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聞橫生,細細品嚐,回味無窮。
個人資料
雕塑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蓑煙雨任平生──我所了解的武大前校長劉道玉(組圖)

(2009-05-21 13:09:16) 下一個

作者:李為

我最早知道劉道玉先生是從《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報告文學:“劉道玉晶核”開始的。那是80年代中期,我在機械部下屬的一家研究所任翻譯,正準備碩士學位入學考試。

從那篇報告文學中我得知,劉道玉先生是我國高校改革的風雲人物。1977年,正值撥亂反正的關鍵時刻,他受命於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任高等教育司司長。在鄧小平主持召開的科學教育座談會上,他作為會議秘書組的負責人,親自策劃出席會議的一位代表提出恢複統一高考。為了適應恢複高考後教學工作的需要,他在北戴河主持召開了綜合大學教學工作會議,形成的會議記要為我國高等學校教學走上正規奠定了基礎。

1981年,他被中央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成為當時我國重點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60年代初他留學蘇聯,後因中蘇交惡,他輟學回國。文革前,他是化學專業最年輕的講師,高等學校恢複職稱後,他先後被評化學副教授和教授,曾經連續兩屆被選為中國化學理事會理事。在化學研究領域,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課題任務,發表的論著頗多。

在擔任校長時,他首創並推行了一係列高教改革,為全國矚目,如學分製、插班生製、導師製、轉學製、主輔修製、雙學位製等。電影《女大學生宿舍》,其中的校長路石就是以劉道玉為原型的,當時在全國大學生中具有很大的影響。正是那篇報告文學和那部電影感染了我,我報考了武漢大學的研究生。選擇的專業是情報檢索語言專業。作為跨學科的考生,我複習的很艱苦,全憑自學。當時我將導師張琪玉教授的書劃滿了紅道道,幾乎都背了下來。經過一番努力我通過了筆試和口試。就這樣,我成為了武漢大學的學生,而劉道玉先生成為了我的校長。也開始了我們長達20多年的師生情誼。雖然他不是我授業、解惑的導師,但他卻是我的人生之師,我永遠的校長。

一、外交官的風度與氣質

72歲仍生氣勃勃的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近照。(李為提供)

武漢大學是全國高校中校園最美的一座大學。當年胡適在武漢大學講學,對武大的建校讚歎不止。他曾誇道:“校址之佳,風景之勝,均可謂全國學校所無。人們說他們是平地起樓台,其實是披荊斬棘,拓荒野,化荒郊為學府,其毅力真可佩服。”他還對一位美國外交官說:“你如果要看中國怎樣進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漢大學就知道了。”

最初與劉校長的相見,便留作永不能磨滅的記憶。

那是1985年的初夏,我去武漢大學參加碩士生的麵試。武漢的初夏,已十分炎熱了。那天正午時分我與幾個同學走在校園的路上,我的左麵是兩排高大的法國梧桐樹的林蔭道,正麵是未名湖,未名湖的前麵是一大片樟樹林,其間擺了一些石桌和石凳供學生們自習使用。我們快走到未名湖畔時,突然有個同學叫道:“看,那是劉校長!”隻見是位中年人的背影。身著一色灰色西裝,衣褲筆挺。身體挺拔,削瘦,步履矯健。這就是那部電影中所說的、報告文學中所寫的著名大學校長嗎?

正是電影《女大學生宿舍》中美麗的校園風光,和壯誌如淩雲的校長吸引了我報考武大,而我剛跨入美麗的珞珈山校園,便碰到校長。我的好奇心驅使一定要看清他的樣子。我快走幾步想跟上去,但他走的很快,我追不上,隻看清了他的側影。他昂首挺胸,目不斜視專注地看著前方,好像在思忖著一幅未來的畫卷。他左手拿著黑色的公文包,右手臂搭著西服上裝,上身白色襯衣,配深色領帶,金絲邊鏡框在陽光下熠熠泛光。神情嚴肅,舉止優雅。他的步履和眼神透露出的沉穩、敏銳、精幹、堅定、自信,他的形象和氣質給我的第一印像是:外交官。他不是回家趕午飯,而是赴一個外事會議,好像是個行走在校園中的外交官。

