓國之間貿易橋梁的打算,當時任市外經貿局局長的他到韓國漢城見了校友金信。

原來,金信出生在上海,讀書時的名字叫金申江,由於母親早逝,由祖母帶大。抗日戰爭爆發後,金信跟隨父親流亡到重慶。

1938年底,經當時的教育部長陳立夫特批,10名韓國臨時政府高幹子弟進入中大附中青木關分校。

當時學校條件很艱苦,金信雖貴為韓國臨時政府主席的次公子,其生活條件仍和普通學生無異。住的是竹壁茅屋,洗的是“四喜湯”(洗臉、洗澡、洗腳、洗衣服隻此一盆),吃的是“八寶飯”(沙子、石子、穀子、稗子、耗子屎樣樣齊備)。

1941年,金信中大附中畢業後,正式考入昆明西南聯大。

三年後,在“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熱潮中,金信投筆從戎,後來轉入美國空軍學校受訓,畢業後正式成為一名中國空軍軍官。

抗日勝利後,經蔣介石親自批準退役回韓國,參加該國空軍創建工作。

1993年暮春時節,年事已高的金信將軍曾飛回重慶故地重遊,並在青木關參觀母校舊址。

行程間,金信動情地說:“我生在中國,喝長江水長大成人,加上在台灣供職的8年,我在中國生活了26年。我的祖母、母親、兄長又都葬在中國,我和中國有割不斷的情緣,可以說我是半個中國人,我愛中國!”

臨走,金信還用毛筆寫下了四個遒勁有力的中國楷體大字———飲水思源。

時至今日,況老提到與韓國同學的往事,仍然激動不已。他說,作為重慶人,應當了解中韓人民之間那段深厚的情誼,不能忘記曆史。

光複軍的成立

聽過況老講述金信的重慶往事後,兩位老人來到位於蓮花池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陳列館,希望在這裏感受昔日韓國光複軍生活的更多細節。

副館長李鮮之在得知老人的意圖後,熱情地接待了二老,並在展館內講述了光複軍的成立史。

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韓國,開始了長達35年的統治。一批又一批韓國誌士流亡中國,從1919年到1945年,整整27年間,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先後在上海、杭州、長沙、廣州、柳州、綦江、重慶落腳。

流亡的生活並沒有磨滅韓國人民的鬥誌,相反,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希望建立一支屬於自己民族的軍隊,效忠祖國,抗擊日本侵略者。

1940年2月,韓國國民黨領袖金九告之中國國民黨中統局副局長徐恩,在華北日軍有不少朝鮮族士兵,如能成立光複軍,構成情報網,將來對抗戰是一大利好。

緊接著,1940年3月1日,金九發表了《韓國獨立與東亞和平》,就創建光複軍正式向中國官方發出呼籲,內稱“中國要驅逐倭寇,收複失地,不可忽視韓國的獨立運動;並希望短期內援助組織韓國光複軍,奠定兩民族和平、自由的新國基。”

韓國民眾的努力沒有白費,1940年9月17日,在李子壩的嘉陵賓館召開了光複軍總司令部的成立典禮。

韓國人的陪都生活

流亡到重慶的僑胞和抗日義士,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

在臨時政府裏,就連主席金九先生在大廈的食堂裏就餐,一天也隻吃兩頓。每頓吃得相當簡樸,不過是一碗飯一碗湯而已。

四川盛產大米,吃的當然是大米飯,而湯則是連一點肉也沒有的蘿卜麵粉湯。

韓國人有喝茶的習慣。在極端艱難的生活條件下,到八一路的大同茶館喝茶談論戰事,被當作民族生活方式的延續被保留下來。

三五分錢一碗茶,對於韓國人來說,可不是天天都能享的福。怎麽辦呢?他們想出一個辦法,每次在茶館喝完茶後,將杯裏的茶葉殘渣兜回去,回家後另起爐灶再煮上一鍋,在茶香中思念故鄉。

困境激發光複誌

生活的艱苦並不是唯一的威脅,日軍對重慶慘無人道的大轟炸也時時困擾著韓國義士。為了躲避日軍猛烈的轟炸,臨時政府四易其址。曾遷往吳師爺巷(今和平路附近),以至後來的蓮花池,在動蕩的日子裏,臨時政府工作人員的衣物曾被大火燒光,家徒四壁。

然而這所有的困難種種,並沒有嚇倒勇敢的韓國人民,自光複軍在重慶成立的消息一傳出,遠在大洋彼岸和朝鮮半島的義士紛紛慕名而來。

光複軍成立時的總人數隻有300餘人,分散在國民黨的前線作戰部隊中。到1945年,總人數已近2000餘人,他們以支隊為單位,插入抗日的中國軍隊之中,主要前線戰場的諜報、偵察、策反等戰鬥崗位上頻現光複軍人的身影,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韓國光複軍簡介

1940年9月17日,韓國臨時政府遂任命李青天為光複軍總司令、李範爽為總參謀長。

光複軍總部設重慶蒼平街(今鄒容路),配備官佐82人、士兵59人,共141人。司令部設西安,下設4個支隊、3個區隊、8個分隊、1個辦事處。第一支隊部駐重慶,負責人蔡元凱,有官佐14人,士兵30人,共44人。第一支隊一區隊一分隊駐重慶,負責人金成浩,配官佐19人;第二分隊亦駐重慶,負責人鄭一洙,有官佐19人。其餘分駐老河口、大安、上海、開封、洛陽、鄭州、徐州、北平及漢城等地。