初夏、綠肥紅瘦、未名湖、在路上、背影、側影、外交官,這便是初次目睹校長的背影留給我的難以忘卻的印象。以後每次想到他都是這個記憶。2004年“十一”長假,我帶著兒子重遊武大,經過未名湖時,在當年遇到校長的地方合了個影。算是用照片的方式,將記憶中的曆史定了格。

二、總是站在學生一邊

我生性開朗,入學後是個活躍分子,喜歡參加各種活動。於是,先是被推選為本屆研究生會女生部長,然後又擔任了校研究生會副主席。

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先鋒。這是他在給中學生講創造思維方法課。(李為提供)

在做學生會幹部期間,我時常有機會見到校長。記得相見時總不外乎以下幾個場合:一是與校方開會,討論研究生管理的問題。我們提出的要求很多,辯論得很激烈,如發展社團,改善生活設施,豐富文化生活等問題。校方主管部門起初總是反對或托故解釋,幾個回合下來,輪到校長發言,他總是十分平和地把雙方的意見做一個歸納,最後總是站在學生會一邊。二是學生宿舍停電。每當停電時,很快就會看到校長在其他幹部的簇擁下親臨我們的寒舍。用不了多久,我們的宿舍又成了一個讀書的不夜城。三是我們舉辦社團會議和文藝匯演時,他會出席並講話。四是畢業生典禮,他會語重心長的、激情滿懷的向畢業生們提出期望。

由於校長總是能傾聽學生的意見,我們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是十分民主和寬鬆的。我本科是外語專業的學生,因為當時的武大允許跨專業聽課,所以到了武漢大學後常愛去外語學院聽課,我還可以去外校聽課,我當時每周兩個下午都要去中國地質大學聽課,考試成績算入武漢大學研究生的畢業成績。研究生畢業時我是標準的文理兼學的學生。

在珞珈山,每天清晨伴隨我們晨練的是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春天大操場周圍各色桃花怒放,粉紅的、紅的、白的,而櫻花大道上櫻花如天上的一道彩霞。夏天,珞珈山上有香氣撲鼻的金銀花,湖邊有金色的野菊。秋天校園裏有絢麗如畫的菊花,香氣撲鼻的桂花,火紅的楓樹。冬季,梅園與行政大樓前,寒風中綻放著各色散發著淡淡芳香的臘梅。

我在武大讀的專業書很少,雜書很多,新思潮、新學科的書都是我們圖院學生喜愛的,無怪乎多年後校長在一次電話中,談到很奇怪圖院一個學生寫的一本音樂史的專著為什麽那樣好。畢業後聯係最多的同學很少是本專業的,而跨專業的同學卻與我有著更多的思想碰撞。

武大人崇尚民主、自由、求實、求真的學風,是校長嘔心瀝血為我們樹立的。畢業前夕,我們幾個研究生學生會的幹部去與校長道別,他送了我一枚小小的紅楓葉的徽章,他說是他訪問加拿大時帶回來的。我知道他是讓我勿忘武大的楓園(這是我們研究生宿舍區),勿忘珞珈山,也期望我人生之路走得象楓葉那樣有色彩。

因為校長總是與學生站在一起,所以學生們都愛戴他。無論他當校長或不當校長,他都是學生心目中最敬仰的校長,永遠的校長,因為許多人的命運因他的教育變革而改變。特別是武大作家班的那些插班生,沒有劉道玉校長的變革,許多人就不會進入武大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也不會出現一批學者化的著名作家。劉道玉先生不僅對武大的學生,也對整整一代青年學子的命運和道路產生了重大的正麵影響,受到大家的共同尊敬與熱愛。同時他在全國教育界也是一位十分著名的人物。

記得臨畢業前一年夏天,暑假後剛剛開學,突然從廣播中傳來了劉校長為《中國青年報》寫的“新學年祝詞”。通常,這樣的祝詞都是國家教育部的領導發表的,當時劉道玉先生已不在校長的位置上了,可是《中國青年報》居然請他來寫文章,而且是登在頭版頭條。就在那一刻,珞珈山似乎沸騰了,每一個門,每一扇窗戶都被打開了,楓園的、桂園的、梅園的、櫻園的,大家都把頭探出來,大聲叫道:“聽,劉道玉的祝詞!”那種場麵是絕無僅有的。它說明了校長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