鏈接

“範傻兒”與韓國光複軍

1940年秋,韓國光複軍司令部成立,“範傻兒”曾在孫師長的陪同下,親自趕到李子壩的“大韓民國政府光複會聯絡處”,會見韓政府外務部長趙素昂和聯絡員尹慶彬等商談金茂珠等人的投軍事宜。親自目睹和了解了韓國流亡政府機關人員異常艱難的生存狀態,範對韓國同仁的生存狀態深表同情,向尹慶彬等人贈送2萬法幣。

民國27年(1938)初,範紹增因支持川康整軍和揭發劉、韓勾結有功,被蔣介石委任為八十八軍軍長,自募兵員抗日。在抗日的形勢下,金茂珠等數十名韓國青年打著流亡政府的國旗,高舉用白布和鮮血寫成的:“驅逐倭寇,血戰到底”的鋼鐵誓言,湧向八十八軍第二招兵站,強烈要求參軍,跟範師長一起上前線抗日……

師長孫英武深為韓國戰士的愛國激情所感動。在經過長時間嚴酷戰爭的磨礪,孫英武和金茂珠建立起了純粹高尚的生死友誼。

在太湖抗日前線,孫師長麾下的韓國戰士作戰勇敢,表現出“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的英雄氣概。在血與火的煉獄中,孫師長同金茂珠生死相顧,同憂同樂。當孫師長英勇犧牲以後,戰士被日寇的刺刀包圍,金茂珠同上百名重傷員和女戰士抱在一起集體拉響手榴彈,集體以身殉國。

中國政府對光複軍的援助

1941年10月26日,中國政府援助韓國臨時政府10萬元。12月17日,中國政府應金九之請,每月撥經費6萬元。12月23日,中國國民黨資助韓國臨時政府經費200萬元,先撥100萬元。

1943年5月24日,中國政府批準金九之請求,將每月外助費增至20萬元。

1944年8月10日,中國撥給金九秘密活動費10萬元。

1945年,中國政府批準援助韓國臨時政府特別工作費300萬元。10月23日,中國政府援助韓國臨時政府回國經費1億元,先給5000萬。

嘉陵賓館不複存在

李子壩嘉陵新村18—1號,一幢六層高的小樓,據說這裏正是嘉陵賓館的原址。樓邊不遠,即是孔二小姐警衛兵的老屋。

昔日的嘉陵賓館三樓一底,木製樓梯,寬敞的房間,繞屋的回廊,壁爐煙囪,洋瓦屋頂。

1940年,光複軍在此舉行總司令部的典禮儀式。

1988年,隨著一單位興修職工家屬樓,嘉陵賓館終被拆除,取而代之是眼前這幢六層高的小居民樓。

前些年,韓國人曾來這裏緬懷。

“蓮花行館”前世今生

蓮花行館是抗戰期間,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四遷其址的最終地點。它原是重慶商人蘇伯溶的行館。

臨時政府遷址之初,蘇伯溶並不願意將行館借給韓國人,怕惹上意想不到的麻煩。

為此,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主席秘書室秘書長閔石麟找到蘇伯溶,介紹了韓國光複軍從1919年開始,流亡海外,奮鬥複國所作出的一切犧牲和努力。

光複軍的艱難曆程深深打動了蘇伯溶,他最終表示願意將“蓮花行館”借給韓國臨時政府使用。

此後,“蓮花行館”一直作為韓國臨時政府辦公地使用,直至1945年11月,韓國光複軍相關人士歸國以後,行館成為韓國駐華代表團辦公地。

1995年,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內部及陳列物的圖)在此地成立並對外開放。

綢巾見證光複軍成立

1940年9月17日,在李子壩的嘉陵賓館召開了光複軍總司令部的典禮儀式。

中韓兩國政府的要員紛紛出席慶祝儀式,國民政府要員賀國光、吳鐵城、馮玉祥、於右任、何應欽、白崇禧,中共駐重慶代表周恩來(陳家康代)、董必武和沈鈞儒、陶行知等各界人士及在渝韓僑應邀前往祝賀。

在一塊一米見方的綢巾上,中韓兩國來賓先後用墨筆留下自己的名字。

這塊留有中韓兩國友誼見證的曆史珍品,今被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陳列館收藏。

鏈接

新華日報關於光複軍的二則報道

一則:1942年10月3日,《新華日報》以《平津道上韓光複軍活躍》為題,稱“韓國光複軍某部,在平津沿線建立根據點工作甚佳,與敵軍中之韓民取得密切聯係,消息常通,韓民紛紛來歸,參加光複故國工作。敵寇大為慌恐,現將該線韓人撤離前線,集中城市,加以監視。”

二則:1942年10月6日《新華日報》以《韓光複軍活躍冀豫邊境》為題,報道光複軍在抗敵前線的戰鬥:活躍於冀豫邊境武安縣一帶之韓國光複軍,對敵宣傳,頗著成效,使敵軍士氣頹喪,厭戰之心益熾,敵酋甚為恐慌。某日派兵大舉圍攻光複軍某部。以眾寡不敵,該部乃暫退守屋頂繼續抵禦,卒以手榴彈奮勇突破重圍,安然脫險,並斃敵三十餘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cql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九槐的評論:

是老鄉啊,我2002年出國前去同學家玩還路過過,應該還在。

那裏還有一處巴蔓子將軍墓,是重慶人的先人了。
九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cqln的評論:
我2000年的時候參觀過那裏,當時上海一百旁的路口還立了一個指示牌,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以前我媽去渝海後麵買菜的時候還經常看到,後來不去了也沒留意了
cqln 回複 悄悄話 韓國臨時政府遺址在重慶市渝中區七星崗,一個叫做渝海城的地方,現在還在。記得當時本來渝海城的開發商是要把它拆了、舊城改造的,結果韓國政府知道後,付了好像是100萬美金要求保留遺址,所以現在還保留著,並且重新修繕了,開發商還賺了一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