三、有一個簡樸的家和熱情的女主人

劉道玉校長的家我非常熟悉。因為他的家與我的導師彭斐章教授住一棟樓,我去看導師時也同時去看校長。

90年代,校長的家住珞珈山下,一棟住戶不多的公寓中。住宅很簡樸,一進門就是客廳,正麵是一條簡易的舊沙發,擺了幾個小板凳。住宅有兩個臥室,一間較小是小兒子住的,一間稍大是校長夫婦住的。裏麵放著一張普通的棕繃子雙人床,一個舊衣櫃,一個寫字台,似乎就放不下什麽了。我記憶中隻有書房是最“豪華和奢侈”的地方,裏麵四周牆壁都是書櫥,整整齊齊。書房很安靜,也很舒適,是這個簡樸的家中最舒適的一個角落。

校長的家我去過很多次,我記不得有什麽豪華的電器和音響。隻記得電話特別多,來的學生和訪客特別多,還有就是夫人的菜做的特別好吃。

劉道玉夫婦在其寓所外。(李為提供)

校長的夫人劉高偉老師也是化學係的教授,研究生導師。據說和劉道玉先生是同班同學,但校長常對我說他的夫人在大學時就是他的領導,比他能幹得多。劉高偉老師即是一位典型的知識女性,敏銳、深邃、健談,也是一位熱情的家庭主婦。她對待我們這些學生總是麵帶微笑,她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有一張不停微笑的麵孔。讓人覺得和藹可親。有一回我們七、八個很久不相見的畢業生在校長家相聚了。那天,劉老師給我們做了一桌子的湖北菜,我們在她的家裏唱歌、談笑、暢飲人生。他們一直陪著我們。入夜臨睡前,校長和夫人親自為我們鋪床,把家裏的棉被和被褥都翻出來,因為兒子在外地,所以我們女生睡兒子的房間,男生睡客廳。直到今天,我們仍忘不了在昏暗的燈光下,劉老師與校長彎著腰為我們整理床鋪的情景,雖然棉褥很舊,被子也很單薄,我們那一晚睡得很香甜。

現在每次想到校長的家,就會想到劉老師燒的菜和她的一掬笑容。

想一想,今天還有幾個校長會這樣待學生呢?今天的導師多是學生的老板,學生們為他們做實驗,寫文章,出書,為他們的公司打工。今天的校長們有時間出席官方的會議,老板們的宴席,傳媒的儀式與訪談,或許已沒有時間和精力在家中款待這些窮小子了。

四、與我一起去探過監

93年我又考回武大讀博士,考博前徵求校長的意見,記得他在電話中說不考為好。他不很讚成我讀博士,他認為人文社會科學重在實踐,在實踐中增長才幹比讀書更重要。他一直給我們灌輸“不做大官做大事”的價值觀。我沒有聽他的意見,堅持考了博士,以後他就改了稱呼,書信中還謙虛地稱我為尊敬的李為博士或尊敬的小為博士。

考上博士,要回校考試,每次回校就能看到校長。記得我每學期至少要回校一次。因為外語免修,學校沒要求我回校上課。

我有一個好朋友,同是武大的校友,筆名叫野夫。當時,他是武大的插班生,是很有才氣的詩人、作家。作家班是劉道玉校長在武大的高教改革創新之一,也是他的至愛。作家班的學生大都是有潛力,有資質的英才俊傑,他們幾乎都錯過了上正規大學的機會。正是由於校長的創新,他們很多人的人生因此有了改變,現在他們許多人都是文化界、教育界、文學界的傑出人才。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多年後仍對劉校長懷有感激之情。

野夫就是他們中的一個。然而90年代初,野夫因一起本來他沒有責任的冤案被送進武漢市的監獄坐牢。我每次去武漢考試一定去看他。我有一次去看他是校長陪我一起去的,我記不清當時校長是如何鼓勵他的。隻記得是一個冬天,我去之前穿了劉高偉老師的呢大衣,因為我穿的衣服不夠暖。我們去的那天,不是探監的日子,當監獄長得知是劉校長探望他的學生,破例地讓我們進去了,而且監獄長把他的辦公室讓給我們談話、照相,使得我們無拘無束地談了近兩個小時。臨別時,野夫還給我們贈送了他們製作的工藝美術品。離開監獄後,我們在監獄的高牆外照了幾張相,至今我們仍保留著。

武漢大學校友李為與前校長劉道玉探監看望因冤案坐牢的武漢大學作家班學生野夫後,在高牆外留影。(李為提供)

其實,校長在探監以前與野夫一直有通信,他們相互寄賀卡、贈詩詞。此前,我去看望野夫時,校長還幾次托我送補品進去。校長能邁出這一步是需要勇氣的。因為那時他自己的處境也很困難,可是校長更多擔心的是自己的學生,全然沒有考慮對自己會什麽不利的後果。從那次探監後,校長不僅更關心野夫了,而且也關心野夫的家人。他在電話中、書信中,經常詢問他們的情況。

也許是校長的鼓勵吧。野夫在獄中表現十分出色,他與獄警們相處得很好,很快成為一個管理的“頭目”,而且幾乎提前兩年多被釋放。那是一個晚上,我正在武大珞珈山上的招待所準備第二天的考試課,野夫突然出現在我麵前,我們見麵恍如隔世。那個晚上他給我講了他所經曆的許多事情,其中就有校長的故事。

野夫後來到北京出版界發展,已成為京城頗有名氣的出版人,他所在的出版社出版了許多有思想的好書。野夫後來每逢節日回湖北時,也一定會去看望老校長。而在京城,每當他在自己的豪華公寓凝望華燈初放時,他一定會記起他的獄中生活,還有校長的那次探監。

我最感到欣慰的是,野夫開始每年資助幾個從湖北大山裏考入北大、清華的苦孩子,其中就有北大山鷹隊的隊長。我在他亞運村的家裏就碰到過這些孩子。野夫在從商的事業上很有開拓,但他仍然懷著詩人的夢和文學的夢,他一定要寫出讓校長驕傲的文學作品。那些被伏爾泰所宣稱的:“這裏有一顆我的心髒,但到處都有我的思想”的那種作品。

五、對理想執著以求

有些人的理想是儲藏起來的,而有的人的理想是每天追求的目標,是為實現而設立的。我是前者,而劉道玉校長是後者。青年時代從莫斯科留學回來,可選擇科學院,甚至周總理建議他到軍事科學研究院去工作,可是他眷戀著母校,於是他毅然回到了武漢大學。在校長的職位上,他連任兩任校長,他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心血貢獻給了武漢大學。離開校長的崗位後,他一心想往辦學,希望實踐自己的辦學理念。教育是他的人生,是他的生命,辦學是他晚年執著的理想。終於在花甲之年,他參與創辦了一所學校:武漢新世紀外國語學校。那幾年他很辛苦,但卻十分快樂。他早年一直仰慕曆史上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辦學思想,如柏拉圖、誇美紐斯、黑格爾、杜威、羅素、陶行知,95年他終於有了一塊教育改革的“實驗田”,他的理想實現了。由於這所學校的鮮明辦學特色,在社會上獲得了普遍讚譽。

一年以後,他出版了一本《愛的教育》,這本書很薄,但是將他的辦學理念闡述得十分清晰。他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針,既德、智、技、群、體、美並重,全麵開發人的智力,培養具有創造性素質的多功能人才。這本書也是他晚年教育人生,教育園丁生涯的真實記錄。當年我曾很認真地讀過這本小書,其中他對學生們的關愛讓我感動得幾乎落淚。我們的老校長把周末回不了家的小學生接到自己家當小客人接待,陪她散步,為她準備可口的飯菜;在寒冬與初一的學生們練競走,扭傷了大腿也堅持陪練;與初中生們談心,談人生的意義。從大學校長到小學校長,他都做的認認真真,勤勤肯肯。現在為了兒子的教育問題,我常常翻閱這本書,收獲的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教育思想。這是一本讓天下父母都受益的教育讀本。

我十分敬佩劉道玉校長為實現理想而執著追求的精神。我總是將我的一些小小的理想當夢想一樣埋藏起來,隨著年齡的變化一換而再換,這些理想都和教育有關,可我從來沒有付出行動去實現過。如鄉村教師、大學教授、中學老師。也許,有一天我會像他那樣為實現理想而無怨無悔的追求一次。

六、對待疾病持積極心態

記憶中校長的精力很好,但身體並不是特別健壯,最使他倍受折磨的是泌尿係統的疾病,他後來又患了丘腦梗塞,留立下了右膀臂麻脹和右手書寫顫抖的後遺症。

泌尿係統的疾病困擾了他十多年,先後五次開刀,讓他吃盡了苦頭。90年代初,每次到京開會,時而來301醫院看病,在信中經常提到這個疾病給他的痛苦、折磨。近幾年,他幾乎每年都要住院,但我每次電話打到醫院,他的聲音仍然響亮,還很幽默。在病痛嚴重時,他不得不實行了膀胱造□,帶著引流尿袋來來北京辦事。但是,他對疾病的態度是積極的,從沒有失去信心。

有一次我的先生為他推薦了一種野菊花栓的藥,他用過後症狀大為減輕,他很高興。專門寫信談感受。他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藥不在貴,能治病則靈。照此下去,有可能完全治愈。如能治愈,那真是莫大幸事,使我精力集中,可在研著方麵再大幹一番。”(91年10月信)可惜這付藥不久便失效了。

聽劉老師說,劉校長有一次差點喪命,是因為藥物的副反映使他休克,由於救治及時才沒釀成大禍。劉校長對待疾病與對待工作一樣,他從來是不言放棄的人,哪怕隻有一線希望,他也要去作嚐試。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的效率,他又下決心接受了第五次手術。所幸的是,這次手術成功了。他的勇氣和毅力讓我想都不敢想,而再次冒險後,他真的丟掉了引流尿袋,生活質量真的提高了很多。

90年代末,一次校長出國參加學術會議,回來途中因過度疲勞患了腦中風,此後他的手書寫都是在顫抖的狀態中寫出的,但字跡依舊工整、清晰。對待這個打擊,他沒有被嚇倒。一方麵他開始積極鍛煉。他說每天和夫人都要到珞珈山上去走一圈,並且詼諧地說:“走,百練之首。”從95年起,每年他都有幾本專著出版,有大量的關於高教改革的文章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許多文章都被全國報刊轉載。

1985年,法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拉奧先生向時任武漢大學校長的劉道玉,授予法國總統密特朗勳章。(李為提供)

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人,沒有什麽可以將他打垮。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個人如果自己不躺下去,就沒有人能夠把你打倒,即使推倒了,他可以憑著自己的毅力重新站起來;相反地,如果一個人自己躺在地上不起來,那也就沒有人能夠把他扶起來。”所以,無論仕途的挫折也罷,疾病的折磨也罷,他從來都是坦然與樂觀的。

校長的經曆和人生態度,常讓我情不自禁地將他與中國文學史中的中國文人精神的代表人物蘇東坡、陸遊、劉禹錫、李商隱加以比較。他似乎有著李商隱的執著,陸遊的豪放,蘇東坡的灑脫,劉禹錫的達觀。他和他們一樣在逆境中、在疾病中仍念念不忘國家強大,百姓安康。他那份執著與忘我的精神,讓我敬佩也讓我感傷。也許,古往今來中國文人特立獨行的精神和智性從來就是相通的。我常常在他們背負凝重、深厚的曆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精神層麵上,分不清哪是哪,誰是誰。“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蘇東坡的精神,也是校長的。“夜闌臥?聽風吹,鐵馬冰河入夢來”的精神是陸遊的,也是校長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精神是李商隱的,也是校長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劉禹錫的精神,也是校長的。

七、愛讀信與寫信

劉道玉校長是個重視精神生活的人。在生活中,他十分喜歡讀學生們的信,而且遵守“來信必回”的諾言,不管是大學生、中學生或小學生。他曾說,他不斷地從青年人身上吸取新鮮思想,這是他思想不僵化和保持銳意改革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於88年畢業後,近二十年來一直斷斷續續地與校長有著書信聯係。從88年到2002年,他給我的手書有50封之多。

這些年每當春節之際,我總要將導師、老師、校長的書信翻出來重讀一遍。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感慨,每讀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我都會被校長的精神和真誠所打動。

校長的信件都是在他匆匆忙忙的歲月中寫下並寄出的。他離開校長的崗位後,從沒有真正賦閑過,他活動在四條戰線上:一是化學專業的學術活動,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科研任務,他是中國化學理事會的理事;二是高等教育研究,他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中國的教育改革,不斷有教育論著出版;三是社會谘詢活動,他曾經擔任了武漢市人民政府兩屆谘詢委員會主任,關注高新技術的開發;四是辦學,辦大學、辦中學、辦小學,希望實現他的教育理念。所以,他比在武大任校長的時候還要忙。

他給我的每一封信,都會寫出他的繁忙生活和快節奏的生活。幾乎每封信都會談到馬上要去的地方,馬上要開的會議,即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他說他每天要接待許多訪客,各類新聞媒體的記者、學生、科研人員等等,因為他有一句“來者不拒”的信條。特別是節日之際,他說他總是“被動的挨打”,見不完的客人,接不完的電話。

他給我的書信,大多是在到處奔波和日常活動被安排的滿滿的時候,見縫插針寫的。然而,他的每一封信字跡都很工整,清晰。他在繁忙中寫信,他的信涉及的內容很廣,每一封都很認真、很真誠,他談讀書、寫作、他的理想,也談疾病,談科學、哲學、高等教育等。

他一直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他在書信中寫道:“我並不為歲過半百而自擾,壯心尚存。我願獻身到自由的文化、科學、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去。這貢獻也許不是一官半職所能比擬的。”(88年12月)

他一直是有著樂觀精神的。他曾經寫道:“我有過一個信條:‘思若大海,行為天馬’。在當校長時是這樣做的,既使現在,我依然堅信不已,篤行不移,我是永遠樂觀的。”(91年10月)

他一直鍾情於改革,忘情於改革,他甚至癡情地寫道:“我願意把自己再次擺在風口浪尖上,讓人們去議論,去琢磨,為了教育改革事業,即是把我碾得粉碎,我也在所不辭,我對改革的崇尚,對創業的追求永遠不會變,直到生命最後一息!”(96年7月)

他數十年在教育改革道路上篳路藍縷,遭遇許多挫折,中箭落馬之事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但是他還是得到了曆史的認可。1998年11月他給我的信中告訴我,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攝製組到武漢家中采訪他,曆時兩天,製作“流金的歲月”大型專題片,其中一集叫“科學教育的春天”,主要反映他在恢複統一高考和教育改革中所起的曆史作用。後來,《中國青年報》記者部主任謝湘等人,也對他進行了采訪,寫出了長篇專題報導。《人物》雜誌,武漢教育電視台等媒體,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之際都趕去采訪了他。

他在書信中常常談他的讀書體會和寫作計劃,談他一年來的辦學成就,寫作成就。字裏行間,你會感受到他的執著,感受到他的樂觀精神。17年之後重讀這些信,我依然對校長充滿了崇敬之心,在他的人生經曆中我找到了人生的楷模。

互聯網時代來臨,我與校長之間的書信變成了電子郵件的往來。更快捷更方便了。沒有了“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感懷,但是那些期盼信件的歲月,讀信與寫信的歲月依然是我們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光,依然是我最值得記憶和懷念的歲月。

八、有著詩人情懷

劉校長有時喜歡用詩歌方式言誌和表達情懷。這一點我是在與他通信了多年後才發現的。校長寫給我的詩,大多是在外出開會時寫的,有的是在旅途中寫的。這些詩大多反映了他對理想、信念和人生價值的追求。有些詩也反映了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如一首詩顯然是在南行火車的中秋夜晚寫的: 隻聽火車嗡嗡聲,不見中秋月兒明。 自古庸官不明政,壯誌未酬心難平。

又如去杭州參加學術會議時,寫了杭州遇友三首(92年):

(一)

西子湖畔遇故友,
以車代步環湖遊。
推心論評天下事,
文人自古為國憂。

(二) 

相見何必曾相識,
一席諍言恨見遲。
說今世多旦醜,
人間不失有真知。

(三)

早先相識莫斯科,
憶往歲月多蹉跎。
青春宦祿雖逝去,
老而彌堅再開拓。

每逢有感而發時,他也會用詩歌表達心情。

1993年11月21日,他六十歲生日,學生們在武漢東湖賓館為他舉辦了大型慶祝會,他特填詞一首,以詩言誌。

清平樂·六十懷誌

春風拂來,
生命六十始。
老驥伏櫪誌千裏,
壯心豪情滿誌。

改革潮遏不止,
民主力千鈞勢。
自由照耀世界,
永作真理衛士。

2003年11月27日,一位書法家來訪,贈送了他一幅書法作品,寫的是陸遊的《卜算子·詠梅》,頗具蘊意: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隻有香如故。

他讀了這首詞十分激動。他在信中給我寫道:“激情之下,我當天就和了一首:‘珞珈本有梅,如今似無多。傲雪淩霜獨自開,何懼風雨潑。 無意攀權貴,俸祿如糞土。冷落摧殘奈若何?獨行我如故。'”

每逢教師節他都會作詩。2004年的教師節前,他給我的電子郵件寫道:“盡管教師節過去了,但是我還是希望你與我一起欣賞我為記念教師節而寫的一首詩:

師魂──第二十個教師節感賦

教師職業受人尊,
敬業樂群獻愛心。
為人師表重修身,
育才潤物細無聲。

為師時刻須躬省,
遠離歪風保節名。
學術腐敗孰可忍?
害人害己誤前程。

他還寫道:“其實,我每年教師節大多都寫了詩句,反映了那時的形勢和我的認識。從詩的角度,也許一錢不值,它們隻不過是我每個時期的思想記錄而已。興許,將來在我的文集裏會有一章教師節《組詩》。自傳也好,文集也好,都不過是對往事的記錄。往事是人生的一條河流,回憶跨過這條河流的橋梁、險灘、驚濤駭浪,以及所看到的一切怪現像是有益的,我目前所作的一切,僅此而已!”

學生、老友病逝,他往往會寫詩表達悲哀的心情。董輔□先生病故,他非常悲痛。他給我的信中寫道:“近來,悲痛的事一直不斷,繼楊小凱院士去世之後,董輔□ 先生於7月30日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不幸逝世。董先生不僅是我的學長,而且他的女兒、女婿和兒子都是我的學生,他們到美國留學都是我推薦的。在我任校長期間,董先生為我進行教育改革提出過不少有益的建議。因此,當我得知這一不幸消息以後,我想方設法找到了他女婿王小凡和女兒董欣年的電話,我當即就撥通了他們美國家中電話,向他們全家表示了慰問,向董先生的不幸逝世表示哀悼!

這幾件事使我心裏極不平靜,我覺得似乎天嫉英才,不該去的人卻匆匆地走了,每思及此,我就痛心疾首!悲痛之中,我又向他的女婿發去了兩首悼念詩:

(一)

早年留蘇學有成,
學術苑地任馳騁。
人才流動率先行,
經濟學界揚美名。

(二)

市場經濟應推行,
私有改革是根本。
“溫州模式”辯護人,
中小企業保護神。

正是因為有了詩人的情懷,校長在逆境與病痛中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堅持追求自己熱衷的事業,即便麵對失敗他也無怨無悔。晚年他參與創辦的新世紀外國語學校,在實踐他的教育理念方麵是十分成功的,教學質量與研究成果也是公認的。但是,由於投資人玩空手道,使學校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以至於被迫關門。本來,這所學校是他百般嗬護的改革實驗“躬耕田”,突然停辦對他的打擊非常大,令他傷心不已。然而,他是一個意誌頑強的人,他仍然在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上繼續執著地進行研究。他的夢魂依然被教育改革所縈繞著,他的晚年生活依然如夏花般燦爛。他還是當年的那個劉道玉,想其所想,寫其所想,言他人之未言,言他人之不敢言,每年都有頗具新意的論著發表和出版。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我絲毫不會懷疑他的教育思想還會重新影響中國的教育界。在中國教育改革的進程中,我的校長劉道玉先生永遠都會如疾風般地行走。

2005年4月21日於北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